第262章 史书的昏君
第262章 史书的昏君
如同平底里一番惊雷,震慑天下。∮杂∝志∝虫∮
并州高家军,也从此进入了所有诸侯,世家的眼中,第一次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他们的情报里,毕竟高哲的危险等级,极高!
然后刘宏又向百官道“陟破鲜卑中郎将高哲为度辽将军,都幽,并俩州与异族军事,迁护乌桓校尉杨业为护匈奴中郎将,即日携胡酋首级入京。”
“陛下,不可。”太仆袁逢连忙出列道。
“卿又有何事?”
刘宏脸色不善,一连几番被朝臣打扰,再好的心情也没了。
袁逢道“高中郎年少,而且甚汗匈奴血脉,又刚上任不久,此番升官,怕于理不公。”“八四三”
高哲早就将袁氏得罪狠了,度辽将军秩比两千石,银印青绶,职位又非同小可,实权极大,有开府的权利,又可以监制干涉俩州的军事,袁逢怎么可能让高哲升任!
谁知话音刚落,便听刘宏喊道“朕之家事,卿欲管乎?再有妄议者,其罪当诛!”
……
望着鸦雀无声的大臣们,刘宏冷冷一哼,甩袖离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久久无言。
不过到底高哲的身份还是刺痛了刘宏,血脉不纯,这个问题很关键,也很致命!
此时回宫的刘宏,面色异常不好,他好不容易可以和桓帝比较,就被朝臣百般阻拦,能有好心情才怪。
自登基以来,皇帝刘宏心里一直有个结,便是先帝孝桓皇帝刘志,因为桓帝死后无子,加上窦氏一族需要个傀儡,机缘巧合,这才轮到当初他这个无势力的落魄宗室得了帝位。
别看刘宏嘴中一直嘲笑桓帝“不能做家居”,作为皇帝竟然没钱,连宫中都不敢大兴土木。
但心里却是一直将桓帝作为心中追赶的目标。
毕竟,只有当你记住一个人时,才会时刻将他放在嘴上,不然早忘了十万八千里。
观汉桓帝刘志一生,只能以有道之明君来评价,史书将其与灵帝一起并列为昏君真是厚颜无耻。
更可笑的是后世竟然也有所谓史学家认同此观点,真是不知所谓。
诚然,灵帝后期是做了许多失信无道之事,但也并非无能昏君之辈,而将桓帝列为昏君,除了贻笑大方,也并未其他。
刘志是宗室远亲,被封为蠡吾侯。
十五岁时,好运突然砸到刘志头上,梁太后决定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而刘志赶到洛阳,还没当上新郎官,又得到一个五雷轰顶的喜讯——他要当皇帝了。
当初汉顺帝死了,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刘炳被抱上皇位,不到一年又驾崩了。
把持朝政的梁太后和她哥哥、大将军梁冀,从皇族中挑出个八岁的小孩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
年幼的汉质帝却对粱冀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朝堂上当着大臣冲粱冀说出那句千古名吾“此跋扈将军也”,梁冀大恐,派人下毒害死了汉质帝。
于是,地位不高、又有姻亲关系的刘志意外得到了皇帝宝座。
刘志继位后,梁冀对寓内事务“纤微必知”,他当皇帝的头几年,完全被梁冀架空了。
而刘志深知粱氏外戚势力极大,不能硬抗,唯有隐忍,于是大大封赏了梁氏的“拥立”之功,仅梁氏一门的封户就达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事实证明,汉桓帝是个思维柔软的人,知道凡事不能认死理,什么都有个策略问题。
他从没有怨言,对粱冀封赏不断,常去梁家探望。他知道,随着时间推移,皇帝的势力总会越来越大。
后来时机成熟,梁冀听说桓帝如厕时间过长,指使亲信进宫刺探消息,被具瑗以图谋不轨的罪名逮捕
刘志悍然发动政变登上皇宫前殿,下达诏令梁冀意欲谋反……
快速扫除了梁氏外戚,而这期间他又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举动——与宦官歃血为盟,结成生死与共的战友。
这之后才有后来为史家诟病的宦官一日封“五侯”,便是封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这五名宦官为万户侯。
后来又加封侯览、赵忠等八名宦官为乡侯的。
而这次封赏也是历史上对宦官封赏最丰厚的一次,特别是单超,被封两万户属民,又加封车骑将军。
因此,后世的人们就说,汉桓帝宠信宦官。
刘志亲政以后,朝政军事方面,国势蒸蒸日上,可谓是百姓风调雨顺,经济快速发展,暴动几乎消失。
而且对外连战连胜,在籍人口猛增至五千六百多万,加上隐匿人口和少数民族,大体应该在六千万人以上,为东汉之最。
和后世盛唐不相上下,达到古代中国土地承载量的上限,便是一百多年后晋武帝的“太康盛世”,人口才不过也一千六百万人。
38而在观刘志御下以及生活方面,除了好色这历朝多数明君都有的毛病,其他方面可谓是完美。
他为了筹集军费,愣是出尽内帑钱财,以至于没钱修宫殿,
官吏会请求老百姓嘴下留情,士人可以随便批评皇帝,宦官会为国家征战捐款。
将士们会吃死马肉、饮雪水,转战两千里奋勇杀敌,而且田赋保持着三十税一的低水平。
受灾时,刘志一再下诏,没有灾情的郡县,要为饥民们贮备粮食,天下人都是一家,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国家之宝,另外劝诫百姓不要酿酒,注意节约粮食。
这样的皇帝,能是那个史书里的昏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