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88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

第288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

  第288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
  且说张松为刘璋出使齐国。
  早有人将其行程报到荆州,诸葛亮与众人商议。
  都觉得机会难得,一致决定在见到刘备之前,先去迎他。
  计较已定,吩咐各营人马,各县官员一一配合了。
  至次日时,张松也乘马引了仆从,直望荆州界上而来。
  将之夷道时,忽见一队军马,约有五百余骑。
  为首一员大将,轻妆软扮,皓首白须,威风凛凛。
  手中宝刀,灿烂如雪,勒马前问曰:
  “……来者莫非张别驾乎?”
  张松答说:
  “……然也。”
  那将乃慌忙下马,声喏曰:
  “黄忠在此等候多时矣!”
  一听是黄忠,唬得那张松也赶忙下马。
  诚惶诚恐地奔至黄忠跟前,见礼道:
  “莫非阵斩夏侯之黄汉升乎?”
  此时的黄忠也已经威名远播了。
  即便是身在蜀中的张松亦未少耳闻。
  至少他是知道黄忠是齐国唯四的四方将军之一,在齐国不说权重,位高是肯定的。
  这样的人物亲自到边界来迎接自己,令张松受宠若惊,连忙问:
  “老将军何故到此迎我?”
  黄忠乃道:
  “吾奉孔明先生之命,为大夫远涉路途,鞍马驱驰。”
  “特命黄忠聊奉酒食。”
  言罢,左右军士持酒碟熟肉上前,跪奉献之。
  诸葛亮此时的名声虽不及黄忠响亮,但只要是从政者都知道。
  荆州之主,名义上虽然是刘琦公子。
  但齐王刘备,早已经将荆州之事付与了他。
  显然,以诸葛亮之聪明才智,已经猜到了张松的来意。
  张松心里暗忖:
  “……人言诸葛孔明睿智聪明,吾虽是远客。”
  “然又何劳厚礼于此?”
  “想必是那孔明知我出西川之用意,故意以此厚待于我。”
  “只是齐国之主终是刘玄德,而非孔明。”
  “也不知那刘备见我到此,是否礼遇?”
  “我权且应喏下来,之后到下邳再作商议。”
  于是,张松谢过黄忠,陪着他饮了数杯酒。
  然后黄忠邀张松同行,张松应下。
  两人一起上马,并马而行。
  来到江陵界,是日天晚,前到馆驿。
  见驿门外百余人侍立,击鼓相接。
  原是诸葛亮携公子刘琦,连带着马良、伊籍、蒯越等一众荆州大臣到此迎接。
  张松乃慌忙下马,上前见礼。
  刘琦率先开口:
  “吾等与孔明先生在此等候久矣,专候张别驾到来。”
  张松躬身谢过。
  诸葛亮引之入内,各自讲礼叙坐。
  须臾,排上酒筵,荆州大臣,纷纷殷勤相劝。
  饮酒之时,诸葛亮只说闲话。
  或慰问别驾路途辛苦,或问别驾有何难处,是否需要帮助?
  中间完全不提西川之事。
  以致张松都开始怀疑,是否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人家真的就是热情好客,宽仁待人。
  我却非要怀疑人家的诚心,以为有所图谋。
  张松一时间猜不明白,只被众人殷勤劝酒。
  饮至更阑,方始罢席,宿了一宵。
  至次日天明,亦有诸葛亮安排的侍从伺候。
  一连留了张松在江陵饮宴三日。
  每日日或观星象,或论兵法,或议荆州风土人情。
  总之,并不提起川中之事。
  张松心知不能一直逗留在此处,乃向孔明辞行。
  诸葛亮亲自到江边送行,至渡口手,执其手叹曰:
  “……惜乎未及与足下共演八阵图。”
  话落,乃解腰间玉佩相赠,言道:
  “归来时务必请别驾再过江陵,亮当扫榻以待。”
  张松谢过,登舟离去,自往下邳方向去了。
  诸葛亮以目送之,久久未曾离去。
  眼见张松的舟楫走远,一众荆州官员这才满脸疲态地走过来,忍不住发牢骚道:
  “……先生何以如此厚待这三寸之辈?”
  因张松生得身材短小,荆州又是出了名的士人乐园。
  士人看重什么?
  一重家世背景,二重仪态形貌,三才是看重才华知识。
  这张松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并且此人几日里全程饮酒吗,也未见有多少才华在腹。
  偏偏在诸葛亮的催督下,
  众人这几日里忙上忙下,跟伺候爷似的伺候他。
  全程小心翼翼,唯恐犯错。
  将要送走他时,众人皆当是送瘟神一样将之送走。
  而临行前,听说诸葛亮还要让张松回江陵来,众人自然不悦了。
  诸葛亮乃为众人解释道:
  “……你等哪里知晓。”
  “张别驾至吾所,实难得其真心。”
  “终能动其心者,惟齐王一人耳。”
  “吾所以令其返江陵者,盖因下邳邻颍川。”
  “所谓‘市贾比三家’,恐其使齐后复投曹氏。”
  “闻曹操近结西凉韩遂,有取汉中之意。”
  “若得张松之助而谋西川,则大势难图。”
  “故特令其必返江陵,故为其不去颍川者也。”
  所谓货比三家,诸葛亮也是怕张松见完刘备,反手就去见曹操。
  要知道,眼下的曹操正值大逆风。
  加之其与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败,对西川之地极其渴望。
  从他将中原人口,大量强迁至关中地区来看,就不难发现。
  眼下的曹操,就是在为全力进取西川做准备。
  既然如此,诸葛亮当然要尽可能地阻止张松去颍川了。
  众人闻言,皆叹服曰:
  “先生神算,吾等拜服。”
  诸葛亮望着滚滚长江之水,悠悠叹道:
  “如今李相尚在徐州,有他在,因能留住张松。”
  “你我只管在江陵等候徐州的指示即可。”
  众人喏喏称是。
  ……
  徐州,下邳。
  江南之事暂定,李翊也将庐江交给了陈登。
  在得到刘备的允许之下,陈登总算完成毕生心愿。
  将淮南之地,合并到了一起。
  为此,陈登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他极力邀请李翊在淮南多住两日,但李翊坚持辞行。
  说的是河北之事离不开自己。
  而且离家近一年,他的莹妹二胎已经生下来了。
  据传回来的消息称,依然是个男孩儿。
  如此一来,李翊便有了三个儿子,俱是公子。
  离家太久,李翊这个当父亲的,总该回家去看看。
  说来惭愧,也不知是不是造化弄人。
  三个孩子的出生,李翊都不在身边。
  甚至没有一个孩子的满月酒,是李翊吃过的。
  而李翊身为家主,众人也不好私自便办了。
  所以每次都是等李翊回来,再给孩子们补办。
  有了这个借口,陈登只是不好再继续强留。
  只亲自送别,执李翊手道:
  “昨夜拙荆告诉我说,她亦有身孕矣。”
  “待孩子生下,将来吃满月酒时,务请兄弟来我淮南。”
  李翊连道,“一定一定。”
  这才乘舟向北,奔徐州而去。
  虽然李翊陪“太子”读书的任务已基本宣告完成,但回河北之前,要途径徐州。
  那肯定是要去见见刘备的。
  这是为人臣子的基本礼数。
  待刘备听说李翊离开淮南后,当即吩咐下人,着手准备迎接李翊。
  众人皆好奇,李相离开河北近一年,大王您也不曾说让他来徐州看您。
  如何便知他一定会来徐州的?
  刘备对此,则是骄傲地说道:
  “寡人之丞相,寡人岂不知乎?”
  “公等只管前去准备,李相必来徐州见寡人。”
  为了向众人“炫耀”自己与李翊之间的默契,刘备故意明着下令让李翊来徐州。
  教众人纷纷去准备欢迎仪式。
  众人将信将疑,各自安排去了。
  建安十一年十二月冬,丞相自江南凯旋。
  众人才知,刘备果然深知李相为人。
  说来徐州,竟真来了。
  于是,齐王刘备乃亲率文武百官,出下邳城三十里相迎。
  但见旌旗蔽空,甲士列阵。
  许久不曾相见,刘备着赤绶王服,当先执李翊手,言道:
  “丞相助寡人抚定江南,功在社稷!”
  尽管身在高位已经很多年了,李翊比之初来乍到之时,性格的确疏狂了很多。
  但唯独在刘备面前,一如往常的谦逊。
  “……此皆大王威德所致耳。”
  哈哈哈。
  两人相视一笑。
  此时无声胜有声,以两人的默契。
  尽管许久未见,但到真正重逢之时,两人却并未有太多话要说。
  随后刘备执其手登玉辂,邀请李翊与自己同乘一撵进城。
  李翊固辞说道:
  “臣当乘副车。”
  刘备愕然道:
  “昔在下邳时,吾与卿共骑一撵,同卧一车。”
  “今何见外?”
  李翊整冠再拜:
  “昔翊与大王布衣相交,自可促膝。”
  “今王业已建,礼不可废。”
  言罢,以手指道旁跪拜百姓:
  “臣若僭越同乘,何以训示万民尊王?”
  刘备闻言默然,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
  不禁回忆起来,当年自己与李翊在徐州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诚然,两人亦师亦友,君臣之间的感情从未有变过。
  如今刘备已经当上了齐王,建立了王业。
  而李翊也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或许在刘备心里,他仍然能拿李翊当师长、当挚友、当知己来看待。
  但在李翊心里,刘备一切的身份之前,都会有一个齐王挡在前面。
  如果李翊放浪形骸,真的去跨过那条红线。
  最终只会引火烧身,以他性格之谨慎,是万不会去为此事的。
  刘备乃独乘玉辂前行,每过街角,必回首望李翊副车。
  百姓见之,莫不感叹王臣相得。
  非是故人心易变,实是江山自古重彝伦啊。
  车驾很快到了下邳。
  甫至城门,忽闻欢声雷动,百姓夹道相迎,争睹李相风采。
  但见有,白发老叟拄杖而呼:
  “李公归来兮!李公归来兮!”
  原来此前李翊以前在徐州辅佐刘备时,当地百姓多有受李翊恩德者。
  今见李翊回来,大家都来看望这位“故人”。
  除老者识得李翊外,亦有稚子捧枣栗相献。
  绣阁珠帘半卷处,红妆窥视者无数。
  据当事人回忆说,徐州百姓欢迎李翊回来时的情景是:
  万人空巷,人们皆言:
  “李公之治,民怀其德。”
  “荣归之日,倾城相迎。”
  “虽子产之郑,晏婴之齐,不过如是。”
  面对这极致的殊荣,李翊脸上并未有一丝丝高兴。
  反倒全程皱着眉头,一言不发,面色凝重。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离开徐州数年,当地的百姓还会念着自己。
  一旁的刘备似看出来李翊的心思,乃上命人将车撵驱至李翊身旁。
  刘备上前,执其手,说道:
  “寡人之萧何,深得民心如此耶!”
  李翊谦辞再三,连道此皆赖大王之威德。
  然百姓献食不绝,道路为之堵塞。
  刘备抚掌大笑,柔声宽慰李翊道:
  “李相乃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
  “不然,使天下人小觑寡人。”
  “愿李相勿忧!”
  李翊这才松了口气,与刘备一道入了王宫。
  刘备设宴,款待李翊,为其接风洗尘。
  饮宴之时,李翊顺带将自己在河北这几年的工作,向刘备这个大领导给汇报了。
  刘备认真听完,一面嘉奖李翊的工作,一面又问:
  “丞相知辽东之变故否?”
  李翊一扬眉,道: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吾去岁在江南,辽东之变,实有未知。”
  虽然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准没有好事。
  只是没想到,自己在河北那么几年都不曾出事儿。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去荆州的时候,就出事了呢?
  刘备蹙起眉头乃道:
  “高句骊人一举袭取了玄菟郡,玄菟守将王雄战死。”
  “玄菟之民,被烧杀劫掠一空。”
  嘶……
  李翊倒吸一口凉气,沉声,“竟有此事。”
  于是站起身来,谓刘备道:
  “请大王勿忧,待翊回到河北之后。”
  “定当点齐河北之众,征伐高句骊。”
  “直捣其丸都,一举荡平其国!”
  刘备一挥手,止之曰:
  “李相勿忧,近日平州牧吕布已经向寡人上书。”
  “声称其已在长白山大破高句骊之军,收复了玄菟郡。”
  “高句骊人有此一败,应当不敢再轻易复进。”
  微微一顿,又冲着李翊一笑。
  “说来,长白山一战,多赖李相设置北戍校尉。”
  “张绣才能及时赶到,与吕布合力,大破高句骊。”
  “……否则,辽东必失。”
  李翊心想,他已经在幽州搞了经济特区。
  北方鲜卑人、乌桓人基本上是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怎奈这高句骊人如此的不安分。
  若非自己在辽东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这十多年的声价便被这蛮夷给挫去了。
  李翊一时越想越气,站起身来,一指辽东地图,向刘备谏道:
  “高句骊人狂悖无礼,不慕王化。”
  “臣欲回河北,点兵三万。”
  “捣其丸都,永绝后患!”
  刘备却摇了摇头,拒绝了李翊的请战请求。
  “目今奉先已破其军,斩其大将。”
  “此等蛮夷,惩之即可,何必倾河北之物力,以灭其国?”
  “昔日光武弃西域,非不能取,实得不偿失。”
  “今若远征,恐劳师糜饷,反误荆州大计。”
  李翊沉吟道:
  “可若边患不除……”
  刘备笑道:
  “辽东有奉先镇守,断使胡马不能南度。”
  “况燕代还有国让、子经在,断无有失。”
  “丞相只管管好河北之地,勿忧幽辽之事。”
  “如今孔明在荆,方与孙权周旋。”
  “吾等当如高祖经营关中,先固根本,再思外患。”
  李翊乃不再坚持,遂罢征辽之议。
  中间刘备又提了一嘴,你相府上的辛毗已经被自己派去到沛国当沛相了。
  李翊表示,那是他的荣幸不过。
  正说之时,忽有一使到。
  来自荆州,是诸葛亮派来的。
  使者将书信奉给刘备,刘备览之。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大王麾下:
  “近者益州别驾张松,持西川地理图本,假称朝贡,实欲择主而事。”
  “此人虽身材短小,然胸藏锦绣。”
  “松每过州县,必暗记关隘险要,实乃西川活地图也。”
  “昔高祖入关,得萧何收秦图籍。”
  “今大王若得松助,譬如夜行得炬。
  “乞大王亲迎于郊,以厚相待。”
  “尤需防其转投曹操。”
  “闻曹贼近日密遣使结好韩遂,汉中张鲁已生惧心。”
  “若使其再得西川之助,其势难制。”
  “书至之日,松当已近徐州。”
  “愿大王效周公吐哺之诚,勿以貌取人。”
  “西川能否入囊,尽在此举矣!”
  “亮再拜顿首,建安十一年冬。”
  ……
  看完这封书信后,刘备乃顾谓左右人道:
  “这张松是何许人也?”
  “孔明在信中劝寡人重视此人。”
  “而寡人却只知此人是蜀中人物,其余之事,一无所知。”
  时太傅鲁肃在侧,当即为刘备科普说道:
  “禀大王,这张松字子乔,乃是益州刘季玉之别驾。”
  没错,历史上张松是字子乔,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年。
  永年其实是另一位蜀中名臣彭羕的字号。
  “此人出身于蜀郡大族,见识过人,精明果断,颇有才干。”
  “其常以为刘璋暗弱,不足与有为,故常窃叹息。”
  “在下以为,孔明在信中盛赞此人,必是其有助大王取西川。”
  “愿大王厚之。”
  嗯……
  刘备一颔首,又看向李翊道:
  “丞相如何看待此事?”
  李翊不假思索答:
  “翊与孔明、子敬之意相同,张松乃是益州别驾。”
  “且不论其来此何为,于情于理,都应当厚待之。”
  “否则,有失大国威仪。”
  “况天下之地,大王已得十之六七。”
  “蜀地多险,若得张松襄助,则大有裨益。”
  “今其来此,正好大结蜀人之心。”
  刘备然其言,又问张松走到何处了。
  人答刚入境徐州不久。
  刘备沉吟半晌,乃道:
  “先教其至驿馆处歇息,寡人亲自去迎。”
  众人从其言,各自依言做了。
  次日,一大早。
  早膳毕,刘备便携众官去往界边。
  行不到三五里路,只见一簇人马到。
  正是张松为首的西川人众。
  刘备没想到半途便叫他给遇着了,于是先遣曹豹,驱马上前通报。
  曹豹领命,飞马上前,大呼:
  “来者可是益州张别驾?”
  张松应声答,“正是!”
  曹豹则答:
  “吾乃下邳太守曹豹,奉齐王之名,特来此迎接别驾。”
  张松便问,齐王在哪里。
  曹豹以鞭指曰,“那里便是。”
  张松乃下马,上前去见礼。
  刘备见曹豹把张松唤来了,当即也下马等候。
  张松见刘备提前下了马,乃加快速度,快步趋至刘备身前,慌忙行礼道:
  “益州别驾张松,见过齐王千岁!”
  刘备观张松形貌,果然是身材短小,仪态不佳。
  不过矮归矮,但张松本人其实长得不丑。
  他只是单纯长得矮,至于相貌最多算普通,不帅也不丑。
  理由就是他的亲哥哥张肃,相貌是,“有威仪,容貌甚伟”。
  亲哥哥是妥妥的大帅哥,当弟弟的自然也不至于丑陋不堪。
  包括史书上也只说了张松是单纯短小,却并未说他长得丑。
  古代只要是长得丑的,或长得帅的。
  这种容貌非常有特点的,史书上都会专门提一句。
  既然没提,足见张松就是单纯长得矮。
  不过身材矮小,在士人圈子里面依然是受到鄙视的。
  常言道,
  女生是一白遮百丑,男生是一高遮百丑。
  你这一矮,五官再端正也显得丑了。
  其实曹操、刘备都是颜控。
  但这不能怪他们。
  因为不论是物还是人,喜欢美那是人的天性使然。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人提前给刘备打了预防针。
  刘备一想到自己兴师动众,专程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最后等来的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心里早就骂娘了。
  好在心里早有准备,刘备乃谓张松说道:
  “寡人久闻大夫高名,如雷灌耳。”
  “恨云山遥远,不得听教。”
  “今闻别驾将出使我齐国,专此相接。”
  “倘蒙不弃,到鄙国暂歇片时,以叙渴仰之思,实为万幸!”
  张松大喜,早就听闻刘备宽仁好客。
  万没想到他们君臣都是如此。
  诸葛亮还好,而刘备可是堂堂齐王啊!
  他完全有资格向自己甩脸色。
  可他不但没有,还出城迎接,礼遇备至!
  别的不说,这要是回到蜀地了,岂不是倍儿有面子?
  张松连连谢过刘备厚恩,上马并辔一齐入城。
  至王宫内各各叙礼,分宾主依次而坐,设宴款待。
  饮酒间,刘备一如诸葛亮那般,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
  诸葛亮不提,张松也懒得问。
  但刘备也不提,张松那可就白来一趟了。
  无奈之下,张松只得趁着觥筹交错之际,以言语挑之问道:
  “今大王天下九州,亦得六七。”
  “近闻大王又于赤壁,大破曹操,收取荆州之地。”
  “松诚为大王贺喜!”
  刘备谦辞道:
  “这多赖寡人诸贤臣之力。”
  “若非将士用命,君臣一心,荆州之地,岂可轻得?”
  “寡人又焉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日后更到时时砥砺才是。”
  张松乃趁机说道:
  “大王亦拥天下超半数之地,民强国富,天下诸侯无不侧目。”
  “大王犹且不知足耶?”
  李翊见此,乃大声说道:
  “吾主乃汉朝宗室,受天子诏为国封王镇东。”
  “今汉之蟊贼,恃强侵占地土。”
  “吾主自当为国家收回汉朝土地,焉有知足不知足之理论乎?”
  刘备见二人起了争执,乃佯作酒醉,乎道:
  “……二公休言。”
  “有今日之江山,寡人已是心满意足。”
  “更有何德,敢多望乎?”
  张松忙道:
  “不然,明公乃汉朝宗室,仁义充塞乎四海。”
  “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此言一出,席间诸人皆面色一变,然都不动声色。
  全装作酒醉,未有听清。
  刘备眸中眼波流转,沉吟半晌,拱手谢道:
  “公言太过,备何敢当!”
  “今日权做饮酒,不议他事。”
  张松见此,也不好再复言。
  自此一连留着张松连宴饮了三日,都不曾提起川中之事。
  这日,张松闲步徐州西郊,忽见一处。
  朱门处悬“格物院”金匾三字。
  守卫皆着奇异轻甲,院内时有霹雳之声。
  张松乃驻足停留,问左右人这里是什么地方。
  左右人答不知,又问门吏,答曰:
  “此乃李丞相所立格物院,聚天下巧匠于此。”
  格物院?
  张松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物,但对这个新奇的名字却还是第一次听说。
  忙问门吏道:
  “可否容在下进去一观?”
  门吏答曰:
  “格物院乃是相爷所立,按理说,除齐王、相爷、院长之外,旁人是不允许入内的。”
  张松又问:
  “这格物院院长是谁?”
  “……当初设立之时,齐王想用李相爷任之。”
  “然相爷推说河北事务繁重,于是推荐了孔明先生。”
  “后来孔明先生去了江南,齐王便让鲁太傅任之。”
  诸葛亮是第一任院长,他离开之后,鲁肃便成了第二任。
  除此之外,名士孔融还是格物院的名誉教授。
  不为别的,刘备就想要他孔子二十世孙的金字招牌。
  这样方便他招募更多能人异士进来。
  张松好奇心满腹,忍不住往屋内偷看了几眼。
  门吏见状,乃道:
  “张别驾若想进这格物院,可去找齐王、李相,亦或是鲁太傅要手谕。”
  “有他三人的手谕,在下才敢放行。”
  张松无奈摊手,表示这怎么好要。
  这可是人家的国家机密啊,未免太冒昧唐突了。
  就在这时,李翊朝这个方向走来。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