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170章 神医来徐州,外赠一神将?

第170章 神医来徐州,外赠一神将?

  第170章 神医来徐州,外赠一神将?
  吁!
  马上将军,神色焦急,匆匆下马。
  从马背上取下一孩童,抱在身上,便往衙署里闯。
  简雍从人见了,连忙惊呼道:
  “怎么他便能进去!”
  众人大感不满,简雍使节团可是代表徐州来的。
  就这样,他们都被拦在了屋外边儿,与庶民等同排队。
  结果这厮,却仗着人高马大,便硬往屋里闯。
  最可气的是,周围竟无人敢拦。
  庶民不敢与官斗,他们不敢发声便罢了。
  怎么衙署里的官吏也不拦阻,真就欺软怕硬?
  “您难道不认识这位?”
  有好事者见简雍等人疑惑,便主动上前招呼。
  简雍笑着回道:
  “我等是外地来的,不知这太守府的规矩,那位将军是什么呐?”
  那人解释道:
  “那位将军可了不得,是咱们长沙县刘将军的部将,黄忠黄汉升。”
  “是刘荆州亲自任命的中郎将!”
  唔……
  听到这位,简雍等人立马释怀了。
  敢情来的这位,是军区副司令啊。
  要知道,李翊的官位也只是军师中郎将。
  中郎将仅次于将军,比校尉级别要高。
  之前说过,中郎将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力大。
  因为它是统兵的,有实打实的兵权。
  “那这位刘将军是……?”
  简雍听他谈及黄忠是刘将军的部将,却不知这位刘将军又是谁。
  “这位刘将军是刘荆州的侄子刘磐,其人骁勇善战。”
  那人神秘兮兮,小声地对简雍说道,“你是外地来的,许是不晓我荆州大事。”
  “我听人说啊,刘荆州打算对扬州用兵啦。”
  “这位刘磐将军最近在攸县调集了数千精锐,疑是要向豫章进兵。”
  哦……?
  简雍点了点头,蹙眉暗想,之前李先生就曾暗自挑拨孙刘之间的矛盾。
  看来战事是真的要一触即发了,这绝对是整个河南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那这位黄将军……”
  简雍又将话题转向黄忠。
  “……害,你不知道啊。”
  “这位黄将军是老来得子,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叫黄叙。”
  “只是这孩儿自小体弱多病,黄老将军又心疼他,便来找张神医照看。”
  “这事儿,乡里人都知道,想是又害疾了。”
  “事急从权嘛……”
  原来如此。
  简雍总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理清楚了。
  这位黄老将军的儿子,看来丝毫没遗传到他父亲的身体。
  适才只远远望上一眼,就觉得这孩子体质清弱。
  不过,虽然这小哥说是事急从权,可以插队。
  但来看病的,又有几个是不着急的?
  主要还是黄忠是中郎将,手里有兵,相当于现在的准大将。
  这面子,纵是长沙太守张仲景也得卖个薄面。
  ……
  太守府,衙署内。
  大堂上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正神情严肃地替人把脉。
  尽管这男子年纪不大,脸上却饱经风霜,四十岁看起来像六十岁。
  “浊气生,百病生……老丈,你且按照这个‘降浊气’方子去抓药。”
  “水煎两次,然后温服,明日便会有所好转,五日多半即可痊愈。”
  这位有条不紊的大夫,正是长沙太守张仲景。
  “下一个!”
  这位病人刚一送走,身后的小童便高声唱喏。
  一名青年正要上前,忽听得门外一声躁动。
  黄忠突然闯了进来,焦急地喊道:
  “府君!府君!”
  “劳烦府君,看看我这叙儿。”
  “他今早一起,便浑身疼痛难当,久久未醒!”
  张仲景一抬眸,作为市一把手,他当然是认识黄忠的。
  刘表任命黄忠为中郎将,辅佐其侄儿刘磐镇守长沙。
  明面上,说的是为了防患荆南的贼寇,实际上则是为了加强对荆南的控制。
  至于黄忠独子黄叙,张仲景倒是不陌生。
  这孩子自小身子清弱。
  可怜黄忠年过半百,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黄将军莫急,待我看来。”
  张仲景伸手去摸黄叙的额头。
  滚烫!
  张仲景皱眉,又去摸他的手。
  冰凉!
  张仲景神情更加严肃,眉宇间一川不平。
  再扒开黄叙的嘴,去看他的舌头……
  薄白而润,舌质淡。
  这……
  张仲景眉头一下子重重的凝起,神情十分严肃。
  “怎么样,张府君?”
  “吾儿害得什么病?”
  唉……
  张仲景叹了一口气,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与黄忠说。
  但这反而使黄忠更加心急如焚,“张府君你快说吧!”
  “老夫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接受不了的!”
  “拙荆死的早,就这么一个孩子,这些年累蒙府君照料。”
  “若真有个三长两短,也该是他的命。”
  黄忠嘴上虽这么说,然内心实是焦急。
  张仲景长叹一声,幽幽道:
  “黄老将军,你我也算是故交了。”
  “张某也不想欺瞒于你,令郎所害之病,许是伤寒症!”
  什么!?
  黄总闻言,如遭雷击。
  伤寒症可是不治之症呐。
  张仲景出身大族,族中有不少人都是死于此病。
  基于此,张仲景才痛恨伤病,立志学医。
  尤其要与伤寒症斗争到底,斗争一辈子!
  望着病床上的儿子,黄忠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什么好。
  只能望一眼窗外,叹道:
  “今日之冬,甚寒……”
  历史上,黄忠是在晚年才归顺的刘备。
  作为一员老将,他作战的风格却是,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没错,
  黄忠年过半百,在战场上却常常冲锋陷阵,扮演先登之将的角色。
  这里面当然有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原因。
  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黄忠的儿子,也是独子黄叙,早早夭折。
  对于黄忠而言,他已经了无牵挂。
  所以他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献给刘备的事业。
  即所谓,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唉。”
  张仲景叹了一口气,只能出声安抚黄忠道:
  “黄老将军不必悲伤,机定会全力施为,医治令郎。”
  “只是……”微微一顿,“只是老将军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呐。”
  黄忠起身谢过,然脸上并无半点神采。
  任谁都知道,伤寒症乃不治之症。
  张仲景为了研究怎么医治伤寒症,了半辈子的时间,仍未找到一个实际有效的办法。
  古代若是无后,对古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尤其黄忠已经上了年纪,妻子死后也未续弦。
  来这么一个儿子不容易。
  谁知……
  唉,造化弄人呐。
  这时,“踏踏”的脚步声自门外传来。
  步入衙署的正是此前门外的黑衣管事。
  他快步走至张仲景身前,躬身拜道:
  “禀报张太守,徐州牧刘备遣人来送了几卷书札,使者还说想要见一见太守,您看……”
  张仲景此刻早已心乱如麻,又听说是徐州牧,显然又是政治上的事儿。
  他最烦的就是政事了。
  “……不见不见!没看见我这儿忙着的吗!”
  “呃,喏。”
  那黑衣管事被数落一顿,灰头土脸的打算出去。
  黄忠却将之叫住,“慢!”
  他转过身来,对张仲景劝道:
  “刘备乃汉左将军,领徐州牧,又与刘荆州是同宗兄弟。”
  “既是遣使来长沙,远道不易,府君还是见上一见的好。”
  比起张仲景,黄忠就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了。
  对于张仲景来说,他本就是大族出身,对当官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别的高官,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巴不得不干。
  但黄忠与徐晃、张辽等人类似,都是适应职场生活的职场人。
  严格意义上讲,黄忠历史上也投靠过曹操。
  刘琮向曹操投降后,黄忠跟长沙太守韩玄就一起归顺曹操了。
  只不过后来刘备到荆州后,黄忠跟韩玄又一起投靠了刘备。
  总之长沙归谁管,他们就跟谁混。
  主打一个随风漂流。
  但刘备慧眼识人,发现黄忠是匹千里马。
  于是提拔重用了黄忠,并将之带去益州建功立业。
  倒是曹操对当时远在长沙的黄忠知之甚少,也没能想到他未来为砍死自己的连襟兄弟。
  “……也罢,那就见见。”
  张仲景看在黄忠的面子,打算卖刘备一个面子。
  很快,管事的就将简雍等人迎入正堂,引见给了张仲景。
  “徐州使节简雍简宪和,见过张府君!”
  简雍施了一礼。
  张仲景却没怎么搭理他,反而是全神贯注的查找医书。
  似未曾注意到简雍的到来。
  这……
  简雍再次愣住,暗道无怪守门人如此轻狂,原来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位张长沙亲自带起来的风气。
  “简使有什么事儿直说便是,我家府君不太爱那套虚礼。”
  童仆在旁边提醒道。
  简雍这才道明来意,并将李翊所写的书札奉上。
  “竹简且放案上……”
  张仲景下达了命令,又对一旁管事儿的说道,“今日闭堂,不再问诊。”
  “喏。”
  众仆人退下,将病客散走。
  简雍等人也不知作何是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只能在原地干等着。
  张仲景只当众人不存在,兀自坐回案牍前,提起笔,反复推演一系列的医治方案。
  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伤寒症,张仲景已是这个时代最会医治此病的大夫了。
  但依然没有十全把握,将此病治好。
  呼……
  一声长吁,张仲景又在纸上写下一个医方,可才堪堪落笔,又摇了摇头。
  觉得不妥,将之撂下重写一张,还是不妥。
  此时正值冬日,屋外寒风凛冽。
  可张仲景却满头汗珠,不断思索着治病之法。
  手忙脚乱的去翻书,翻到一卷,觉得不妥,就直接扔在地上。
  突然,一卷书札闯入了张仲景的眼帘。
  只见书中写道: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
  这……
  张仲景的眼眸突然放大,这上面的文字大是稀奇,自己还未读过。
  “……这是哪里来的书?”
  张仲景忙举着书卷,张口问道。
  童仆赶忙在旁侧答:
  “府君,这书卷正是徐州使节送来的。”
  徐州人送来的书?
  张仲景瞪大眼睛,猛然看向一旁的简雍等人。
  他们还在那站着等候呢。
  自己适才研究了半个时辰,他们就在那站了半个时辰。
  张仲景尤自回神,过得许久,嘴上才喃喃吟道:
  “……伤寒伤寒,这明明就是医书!”
  谁能想到,徐州人大老远送过来的,竟是一卷医书呢?
  莫说张仲景感到惊奇。便是一路护送书卷的简雍也觉诧异。
  他们还以为书札上写了什么重大机密,沿路他们一直小心谨慎的保管。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感情写的是药理知识啊……我去。
  简雍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张仲景却显得异常兴奋。
  拼命翻找,有没有关于黄叙病状的治疗法子。
  书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张仲景大喜过望,这书中内容明显是不全的。
  很多论点都断断续续,也不知是不是写书之人故意为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着黄叙病症的描述。
  张仲景本身就是研究这个的,虽然少了些内容,但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赶忙提起笔来,在纸上写道:
  ——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治,若有呕吐,则辅以黄连汤。
  “噫!小侄有救矣!”
  张仲景看着自己写下的医方,竟兴奋地跳了起来。
  如此古怪的举动,令黄忠都觉得诧怪。
  “张长沙,您这是怎么了?”
  “……哈哈哈,黄老将军,张某已有医治令郎的医方啦。”
  张仲景整个人都变得亢奋起来。
  他所高兴的不单单是能救活老友的儿子,更高兴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总算是得以解决。
  书上提到了很多论点,与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研究竟不谋而合。
  仿佛专为自己的研究而写一般。
  使得张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许多。
  “此言当真?”
  黄忠听得此话,整个人也都亢奋起来。
  在听到儿子黄叙害了绝症之后,他本人已是颓废不抱希望了。
  结果才过半个时辰,张仲景又告诉他孩子有救。
  黄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过山车一般跳转。
  “若张神医果真能救下犬子,忠虽肝脑涂地,亦当报答!”
  黄忠说完,便要跪拜。
  张仲景赶忙将之扶住,说道:
  “黄老将军莫要拜!您为长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张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况药方还没试,待我试过之后再说。”
  黄忠听到这话,才站起身来,然嘴中依然是谢个不停。
  少时,童仆按张仲景的医方抓好了药。
  将药煎好后,即拿去给黄叙服用。
  又过半个时辰。
  原本还昏昏沉沉的黄叙,此刻总算是有了点儿意识。
  惺忪的眼睛也渐渐睁开。
  “叙儿!”
  黄忠见此,终于忍不住了,也顾不得屋内还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紧紧的抱住……
  “大人,我……我没事儿。”黄叙睁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宽慰老父亲。
  (大人此时主要用来称呼父母)
  “好好好,叙儿看来真是好转了,快!”
  “起了拜谢张神医!”
  黄忠念重恩情,也顾不得黄叙病体,便要拉着他起身拜谢。
  张仲景连忙将之拦住,“黄老将军且休言谢,令郎身子还未完全康复,不宜大动。”
  “况非是张某医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将此书卷送至我身边。”
  “若我未看过此书,对此绝症便束手无策。”
  “实无医治之法。”
  黄忠听罢,连忙转头向简雍等人道谢。
  “谢过几位恩公!”
  简雍等人也连忙还礼。
  “黄将军不必道谢,我们只是负责送书札的。”
  “真正遣我们送书来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刘将军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称的李子玉?”黄忠问。
  “正是李郯侯。”
  “诶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这般情景遇上。”
  黄忠虽在长沙,但也是听说过李翊大名的。
  毕竟灭袁术这种大事,纵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晓。
  “对了!”黄忠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简雍道,“郯侯令简使远来长沙,难道就只是为了送一卷书札?”
  当然不是!
  简雍矢口否认,解释道,“实不相瞒,郯侯命我们来长沙,是想请张长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黄忠一挑眉毛,若是请别人到徐州去也就罢了。
  可张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轻易离去?
  别说黄忠觉得奇怪了。
  便是简雍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级别的高官,当是旅游呢,怎么能说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
  “咱们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问。”
  “郯侯只说张长沙看了书札之后,便会去徐州,至于……”
  简雍不再继续往下说,至于张仲景会不会真的舍弃官位,大老远跑徐州去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尊使,我愿随你去徐州!”
  张仲景的话忽然从后方传来,掷地有声。
  在场之人无不震惊。
  黄忠快步走来,劝说道:
  “张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务,冒然去徐州重点。”
  “只怕刘荆州为怪罪。”
  黄忠说这话,自然是在替张仲景考虑。
  但张仲景却不以为然,只淡然说道:
  “刘荆州要怪便怪,这长沙太守的位置,张某早就不想坐了。”
  简雍等人暗想,这张仲景的确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这位张神医,竟说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会写下辞呈,辞去官位。”
  “啊?张神医走这么急?”
  “……嗯。”张仲景肯定地点了点头。
  走至黄忠身前,一本正经地说道:
  “生民多艰难,张某不像黄老将军这般可以扶危济困,救万民于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来的文书,我连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张某并非一郡之才,这长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头,实该让贤了。”
  “虽然如此,张某却也能以己之力,为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毕竟不论治世乱世,世人总受病苦……”
  “黄老将军便去救社稷江山,张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张神医……
  黄忠听到这话,心中也觉酸楚。
  他自觉自己比不了张仲景伟大,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心系百姓。
  愿意辞下官位,去救万民。
  但他,被张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属实是抬举他了。
  黄忠其实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罢了。
  哪里立下过这般远志?
  若谈救万民于水火,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还里考虑过这些。
  纵然想过,现在的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之后还能往哪里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老友多珍重。”
  张仲景说完,便转身去收拾东西了。
  只留下黄忠兀自在原地凌乱,心中五味杂陈。
  “……大人。”
  黄叙自病床上爬起,黄忠连忙过去将之扶住。
  “叙儿你适才没听张神医说么?身子未好,不宜轻动。”
  “……大人,孩儿,孩儿也想随张神医去往徐州。”
  什么?
  黄忠听到这个儿子这个决定颇感惊诧,“你怎么?”
  “……大人不是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
  “孩儿只是想去徐州见一见恩公。”
  黄叙解释说道。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轻抚黄叙额头道:
  “叙儿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为父平日教导。”
  “……罢,既然叙儿想去,父亲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黄叙闻言,又惊又喜。
  “可是,大人身为中郎将,掌长沙兵务,哪里好随意离去?”
  “……不妨事。”
  黄忠摸了摸黄叙的发顶,“我只以故告刘将军,离开些时日,碍不得什么事儿。”
  “况你身子清弱,为父哪能让你单身去徐州?”
  “再者说,张长沙与为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当远离,岂有不相送之理?”
  黄叙大喜,能跟父亲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简雍见此,暗自庆幸自己此来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不想张仲景竟真的会因为一封医书,而辞去官位,到徐州去。
  这天底下竟有这种怪人!
  很快,张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黄忠也回家打点了一下。
  由于担心儿子身体,为此还专门找了一辆马车给他坐。
  一切齐备之后,黄忠父子、还有张仲景,各带了些许仆从。
  跟随简雍使节团,一并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扬州,丹阳。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来扬州协助丹阳太守袁胤,清缴山越贼。
  袁胤不敢怠慢两位尊使,亲自出城相迎。
  然后向二人说明了丹阳的山越情况。
  这些贼人常常结伴下山,攻击村庄,抢夺粮食牲口。
  为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来惩治他们。
  比如设陷阱,设埋伏。
  虽然也抓获了不少贼人,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不见有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丹阳山地太多了。
  恶劣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当地人彪悍轻死的个性。
  并且许多汉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结,暗通款曲,以对抗官府围剿。
  “这便是丹阳目前的情况,未知两位尊使有何高见?”
  袁胤将自己的难处与太史慈、徐盛说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来过丹阳,知此地山越众多,是出产精兵之地。”
  “但这帮山越强盗,军心涣散,军械粗劣。”
  “往往连皮甲都难以凑齐,所以难战者,中有群山之故也。”
  嗯……
  徐盛点了点头,在一旁附和道:
  “擒贼擒王,若要打击山越,当先克最众之数。”
  “未请教袁丹阳,这丹阳诸县中,哪里的贼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阳县最多,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
  “据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达万余众。”
  “此辈不仅时常下山掳掠民众,甚至连士人豪强都不放过。”
  “袁某也不是没有想过围剿,之前就曾联合本地豪强。”
  “组建了两万大军,前去陵阳围剿。”
  “不想走漏了风声,叫山越人提前知晓。”
  “于是便躲进山里不出来了。”
  “我等在山中寻了十来天,半个人影也见不着,只好作罢。”
  太史慈、徐盛闻言,感叹这山越人清缴的难点就在这里。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战力摆着那儿,你干不过。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里不出来,跟你耗着。
  你几万人的大军,日费斗金,耗得赢人家吗?
  并且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员也好,汉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区里待着。
  迟早是要走的,所以压根儿不怕你占据他们的老巢。
  “两位尊使莫要着急。”
  袁胤牵唇一笑,上前亲自为二人斟了杯茶。
  “这山越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时便已存在。”
  “历任太守,都拿它没辙,况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变,厉声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来清缴山越。”
  “袁丹阳此话,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顿时慌了神,连忙赔礼解释道:
  “误会误会!实在是误会。”
  “袁某适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盘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后裔,山民、宗部占山为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贼聚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来,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岂非白来一遭?”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