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快读小说书城>书库>>齐人之福> 分节阅读82

分节阅读82

  承正元年封佳嫔,九年进佳妃,居延禧宫。十六年十一月逐辛者库为奴,次月卒,年41岁。
  ☆、番外六:董佳?尔宜
  “尔宜,在宫里事事小心,阿玛只是个六品小官……护不了你……阿玛能做的就是在大选后若是被撂牌,那时候给你找一户疼你的好人家。”董时泰担忧地看着明丽的女儿,虽然心里知道女儿被撂牌的机会很小。
  董尔宜微仰起头自信地说:“阿玛宽心,咱们家虽然只是汉军旗,但放眼大清谁会小看了汉军旗?咱们的太皇太后可也是出自汉八旗。”
  董时泰叹气道:“阿玛知道你心高,可是……尔宜,你没有那个命!罢了~~~阿玛也不说你什么,等到秀女大挑后你就明白了。”
  董尔宜咬着下唇气恼的看着给她泼凉水的阿玛,从小她就听着昭圣太皇太后李佳氏的故事长大,从一个家世平平的汉军旗秀女到母仪天下的太皇太后,她的人生在大清所有女人眼中就是一个传奇。
  秀女大挑的第一关,董尔宜忍受着内心小小的屈辱任宫内的嬷嬷的检视,她在心里安慰自己,这是成为贵人必须走的过程。
  顺利度过第一关后,她们被留下的秀女被集中到一起受训,这种环境里董尔宜过的如鱼得水。仿佛她天生就懂得女人间的斗争一般,也在秀女之间一次一次的争斗与陷害中,她——董尔宜的手段愈加纯熟、圆滑。
  “尔宜妹妹,听说明日太皇太后娘娘会去看两黄旗的第二轮挑选。”刘佳?静心说。
  董尔宜听后眼神微微有波动,但她还是装作不在意地回答:“明日又不是咱们两白旗大挑。”
  “谁说不是呢?隔壁院子里那些两黄旗的秀女可是铆足了劲儿在准备,听说懿妃娘娘当年就是在第二轮被太皇太后娘娘看中赐给还在潜邸时的皇上的。”刘佳?静心嘟嘟喃喃地羡慕道。
  董尔宜笑道:“懿妃娘娘位居四妃之首,富察家也是能人辈出,听说皇长子的嫡福晋也是出自富察家。”
  “大家都在猜想富察氏会不会是第二个李佳氏呢!尔宜妹妹你说呢?”刘佳?静心问。
  董尔宜顿了顿回答说:“这可不是咱们该说的话。”
  刘佳?静心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尴尬得回答:“尔宜妹妹真是谨慎。”
  “静心姐姐谬赞了。”董尔宜微微低下头状似羞涩。
  董尔宜在想,她能否有幸得见太皇太后凤颜?带着这份心思她在第二轮大挑的时候失望了。幸而她也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所以在几日的失落后也就放开不再去想。
  第二轮秀女大挑后董尔宜与刘佳?静心都被留牌,看到又有一批秀女被遣出宫外,董尔宜心里为她们叹了一口气之余也多了几分喜悦。
  被留在宫内考察的日子里董尔宜循规蹈矩,平日里使的手段大多停了下来,只是还保持着警醒以防被人算计。毕竟一个六品委署库掌之女在八旗秀女中完全没有威胁,更兼董尔宜面容秀美又不轻佻、妖媚,所以找她麻烦的人还是很多。
  大约一个月后圣旨下,满洲旗正白旗知府余峰女叶赫那拉氏封常在,汉军旗镶白旗下六品委署库掌时泰女董氏封常在,又有几个留牌秀女被封为答应,其余的留牌秀女被送回各自府中。
  看着刘佳?静心在不甘心中被送走,董尔宜轻声地安慰她后转过身扬起一抹得意的笑容。她在宫墙的拐角处停下不着痕迹地瞥了一眼出宫的秀女踏上车架。
  “尔宜小主,您该回钟粹宫了。”被分配去服侍董尔宜的宫女林玲小声提醒。
  董尔宜笑着说:“玲儿提醒了我,咱们该去给敦妃娘娘谢恩了。若不是敦妃娘娘心慈,我怎会有机会送好姐妹出宫?”
  “小主聪慧过人,奴婢不敢居功。”林玲满意一笑回答道,毕竟主子聪明,底下做奴才的受益。若是不小心摊上一个蠢笨的、不懂审时度势的主子,那么她就该想着筹划自己的退路了。
  “玲儿,敦妃娘娘进来身子不大爽利,你说我是不是该去给娘娘诵经祈福呢?”董尔宜搭着林玲的手细声细语地问。
  “小主知恩图报,敦主子若是知晓,怕也是欣慰非常;奴婢听说慈宁宫后的大佛堂以及太极殿旁的雨花阁十分灵验,小主是否要去试一试?”林玲问。
  董尔宜看了林玲一眼说:“慈宁宫内的佛像灵验,这不假……可拜的人多了,佛祖还能听到我的这一点声音?雨花阁内供奉的是西藏密宗,敦妃娘娘向来信奉禅宗,我觉得宁寿宫冬东暖阁就很好。”
  林玲想反驳可又不能直言太皇太后现住在慈宁宫内,小主你多去走一走也能混一个脸熟;她也不能说当今皇上常去皇后娘娘与懿妃娘娘的寝宫,小主你去雨花阁多了说不定能够碰到皇上;她也不好说太上皇领着崇庆皇太后以及太妃们常圆明园与清漪园内,眼下宁寿宫里除了不得宠的贵人、答应与常在外就没什么人了,皇上压根儿就不去那里。
  董尔宜看到林玲心急的模样笑道:“我知道玲儿的意思,可是求神拜佛讲的就是心诚。宁寿宫很安静,正好也不会有什么人打扰我为敦妃娘娘祈福。”
  林玲泄气说:“既然小主决定了,奴婢就去准备纸笔。”
  董尔宜意味深长地对林玲说:“玲儿,做事要心诚,有道是‘心诚则灵’。”
  林玲似乎听明白了又似乎没有明白,她点头回答:“奴婢谢小主提点。”
  病重的敦妃他他拉氏知道董尔宜每日为她去宁寿宫祈福后大感欣慰,她在一日董尔宜前去问安的时候拉着董尔宜的手说:“妹妹是个有心的,也只有你还带着真心为本宫祈福。”
  董尔宜受宠若惊道:“敦妃娘娘您太抬举奴才了,自从入宫后娘娘您处处关照奴才,奴才所做的无法报答娘娘您万一的厚待。”
  “她们都跑大佛堂去诵经祈福,本宫就由着她们做筏子?未免也小看了皇后娘娘!尔宜,你很聪明!”敦妃他他拉氏笑着说。
  董尔宜呐呐道:“敦妃娘娘您太夸奖奴才了。”
  敦妃他他拉氏伤感道:“二年那会儿本宫的四阿哥没了,本宫亦圣宠不在,舔居妃位却还比不过延禧宫的佳嫔在奴才间有威信。她章佳氏无子无女却还能趾高气昂,还不是借着她堂姐安贵妃的势?可笑这还是出了五服的亲戚……这门关系攀扯的真是够远的!”
  看到董尔宜静静地听着后敦妃强提起精神继续说:“尔宜,你年纪尚幼,本宫今日说的话你要牢牢记在心里。想在这后宫立足很难,你的娘家太弱帮不了你,你想想安贵妃、纯贵妃、懿妃哪一个不是出自名门望族?更遑论皇后娘娘。吉妃与本宫是仗着诞下皇子才得以封妃,婉妃以嫔位进妃位是为了平衡蒙古的势力。”
  董尔宜心下惊叹于这后宫的女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平日里木讷不得宠的敦妃都能看得如此透彻,她战战兢兢道:“敦妃娘娘您说的这一些话令奴才茅塞顿开,奴才谢敦妃娘娘教诲。”
  敦妃勉强坐起身子开怀大笑道:“尔宜……你在本宫面前不必装出一幅无知的样子。”她抚摸着董尔宜的发髻温和地说:“你才十三岁,还太年轻!你虽然也在利用本宫的病情想获得皇上的注意,但到底你还是存着一分真心为本宫祈福……本宫承你这一分心意。”
  “娘娘?”董尔宜花容失色,她有些颤抖地攥紧袖口。
  敦妃柔和了面部的表情嘱咐:“藏好你的野心,还有……看清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拥有与自身的身份与能力所说不匹配的野心,那会毁了你自己以及你的家族甚至于将来的孩子。”
  董尔宜复杂地看着敦妃他他拉氏问:“尔宜可以看出娘娘是聪明人,但是娘娘您为什么不争?”
  敦妃淡淡地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本宫累了,尔宜你先回去休息吧!”
  董尔宜离开后敦妃望向窗外的菊花小声自语:“……‘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本宫的梦已经破碎不堪!”
  敦妃他他拉氏趁着皇帝永瑜到她寝宫的机会提到董尔宜的聪敏、懂事,永瑜明白她的意思,当夜他让董尔宜侍寝并在第二日册封她为贵人。
  多年以后的淳贵妃董佳?尔宜提起已逝的敦妃他他拉氏则是满心的怀念与感激,若非敦妃的教导与提携,她董佳氏也许就没有他日的尊荣。
  但是眼下的董尔宜并没有心思去遥想未来,她抓紧少有的侍寝机会让皇帝认识自己,并且听敦妃的话去思考自己的定位。
  董尔宜册贵人时去拜会中宫皇后,李佳?蕙兰温柔的目光扫过她时说:“董贵人抬起头来让本宫看一看。”
  董尔宜小心翼翼地看向坐在首座上的皇后,一身杏黄色凤袍衬托的她恍若仙人般高贵,一双柳叶眉、杏仁眼,望向人群时眼中暖意融融。
  “倒是生得好相貌,皇玛嬷见了想必也是喜欢的。”皇后李佳?蕙兰调笑。
  董尔宜小心回答说:“奴才谢皇后娘娘夸奖。”
  皇后李佳?蕙兰挑眉说:“本宫可不是说笑,皇玛嬷她老人家喜欢看美人,特别是那种艳而不媚的美人最招她喜爱。不信你问一问安妹妹、纯妹妹、懿妹妹等人。”
  听到皇后的话后安贵妃章佳?少筠微笑着回答说:“皇后娘娘的话可没错儿,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当年可是一眼就挑中了皇后娘娘和懿妃妹妹。”
  “安姐姐怎就扯上妹妹了?若论起容貌,妹妹怎比得上这新进的董贵人?”懿妃笑着打哈哈。
  董尔宜见火烧到己身便使尽浑身解数想转移话题,这时候皇后开口解围:“好了……人都到齐了,咱们就去慈宁宫里给太皇太后请安。”
  这是董尔宜第一次见到这个帝国最尊贵的女人,虽然隔得远远的,但是董尔宜依旧能够感受到她自内向外散发出的气息。那样的温柔、尊贵!仿佛这天下都在她的掌握之中,但是董尔宜可以清醒地知道太皇太后不曾干涉朝政。想到这儿……董尔宜迷惑了,但在下一刻她就清醒过来,太皇太后永远不会是她的目标,那么~~~想着那些不能拥有的东西又有何益?
  董尔宜知道就在刚才太皇太后看了她一眼,在与皇后笑谈了一会儿后。虽然她没有看到太皇太后直视她,但是她可以肯定刚刚扫视的一瞬间,太皇太后一定观察了她。董尔宜莫名地笃定着。
  承正五年腊月敦妃薨,承正十二年八月太皇太后李佳氏崩。承正十四年十二月董尔宜诞下皇十二子进淳嫔,她的寝宫从钟粹宫偏殿搬迁至咸福宫,二十一年元月诞下皇十四子进淳妃。
  承正皇帝永瑜看着这些年来努力向上爬的董尔宜,他回想起当年李福雅对还只是贵人的董尔宜的评价‘那个董尔宜野心勃勃,但难得是个拎得清的。’转过头他看到住在咸福宫偏殿的莹贵人侯玉莹,她的眼里也有着不输于董尔宜的野心,但是她能看得清自己吗?
  ☆、落幕【大结局】
  李家的当家以及夫人们奉召入圆明园万方安和觐见,大约一个多时辰后他们离开了,李福雅像是放下了什么重担一般身心舒泰。不满一个时辰后,万方安和的管事嬷嬷让人请皇帝和太医到万方安和,承正皇帝永瑜听后急忙乘坐龙撵前往。
  浑浊的眼睛直视着窗棱,瞳孔周围泛着浅浅的蓝,李福雅说:“人老了就要服老,该去哪里就哪里~~~哀家只是凡人之躯如何与天争命?”
  “微臣无用,请太皇太后恕罪,请皇上恕罪。”太医们全都磕头不止。
  承正皇帝永瑜沉着一张脸怒道:“朕养你们何用?”
  “皇帝啊~~~哀家这把年纪早该入泰陵了,你也不能怪太医们。”李福雅回过神来慈爱地对永瑜说,说完还挥手示意太医们都退下。
  永瑜握住李福雅枯槁的手流泪道:“皇玛嬷……您别说这些丧气话,您一定会好好的,您还要看着孙儿成为一个明君,看着咱们大清千秋万代。”
  李福雅吃力地拍着永瑜的手说:“哀家怕是大限将至,长命百岁已经在哀家身上应验了,何须强求千秋?而又有谁能够真正千秋万世呢?”
  “您不一样,皇玛嬷不一样。”永瑜将额头抵着李福雅的手背哭着说。
  “皇帝……哀家看着你长大,从一个婴孩到如今的九五至尊,哀家希望皇帝能够成为有道明君,亲贤臣、远小人。”李福雅说。
  永瑜噙着泪回答:“孙儿一定谨记皇玛嬷的教诲。”
  李福雅抖抖索索的摸出一块蟠龙墨玉递给永瑜说:“皇帝,你要谨记历史的教训,小心外戚之祸与宦官乱政,记住后宫不得干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