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44
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相3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1
b 惊天一击——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b
一
笔者当年曾经居住在北京市东四四条。那里东四派出所旁边有一个大院子,带耳房大影壁,院门上方带着可与颐和园长廊媲美的彩绘。现在去看,那幅彩绘还在,但是经过多年的风雨,已经褪色剥蚀,不能分辨画面了。胡同里老人告诉我,这院子里面住过“一个国民党大官的太太”,解放的时候跑到台湾去了。
慢慢的,知道这院子原来是军统大特务马汉三的一处宅院,此人一度担任军统华北试验区区长,以贪污腐败、狡猾凶狠著称。
不过,马汉三在解放以前就已经因为军统内斗被毛人凤清洗枪毙了,而他的太太(马在1940年娶的续弦)解放后一直留在大陆。因此,所谓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大官的太太”身份就很神秘了。
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个逃到台湾的女子,并不是什么“国民党大官的太太”,实际是一名乡下妇女。她的丈夫叫麻克敌,正是抗战期间制造了震惊北平的 “刺杀天皇特使案”的军统行动特务。那次刺杀行动,麻亲手击毙了日本天皇派遣到华北执行宣抚任务的贵族院议员高月保男爵。高月当时担任参谋本部作战课中佐副课长,是日军中少见的北亚苏联问题专家。
此次行动之后数月,麻不幸被捕,旋即被日军杀害。抗战结束后,马汉三作为军统在北平的负责人,将麻的从河北接到北平奉养起来。北平易手前夕,麻的战友辅(抗战中担任北平站情报第一组组长,麻为行动第一组组长)、侯化均等人担心其在战乱中出事,遂将其送往台湾生活。邻居的老百姓不了解内幕,一直以为她是这所宅子的主人,于是生出了所谓“国民党大官的太太”之传说。
“刺杀天皇特使案”是军统组织抗战期间在北平组织的一起重要行动。1940年11月29日上午,军统特工人员在掌握了目标的准确行踪后,骑自行车尾随其到锣鼓巷皇城根14号美国教会远东宣教会门前开枪射击,两名日本天皇特使一死一伤,消息震惊中外。对于这一事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真相一直鲜为人知。出于对此案的兴趣,我曾经专门查阅过一些有关的中日史料,获得了一些较为详细的资料。
所谓“刺杀天皇特使案”的大致经过,在《政协文史资料丛刊》等公开文献中已有报道,本文不再赘叙,而着重于刺杀行动的背景以及后来被侦破的过程,被刺杀的日本特使的真实身份和在日军中的地位等等。
执行刺杀日本天皇特使的军统特工,都包括哪些人员,事先策划是怎样进行的呢?
具体执行袭击任务的,是军统北平站第一行动组的两名行动特务——麻克敌和邱国丰。
麻克敌,原名景贺,河北遵化麻家村人,时年35岁,在军统中有心狠手辣之称,枪法好,胆量大。邱国丰,辽宁营口人,时年25岁,少年就开始从军,曾经学过武术,能够“飞檐走壁”。
麻、邱二人本来都是118师张砚田部的尉级军官。这支部队本身原来是汉奸殷汝耕组织的冀东保安队,原本出身东北军系统。全面抗战前,军统就在这支伪军投入不少力量进行策反。虽然几次都不成功并且损兵折将,但对这支部队的内部思想认同和官兵的民族意识都有很大影响,两位主官张砚田和张庆余都和军统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
七七事变以后,这支部队在通县发动起义,回归国民政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起义并非军统策划,而是官兵自发。因为该部官兵对日军平素的骄横和欺压十分不满,因此行动起来带有较大的血腥性和报复性。住在通县的日军教导官被杀,附近的日本侨民数百人也多被虐杀,并放火焚毁当地停留的日本卡车数十辆,房舍数百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日本人后来拍摄的对通州“侨民被杀”事件的调查照片,却在很多地方被当作日军暴行照片来使用了,可能是从日军档案中收缴又不知道其背景造成的吧。
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2
起诉麻、邱两人的诉状中,就提到他们在通州兵变中曾经有针对日本平民的虐杀、弓虽女干、抢劫等罪名,但看不到任何有关调查的详细材料。在南京罪行累累的日军来宣布这些罪名,不免让人感到齿冷,而这种明显给敌手脸上抹黑,意指其“罪恶累累”的做法,又很难不让人对此表示疑问。
1938年,因为孙连仲部在台儿庄损失惨重,军委会命令将张砚田的118师补充给第二集团军。这时,因为这支部队中很多军官为日军训练,熟悉日军情况,并且有多年华北地区活动的经验。为了增强华北地区军统的力量,戴笠向张砚田要来了麻景贺等数十名下级军官,进入军统临酆训练班学习,毕业后派遣到北平潜伏,即成为军统新华北区的骨干。为了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麻景贺给自己更名为麻克敌。
说到新华北区,不得不说一下军统“旧”华北区的历史。
军统旧华北区,指的是抗战前军统在华北地区平津保各地建立的情报组织,由军统得力干将王天木负责。王天木是戴笠手下六大骨干特务之一(另外五人为陈恭澎、赵理君、沈醉、吴赓恕和文强),出身东北讲武堂,智勇双全。在他领导下华北区虽然工作开展较晚,但成绩很出色,陈恭澎最初也是听从他的指挥,并逐渐培养起来(不过陈是戴笠三道高井训练班第一期的高材生,感情上比王更贴近戴)。
王的主要人手,一方面为若干失意旧军政人员、帮派成员,另一方面则是戴笠通过拜弟吴泰勋(吴俊升子)收罗的东北军要人警卫、马夫等等,其中包括了白世维、兰子春、王文等优秀枪手。中日关系逐步紧张后,王领导的华北区先后执行了刺杀张敬尧、刺杀山本荣治等多起成功行动。
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有能力的部下,却生生被戴笠自己给逼反了。1939年王天木在上海主动投靠日本方面(其他抗战中投日的大特务多是被俘后投降的,王这样主动投靠的十分罕见),军统局在华北的力量,几乎被一锅端。
二
戴笠逼反王天木,实在是这位“特工皇帝”一生少有的败笔。要知道王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在军统特务中罕见的善于在敌占区活动(他在华北建立军统体系的时候,国民党在华北也属于半地下状态),所以在军统中排行很高,用过“三木王”的代号,意思是军统外勤特务里面他能排到老三。
戴笠逼反王天木,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权”字。说起来戴笠手下这六位大将中,王天木是唯一的叛逆(陈恭澎也被捕变节,但他对戴笠个人并非不忠,所以后来也为戴笠原谅而重新使用),戴笠对他最为猜忌,长期用而不信。
说来这有些不可思议,戴笠颇有识人之明,否则也不会提拔王天木了,而且其他五员大将戴笠都是死保宠爱,为何独独这样对待王天木呢?王在工作上对军统可谓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王天木,就没有抗战前军统的华北系统。
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其他五个人戴笠都认为不会对自己有威胁。吴赓恕勇猛凶狠,抗战期间亲自到上海组织刺杀汪精卫,被捕后不屈而死。此人资格虽老,有勇无谋;文强身披黄袍(黄埔四期),有军事才能,在军统只能算半个人;陈恭澎是戴笠自己培训出来的嫡系学生,忠心耿耿而且性格恬退;赵理君是一个地道的流氓,是戴在上海训练的杀手集团一员,只不过因为比李阿大等有智谋头脑而被戴笠看重,但在外面声名狼藉;沈醉是他的姐夫军统智囊余乐醒带进来的,一来他资历浅,人比较单纯,二来戴就是通过厚待沈醉,压制余乐醒来获得一个微妙的平衡,使此二人皆效忠于自己,所以对沈一直很好。
综上所述,这五个人都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戴笠。而王天木就不一样了,他是东北讲武堂出身,与戴笠关系较远,而且因为华北地区军统缺乏人才,戴笠不得不让王长期独当一面。
王天木长期负责一方面的特务组织,渐渐形成自己的派系。戴笠疑心重,担心他坐大,所以对王逐渐从信任变为有所防范。抗战前,戴即派出陈恭澎到华北区“掺沙子”,让陈担任北平站站长,王任天津站站长,互相牵制。不过,陈性格宽宏,与王合作不错,所以二人合作,对军统北方的工作开展起了不错的促进作用。戴笠看到陈渐渐成熟,便将王从熟悉的华北区调出,寻衅将王关押两年,直到抗战爆发,才将其调到上海担任区长。而在上海与王搭档的毛万里又仗着有侍从室的背景专横跋扈,与王不断发生龌龊。在这种矛盾中,戴出于对王的猜忌,总是偏袒于毛。王天木心思缜密,深知戴笠心狠手辣,感到自己已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