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53

  便是好言相劝。雍正‘无奈’,只好随了贵人的意思。“那学生便得罪称一声荣华吧。”
  一时间,倒是‘皆大欢喜’!
  不过,正事却还是要说的。“李夫人,此事兹事体大,还要劳您在府上多住几日。待我明日进宫禀明皇上,再让皇上来定夺。可好?”
  李氏来包府的目的就是如此,见雍正丝毫不推托,反而直接就说要明日就进宫与皇上说明,便不由得喜出望外。只是口气还须谦虚:“老身一介妇道人家,如何懂得这些东西。一切听包大人的安排便是了。”
  雍正闻言,点了点头。“包明。你且在翠竹苑整理两间房出来。让侍卫们好好守着,莫让闲杂人等扰了李夫人的清静。听明白了吗?”
  “是。奴才明白了。”包明低眉顺眼的回答。
  ★☆★☆★☆★☆★☆偶是分割线★☆★☆★☆★☆★☆
  第二天早朝之时,雍正便给端坐于龙椅上的康熙递了个眼色。
  昨日包府中发生的事情,康熙早就在包明的来信中得知的一清二楚。
  虽然包明并没有看到,李氏让范荣华递给雍正的包裹里是什么物件,但是,自从知道自家四儿子就是包拯之后,康熙就把他知道的,关于包拯的那些民间传说都细细的回想了一遍。
  虽然康熙知道的杂书很少,可是康熙年轻时却是最爱微服出巡的。是以,也看过一些很多关于包拯所审的案子的故事。有听说书知道的,也有是看戏知道的。
  就是因为康熙这段时间把包拯所审的案子给细细的回想了一遍。如今,康熙一听来找雍正的老妇人姓李,而她的干儿子叫范荣华,又看到包明的信中所写,虽然他没有看到那包裹中的锦盒里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却能看到一道微微的金光时,康熙便想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案子来。
  更何况,刘太后的手上就有一颗宝珠,听说是宋真宗所赐。当年,与刘太后一起得了这颗宝珠的就是与其一同怀孕的李妃。
  康熙曾经见过。
  那时他刚刚过继给宋真宗,刘太后,也就是当时的刘皇后因为康熙还‘小’,对他没有太大的忌讳,对他也好,常常带着康熙去自己的房间玩耍,只为了增进自己与未来的皇帝之间的感情。
  康熙就是在那时,在刘太后的房中见到过这颗金色的,散发着微微的光芒的宝珠。
  待到下朝之后,雍正并未同前几日一般,急着往外走,反而只在大殿中待着。
  果不其然,康熙的人很快就前来,请雍正于侧殿议事。
  雍正随之前去。
  雍正哪里不知包明是康熙的人,也知道包明必然是将他所看到的昨日的事情,一五一十的禀报与康熙了。
  只是,有些事情的细节,还是要自己与康熙说一声比较好些。
  更何况,李妃的事情尚要康熙决定,是查,还是直接杀人灭口的。
  雍正将事情一说,康熙沉吟片刻,方道:“刘太后对朕来说,确实是个麻烦。只是,这个麻烦却是有另一种解决办法的……”
  雍正听罢,不太明白康熙话中的意思,便想问。
  康熙却未等雍正发言,直接开口:“老四,你且稳住李氏。只说你已经禀报与朕,朕已经知晓,只是刘太后毕竟是看护着朕长大的,朕对刘太后有着仰慕之情,所以事情并不好办。”然后,康熙轻笑道:“你尚要劝一劝朕,让她只管放宽心。朕必会应允你调查此事的。”
  雍正蹙着眉头,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应允了下来。
  出了皇宫,雍正也先不回户部了,直直的就让轿夫往家赶。
  进了家门,去了翠竹苑,与李氏说明了此事。
  李氏虽然心中纠结不安,却仍是答应了下来,只说会静静等候雍正的消息。
  作者有话要说: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2-03-08 11:16:11
  = =感谢无名之人的地雷!
  64
  64、第六十一章
  雍正知道康熙之所以让他拖时间,是因为他需要时间来布置一个局。
  至于这个局会陷入哪几个人,雍正不用猜也能知道。第一个就是李氏,第二个便是刘太后,第三个便是八贤王。如果这个局布置的更大的话,也许还会多几个人。
  不过,雍正也知道康熙是个有分寸的人,毕竟是个皇帝,肯定不会让朝野动荡。
  雍正回了府里,第一件事便是要与李氏说今日与官家说了什么话,官家有什么样的表现,又是如何的有些动摇了。此些情景,自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为了取信与李氏,雍正可谓是绞尽脑汁的编着话儿来骗取李氏的信任。
  索性康熙未让雍正为难太久,不过两日,便放下话来,让他告诉李氏,官家已经同意彻查此事,雍正这才松了一口气。
  李氏得了消息,自是喜出望外。
  而康熙,更是在第二日下了早朝之后,便由雍正陪着来了包府,亲见了李氏。
  李氏心中有了底,中气也足了许多。再另上她本来就在皇宫中生活多年,规矩那些虽然忘了许多,可是一接触便又记了起来。
  康熙的演技极好,正正的表现了对刘太后的忌讳和不舍。
  李氏虽然看不到,但是听着康熙的口气也能猜到一二。只是李氏毕竟现在只是白身,又不好以官家的长辈自居,便不敢说什么。
  她唯一能赌的,就是官家把王家的权势看得比刘太后这个养母更重!事实上,在她看来,没有一个男人会不看重权势的!
  便是宋真宗也是如此!
  李氏思及此,心中微微发冷。
  康熙呆了一会儿,便回宫了。白龙鱼服实在危险,更何况皇帝的头上还有个皇太后,此次出来已经是瞒着皇太后了,呆得再久一些,怕就要被发现了。
  康熙倒是来也匆匆,却也匆匆。
  雍正却是要留下来,思索此案应该如何了结。历史上说起包公判狸猫换太子一案时,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八贤王。可是,总不能让雍正就这么冒冒然的去找八贤王吧。
  而且,历史毕竟是历史,赵德芳是否能在此案中成为关键,还是得看面前这位李妃娘娘如何说了。不过,最起码,李妃手上的那枚金珠却不是造假的。
  雍正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和睦一点。(这个是胤祥的强项,雍正有这个需要时向来是让胤祥来代替自己的。可惜此时胤祥却了苗疆,却是无法代雍正问话了,这才让雍正为难起自己来了。)
  “娘娘,虽然有这金珠可以确定您就是当年先帝时的李妃娘娘,可是狸猫换太子一案干系重大,不知是否还有人可以为您证明此事呢?”
  李氏一听,心想确实如此。若是没有其他的人证物证,便是有一颗金珠能证明自己就是当时的李妃外,对狸猫换太子一案并未任何用处。只是一时之间,又该去哪儿找人证物证呢?
  李氏沉吟许久,突然,脑海中便闪过一个人的身影。对!就是他!赵德芳。
  李氏忙道:“不瞒包大人,哀家(有了官家的信任,李氏倒也能心安理得的用起了这个自称来了。)有一人证,那便是当今的八贤王。”
  “哦?”雍正因着范荣华就在身边,便特意表现出了他的惊讶。“八贤王又怎么会牵扯进这个案子的……”
  李氏听雍正的话语中似有不信之意,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便实话实说道:“实不相瞒,当年哀家在成为先帝的妃子前,曾是刘妃身边的婢子,与一名蔻珠的宫女交好。那蔻珠也是刘妃身边的宫女,而且还是刘妃的心腹。当年狸猫换太子一事,便是由蔻珠经手的。”
  说到此,李氏不由得叹了口气:“只是,因着蔻珠的本性善良,怎么会动手呢。所以,寇珠并未将哀家的孩子杀死,而是将其送到了负责采办果品的首领太监陈林房内。那陈林因着采办果品的首领太监,自然是可以自由出入宫门。所以,陈林便把哀家的孩子送到了八贤王的手中。然后,哀家便再不知哀家那孩儿的消息了。”
  雍正肃颜听了,确实与历史中的差别不大,可是虽然自己知道一些历史的动向,可是该问的还是要问。雍正是个谨慎的人,绝不会让自己留下一丁点的把柄。“那……此事娘娘你又如何得知的呢?据微臣所知,娘娘当时应该被先帝软禁在千波殿中吧。”
  那千波殿正是当时李氏的寝宫。
  “包大人忘了吗?哀家刚才已经说过了。”李氏的笑容越发情真意切起来:“那蔻珠可是与哀家交好啊!”
  深宫之中的女人,从来不普通。更何况李氏能从刘妃身边的宫女,变成当时的宋真宗的妃子,而且是与自己主子平级的妃子,更是不可能是个心性简单的。
  雍正深知这个道理,便无多大的讶异。反而是李氏的干儿子范荣华见着李氏此时的模样,心中有一丝丝异样感浮出。
  “既然如此,微臣便禀明皇上,秘密审讯蔻珠和陈林吧。”雍正
  “包大人不必多此一举了,那蔻珠因着过后不久,事情败露,便被刘氏那个贱人给杀了。只是,陈林哀家却是不知了。不过想必也是凶多吉少的。毕竟蔻珠死后,便没人会与我说这些消息了。”李氏语气中带着阴狠,也有着些许的黯然。不知是单单为了蔻珠的死,还是因为刘后身边再没有她的眼线。
  “随后,哀家所在的千波殿便被刘氏派人放火给烧了。幸好有代哀家身死的余忠,以及带哀家出宫的秦凤。那秦凤便是荣华父亲的好友,可惜没过多久,他便得了急病去了。幸得荣华的父亲不弃,仍然照顾于哀家。可是他也是个命薄之人,便剩下哀家与荣华相依为命了!”
  李氏说完,眼泪便落了下来。
  范荣华本来听李氏提起自己的父亲,很是有些心酸。如今一见李氏哭了,便忙收拾心情,小心翼翼的安慰起来:“娘……(犹豫了一会儿,想到李氏很快就是太后了,便不敢再称其为母亲。)娘娘不要伤心了,等着皇上还了您的清白之后,您很快就能回宫了。到时,那皇宫便是您的家,您再也不是无依之人了。”
  李氏点了点头,拉着范荣华的手道:“荣华,哀家的孩子生死不明,这些年来却是你一直陪在哀家的身边。哀家不是无情之人,这些年来你与哀家的情份,哀家如何能忘。你还是叫哀家做娘吧。”
  范荣华一听,眼中的泪光一闪,忙跪倒在地,扑到了李氏的怀中,感了一声“娘。”后,便嚎啕大哭起来。
  李氏轻轻的抚摸着范荣华的头发,一副老怀安慰的模样。
  雍正见此情景,也不好多留,便悄悄的离开了房间。
  李氏那边的事情暂时已告完结,只是皇帝出宫是件大事,终是不可能不露出任何蛛丝马迹的。皇帝到包府来,雍正知道,刘太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