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8
5毫米博福斯山炮。
炮兵第二旅,是1934年国民党军整编炮兵部队的成果。当时国民党军总共建立了第一、第二两个炮兵旅,第二旅由原独立炮兵第二团、第三团组成,番号仍然称为第二、第三团。
炮兵第二旅装备的全部是瑞典博福斯1930 l20式75毫米山炮,这种火炮初速较慢,但射速较快,精度高,故障率低,又能拆卸后运输,很受中国炮兵部队的喜爱。要说,在浦东这个战场,这种炮还真是特别适用 。因为它射速快,所以很适合中国军队打了就跑的作战方式——不跑人家的炮兵也不是吃素的;它初速慢,所以弹道不清晰,难以找到发射阵地;容易拆卸,所以中国炮兵人员可以拖着它到处“游击”,让日军防不胜防。这种火炮虽然是瑞典造,实际却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技术,只是因为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不得在本土生产先进火炮,克虏伯只好在瑞典开设子公司来生产卖给中国了。卖给中国这批火炮,本来是要给土耳其人的,因为土耳其经济困难,付款不及时,结果大炮被中国政府转手买下。说来有趣,清朝灭亡的时候,曾将中国巡洋舰飞鸿号卖给希腊,成为其主力巡洋舰赫拉号。土耳其和希腊素来不合,中国人先卖给土耳其的敌人巡洋舰,后劫胡土耳其人的大炮,真不知道和土耳其人有什么前世冤仇。
使用这种火炮,中国军队还有独到之处。在中国炮兵手中,这种山炮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25发的惊人速度,在偷袭时这种不可思议的射速使其威力发挥到了最高。然而,这个25发分,已经接近理论上的最高射速—— 这种火炮炮身从后座到复进到位,中间就需要两秒以上的时间。实际使用射速能否达到这么高呢?颇有专业人士认为人不是机器,除非使用自动装弹机,否则根本无法达到甚至接近这个数字。但是,中国炮兵用自己的智慧使火炮达到了这个速度。这样做也是不得已,一则由于是搞弱势逆袭,不得不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袭击效果;二是压缩射击时间,避免产生长时间超速打炮引起的身管灼损,保护珍贵的火炮。实际上,中国军队(不论国共)的炮兵好手都擅长这一手,其打法非常有中国特色 ——必须是三人操炮:供弹手将炮弹递到装弹手手中,装弹手在炮膛后坐停顿瞬间(此时炮膛尚未回位)打开炮膛,此时弹壳会因膛内残压及后座惯性高速滑出,装弹手随即将新弹装入尚在回位中炮膛,并关膛上闩。与此同时,炮手有一秒多一点的时间做炮瞄微调,这对炮击精度非常重要。当炮身达到回位静止的第一瞬间,炮手发炮。每次发炮时,炮膛只是瞬间静止,但不影响精度。当然,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炮手受伤。射速从正常加到25发每分,炮手们致伤可能性上升200!
单看作战序列,张发奎的名下,有着一整个炮兵第二旅,下属炮兵第二团、第三团。抗战期间,国民党军最大的炮兵单位,就是旅,说起来张将军的本钱似乎很丰厚。其实,这只是纸面上的。炮兵第二旅的第三团,当时奉命“借入”第九集团军,猛攻汇山码头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该线战斗此后激烈胶着,该团始终无法归建。第二团共有一、二、三营,二营散放在杭州湾、乍浦一线担任要地防御,三营位于嘉兴旅部看家待命,真正拨归右翼兵团的,只有第一营。按照炮兵第二旅的编制,一个营辖三个连,其中一个连是辎重连,没有炮。两连炮兵各辖四门炮,总共八门75毫米博福斯山炮就是中国右翼兵团的全部炮兵火力。实际上,除了留两门作为“救火队”,中国军队在前线的火炮,总共只有六门。
猛龙过江4
6门对360门,60倍的差距。但是,这六门炮的作用却十分出色。淞沪战争爆发后,右翼军前方颇有一些日军据点,如日华纱厂、日清公司、邮船公司栈桥以及新老三井码头等,大部分被日海军用为后勤设施。张发奎命令炮兵猛轰这几个据点,给日军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单日本海军煤库据说中弹后就烧了三天三夜。这几次战斗中,炮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让张发奎将军对这几门炮兴趣大增,经常亲自指挥这几门炮袭击日军对岸阵地和江中的舰艇,作用很好。张发奎在几次炮击作战取胜后说:“敌人为谋消除这威胁,曾采取了种种侦察手段,不间断出动飞机,企图搜寻我炮兵阵地,毁灭我炮兵的力量。但他们始终无法找到我们的炮兵阵地,更无法制止我炮兵每天黄昏和夜间的袭击。”《八·一三淞沪抗战史料辑选——第一道防线的防御战》也提到:“浦东炮兵对日军的牵制,对于淞沪正面的华军,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正因满意于战果,同时觉得博福斯75毫米炮威力稍小,张发奎上书国民党当局,希望能够“由乍浦附近海岸赶筑一条可以运输重炮兵的临时公路,直达浦东,效法海岸游动炮兵的使用方法”。
可惜这个计划没有真正实现,国民党军中高级将领并不都像张发奎将军这样头脑灵活。否则,炮兵们真的把彭孟辑的炮十团拉来,弄几门德国造十五榴到浦东,用这个大家伙打伏见宫大佐一下,那就不是受伤的问题了,只怕要找几个日本大夫来做亲王版的拼图游戏啦。
但中国这支不大的炮兵怎能产生如此奇妙的战果,甚至能够“隔山打牛”?这就要提到中国炮兵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兼怪物,国民党军炮兵第二旅旅长蔡中笏了。用打篮球的招炸日本军舰,把炮藏得跟周扒皮家的钱罐子一样谁都找不着,都是此公的杰作。
有趣的是,这位中将炮兵旅长,国军中类似红军炮神赵章成式的人物,竟然曾经是四川一个中学的数学老师。
三
浦东中国炮兵部队的总指挥官,就是蔡中笏。
炮二旅在浦东前线出动了六门炮,淞沪战役打了三个月,回来一数还是六门炮,除了炮弹送给日本人了,毫发无伤,一号功臣就是这个蔡中笏。对日本人来说,这个对手实在让自己丢脸,哪怕是六门炮打掉一半呢,日军历次“全歼中国捣乱炮兵”的报告,也算是有个交待不是?偏偏是一门没少,这日军战报里头的水分可就大了去了。
日军的损失,可是板上钉钉,自己军报都承认的,挨了揍的有仓库,有军舰,有电台……还有亲王。说起来国军一般部队在淞沪战场损失极大,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部队堪称凤毛麟角,不由人不称奇。其实国民党军损失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战术不对,用射程、精度都不如三八式的汉阳造和日军打阵地战,还是在日军舰炮射程内(其实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多次劝要把阵地转移到预定的吴福锡澄国防工事去,蒋委员长咬死了一个“国际观瞻”死活不肯撤),当然损失惨重了。炮二旅这个营怎么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出这个战果呢?和老蔡的战术对头、机动灵活大有关系。
蔡中笏的招数其实很简单,就是“隐蔽出击,打了就跑”八个字。
说来简单,做到可不容易,这背后正透出了蔡中笏的炮兵专业功底。“打了就跑”还好说,训练得好些,加快发射速度就可以了,反正博福斯山炮射击上就是易于搬运的家伙。而“隐蔽出击”可就不容易了,这炮兵阵地是那样好隐蔽的么?你一放炮人家还会看不到?何况日军还有侦察机助阵呢。老蔡有办法,他的炮布置十分分散,而且发射阵地和隐蔽阵地不在一个地方,平时把大炮隐藏在竹林、沟渠之中。任你狂轰滥炸,我不还击,你就找不到目标。等要打了拉出去就打 ——那你进入阵地不用试射么?老蔡还真不用试射。理由很有意思,第一是他训练出来的炮兵的确非常熟悉这种炮的性能,训练有素。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离目标近,黄浦江宽度很多地方只有三四百米,老蔡的炮都放到最前沿去打。离得近了,好的炮手的确不用试射命中率也不低。这就有点儿土八路大炮上刺刀的味道了。
猛龙过江5
那你放到那样前沿的地方,日本人不会发现么?嘿,老蔡还有绝招呢。他选择的炮阵地,都是日本人觉得特别别扭的。第一,老蔡选阵地必选附近有租界建筑的,日本人怕打了中立国的目标惹祸,跳着脚骂也不敢放开手脚还击——这种事日本人骂得很厉害,意思是中国人狡猾狡猾的,不仗义。其实,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干,日本海军在上海的旗舰出云号的泊位,就藏在英美烟草公司大楼的后面,让中国军队攻击它特别困难。利用中立国的大树乘凉,对各国军队来说,都是“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金科玉律。第二,老蔡选择的炮阵地皆在日军看来人畜无害的地方,他绝不挑对面就有日军目标的地儿 ——那种地方都有日本兵盯着呢。他选的炮兵阵地都是和要打的目标隔个大楼什么的。您说这样怎么打啊?又不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难道能把山或者楼变跑了再打?这就是专家的能耐。博福斯山炮,偏巧就是一种弹道弯曲的武器。也就是说,打出去的炮弹是划一道抛物线,刚好绕过建筑物或者山包,落在日军头顶上开花 ——这还有个好处,要是对面有人朝你打炮,你肯定很容易发现敌人在哪儿,要是从脑瓜顶上掉下来个炮弹来,这是谁从哪儿扔出来的,可就难猜了。当年在大学宿舍喝酒,多次发生过有人往下扔酒瓶子误中各种目标的纪录。据萨所知,还没一个苦主能找到是谁干的,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是老蔡已经往人家脑袋顶上扔了一堆铁西瓜跑了,这边日本炮兵除了骂街以外还不知道朝哪还击呢。
但是,您说就算扔篮球,也得知道篮筐在哪儿吧,隔着楼,怎么看得见?这就是老蔡另一个绝招了,他在黄浦江对面藏了一个秘密的炮兵观察所。
在哪儿?
就在刚才说过的那个掩护出云舰的英美烟草公司大楼里 —— 谁叫它最高,看哪儿都一目了然呢?中国军队在黄浦江底下拉了一条水底电缆,在这大楼里悄悄放了一个炮兵观察组,专门给蔡中笏修正射击误差。那边一开炮,这边的电话就过去了 :“偏左两个密位……偏右一个……中了,接着打……快走,鬼子军舰来了……”这个损招到打完了仗日本人都没想明白。
倒不是蔡中笏故弄玄虚,他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日军炮兵开炮都是水上侦察机或者气球跟着校射的,中国炮兵可没这个指望,只好动脑筋了。
其实要是日军抓一个中国炮兵来问问,这个戏法也就没戏。不过,过江来抓老蔡的手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右翼兵团司令长官张发奎上将爱死了这支炮兵,一个营的炮兵愣派了一个团的步兵掩护 ——而且这个团还不是一般的团,这个团是五十七师的主力团。五十七师何许人也?熟悉抗战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余程万大战常德的“虎贲”部队!要说这个您可能还觉得陌生,整编七十四军,张灵甫,孟良崮,有印象没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七十四军,就是后来由五十七师、五十一师、五十八师组成的!这绝对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就派来干个警卫的活,还能让你日本人偷走我的炮兵弟兄?
要说张发奎对这点炮兵,那可是发自内心的爱护。张上将有清晨看报纸的习惯,一天看到一条新闻,马上拍案而起,让人通知蔡中笏立即转移阵地。原来,一个记者采访“神炮”部队,居然拍了照片放上头版。张将军马上反应过来 ,如果日本人看了这张照片,肯定会按图索骥来炸我的炮啊!果然,刚刚转移,日军轰炸机和重炮就发飙了,一时黄浦江右岸所有的竹林几乎被荡平 ——这都是因为那记者的照片上用了竹林作背景的缘故,可见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何等恨之入骨。
咱们自己说 ,这皇军好煞气啊,照片上有竹子就把竹林都给炸了,那要是照片上有个厕所,还不得把整个上海的粪坑都给崩了啊?
总之,摊上蔡中笏这样一个“老炮”,再摊上张发奎这样一个鼎力协助的上司,浦东的日本兵要有好日子过,那才没有天理了。
猛龙过江6
说了半天,这蔡中笏到底何方神圣?淞沪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蔡中笏一个小小的旅长,似乎也快赶上“芝麻绿豆大的官儿”这种水平了。不过,这个旅长可不同于一般的旅长,说起来,国军在淞沪战区的实际总指挥官陈诚上将,还是他的老部下呢。
蔡中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堪称国民党军炮兵,先后追随过黄兴、孙中山,黄埔军校成立时任少校教官,是北伐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官。此人虽然资格老,但一生大起大落,忽而当中将师长、炮兵司令,忽而离开部队去教书摆摊,而且这种起落都不是因为政治上站错队之类的大问题,境遇之奇,也算天下少有了。前面说到他教数学,就是在许崇智军中干得不爽,1921年干脆去当了教书匠的事情。这一次击伤伏见宫,可说是他布的局,但遗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