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58
时哀家竟为了李氏儿子的病情,而担忧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便觉得心中郁郁!”
索性那孩子是个命薄的,不该属于他的,他终究是得不到。不要然,也不会本来好好的身子,突然之间便病了呢。然后,没多久便去了。
那李氏煞费苦心,到头来也不过落得个一场空。
“不过,也幸好那孩子养不大。不然,待那孩子大了,李氏一来,怕就得被李氏哄了去,便是哀家是他的养母,也是落不得个好的。再待他们二人知道了你皇帝哥哥那时候仍活着,你、我,以及你那皇帝哥哥怕就都活不成了!”
昌平公主听罢,不由得惊呼一声:“那可真是无量天尊护佑了!不然,皇帝哥哥现在就可能不是皇帝哥哥了!”
“可不是嘛!”刘太后愤愤道。“幸好你皇帝哥哥是真正的真龙天子,上天护佑着的,这才没落个那般下场。”
★☆★☆★☆★☆★☆偶是分割线★☆★☆★☆★☆★☆
那边刘太后母女在声讨李氏母子,这边厢,雍正却是在早朝之后进得宫来,面见康熙了。
康熙见着黑沉着脸的雍正,有点心虚。一时之间,也不知怎么开口,便只叫陈林给雍正搬了张椅子,又叫贵喜去沏了一壶普洱。
雍正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康熙让雍正坐,雍正便坐。康熙让雍正喝茶,雍正便喝茶。
康熙看在眼里,心中越发没底了,而周围的气氛也越发沉闷起来。
就在康熙不知如何开口时,雍正却是先说话了。
“皇上,换皇子的事情,您早就知道了吧?如果微臣没有猜错,您这些天布局怕就是控制住秋霞的家人,来让她在昨日告诉刘太后,郭槐被您捉了,怂恿着刘太后去开封府救郭槐。然后,在狸猫换太子一案被揭发后,再告诉刘太后这一切的真相,也还能您一个正身。是吗?”雍正冷静的一一分析。
“不然,那秋霞又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坦白了呢。毕竟,若是她什么都不说,便什么事不会有。反而是说了出来,便有可能祸及家人。而且秋霞在大堂之中求情说恕了诛连之罪,应该是想要您的明旨吧。”
康熙闻言,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雍正的脾气,康熙还是了解一点的。仔细一想,昨日自己还真是钻了牛角尖了。
老四也是当过皇帝的人,自然知道做上这个位子上的人必有一些为难之处,便是再信任一个人,不该让他知道的事还是不会让他知道。
康熙心中豁然开朗,不过,口中却说出了一番试探之语:“老四,你的说法倒也有趣。但你怎么不认为是朕威胁了秋霞,让她说出了朕想要她说出的真相呢?”
“因为您没这个必要。即使李氏昌你的亲生母亲,您也一样有办法利用这个机会削弱刘太后的势力!”
“可是朕的胃口很大,朕不止是想把刘太后的势力分崩瓦解。而刘太后若是朕的亲生母亲,朕便可以不用再思前虑心,也可以兵不血刃的把刘太后的势力握于掌中。”
“不!您不是这样的人!”雍正反驳,随即发现自己的失态,便又把头低下,继续道:“若李氏是您的亲生母亲,您不会不认。若刘太后不是您是的亲生母亲,您便也不会认。”
“为什么?”见雍正维护着自己,康熙觉得心情很好。
“因为您是一个皇帝!”同样做为一个帝王,雍正当然明白。
“好!老四,朕果然没有看错你!”也让朕越发不想对你放手了。康熙笑道,脸上的神情很是柔和。
“不过,您能全身而退真的是太好了!”雍正这时才算是真正的松了口气,虽然做为臣子,不能斥君王,但雍正还是忍不住要说上一声:“皇上,微臣斗胆要说上一句。虽然此事您终是得了益,但是此事可大可小,以后还是要跟微臣商量一下才好,也免了有什么不妥当之处。毕竟你算计的不止是事,更是人心。你便是不信任微臣,也可以与其他人商量着办啊。”
康熙听在耳里,放在心里。严肃着脸道:“老四你说的是,朕记住了。”
雍正听罢,在心中满意的点了点头。“皇上,微臣尚有公务在身,便先行告退了。”
“不急不急。”康熙笑道:“此时已是正午了,不如老四便在宫中用了膳再走吧。我们多日不见了,朕可想你的紧了。”
雍正一听,有些不自在。可是又想起之前自己觉得康熙对自己只是错觉……
“微臣领命。”雍正便当这是康熙的命令了。
之前的那些小太监们来请,雍正尚能拒绝。现在康熙亲请,再拒绝,便是抗旨了。虽然雍正觉得康熙不会生气,但拒绝的多了,终是会触及康熙的底线的。
而雍正,并非是不识好歹的人,当即便应允了下来。
康熙一听,很是欣喜,连忙吩咐贵喜去御膳房吩咐一番,多做些雍正喜欢的素菜来。
御膳房中的人得了信,都暗暗咋食。
真没想到这个包拯的真是个有手段的,三番两次被官家留饭不说,官家如此尊贵之人,竟然还注意到这么一个下臣喜欢吃些什么东西,甚至还让自己身边的心腹亲去御膳房中吩咐,并盯着。
可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
但官家既然已经吩咐下来了,那御膳房可不有丝毫的怠慢,再加上快到午时了,便忙乱的准备起来。
康熙重生之后,就延用了大清的定律,后宫的一应贡给都有定数,连着康熙自个儿的吃食也不如以前的宋朝天子们那般摆上满桌子的一百多道菜。
所以,只固定下来数十道菜加上几种汤,便罢了。
本来康熙还欲再减一半的,可是言官们一听说却是不干的。
言官们纷纷在朝堂上赞颂了一番康熙的勤俭,然后便上奏说起了祖宗规矩。那时的文人说话很是尖利,偏偏又喜欢拐弯抹角的。
康熙听的很是脑仁痛。
不过,这只是细枝末节罢了,见朝臣们坚持,便也懒得争辩什么,便同意不再减了。
此时,康熙的分例,御膳房是早就做好了,只在灶上热着呢。现在康熙又让做素菜,御膳房的人便又手忙脚乱的做起新菜来了。
先让灶上热一个粟子莲藕汤和鲜莲银耳汤后,主厨便开始便起了热菜。
油爆笋丁、杏仁豆腐、地三鲜、干烧芋头条、烤全笋,直到凑够了十个,方才松了口气。
刚刚做完,便有人来传膳,御膳房的人便又赶紧把御膳都装进一个个的食盒里,交到宫女们的手中。
见着传膳的人都走完了,御膳房中的人便聊了起来。
“可真没想到啊,那新科状元真不是个省油的灯,竟然如此的讨官家欢心。官家竟然还能注意到那包大人喜欢吃素菜。”
“可不是嘛!以前庞将军虽说也得官家另眼相看,却也没说官家特意吩咐下来,要给庞将军加什么菜的。”
“若不是那包大人面色略黑,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勾引了官家呢。”
“说起来,不去看包大人的肤色,只看他的五官,觉不觉得其实包公子也长得蛮不错的?”
“你是说,官家就好这口?”
一旁御膳房的总管看他们越聊越不像,赶忙上前阻止:“都胡说八道些什么的,这些话也是你们能混说的。都快快住嘴了吧,若是被哪个耳朵尖的传了出来,让官家听见了,看你们会不会吃瓜落。那包大人也是有真材实学的,如若不然哪里能得了个状元的名头,官家又喜欢他的文才,这才得官家看重。你们便别在这里造谣生事了。”
众人一听,皆知道总管说的都是对的,只是因着刚才的忙乱,这才有了在嘴上讨伐起雍正的意思。
如今听了总管说的后果,哪里还敢再说这些浑话,赶忙告罪一番,便都各自散去了。
70
70、第六十七章
陪着康熙用完了午膳,雍正便去接沈氏了。
因着一大早就打发了人去将军府说了一声,所以沈氏是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在等着了。
在将军府听了整件案子之后,本就有些担忧自家儿子的沈氏,更是心有戚戚然。
沈氏深觉自己实在不该再这么纵着雍正了。
雍正本有两个兄弟,一个包莹,一个包颖,都是命薄的,早早便去了。所以,对着雍正,沈氏但凡是能力所及,必是有求必应的。
但……若是他早就成亲生子了,便是真有个万一,也有个血脉,不至于就这么断了包家的根。
想起自己丈夫死前给雍正定下的娃娃亲,沈氏算了算,那董家小姐现在应该也有十六岁了,是该去董家提亲的时候了。
当年雍正说要先立业,再成家。沈氏虽然颇有微词,想着娶个儿媳妇过来帮衬着,可是还是从了雍正的意思。
而今业已成了,要让雍正成家,却也不会再推托了吧!
回了包府,沈氏也等不及了,便与雍正一说。
雍正虽然与胤礽两情相悦,可是男儿本就该传宗接代,是以,并未有所抵触。更何况这门亲事还是包令仪生前为其定下的,只这一个孝字,雍正便要从之。
沈氏一见雍正答应了,也不愿等明日,只叫包明赶紧去找汴京城内最有名的媒婆。
在等媒婆的这段时间,沈氏也不闲着。
好还要准备给媒婆的礼物,给董大人一家的礼物。
★☆★☆★☆★☆★☆偶是分割线★☆★☆★☆★☆★☆
吏部侍郎董浩的家中,今日迎来了一桩大喜事。
正是那户部尚书包家前来提亲。
董浩,字致书,与包拯之父包令仪本是同乡,又是同年,同朝为官多年,关系很好。也因为关系很好,董致书曾与包令仪口头上为两家的儿女定下了亲事。
可惜的是,在两家交换定亲的信物之前,包令仪的母亲去世,包令仪便请辞回乡丁忧去了。只是那包令仪向来侍母至孝,包老夫人这一去,包令仪便因为哀毁过礼,得了急病。
包令仪这一病,董致书倒不好急着提这交换信物一事。本想着,待包令仪病好之后再行计较的,没曾想这包令仪的病竟是来势汹汹,缠绵病榻不过日,终究是去了。
这样一来,董致书倒有些庆幸起董包两家虽然口头上应了,却没来得及交换信物。只有口头承诺的话,无凭无据,就不能证明董致书同意了自家女儿嫁到包家去。
董致书在与包令仪说亲之前,自然是见过包拯的。虽然那时候的包拯看着确实不错,但是如今他生父已死,没人教导,以后的前途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