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五章
“咦?这不是安子姐姐吗?”小扎西指着相机叫道。
我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他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我更加怀疑起来,晃了晃手里的相机:“小扎西,你知道这是谁的相机么?怎么会在你家里呢?”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无意中在床底下的工具箱里发现的……”
“什么??这怎么会在你家的床底下?”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声调。
“我……我……”小扎西脸色刷的就白了。
看着他惶恐的样子,有些心软,我调整了下情绪,压低声音说:“好孩子不会说谎,你实话告诉姐姐好不好?”
他看看我,再看看相机,一推我的手,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望着小扎西的背影,我开始后悔起来,是否不该这样对一个孩子发火,即使他做了错事。一个十二三岁早熟的孩子,又生长在那样一个家庭,父亲疏于管教,犯错误在所难免,可是如果不去教导他,很难讲他以后会不会学坏。还有,到底要不要把它还给安子?应该怎么跟她讲呢?安子知道后会有什么反应?她会对小扎西产生成见么?……在矛盾中挣扎了许久,太多需要考虑到,我捧着相机的手变得沉重起来。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问问表叔,他是长辈,应该会有更好的建议。
明天再说吧,我想着,往床上重重一倒,随即跳了起来,因为背咯到了个硬东西。
那是白天安子借给我看的游记,一共三本。
我按时间顺序翻看起来,看来她确实去过很多地方,并且把自己的行程按日记体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下来,最早的是从新千年开始写的。看样子安子也就比我大个一两岁而已,推算一下她那时应该还是个高中生的吧,想到自己上高中那会儿还是懵懵懂懂的,除了上学放学复习考试外哪里还敢一个人出去游山玩水的,难道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吗?有点惭愧。
最末一本只写了一小半,大概有十来篇的样子,应该是她最后一次出游的记录。从2002年6月底开始,她从成都出发一路往北走,从路线上看,她选择的那些地区直到现在开发程度都还很低。
她在文中说这一行虽然非常艰苦,确实很值得的,途中还偶遇了几个西安过来的大学生。她写道:“7月6日,……同行了三天,我们相处的很愉快,他们后面的行程是青海而我要继续北上,所以我们就在xx县分手了。分别前我们一起合了影,是摩的大哥帮忙拍的,他是甘南地区的藏民,来这边专跑长途的,汉语讲得还不错……”
“……后来我就搭了大哥的车,他人很热情一路还兼做我的导游。他说他家乡也很美但由于名气不大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邀请我去玩。我开始有点犹豫,因为那里并没有在我的出行计划中,但想想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不能错过一次发现新地方的机会,况且绕的路也不太远。……那边的路我并不熟悉,有些偏僻,一路上没有遇见几辆车,但那壮丽的景色真的让人陶醉……”
写到这里就断了,日期截止到7月7号,这两个数字一下提醒了我,我抓过相机,把那些照片的拍摄日期调了出来,发现都是拍于02年6至7月份之间。仔细对照着游记,我惊讶地发现上面的日期跟照片上的刚好吻合,那张合影是在6号拍的,也就是安子和那几个学生分开的那天,而最后一张照片则是在第二天也就是7号拍的,看起来是在盘山公路边取的景……怎么会这么巧?!
看着照片,我心里隐隐不安。如果按时间排列的话,安子应该是先上了去甘南的车,再遗失了相机,然后相机不知什么原因到了小扎西家里。按照游记上的行程,那时候安子离我们小镇已经很近了,赶得紧的话不过一两天的距离。可是相机不会自己长翅膀自己飞过来,那么就只剩下人为因素。五年前小扎西才刚上小学,还没有认识安子,如果真如他所说相机是从床下面的工具箱里找到的话,那他的父亲必然知道,他父亲怎么得到这部相机的?
小扎西的父亲也是摩的司机,也会跑跑长途,难道说……,我捂住张大的嘴巴,难道他就是游记里提到的那个摩的大哥??
相机是安子送给他的么?不对不对,我马上否定了这种可能,因为对于多数驴友来说,有时照片比相机还要重要,即使要送人,也会先把里面的照片拷贝出来。同时他也没有必要把作为礼物的相机这样藏起来。那么就是我最不愿接受的第二种可能了,就是他是在安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拿走了相机,也许是用了某种不正当的手段。
联想起安子的失忆和小扎西惊慌失措的脸,我心里的不安更加强烈,也许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我拿起相机下了床,问问当事人就能水落石出了吧,虽然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