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著先生,而是先遇孔明,

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著先生,而是先遇孔明,

  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著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
  诸葛亮与张紘来到亭中。
  远处港口帆影幢幢,商船往来如织,將交州特產运往四方。
  “子纲,就在上月,蜀地又有使者来交州。”
  “求购蔗百石。”
  诸葛亮拿著竹简在手里晃了晃,好似炫耀一般讲给张紘听。
  “此乃本月第三批求使者矣。”
  “子纲以为曹丕为何如此嗜?”
  张紘略作思索,答道:
  “闻魏王宫中品不绝。”
  “蜀主曹丕尤爱西国葡萄、甘蔗原汁、石蜜、飴等甜物。”
  “日饮数升,此乃口腹之慾耳。”
  “非仅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將块置於案上。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来交州之前,亮夜观天象。”
  “知南方有物可以兴邦。”
  “今至交州,方知此物乃甘蔗也。”
  园中芭蕉叶隨风轻摆,远处传来码头劳工的號子声。
  诸葛亮示意侍从取来地图,铺展於石案之上。
  又唤张紘至近前,对他言道:
  “子纲且看,交州地气湿热,適宜甘蔗生长。”
  “自秦汉以来,此地业已有根基,只是未成气候。”
  “交州本是瘴气之地,为歷代君王所弃之。”
  “然亮来交州数年,以为此地大有可为。”
  他手指划过几处郡县。
  “若能集民力广植甘蔗,建坊製,其利几何?”
  诸葛亮有著非常开明的经济观。
  天才之所以称之为天才,就是他能够因地制宜。
  在蜀地,他能够发展蜀锦產业。
  然后为蜀汉打造了类似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蜀锦贸易。
  为羸弱的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匯,也为北方事业积累了资本。
  如今,来到了更加穷困,更加偏僻的交州。
  诸葛亮也並未放弃开发此地。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核,他认定此地適合发展类產业。
  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也有著敏锐的商业嗅觉。
  要知道,汉朝的类產品,如曹丕最爱的石蜜可是当时的稀罕物。
  曹丕曾下詔对群臣说:
  “南方有龙眼、荔枝,寧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这其中的用意,其实是为了贬低吴国。
  嘲讽南方之物並无稀罕之处,远不及西域来的进口货。
  为了让吴国长长见识,曹丕还特地给孙权送去石蜜五斛、鲍鱼千枚。
  以彰显魏国財物之丰富。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类等甜食一直都是非常稀有的物资。
  所以自古以来,饮食重甜的地区,那必然当时的富足之地。
  这其实也蕴含了炫耀的意味。
  比如“甘蔗剑圣”曹丕,就很喜欢吃这种能嚼出甜水的食物。
  它也受到当时很多富贵公子们的喜爱。
  更典型的例子其实是骷髏王袁术。
  袁术爱如命,吃个饭都要拿蜜来拌饭。
  这既是因为他喜欢吃,同时也是为了炫耀自己四世三公的贵族身份。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类只有贵族才吃得起。
  当时的甘蔗主產地就是交州。
  但是交州不论是甘蔗產业亦或者是製业都没有发展起来。
  主要还是在这个重农抑商的社会,统治者永远是农业优先,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但诸葛亮的思想更加开明,尤其还有李翊在幽州发展的毳货產业珠玉在前。
  这便使得诸葛亮更加没有了顾忌,一到交州便开始布局。
  直到政权稳固,且劳动力、工具、工坊等底子打的差不多后,正式打算施行。
  张紘闻言皱眉,沉吟道:
  “使君欲兴业,自是可取。”
  “然为何偏要將销往蜀地?”
  “曹氏乃我大汉之敌,资敌以,岂非养虎为患?”
  诸葛亮闻言大笑,羽扇轻点张紘肩头:
  “子纲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吾有数利,君且听之。”
  他起身踱步,衣袂飘飘:
  “其一,蜀地山险路遥,物產不丰。”
  “曹丕既嗜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购。”
  “我以易其金银铜铁,充实府库,此所谓『外匯』之利也。”
  “外匯?这何谓外匯?”张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財货入我囊中也。”
  诸葛亮解释道,“李相爷在渔阳发展毛皮,后著作一书,书里便提到了外匯一词。”
  “我闻魏司马懿也曾研读过此书,便发展了蜀锦產业。”
  “我想他也是想为魏国创造自己的外匯,以赚我大汉之钱幣罢?”
  又是李相爷?
  张紘知道李翊的名声,但关於他的事跡太多,张紘也知不全。
  没想到,哪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诸葛亮的话还在继续。
  “其二,我交州与林邑、扶南诸国通商,货殖流通。”
  “今製工艺日精,產出倍增,需寻倾销之所。”
  “蜀地人口百万,正是绝佳市场。”
  所谓一窍通百窍。
  诸葛亮本就有著远超本时代的先进经济学观。
  而在研读过李翊的经济学卓著后,加之有幽州的例子模板为案例。
  诸葛亮便似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经济学有了更加开明的理解。
  这个层次,张紘作为传统士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仍不放心地说道:
  “使君此言虽善,然助长敌国,终非良策。”
  诸葛亮目光炯炯,朗声道:
  “子纲何其固也!”
  “岂不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我以为媒,渐控蜀地民生。”
  “假以时日,蜀人食成习,离我交州则生活难继。”
  “届时,经济之绳,更胜刀兵之利。”
  他从案上取出另一封竹简,递与张紘。
  “吾已命人详查蜀地价、销量、以及运输路线。”
  “可择精干商贾,组建『交行会』,垄断蜀地市。”
  张紘展卷细读,见其中详列定价之策、运输之法。
  甚至包含在蜀地设坊加工之谋。
  不禁感到嘆服: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然朝廷若知我交州与魏通商……”
  “此事吾已提前上表请奏过天子。”
  诸葛亮从容道,“陛下圣明,知经济之战亦不可废。”
  “况洛阳重建需钱粮,交州税正可解燃眉之急。”
  “退一万步讲,如今朝中主政的是李相爷。”
  “相爷向来向来开明,一定会无条件支持此事。”
  此时,侍从来报:
  “启稟使君,扶南国使者携香料百斤求见,欲换蔗。”
  诸葛亮頷首:
  “请其稍候。”
  又转向张紘,“子纲且看,外商络绎而至。”
  “交州已成南方商贸枢纽。”
  “若再得蜀地市场,则財源滚滚,民生富足。”
  “届时练兵造船,皆有余力矣。”
  张紘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道:
  “使君之意,是想以业养兵备武?”
  “……然也。”
  诸葛亮遥望北方,“曹丕在蜀,据险而守。”
  “强攻难下,不如缓图之。”
  “经济渗透,民生依赖,待其国用匱乏。”
  “民心思变,再兴王师,可事半功倍。”
  说著,诸葛亮缓步走入园中,来到一株新植的甘蔗树前。
  以手轻轻抚摸,慨嘆道:
  “此物看似平常,却是利器。”
  “吾將使交州香飘四海,金银如江河匯流。”
  “不出十年,蜀地价將由我定,民生將赖我供。”
  “此乃不流血之徵伐也。”
  “使君计策虽好,只恐不易行。”
  张紘虽然理解了诸葛亮的经济战思维。
  但在他看来,只凭类倾销蜀地市场,就想拿捏住蜀地的经济命脉。
  那是相当困难的。
  但诸葛亮在交州这几年,又岂是混混度日的。
  只见他微微一笑,“子纲且隨我来。”
  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一行人出了苍梧城外。
  一间新设的坊依河而建,水车转动,带动石碾研磨甘蔗。
  坊內热气蒸腾,工匠们正將熬煮的浆倒入陶模。
  待其冷却后,便成晶莹如冰的块。
  诸葛亮手持羽扇,领著长史张紘步入工坊,笑道:
  “子纲,今日请君一观我交州新制之物。”
  话落,又对隨行而来的蒋琬、廖化、刘磐等一眾交州大员说道:
  “公等齐来,可一併观之。”
  眾人环顾四周,见坊內工匠正在忙碌著。
  浆翻涌,甜香四溢。
  蒋琬不由讚嘆道:
  “使君治交州短短几年,竟已兴此大业,实乃民生之福。”
  诸葛亮微微一笑,自架上取下一小袋,取出几粒分发给眾人。
  “诸公且尝之。”
  张紘接过粒,见它洁白如雪,晶莹剔透。
  与寻常蔗大不相同。
  他拈起一粒放入口中,顿时甜香满溢,不由惊嘆:
  “此甘美远胜石蜜!使君,此乃何物?”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
  “此乃吾改良蔗所得,因其色白如霜,故取名『霜』。”
  作为一个发明家,来到了交州,发现此地有著製的工业潜力后。
  诸葛亮便已有了改良原来石蜜的想法了。
  他一直视李翊为榜样。
  想著,当初李翊以一手精盐製法,垄断市场,崛起於徐州。
  如今,他又何尝不能发明白,崛起於交州呢?
  张紘细细品味,感慨道:
  “昔年石蜜已是珍品,价比黄金。”
  “而今此霜却更胜一筹,若能行销天下,必获巨利!”
  诸葛亮頷首,沉吟道:
  “石蜜虽贵,但製法粗陋,甜味不纯。”
  “吾在交州反覆试验,终得此法。”
  “可使蔗脱色提纯,成此上品。”
  眾人齐声讚嘆:
  “使君博学多才,竟连製之术亦能精研至此!”
  “交州能得使君,实乃交州子民之福也。”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
  “治国之道,在於富民。”
  “交州地广人稀,唯有兴工商,方能富庶。”
  “吾欲广设坊,专產此霜。”
  “然后销往蜀地、江东,乃至海外诸国,必能得获巨利。”
  蒋琬点头称是,但又迟疑道:
  “使君,此霜製法精妙。”
  “可若贸然外传,恐被他人学去,反失其利。”
  诸葛亮目视远方,缓缓道:
  “……公琰所虑不无道理。”
  “然精盐乃国之重器,关乎民生军需,故需封锁其技。”
  “而霜不同,它终究是享乐之物。”
  “即便泄露製法,亦无大碍。”
  张紘在一旁不解地插嘴问道:
  “使君何出此言?”
  “若蜀地魏人亦能製作霜,岂非自断財路?”
  诸葛亮微微一笑:
  “子纲且细思——”
  “霜虽可仿製,然其原料是甘蔗。”
  “此物却唯我交州盛產。”
  “即便蜀人学会製法,仍需从我交州购蔗。”
  “若天下商皆赖我交州供料,则我握其命脉,隨时可断其源。”
  诸葛亮解释地很清楚了。
  霜与精盐不同。
  精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需要封锁技术。
  但白它到底是贵族享乐之物,更多是一种消费品,没必要封锁技术。
  何况我们要大力在交州铺设坊,就很难保证技术不被泄露。
  毕竟这东西需要大规模生產,才能大量对外倾销。
  当然最重要的是,白它的原料是甘蔗,而甘蔗的產地是我交州。
  交州的甘蔗日照充足,分含量高。
  即便蜀地魏人得到了制白的技术,也只能从我交州进口原料。
  眾人闻言,恍然大悟:
  “使君之意,是先让蜀地业兴盛。”
  “待其依赖我交州原料,再一举扼之?”
  诸葛亮点了点头,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正是。”
  “吾欲使蜀地坊遍地,人人製。”
  “待其业繁盛,再断其甘蔗供应,则蜀地经济必受重创。”
  “届时,我交州业独大,蜀地財源尽握於我手。”
  此前说过,甜食在古代极其昂贵,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
  它不仅是食用的消费品,更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象徵。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它一本万利。
  一旦將白这种东西拿到市场上去,蜀地的商人肯定为之趋之若鶩。
  到时候大家都会以为这是拿著麻袋捡钱。
  可一旦蜀地真的大规模生產食后,
  手握主要原料来源,布政交州的诸葛亮將之一停。
  那蜀地人不傻眼了吗?
  这个计划相当宏伟长远,诸葛亮为之也已经布局很久了。
  眾人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无不为之惊嘆:
  “使君此计,真乃以利诱之,以势制之!”
  诸葛亮乃对张紘吩咐道:
  “……既然计较已定。”
  “子纲,吾欲遣你入蜀,组织工匠传授点製作之法。”
  “不知你愿往否?”
  张紘连连拱手,表示愿意去。
  他敏锐地意识到诸葛亮正在酝酿一个相当宏伟了不起的计划。
  而他张紘游歷半生,也想成为这伟大计划的一份子。
  也好青史留名。
  诸葛亮弯唇笑道:
  “善。”
  “待蜀人学会製后,必大肆兴办坊。”
  “然其甘蔗终究需从我交州购买。”
  “待其业兴盛,我再断其原料,则蜀地坊尽数倒闭。”
  “经济崩溃,正应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也。”
  眾人闻言,齐齐称善。
  夕阳西下,坊內灯火渐起,工匠们仍在忙碌。
  诸葛亮与张紘立於河畔,望著满载甘蔗的船只顺流而下,驶向远方。
  “计宜速发,子纲可先回府收拾行囊,明日便行。”
  “喏。”
  ……
  交州的夏日湿热难当,刺史府后院的榕树撑开巨大的树冠,投下一片难得的阴凉。
  诸葛亮手持羽扇,立於石桌旁,目光悠远地望著远方连绵的青山。
  很快,张紘赶至院门。
  诸葛亮起身,上前相迎。
  “子纲,远行在即,亮特备薄酒相送。”
  张紘拱手还礼,眼角皱纹里藏著笑意:
  “……使君客气了。”
  “交州数载,多蒙照拂。”
  “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再会。“
  两人入座,侍从奉上岭南特有的荔枝酒和几样精致点心。
  诸葛亮亲自为张紘斟酒,酒液在白玉杯中荡漾,散发出馥郁果香。
  诸葛亮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漆木匣子,置於桌上:
  “亮有一物,托子纲带往成都。”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著几块晶莹剔透的製品。
  形状各异,有梅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覆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產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產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將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製?”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確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將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內页密密麻麻记载著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並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註,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將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嘆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嘆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著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將毕生所学託付於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歷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將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著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確记载:——”
  “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臟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之品貽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於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
  “若得此交州极品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蹺?”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將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於展顏,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作兵』吶,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將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隱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別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併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將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於府门前。
  望著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著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著一份奏报,眉宇间透著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著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著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謖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臥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儼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著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著洁白如雪的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並未发明过白。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製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產甘蔗的宝地,十分適合发展蔗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
  那这確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將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製有方,更欲以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讚许之色:
  “以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確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嘆: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著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於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於先,你却能料他於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著他,良久,展顏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隨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香隱隱飘散。
  ……
  成都,魏王宫內。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著半融的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將乳酪拌著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噹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像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等於没吃。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著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將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著,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著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稟。”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著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渍的鬍鬚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剎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著:雪片似的霜、琥珀色的胶飴、雕成牡丹状的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
  曹丕吃了一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端详良久,竟捨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行当差,说这些新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嚇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品。”
  “囉嗦!”
  曹丕已咬碎冰,咔嚓声里混著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採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怎知它到底是於国有益还是有害?”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