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1

  父亲的头,流着泪感叹着呢喃着亲吻父亲被荆棘割伤了的脸。
  笛子削苹果的手突然没有一点力气,削了一半的苹果落了下去,滚到了床底下……父亲和这个女人,是怎样的亲密……
  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就退了出去,拉着笛子退了出去。笛子的书包还在病房里,可是笛子不想再进去了。
  笛子跟在阴郁的母亲身后一直走,不确定自己要去的方向。
  许久,母亲突然回头问:“饿吗?”
  笛子摇头,她并不想让母亲感到负担。
  母亲带笛子去了一家小饭店,要了两个菜两碗饭,看着笛子吃,自己一动也不动。
  笛子并没有食欲,扒拉了两口,说:“饱了。”
  母亲还是这样看着笛子,不说话,也没有表情,只是憔悴得厉害,仿佛突然间老了十岁,有些凌乱的短发在额前、脸旁耷拉着,绝望而悲伤。
  母亲突然说:“我们回家。”
  笛子重重地点头,像个拥戴领袖的小兵一样站了起来,随时听从调遣。
  笛子不好意思再做更亲密的举动,从来母亲都是严肃的、有距离的,而她们之间的爱也是无言的,没有语言,但那种因爱而生的心疼和怜惜的气息,在两个人之间游移着,挥散不去。
  此时此刻,笛子明白,自己对母亲来说是重要的,母亲对自己来说,更加是重要的,她们两人,从今以后便要相依为命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玫瑰花精(二十四)
  在新家的第一个暑假,秧秧来了。
  她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里面装着她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她不要和李丽住在一套房子里。
  母亲什么也没说,接过了秧秧的包。笛子惊喜地拉着秧秧的手,暗暗地摇晃一下,很快乐的表情,然后带秧秧看自己的新房间,说秧秧可以住在这里,因为这个床实在够宽。
  外公外婆张罗着给秧秧做吃的,秧秧就顺势撒娇——隔代总是更亲的。
  母亲给凡鹏去了电话,说秧秧来了。
  两个小时以后,凡鹏过来了,后面跟着李丽,这让气氛顿时尴尬。
  李丽想要做个现代好后母,一个让秧秧喜欢的、能把她当作朋友的后母——李丽一毕业,他们就打算结婚,也算是给那些嚼舌根的人一点交代。
  秧秧拉了笛子坐在床沿上,又站起来,检查一下房门有没有锁好。
  外婆在外面拍着门,要秧秧出来。
  最后凡鹏在门外说:“秧秧,你就在这里住几天吧,我们过几天来接你。”
  “秧秧,我们先回去了。”李丽声线优美——她还漂浮在幸福的云端呢。而秧秧在这里住几天,也成全了他们新开始的生活——就当是一个十分短期的蜜月。
  秧秧来的第一天,就发现母亲的家里存在很大的问题,那楼顶上的声音太重了,脚步声、小孩跑动的声音,还有小孩玩具自行车滚动的声音。
  秧秧看着笛子,笛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了凡事隐忍。
  笛子迎着秧秧质问的目光,没有说话。
  其实这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外公曾经和上面的一家人交涉过,结果是,那响动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外公曾经动过火,要和楼上的夫妻俩打架,被惠竹和外婆拉住了。外公只能在上面很吵的时候,说一声:“没素质!”
  秧秧却不能忍,更不能忍受自己的母亲、外公、外婆,还有笛子,被上面的人欺负。
  秧秧冲了出去,“蹬蹬蹬蹬”地上楼,很响地拍打那家的铁门。
  出来一个只穿了短裤的男人。
  秧秧的火已经烧了起来,厉声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吵,让别人怎么生活。
  男人傲慢地说:“住不惯?搬家啊。”说完就把门给关了。
  秧秧一脚踹在门上,很响的声音,把自己的脚也踹疼了。笛子使劲地拉着她,要她回去。母亲也来了,拖着秧秧要她下去。秧秧回去了,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使劲地扯自己怀里抱着的沙发垫子。
  那天秧秧给刘萧打了电话。家在本市的刘萧下午就来了,站在楼下等着。呼机一响,秧秧就拉了笛子下去,说是下去买雪糕吃。
  刘萧身边还跟着一个人,愣愣的、年龄和他一般大的男孩。刘萧很仗义地问:“说,怎么办?我们还可以叫些人来。”秧秧把头一仰,说:“把他家玻璃砸了就行了。”
  “秧秧!”笛子听了觉得害怕,偷偷地拉着秧秧的衣角。
  秧秧俯身在刘萧的脸上吻了一下,很利落的动作,然后简短地说:“别让人看见了,有空再联络。”说完就走了。
  笛子拉拉秧秧的衣角,但是秧秧并不理睬。
  笛子和秧秧并排坐在沙发上,帮外婆剥花生,外公在厨房里修理坏了的水龙头开关。
  母亲洗着一大盆衣服,并不开洗衣机——她不能没有事情做,她要让这些琐碎的事情填满她每天的生活。
  秧秧在说笑话,惹得外婆不停地笑,秧秧得意了,鼓着嘴,吭哧吭哧地学得有模有样。
  突然一声清脆的剧烈响声,哗啦啦地,笛子看窗户外面,一些玻璃的碎渣从窗前跌落下去,闪着清亮的光,一串清脆的响声落地,然后平静下来。
  秧秧眼神闪耀着微笑了一下,然后跑过去,趴在窗户上,只看到地上凌乱的一摊。
  楼上立时响起了骂声:“哪个缺德的?”
  秧秧笑起来,一家人都围了过来,外公说:“是哪家的孩子玩弹弓吧?”
  “也许呢!”秧秧笑着得意回答。一转身就看到母亲探究的目光。秧秧躲避了那目光,摇晃着到沙发那里坐下,说:“这就是报应啊!”
  笛子紧张地等待事情可能的发展。
  但什么都没有发生,楼上的人没有下来闹事,甚至,他们放轻了脚步声——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能凭着想像来揣测,包括怀疑秧秧的身后有一群“不良少年”在撑腰。他们在揣测中谨慎了许多。
  家里面有强势的人,有年轻的男子,太重要了,笛子那次深深觉得。看着这个满是老人和妇孺的家,笛子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她是最年轻的,以后这个家就要靠她来支撑,而像秧秧一样,有个男子保护着她,似乎就安全了许多。
  楼下的疯女人开始喋喋不休地诉说,很强的连贯性,说“文化大革命”要进行到底,说毛委员长接见了她……秧秧兴奋地跑到窗边,张望着楼下那个穿着整洁的五十来岁的妇女,边看边兴奋地说:“崩溃!真是疯了!”笛子已经对这个女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她还是过去了,和秧秧趴在一起,探头张望着。
  bookbao8 想看书来
  玫瑰花精(二十五)
  秋天,外婆的风湿加重,因为天气的骤然变冷和不断的绵雨天气,外婆甚至不能下床,母亲开始像个陀螺一样在家里旋转。
  母亲越来越沉默,沉默着度过相同的每一天。
  家里只听到外公洪亮豪迈的声音和朗朗的笑声,还有外婆快乐的附和,笛子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外公,外婆的生活会怎样。
  每天吃了晚饭,外公就把外婆抱进轮椅里,而外婆必定要外公或母亲给她梳洗干净,把花白的短发用素色的发夹夹住,然后,外公就推了外婆出去。在楼梯口,母亲会扶着外婆,外公抬着轮椅,一起向楼下走去。生命十分的现实琐碎,又充满了有些令人心酸的温情。
  那时,外婆爱嘟嘟哝哝快乐地闲叨,外公洪亮的声音在楼道里久久回旋。
  笛子趴在窗台上,看见他们出了这栋楼,外公推着外婆的轮椅,慢悠悠地走在那条青石板小路上。只要一段距离,他们就可以走到外面,城市光亮的外面——一个有喷泉和许多鸽子的人民广场。
  笛子在离家较近的中学上了高中,因为不想和母亲有太激烈的冲突。
  但将来考美院却是一定的,除了画画,笛子想不出自己还能再做什么,并且她是想回到那里的,那里像亲切的故乡,召唤着她回去。
  她要回去的。
  夜里,笛子抚摩着父亲带给她的画架,他自己的。他听秧秧说笛子在坚持画画,就把这个画架给笛子带来了——他始终觉得自己亏欠了笛子。
  那是一个木质的年代已久的画架,手指拂过时,空气里流动着哑哑的沙沙声,还有一股颜料和松节油的味道,笛子感觉到父亲苍白的细长的手指,在画架上挥动……
  就是那个秋天,外公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没能醒过来。
  笛子那时明白,红润的脸庞并非健康的标志,那似乎还可以显示着来自于心脏的隐患。外公走了,留下了苍老并且不能完全自理的外婆。
  生命的起落永远是一个谜,凡人永远挣扎在自己的悲欢离合里,挣扎在对死的恐惧之中。
  第一次看见一个苍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哭泣。
  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是外公外婆的孩子们,母亲只是他们最小的一个女儿。
  那些突然出现的孩子,悲伤地为外公料理后事,热闹又排场。
  灵堂设在楼下的一块空地上,是用防水布搭成的一个大棚子,里面时刻哀乐高奏,混杂着剧烈的麻将声,灵堂里摆了十几桌麻将,桌桌都是满的。夜里,有乐队来表演,每一首歌的前面都有几句强加的悼词,然后是节奏哀伤或欢快的歌曲。
  笛子和秧秧守在外婆身边,外婆已经没有力气,她更多的是责骂外公,说外公嫌弃她了,抛下她不管了,不要他了,赶着投胎去了。
  然后外婆说起了外公年轻的时候,外公第一次约外婆去看电影,外公第一次偷偷地在外婆的脸上啄了一口,外婆哭了,觉得受了欺负……外婆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叙述,断断续续的,因为哭泣,因为不时地要责骂弃她而去的外公,因为不时的要说,让外公安心地去,她有她的小女儿照料……
  笛子安抚地搂着外婆的背,恐惧地流泪,因为明白,不管亲人还是爱人,最终的出路就是诀别。
  永远是什么?
  先走的那个人得到了永远,
  而留下的亲人,能有的,只是悲伤和怀念。
  或者,那也是一种永远……
  bookbao8
  玫瑰花精(二十六)
  从此家里很少听到愉快的声音,生命以她最真实的形式存在,没有一点浮华的修饰,就像蒙克的绘画一样真实。
  外婆一个冬天都卧床不起,也决不肯下楼散步,笛子隐隐地觉得,外婆已经想要放弃,她没有力量了。她精神上和肉体上赖以生存的那副臂膀已经抛弃她了,就像她哭泣着,在外公的遗体前含混不清地责备外公那样,外公不管她了,自己先走了,只丢下了她,夫妻共百年,原本是不能的。外公不能控制地背叛了外婆,以死的方式。
  母亲沉默地料理家务,为外婆清理身体、梳洗。吃了饭,整理好一切以后,母亲会花很长一段时间为外婆拔火罐,一种古老的治疗风湿的方法。
  笛子会安静地帮助母亲,像母亲一样安静,只有必要的话才会说出来,房间里没有多余的声音。家里除了令人窒息的压抑味道,再没有别的了。
  母亲常会让笛子离开,去自己的房间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拯救自己,母亲说,学习是人唯一的出路,不然,她就只能一生挣扎在苦难的底层。
  笛子听话地离开,为了安慰母亲已经那样孤独压抑的心,现在只有自己和秧秧才是母亲的安慰和希望,笛子这样以为。
  笛子是那样地渴望着离开(虽然十分不忍心离开),离开郁悒浓重的空气,离开母亲在背后看着自己的阴郁眼神。那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感觉着压抑。
  笛子意识到这种渴望是对脆弱母亲的背叛,那是一种背叛的冲动。
  母亲沉默着,让笛子产生了那样的冲动。
  笛子不记日记,自己卧室里的书桌抽屉里,永远没有秘密——现在笛子是母亲的一切。笛子的所有,母亲都渴望着了解,母亲沉默着,观察笛子的一切,而那背后的眼神,像一团没有边际的黑雾,浓浓地包裹了笛子,浓郁得让人无法呼吸。因为窒息,笛子渴望着逃离,可是,母亲除了她,还有什么呢?
  笛子站在自己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