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发展农场模式的根本原因
第439章 ,发展农场模式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北方各地巡抚齐聚一堂,將目光聚焦在陈子昂身上,要说今年民朝最出彩的行省必然是河南行省,在整个北方都乾旱的情况下河南府实现了大丰收。
大同报更是累片报导,北方其他的报社,也派出了记者,去河南府採风。
而只要这些记者回来,就会大篇幅的报导河南农场的情况,都给予了高度的讚扬,认为这种模式可能是以后实现大同之治的方法。
一时间,河南行省大有成为整个北方热点中心的样子。
山东巡抚周天一脸钦佩地靠近陈子昂,拱手说道:“兄长,您可真是神了!洛阳府竟能把百姓都吸纳进农场,您究竟用了什么法子?
我在山东也推行了抗旱会,大力建设农场。刚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农场初见成效,可这情况总是反覆无常。有些地方农场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不少农户加入;但有些地方却一塌糊涂,最后只能解散。您给我好好讲讲,这其中到底有啥诀窍?”
河南府今年田地亩產超过了200斤,这些高產並非依靠土豆、红薯等高產作物,而是以小麦、高粱、小米等主粮为主。
相比之下,北方其他行省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今年又是旱灾之年,北方普遍乾旱少雨,农田里的庄稼像是被抽乾了水分,奄奄一息,大部分行省的亩產只有120斤左右。
好在大同社让黄河改道,大范围修建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像一条条巨龙蜿蜒在大地上,极大地减缓了旱灾的蔓延。
同时,迁移严重乾旱地区的百姓,让他们能在更適宜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百姓加入抗旱会的积极性极高,达到了九成以上。毕竟,在恶劣的天灾面前,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
而在南方,情况则大不相同。南方收復不久,气候相对温和,百姓分了田地后,自耕自种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南方的土地肥沃,一年能种两季,只要水利设施跟上,普遍亩產超过300斤。
曾经,江南的农户为了节省粮食,一日只吃两顿,忙时吃乾饭,閒时只能喝稀粥。
但自从大同社推行均田制后,农户们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饿了上百年的他们终於可以敞开肚皮吃饭。现在,江南民间流传著一首顺口溜:“早上金皇后,中午白书生,晚上玻璃秀。”
意思是早上能喝上香甜的玉米粥,中午吃上雪白的米饭,晚上喝上营养丰富的小米粥。
山西巡抚魏青和陕西巡抚黄松年好奇地看著陈子昂,眼中满是疑惑。
大家都在闹旱灾,粮食收成普遍不好,为何河南行省能独善其身,比他们要好这么多?
而且,大家都靠著总理大臣府拨款建作坊、修大型基建工程,可今年河南行省却能用自己的税收结余,建起一个大型钢铁厂和一个大型机械厂,投资都超过了百万两。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於钢铁厂,黄松年倒是不怎么羡慕,毕竟关中的钢铁產量超过了50万吨,像这样年產上万吨钢铁的钢铁厂,在关中虽然不是到处都是,但也超过了双手之数。
大同社前期把大量资源都投入到关中,工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明显,规模效应越来越大,轻鬆碾压了北方其他地区的钢铁行业。
但其他巡抚就不一样了,他们很难一次性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发展重工业,所以对陈子昂的生財之道充满了渴望。
陈子昂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要想把事情办好,首先要委任人才,而后诱之以利,最后严明制度。
河南府的农场能有今天的成绩,高俊功不可没。他可是种地的专家,管理农户也有一套,同时农户也欺骗不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是有真本事的农户都服他,这一点尤为重要,万眾一心才能改天换地。”
傅山听了,连忙问道:“如何诱之以利,还得麻烦兄长详细说说。”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给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能购买到先进的农具,提高生產效率。同时,我们还为他们缴纳厚生金,让他们在年老、生病的时候有保障。这些措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愿意加入农场了。”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讚。
黄松年又问道:“那又如何严明制度呢?”
陈子昂严肃地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农场规章制度,对农户的行为进行规范。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比如偷拿农场的物资、不按时完成生產任务等,就会按照制度进行处罚。我们还设立了监督小组,定期对农场进行检查,確保制度的执行。”
周天听了,气愤地说:“陈大哥说得太对了!山东的抗旱会就是因为总出现这样的害群之马,才搞得一些人退出。我们一定要学习河南的经验,严明制度。”
辽东总督府教喻李驥才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便农场建得好了,增加的这点亩產应该不足以支撑河南行省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建设钢铁厂和机械厂吧?”
辽东地广人稀,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为了不浪费这些土地,辽东现在是半耕半牧,当地的百姓既种地,也放牧养牲口。
所以即便辽东的土地亩產只有6~7斗,但因为分的土地多,广种薄收,加上卖牲口的收入,去辽东的移民收入普遍比中原农户要高一些。
李驥才也想在辽东建个钢铁厂,一方面是现在辽东各种农具还需要关內供,他觉得太麻烦了。
另一方面他想修建辽东通向关內的铁路,修钢铁厂能把更多的收益留在辽东本土。
只可惜到现在辽东也只有几个小的铁匠铺子,想要建大型钢铁厂,辽东总督府还没这个资源。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
李驥才算是问到了在场的巡抚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的农场,官营占五成的股份。今年河南府收的粮食超过了1300万石,交税交了360万石,剩下940万石属於农场。其中一半,也就是470万石粮食归我们巡抚衙门。
当然,这些粮食不可能全留下,还要留一些来购买农具、化肥,保留种子粮等等。但一年下来,河南巡抚衙门差不多能得到价值200多万两银子的粮食,这就是置办钢铁厂和机械厂资金的来源。”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河南行省是用这种方法筹集办產业的钱財。
他们想了想,发现这种方法几乎可以在自己的行省无缝使用。毕竟,他们行省的抗旱会规模本就庞大,只要有一些专业的人才,就能把农场建立起来,然后利用农场的收益来发展產业,这样就不用苦苦求总理大同府给他们多置办几个產业了。
原本,江南各地行省更看重开海置办產业,对农业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抗旱会的普及度不到五成,他们也不在意,而是想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產业工匠。
但现在看来,抗旱会还是要重视起来。
正当眾人沉思之际,会议室大门打开,徐晨、刘勇、李文兵、郭铭、蒋乡泉、常五等大同社高层走了进来。
徐晨看著安静的人群,笑道:“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安静?”
眾人起身行礼,周天代表回答:“我等在学习陈兄的先进经验。”
徐晨点头道:“河南府確实是用了心的,在这样的旱灾之年还能实现粮食丰收,可见农场和抗旱会这种形式,是北方百姓抗击天灾最好的帮手。”
寒暄过后,会议进入正题。从北直隶开始,各巡抚依次上交钱粮帐册。徐晨等人查看总体数据,而详细核算则由三司使的文吏完成。
只要不是有太离谱的项目,钱粮的出入过於巨大,一般不会有什么问。
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和现实妥协,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便利的网际网路,而民朝各个行省以及府、州、县,每年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財政的收支帐目数量巨大。
如果发现任何一项不符之处,就驳回重新造册,一来一回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强行去做,下面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只会敷衍了事。抓的严一点,那又会形成明初的空印案了。
徐晨看著各行省,田赋,税金,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人口增长的数据,不断点头。
而后他询问道:“该减免的田赋减免了吗?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民朝虽然收三成税,但不可能知道,每年粮食收入的具体数据,只能给每亩土地定个大概的田赋,这些年北方旱灾严重,大同社都是以亩產五斗为標准徵收田赋,所以一亩地徵收的税负是1斗五升。
傅山道:“乾旱严重的县乡田赋已经全部被减免,同时把百姓迁移出乾旱严重的地区,在当地退耕造林,以改善环境。”
徐晨点头道:“对实在交不出粮食的农户该减免要减免,同时要查清情况,予以帮助,万万不可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
“遵命!”
而后他看了关中山西,山东等地的的帐册,上面的税金,还有各项水利设施建设基础的道路桥樑。数据都很好看。
唯独粮食数据极其难看,有的基本上没有增產,有的正常的也只百分之二三,一亩地就增加几斤粮食。
而即便是修完了黄河工程,大同社每年修水利设施的钱粮超过了上千万两,可以说用了十分的力气,才获得了1分的收穫。
但徐晨已经感到万幸了,好歹北方的粮食没有继续再减產。
相对而言,南方的粮食数据就好看多了,建堤坝,修好水利设施,用鸟粪石,粮食就开始暴涨,各行省普遍增加了一成多以上的粮食收入。
同时南方的橡胶种植园也开始逐步建设,甘蔗园,茶园,菸草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儋州被大同社攻占之后,橡胶种植园开始大范围的扩张,徐晨原本就安排人在那里弄了一个几百亩的小型橡胶种植园。
现在依靠这批橡胶的种子,已经扩大到几万亩了,同时在吕宋也大范围的种植橡胶树,不过按照橡胶的生长规律,这批橡胶树想要產胶,还需要等个七八年。
而最让徐晨惊愕的是辽东都护府,今年粮食居然增產了三成。
李驥才看出了徐晨的疑惑道:“去年前往辽东的移民有一万户,今年大概有15000户,他们让辽东增加了上百万亩的土地,所以亩產就高了这么多。今年我们辽东可以向关中运输300万石粮食。”
徐晨不由的鼓掌了,没想到辽东这么快就能成为大同社的粮仓。
刘永笑道:“辽东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广大,耕作的潜能极大,看来明年要,要增加移民的数,早日让辽东成为我大同社的粮仓。”
今年辽东向北方输入了300万石粮食,这对稳定北方的粮食价格太重要了,而且就这趋势来看,辽东粮食的潜能巨大,他现在已经在想要加大对辽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然的话土地开垦出来了,粮食也种出来了,但运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时,各位巡抚才陆续离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