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2
“张大人。”沈氏看着自家儿子略显青白的小脸,连忙打断:“阿拯病刚好,实是经不住折腾,不若还请张大人改日再来吧。”担忧儿子身体的郑氏,也顾不得礼不礼貌的问题了。
倒是张于宾丝毫不介意:“嫂夫人,这倒是我的不是了。快快带侄儿回房歇息吧。”
因着那日的操心,雍正很是又病了几日,方才转好。
期间,那张于宾时常打着关心子侄的缘因,来看过雍正几日,也因此,当雍正病好后,仍在家里休养之时,也依然前来。
因着张于宾的学问,雍正还是很欣赏这个‘长辈’的。
在雍正病好之后,张于宾细细的考较了一番雍正的学问。要知道清朝时期,皇子的教育是极其变态的,每天早上都要读一百二十遍的书,学习负担很重。但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不是读死书,便是别有一番风流。
而康熙的众多孩子大多都是后者,而雍正也是这大多的后者中的一个,那么,学问自是不必说的,最重要的是,他还懂得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在张于宾眼里,这个世交之子甚是好的,比自己的儿子还好,便不由得对雍正更看重了几分。
因此,张于宾就将雍正举荐到了天鸿书院读书。
天鸿书院在庐州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院长姓阳,也是当代有名的大儒。想在天鸿书院读书的书生多的是,却不是人人都能进的。
张于宾的儿子张笄就在天鸿书院读书,只比雍正大上一岁,虽然之前颇为不满父亲对这个世交之子的赞扬更胜于自己,但是在雍正在天鸿书院读书后,因着雍正的见识,也是心服口服了。
不过,知府的任期还是有限定的,即使可以连任,也最多也不过三届而已。
张于宾就是连任三届,任期已满后,张于宾便要回京诉职了。
张笄便拉着雍正的手,很是依依不舍了一番。
此时的雍正已经是十七岁的翩翩少年郎了,虽然不像前世一样俊美,但也许是因为遗传的关系,脸上很是带着一些婴儿肥,虽然算不上白,却也不像小时候那般面黑如炭,仅仅只是微黑罢了,五官端正,眉目清目,但是不知为何,总让仔细看他的人看来带着几分可爱。
雍正虽然冷心冷性,但是张笄好歹是雍正看着长大的(==从九岁看到十八岁,应该算是看着长大吧……),对这个子侄辈?也有一些不舍得。但阅历丰富的他,对聚散离合早已看开,对着张笄安抚了几句,便也罢了。
新任的庐州知府为公孙中,与张于宾也算是知交好友。张于宾带着家小离开庐州那天,公孙中带着自家儿子公孙策也来相送,便遇上了雍正。
公孙中对雍正的父亲也是相识的,包拯的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更被追赠为刑部侍郎,很是得上锋的看重,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朝中的至交还是有的。而今又见得其子的行为举止颇为感慨,包家必不会就此没落下去的。
是以,当张于宾特特儿请公孙中关照一下自己这个世交之子时,公孙中很是一口应诺了下来。而雍正对此,也是很为感念的张于宾的照拂。
公孙中的儿子公孙策是独苗,自小琴棋书画的教养长大,很是有些恃才傲物。而在雍正看来,他也确实是有这个资本的。但是有资本并不表示自己就要迁就于他。
雍正身为清朝帝王,自小虽然不是太子,但也是皇阿哥,自是锦衣玉食,奴仆环伺的长大,虽然没有母爱照顾,但是身为皇贵妃的养子,自是和太子二哥亲近,也是有些傲性子的。
对于公孙策,虽然看着不错,却因为不再像前世一样要顾着那张椅子而去特意拉拢一番了。是以,只是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便罢了。
因着端午过节,天鸿书院放假,学生们很是轻快的一天。雍正本就是惧热的性子,端午那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本不想出去,可是因为难得的假期,公孙策和一群学子们前来邀约,雍正便不好推辞了。
毕竟人是群居的生物,岷然于众人的举止还是不要多做为妙。
因着天热,一行几人也就不想去郊外踏青,只在庐州最大的悦客酒楼内开了个包厢,在内吟诗做画一番,也别有一番风流之态。
雍正的诗情也是甚好,虽然举止清冷,但是也是天鸿书院中说的出名号的才子之一,与公孙策齐名的。
正在酒酣之时,便听到一阵喧哗之声,包厢的门被突然打开,众学子们很是惊愕了一番。
“各位别慌,我们是奉命来办差的,一会儿便走。”一名二十来岁,穿着官服的俊美男子温煦的说着,对着众人也是温和有礼。
“沈良?你们来这办什么差?”公孙策惊愕过后,很快的站了起来。对于自已父亲的事情,公孙策很是关心,因为公孙中此人秉承中庸之道,对于责任一事看得可有可无的,此次劳师动众的派人来一个酒楼办差,必不会小。
“原来是公孙公子。”沈良温和的笑了笑,“是有一个杀人凶犯逃窜到了庐州,刚刚有人来衙门说在悦客酒楼看到那个杀人凶犯,公孙大人便让我带着下属来了。”
雍正自是知道公孙中的为人,知道沈良所说之话并不尽实,可是身为一代帝王也是知道有些事是不能为外人道的,便拉了拉公孙策的衣袖,示意他坐下,道:“若有疑问待你回家再问也不迟,还是不要打扰沈大人办案了。”
沈良见状,感激的对着雍正笑了笑,雍正见状只是对他点了点头。
公孙策也知刚刚的举动也确实是失礼了,当即感激的看了眼雍正。对着雍正,公孙策的心思向来是复杂的。
公孙策虽然有些恃才傲物,却不是自以为是的人,自然也知道雍正此人不凡。自己在天鸿书院中自是算是一号人物了,可是雍正此人却不惶多让,学识甚至隐隐在他之上。只是不知为何,为人向喜低调行事,却仍让人觉得只在自己之下。
对于雍正,公孙策是妒羡交加的,只是此人确实是一良友,公孙策便收了心中那些心思,想着多一个可以良性竞争的知已,也是不错的。
3
3、第三章
大宋自开国开始,便是将《论语》奉为治国宝典,同时也将老子的无为而治当做一国兴旺的基点,偏偏如今的大宋天子赵祯,却是反常的有作为。
赵祯登基的最初几年,因着年纪小,国事大多被太后所把持,尚是秉承着无为而治。只是做为一个太后,毕竟只是女流之辈,是以,对着小皇帝的一个意见,还是会选择性的听从的,不然,别人就会称其为武则天了。
于是,在有一天赵祯提起要练兵时,太后思虑了一番并无大碍之后,便应允了下来。
慢慢的,小皇帝大了,娶了皇后,纳了妃子,太后便要还政。
赵祯初初掌握大权,不了托大,只是命轻徭薄赋,便也罢了。
只是百姓之中多是尊崇天子的,知道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百姓减了赋,自然对皇帝更是感恩戴德了。
大宋的兵因着几年的皇帝的着紧,自是比之前好上不少。而且赵祯慧眼识人,破格封了数名出身寒门的将军,更是强盛了不少。
在一次契丹侵了大宋的边境时,赵祯便下令攻打契丹。
本来其他国家是想着看好戏的,连着大宋也对此仗并不看好。因为契丹人高马壮,与大宋之间的征战也多是大宋输的多,因此,大宋的官员们很是劝了皇帝一番。
可赵祯偏是铁了心的不管不顾,执意要开战了,而且偏偏大宋还赢了,很是让人大叹不可思议。
本来一次两次的胜仗,众朝臣们都是看不在眼里的,只会是感叹一声皇帝的运气好罢了!如此固执已见的战争,竟然还赢了,也只能说是rp问题了。
可后来,赵祯又向高丽开战,向日本开战,而对这两个国家的战争都赢了呢?一次两次固然可以说是运气,可以不看在眼里,可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是更多的胜仗呢?
有些精明的朝臣们自是看出来了,打胜仗的那些将军们都是赵祯一手提拨上来的,武官已是如此,文官之中也更多是支持皇帝的,再加上皇帝亲政以来的种种手段和作为……那些本想趁着皇帝亲政,在朝中根基未稳时混水摸鱼的臣子们都不由得收敛了手脚,只得战战兢兢的做事不提。
高丽被打怕了,只得派遣了使臣上京,表示了要与大宋和亲,永结晋秦之好的意思。
大宋积弱已久,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和亲一事自是有喜有忧的。因此,朝堂之中顿时很是热闹了起来。有说要趁胜追击的,也有说要见好就收的。
赵祯坐在龙椅上,一脸高深莫测的神情,看着底下争吵的文官武将们,好半晌方才开口:“好了!既然高丽有意与我大宋和亲,自是高丽送上公主来我大宋。我们大宋自是要好生招待,方不负我泱泱大国的风范。”
见皇帝有了诀诡计,众官员们自不必再多言了,只是想着高丽遣来的和亲使团到时该用何种礼节来欢迎。
虽然大宋的国库是历来国家中最是丰厚的,可是也经不起连年的战火。而且在赵祯看来,此时打赢高丽是有弊无利的。毕竟契丹就在一旁虎视眈眈。
若是契丹趁着高丽反扑,大宋军队人疲马倦之时,也跟着起兵攻打高丽,那么高丽起码要被契丹利分一半。当然,这还是最好的结果。
再不然就是契丹一不做二不休,把因着征战高丽而疲累的宋军一网打尽,那就得不偿失了。
是以,本就想着要找个机会与高丽休战的赵祯,见高丽如此识时务的派来使臣前来说合,要嫁个公主过来,赵祯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而且身为和亲公主的高丽公主,所带的嫁妆就代表了高丽的脸面,那么也自是不会少的,也正好补充一下大宋攻打高丽时花掉的钱银。
不可谓不是一箭双雕啊!
如此一来,需要注意的不过是契丹或日本之类的国家派来间谍,图谋破坏大宋和高丽和亲的计划罢了。
高丽要送公主前来大宋和亲!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大宋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和亲使节团一路上,自是被沿途的当地官府百般照拂。只是因着之前被欺压的久了,如今终于一朝吐气扬眉,不管是大宋的百姓,还是大宋的官员,对着和亲使节团一行,都不由得带出了一丝得意。
其他人倒也罢了,但是送亲的高丽太子和七皇子无不心中郁郁,甚至是恼恨。
只不过是赢了一两次而已,难道你们大宋就会一直赢下去吗?等着吧,待我高丽缓过了一口气,必要给你们大宋好看!
虽然心中这么想,但七皇子隐藏惯了,自是不会表现出来。毕竟,高丽的皇子那么多,太子又是嫡子,七皇子要是不擅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才能的话,必会遭到忌讳。
母妃早死,却能安然在高丽皇宫中长大的七皇子,自是不会那么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