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似李相爷这般敢功成身退,寻仙访道
第385章 似李相爷这般敢功成身退,寻仙访道,纵情山水的又有几人呢?
长江北岸,汉军大营连绵百里,气势如虹。
与南岸吴地的愁云惨澹不同,
此处旌旗蔽日,鼓角相闻,瀰漫著大战將至的肃杀与激昂。
然而,这几日营中却多了一些不寻常的“客人”。
三五成群,衣衫襤褸,面黄肌瘦的江南百姓。
他们趁著夜色,冒著被吴军巡江士卒射杀的风险。
驾著一叶小舟乃至抱著木板,拼死泅渡而来。
他们一登北岸,便被汉军巡逻士卒发现。
士卒不敢怠慢,即刻层层上报,直至中军大帐。
汉军主帅陈登闻报,並未以寻常细作视之。
反而命人好生看顾,赐以饮食,並亲自召见其中几位年长者。
帐中,烛火通明。
几位百姓跪伏於地,浑身湿透,瑟瑟发抖,不敢仰视。
陈登见此,微微一笑,温言道:
“几位老丈不必惊慌,既来江北,即得生路。”
“且起身,將南岸情状,细细道於吾听。”
其中一白髮老叟,涕泪横流,叩首泣诉道:
“將军!天兵何时渡江?”
“万望救我等江东百姓於水火啊!”
他言语混杂,悲愤交加。
终將孙韶如何败绩后变本加厉,行那“三丁抽二,五丁抽三”的暴政。
吴地如何田园荒芜,閭里哀嚎,壮丁尽被绳索缚去军营,老弱妇孺饥寒交迫……
种种惨状,一一道出。
末了,他悽愴哀声道:
“那孙韶小儿,只知强征敛兵,何曾顾惜我等性命?”
“江南之地,人人思汉,盼王师如盼甘霖!”
“求將军速发天兵,解我江南百姓倒悬之急!”
陈登静静地聆听,面色沉静。
唯有一双深邃眼眸中,光芒愈盛。
待老者言毕,他亲自上前扶起眾人,慨然道:
“吴主无道,纵容爪牙,残虐百姓,天人共愤!”
“吾圣主皇帝,仁德布於四海。”
“今遣天兵至此,正为弔民伐罪!”
“诸位乡亲父老,权且安心。”
“此仇此恨,必为汝等雪之!”
言罢,他当即下令。
赐予这些投奔而来的百姓洁净衣物、充足乾粮,並妥善安置。
眾人千恩万谢退下后,陈登负手立於江图之前。
嘴角终是抑制不住地扬起一抹笑意,抚掌对帐中诸將道:
“孙韶自毁根基,吴人离心离德,此真天亡东吴也!”
“民心向我,江南已在囊中矣!”
欣喜之余,他略一沉吟,即传令:
“请张郃將军来见。”
不多时,河北军统帅张郃顶盔贯甲,步入帐中。
“征南召郃,有何差遣?”
陈登上下打量他一眼,神色郑重地说道:
“今有江南义民来投,其情可悯,其心可嘉。”
“然彼等久受孙氏苛政,体弱神疲,且留於军前恐生变数。”
“儁乂所部,素以沉稳善断著称。”
“吾欲將这些百姓,並后续来投者,悉数迁往淮北安置。”
“使其得耕织之业,免遭战乱之苦。”
“此安抚民心、彰显我大汉仁德之重任,非將军不能办也。”
“望將军勿要推辞。”
陈登这话说的十分委婉。
提出是我大汉朝怜悯江南百姓,同时也是担心他们留在军中会有变数。
才要把他们迁到淮北去的。
实际上,就是单纯为了抢人口。
儘管灭江南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还是要及时消化胜利果实,把古代最重要的资源人口抢到再说。
这样一来,即便將来兵败了,至少还能向朝廷交差。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却让张郃听后,微微一怔。
迁民安置,虽是善政,却並非衝锋陷阵的硬仗。
此刻大军磨刀霍霍,即將全面渡江,正是武將爭功之时。
此等后勤之事,竟交予他这支陆战最强的河北军?
然他面上並未显露半分,即刻拱手应道:
“末將领命!必妥善安置,不负征南所託。”
退出帅帐,回到河北军自家营中,张郃麾下诸將早已闻讯围拢上来。
性急的孙礼按捺不住,低声抱怨:
“將军!大战在即,破吴首功近在眼前!”
“那陈元龙却调我等去做什么迁民琐事!”
“这……这不是明摆著支开我等,好让他嫡系兵马独揽渡江头功吗?”
一旁的徐晃也捻须沉吟,面露疑色:
“儁乂,莫非陈登忌惮我河北军兵锋之锐。”
“恐我等先登建功,压过他荆州、淮南兵马?”
“故行此釜底抽薪之计?”
帐中河北將领闻言,大多面露愤懣不平之色。
他们皆是百战驍將,渴望在决定性的战役中斩將夺旗。
如今却要去护送百姓,无异於猛虎被令驱羊,心中如何能服?
张郃目光扫过眾將,面色一沉,低喝道:
“休得胡言!尔等莫非忘了出征之前,相爷是如何再三叮嘱的?”
“『一切行动,听凭陈元龙调度,大局为重,同心破吴,勿生事端!』”
“此言犹在耳畔,岂敢或忘?”
他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威严。
“陈元帅乃主上钦点主帅,深諳兵机,如此安排,必有深意。”
“安抚百姓,收取民心,岂是小事?”
“此乃固本之策,胜似斩將夺旗!”
“若江南民心尽归我,则吴地不战亦可定矣!”
“我等岂可因爭功之念,误了国家大事?”
张郃不一定是河北诸將中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最会来事儿的。
这也是为什么诸將之中,李翊最后决定钦点他当主帅人选的原因之一。
眾將被张郃一番训斥,虽心中仍有些许不甘,却也无人再敢公开质疑。
张郃见状,语气稍缓:
“即刻点齐人马,准备车辆粮秣。”
“接收南来百姓,务必使其安然抵达淮北。”
“事若出紕漏,军法无情!”
河北军诸將拱手应诺,各自散去准备。
只是那营中气氛,难免添了几分沉闷。
与此同时,
陈登升帐发令,三军宰牛杀羊,温酒设宴。
一时间,北岸汉营肉香四溢,酒气蒸腾。
各营军士饱餐战饭,畅饮御寒酒,士气高昂至极点。
陈登巡营,所过之处,皆是军士山呼海啸般的“必胜”之声。
他知军心可用,返回帅帐后,凝视著地图上那条奔流的大江,目光锐利如刀。
明日,便是全面渡江之时。
东风,似乎也已备妥。
……
长江南岸,吴军大营。
虽已强行徵募,营盘看似填满,却瀰漫著一股难以驱散的萎靡之气。
新卒面有菜色,眼神惶恐。
操练时步伐凌乱,號令不闻。
老兵则多是面带麻木,或藏怨愤,或藏无奈。
昔日锐气早已隨江上那把大火焚尽。
帅帐之內,气氛更显凝滯。
孙韶高坐主位,银甲依旧,却难掩眉宇间的焦灼与虚浮。
他环视帐下诸將,朱然、丁奉等宿將沉默不语。
其余將校或低头看地,或目光游移,无人与他对视。
“诸位將军,”孙韶强自镇定,声音却透著一丝乾涩。
“探马频报,北岸汉军连日犒赏,舟船调动频繁。”
“吾料定陈登不日必將大举渡江!”
“濡须口乃建业门户,江防重中之重,须得一员智勇之將前去守御。”
“引一军驻守,遏敌锋锐!”
“不知哪位將军,肯愿担此重任?”
话音落下,帐內落针可闻。
唯有帐外江风呜咽,更添几分寒意。
谁不知晓?
此刻去守濡须口,便是要以疲敝之师,正面迎击汉军蓄势待发的雷霆一击。
无异於螳臂当车,九死一生!
沉默如同磐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也压在孙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上。
正当孙韶几乎要按捺不住怒火,正要发作之时。
帐下一人慨然出列,声虽不高,却清晰坚定:
“末將愿往!”
眾人视之,乃是偏將军陈脩。
其身旁,弟弟陈表略一迟疑,亦隨之出列,拱手道:
“末將愿隨兄同往!”
孙韶见状,大喜过望,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忙不迭地道:
“好!好!陈將军、陈小將军忠勇可嘉!”
“真乃国家柱石!!”
“尊父陈武將军昔日为吴室捐躯,一门忠烈。”
“今日二位继承遗志,必能克敌制胜,守住濡须!”
他生怕二人反悔,当即下令,拔兵三万,交由陈脩统帅。
然而,这三万“大军”,其中堪战的正规军卒不过万余。
余下两万,皆是近日强征而来、手持简陋兵刃、面带惧色的新丁。
陈脩、陈表兄弟领命出帐,点齐兵马,离了主营。
向西往濡须口方向进发。
行至牛渚一带,见江水浩荡,地势险要,兄弟二人下令暂歇。
於临江一处高坡之上,远眺江北汉军连绵灯火,心情皆沉重无比。
陈表望著麾下那些士气低落、窃窃私语的士卒,忧心忡忡地对兄长道:
“兄长,汉军於淮南经营水师非止一日,今倾国而来,势在必得。”
“其必以荆州水军顺流而下,袭我上游。”
“我上游诸军新败无备,恐难抵挡。”
“而我江东……自渡江一役,名將凋零。”
“今以幼少主持军务,恐沿江诸城,皆难抵御。”
“汉军水陆並进,最终兵锋,必指向此地!”
“依愚弟之见,不如將兵力集中於采石磯险要之处,深沟高垒。”
“待汉军渡江,立足未稳之际,再以逸待劳,与之决战。”
“若胜,则可阻敌南下,甚至可西向收復失地。”
“若……若贸然渡江寻战,一旦有失,则大势去矣!”
“万不可復救!!”
陈表清楚地分析了局势,认为现在他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逸待劳。
等汉军登陆上岸以后,打他们一个立足未稳。
当然了,由於兄弟手下的牌实在是太烂了。
这已经是陈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巧妇实在难为无米之炊。
陈脩默然良久,目光扫过脚下那些惶恐不安的士卒,又望向江北那仿佛能吞噬一切的庞大阵营。
半晌,缓缓摇头。
他的声音带著一种看透一切的悲凉:
“贤弟之言,乃持重之策,然未察时局之危殆至极也。”
“吴国之將亡,岂待今日方知?”
“眾人心中明镜一般,早已胆寒。”
“若等汉军大军压境,鼓譟而来。”
“我军士卒见此声势,岂有不溃散之理?”
“届时恐未接战,营已先空!”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著弟弟,嘆道:
“唯今之计,唯有趁汉军尚未完全发动。”
“我军犹有一丝血气,主动渡江,寻其前锋决战!”
“或可凭一时之勇,侥倖获胜。”
“若天不佑吴,我兄弟二人战死沙场……”
“唉,亦是为国尽忠,死得其所。”
“无愧於先父,无愧於吴土!”
“倘若……倘若上天垂怜,竟能击破其军。”
“则汉军北遁,我军士气必为之大振!”
“届时携胜势回师,再迎击西来荆州之敌,或有可为!”
一旦让陈登的主力渡江部队完成了全面渡江,再和西面过来的黄忠率领的荆州军两路会合。
那到时候吴军才是一丁点胜算都没有了。
陈脩的语气愈发激昂,却又透著无尽的苍凉。
“若依贤弟之策,坐守待敌。”
“恐敌军未至,我军已作鸟兽散。”
“届时君臣唯有面缚请降之一途,举国无一人死难,那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
“我陈氏子孙,寧战死,不偷生!”
陈表闻言,面露痛苦之色:
“兄长!我岂是惧死?”
“然观我军中,老兵残破,新卒惧战。”
“以此乌合之眾,渡江与汉军虎狼之师决战,岂非是以卵击石?”
“一旦兵败,我兄弟二人死则死矣。”
“然则沦为阶下之囚,受那刀斧加身之辱,岂不……”
“住口!”
陈脩断然喝道,眼中已有决绝死志。
“败则为囚,诚然可辱。”
“然坐等亡国,俯首称臣,岂非更辱?”
“我意已决!不必再言!”
“传令全军,即刻准备舟船,拂晓之前,渡江击敌!”
陈表望著兄长坚毅却悲愴的侧脸,知再劝无用。
只得长嘆一声,泪水盈眶,拱手道:
“弟……愿隨兄长左右,同生共死!”
军令传下,那三万吴军顿时一阵骚动,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但在陈脩严令及亲兵督战下,终究还是被驱赶著登上了大小船只。
夜色深沉,江雾瀰漫。
无数的舟船离开南岸,驶向那漆黑未知、杀机四伏的江北。
陈脩立於船头,甲冑冰凉。
手中长枪紧握,望著前方无尽的黑暗,以及黑暗中隱约可见的汉军巡江火把。
心中唯有一片冰冷的决然。
这一去,非为胜算。
只为存吴最后一丝顏面,求一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江东的落日,似乎也在这悲壮的渡江中,提前沉入了滚滚江流。
……
江北,杨荷县境。
晨雾尚未散尽,江水拍岸之声夹杂著凌乱的脚步与甲叶碰撞之音。
陈脩、陈表兄弟率领的三万吴军,歷经一夜忐忑,终是踏上了北岸土地。
士卒们惊魂未定,阵列鬆散,惶恐地打量著这片陌生的敌境。
恰在此时,
一支汉军巡哨兵马约三千人,正由將领徐盛率领,沿江巡弋。
忽见前方烟尘起处,竟有大队吴军旗帜出现。
徐盛勒住战马,极目远眺,
脸上先是掠过极大的诧异,隨即化为深深的凝重。
“吴人……竟敢渡江反扑?”
徐盛身侧副將失声惊呼,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渡江一战,吴国的精锐几乎死伤殆尽,大批老將战死。
当时,若非陈登担心登陆的部曲可能被围歼,才不得不下令撤回江北。
重新组织大规模渡江,否则吴军早被打光了。
现在眾人皆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景象,他们居然真的敢主动过江来挑战汉军。
要知道,汉军的主力可都在江北啊!
徐盛面色沉静,心中却波澜骤起。
“彼眾我寡,数倍於我。”
“其势虽疲,然困兽犹斗,不可轻攖其锋。”
他迅速观察地形,己方地处平缓,不利坚守。
而吴军正从滩头压来,已成半围之势。
“將军!吴贼围上来了!”
斥候飞马来报,声音急促。
徐盛环视左右,见麾下將士虽未慌乱。
却皆面露惧色,知不可力敌。
不错,吴军登岸送死虽是好事儿。
可偏偏是徐盛这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可遇著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军的绝地反扑还是不可小覷的。
何况敌军数量十倍於己。
徐盛目光一闪,已有决断,沉声道:
“眾將士听令!吴军势大,暂避其芒。”
“吾意,许降以缓其兵。”
“待陈征南大军至,里应外合,可破贼矣!”
“如此,方能保全我等,亦不负征南之託!”
眾军士闻言,虽觉屈辱。
然见敌军漫野而来,亦知这是唯一生路,纷纷应诺。
徐盛即刻下令,收缩队伍,退入一旁临时构筑的简陋营寨。
高悬白幡,遣使至陈脩军中请降。
吴军阵中,见汉军未战先降,部分將佐面露喜色。
军师全琮却蹙眉急步至陈脩马前,諫道:
“陈將军!徐盛此人,非怯战之辈!”
“今忽请降,必是兵少惧战,行缓兵之计。”
“欲拖延时日,以待陈登主力!”
“我军当趁其势孤,急攻破之。”
“速斩此部,以振军威!”
“若迟疑,待汉军大至,悔之晚矣!”
陈脩骑在马上,望著那座看似孤零零的汉寨,心中亦是疑虑。
然此刻他心中所虑更远。
沉吟半晌后,他摇头嘆道:
“全军师所言虽然有理,然徐盛部不过疥癣之疾。”
“真正大敌,乃陈登所率汉军主力!”
“我辈渡江,所求者,乃与彼决一死战!”
“若与此偏师纠缠,胜负未分之际,汉军主力掩至。”
“我军锐气已墮,何以当之?”
“兵法云『一鼓作气』,岂可因小失大?”
“彼既请降,我便受之,量其区区三千人,亦不敢遽尔反覆!”
他不顾全琮苦劝,竟接受了徐盛的投降。
只留少数兵丁监视降军,自率大军主力。
继续向北推进,寻求与汉军主力决战。
然而,吴军渡江的消息,早已如插翅般飞报至汉军主帅陈登处。
陈登闻报,不惊反喜: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
“孙韶无人至此耶?竟派孤军渡江送死!”
“此天赐良机,歼其於北岸!”
他即刻升帐,號令频传。
各部汉军闻风而动,如群狼嗅血,从四面八方朝著陈脩军方向合围而来。
陈脩军未行多远,
便见前方地平线上,汉军旗帜如林,甲冑耀日。
大队精锐步骑已列阵以待。
中军大纛之下,“陈”字帅旗迎风招展,正是陈登主力!
陈脩见状,非但不惧,反而激起满腔悲愤,回顾左右人呼喊道:
“决战之时至矣!”
“吴国存亡,在此一举!”
“诸君隨我杀敌!”
遂亲率精心挑选的五千精锐前锋,直扑汉军大阵!
剎那间,鼓声震天,杀声动地。
陈脩一马当先,率军发起衝锋。
然而汉军阵势严整,
弓弩齐发,长矛如林,如同一道铜墙铁壁。
吴军士卒本多新募,心怀恐惧,虽凭一时血勇衝杀,却难撼动汉军分毫。
一次衝锋,被箭雨射回。
二次衝锋,撞上枪阵,死伤惨重。
三次衝锋,汉军两翼骑兵突出,反將吴军截断。
混战之中,吴军两员先锋裨將竟被汉军斩於马下,首级被挑於竿上!
吴军锐气顿挫,死伤枕藉,阵脚大乱。
陈脩亦被流矢所中,血染战袍,只得长嘆一声,下令退兵。
……兵败如山倒!!
吴军失了阵型,向后溃退。
汉军主帅陈登岂肯放过如此良机?
立令大將周泰、蒋钦各引一军,趁势掩杀!
汉军养精蓄锐已久,此刻如猛虎下山,直衝入溃散的吴军队列中。
刀劈枪刺,如砍瓜切菜一般。
就在此时,那支先前“请降”的徐盛部,见时机已到,立刻撕下降旗。
尽起三千兵马,自吴军背后猛然杀出!
前有强敌,后有逆袭。
吴军顿时陷入绝境,彻底崩溃。
士卒互相践踏,丟盔弃甲,爭相逃往江边。
又被汉军追杀,江水为之染红。
陈表於乱军中为护兄长,力战身亡。
陈脩身被数创,见大势已去,弟亦战死,悲呼一声:
“天亡东吴!!”
欲拔剑自刎,却被亲兵死死拦住,拥著向江边败退。
军师全琮见已无力回天,涕泪交流。
只得收集残兵数百,抢得些许舟船,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南。
三万渡江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江北滩头,尸横遍野,降者无数。
汉军大获全胜,战鼓声与欢呼声响彻云霄。
徐盛与周泰、蒋钦会师,相视大笑。
而江南之地,闻此败绩,更是举国震恐。
末日阴云,彻底笼罩了江东的天空。
……
江北,汉军大营。
旌旗漫捲,凯歌高唱。
杨荷一战,全歼陈脩所率三万吴军。
直接斩首八千余级,余者或降或散。
对外宣称歼敌十三万人。
国內民眾,士气大振。
汉军兵锋直抵江畔,隔岸已可望见南国山色。
营中上下,士气如虹。
皆摩拳擦掌,只待主帅一声令下,便可千帆竞渡,直取建业。
中军大帐內,气氛却与外间的热烈激昂截然不同。
虽胜仗之余,诸將脸上喜色之下,却各藏心思。
河南军主帅率先出列,对著帅位上的陈登拱手,声音洪亮,带著难以抑制的兴奋:
“將军!陈脩授首,三万吴军灰飞烟灭。”
“江东震动,胆气已丧!”
“更兼荆州黄老將军神威,已克柴桑。”
“正顺流东下,兵锋所指,吴贼望风披靡!”
“吴国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此正天赐良机也!!”
“末將恳请將军,即刻挥师渡江,乘胜直捣建业!”
“大军猝临城下,必能使吴人丧胆。”
“孙权小儿或可不战而缚!”
“毕其功於一役,正在此时!”
此言一出,帐中不少將领纷纷点头,跃跃欲试。
速胜之功,谁人不欲?
然而,一人却越眾而出,声调沉稳,却如冷水泼入沸鼎:
“征南,诸位將军,且慢!”
眾人视之,乃是青徐军主帅臧霸也。
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帐內诸將,最后落在陈登身上,缓缓说道:
“渡江之事,关乎国运,岂可如此轻决?”
“我等五路伐吴之师,虽由征南將军直接统帅。”
“然究其根本,皆受命於朝堂,受节制於李相爷。”
“五军皆受相爷调度、指挥,未可轻动。”
“今虽破敌一阵,然是否即刻全面渡江。”
“当先具表飞报洛阳內阁,详陈战况与利害。”
“静待相爷与朝廷决断,方为稳妥。”
他稍作停顿,语气加重,意有所指:
“昔日朝廷詔令,只命我等出兵江北。”
“击退犯境吴军,先稳固边防。”
“至於下一步指示,內阁並未发出。”
“若贸然全面渡江,便是逾越王命,违背朝廷方略!”
“纵然侥倖获胜,然僭越之罪,功过岂能相抵?”
“倘若……倘若渡江有失,损兵折將,挫动国威。”
“届时……呵呵,”
他冷笑两声,“恐我等纵有百口,亦难逃罪责!还请征南三思!”
这一席话,如同冰锥,瞬间刺破了帐中炽热的气氛。
“违背王命”、“僭越之罪”数字,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诸將面色皆是一变。
方才请战最踊跃的几人,也下意识地缩回了脚步。
目光闪烁,彼此交换著复杂的眼神。
帐內一时鸦雀无声,方才那股欲直捣黄龙的锐气,顷刻间消散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乃至畏惧的氛围。
人人都开始掂量,这灭国之功虽诱人。
但若因此触怒朝中相公,甚至引得君王猜忌,那便是泼天大祸。
尤其现在国內功臣眾多,正是最敏感猜忌之时。
帅座之上,陈登面沉如水。
他本是极富进取之心之人,深知战机稍纵即逝,渡江確是当下最佳选择。
然臧霸一席话,精准地击中了他的顾虑。
他虽受命总督前线军事,有“便宜行事”之权。
然“全面渡江”与“江北御敌”性质截然不同。
却已触及朝廷战略的根本。
朝中派系林立,各怀心思。
南征之前,李翊虽有言在先,不过多干预前线军事决策。
因为怕微操,影响战况。
但重大的军事决策,是必须上报给內阁,且必须由李翊来决断的。
而“全面渡江”之战,就是一场需要上报的重大军事决策。
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南征战役中,最大的军事决策。
尤其陈登以及他所部的淮南军,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真被朝中有心之人,扣上“拥兵自重”、“独断专行”的帽子……
他心中权衡再三,那跃马江南的豪情终究被政治上的谨慎压下。
他缓缓开口,声音已恢復了平日里的冷静:
“臧將军所言……老成谋国,不无道理。”
“灭吴之事,確需统筹全局。”
“荆州黄老將军虽进展顺利,然我部亦需与之策应。”
“暂且……暂且按原定方略,巩固江北战果。”
“清扫残敌,以待黄將军东下会师。”
“渡江与否,待本帅详奏朝廷,请李相爷与圣上决断后,再行区处。”
此言一出,帐中主战者无不面露失望。
一员驍將忍不住再次出列,正是高顺。
他性情刚直,朗声道:
“陈征南!岂不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军身为三军上將,授鉞专征。”
“正应见机而进,临事决断!”
“若事事等待洛阳詔命,千里往返,战机早失!”
“李相爷出征前亦有明言,许將军『便宜行事』之权。”
“渡江破吴,正当其时。”
“岂能因畏谗惧谤而踟躕不前?”
“万望將军明断!!”
臧霸立刻反唇相讥,声音冷硬:
“高將军!『便宜行事』乃为临机应敌,非是纵容妄为!”
“全面渡江,灭人之国,此乃动摇国本之重大决策。”
“岂是一句『便宜行事』便可搪塞?”
“若然有失,这千秋罪责,高將军可能一肩承担否?”
高顺被噎得面红耳赤,怒视臧霸。
但却知此事关乎重大,自己確实无法承担那可能的后果。
最终只能重重一跺脚,仰天长嘆,声透帐幕,满是痛惜与无奈:
“唉!良机坐失!良机坐失!”
“惜哉!惜哉!!”
“他日纵能渡江,焉知今日之吴,尚在否?”
“纵在,又需多费我多少將士鲜血!”
他的嘆息在帐中迴荡,却无人再应。
陈登默然不语,臧霸面有得色,其余诸將皆垂首不言。
渡江之议,遂就此搁置。
汉军的兵锋在长江北岸戛然而止,眼睁睁看著南岸吴人惊魂稍定,重新组织防务。
那唾手可得的破吴首功,因这庙堂的猜忌与军中的算计,悄然滑过。
唯有滔滔江水,依旧东流,漠然旁观著这人间得失。
……
帅帐之內,烛火摇曳。
將陈登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军地图上,微微晃动。
他卸去了甲冑,只著一身深衣,却依旧难掩眉宇间的疲惫与沉鬱。
白日里帐中那场激烈的爭执,如同无形的枷锁,仍紧紧箍著他的心神。
帐帘轻动,徐盛端著一方木案悄步而入。
案上是一盘切得极薄、莹白如玉的生鱼膾。
配著翠绿的香蓼与芥酱,香气清冽。
“將军。”
徐盛將案几轻置於书案上,低声道。
“今日江边渔人献上鲜鱼,末將见其肥美,知將军素爱此味。”
“特令庖厨製成鱼膾,將军且用一些,稍解疲乏。”
陈登目光掠过那盘精致的鱼膾,却是摇了摇头,毫无食慾。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嘆道:
“文向有心了。”
“只是……心中有事,食不甘味。”
徐盛默立一旁,稍顷,小心问道:
“將军……可是仍在思虑白日臧、高两位將军之爭?”
陈登又是一声长嘆,这嘆息声中充满了无尽的纠葛与无奈。
“文向啊,你可知,今日帐中。”
“臧、高二人所言,皆有其理,並无绝对对错之分。”
他站起身,踱至帐壁悬掛的巨幅江图前,手指划过那道奔流的大江。
“高顺所言不虚,此刻確是渡江良机。”
“吴人新败,人心惶惶。”
“我大军挟大胜之威,雷霆一击,建业可下!”
“届时,青史之上,皆是你我之名。”
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江南之地,眼中闪过一丝灼热,但旋即熄灭。
“然……”
他话音一转,手指收回,负於身后。
“臧霸所言,更是老成持重之论。”
“灭国之战,非同小可。”
“岂能不奏报朝廷,不请示相爷,便擅自发动?”
“我……”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一丝自嘲与警醒。
“我仗著与相爷手足情深,这些年在江南之地独断专行久了,几乎忘了。”
“为人臣者,有些规矩,是铁律!碰不得。”
徐盛眉头紧锁,忍不住道:
“可將军亦知,如此等待,便是坐失良机!”
“他日再渡,江防重整,不知要多费多少儿郎性命!”
“我岂不知?!”
陈登猛地回头,声音提高了几分,带著压抑的痛苦。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然现实便是如此!”
“若我等此刻渡江,即便贏了,灭了东吴。”
“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岂会放过如此攻訐良机?”
“『拥兵自重』、『目无君上』的奏疏,顷刻便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届时,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
“陛下与相爷,又將如何自处?”
他走回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声音低沉下去:
“反之,若我等恪守臣节,上报请命。”
“即便因此延误了战机,让平吴之事多费周折。”
“朝廷也只会嘉奖我等恭顺谨慎,顾全大局。”
“这,便是政治啊,文向。”
徐盛闻言,面露悲悯,喃喃道:
“就为了这……这无形的规矩。”
“却要教我汉家健儿,日后以血肉去填吗?”
陈登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復又睁开,眼中已是一片复杂的清明。
“……政治本就是如此。”
“我相信,即便是相爷在此,亦会希望我如此行事。”
“他身处中枢,夹在兄弟情谊与君王权术之间。”
“其难处,远胜於我。”
“我依赖了他大半生,如今——”
“也该轮到我替他考量,替他分忧了。”
徐盛望著主帅,感慨道:
“末將……真是羡慕將军与相爷这等情谊。”
“肝胆相照,又能彼此体谅。”
“是啊……”
陈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往昔的温暖笑意。
“想起当年在广陵,我与相爷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郎。”
“纵马江湖,畅论天下,何等快意……”
“弹指间,他已是总揽朝纲、一人之下的內阁首相。”
“我也成了这虎步江南、权倾一方的大將。”
“岁月滔滔,竟如此匆匆。”
帐內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徐盛犹豫片刻,终是忍不住低声问道:
“將军……若他日真平定了东吴,天下归一。”
“將军……將来有何打算?”
陈登闻言,先是一怔。
隨即脸上浮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苦笑。
那笑容里有嚮往,有迷茫,更有难以割捨的纠缠。
“打算?”
他重复了一遍,摇了摇头。
“文向,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我的痛处。”
“不瞒你说,我……自己亦不知答案。”
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我为何如此佩服相爷?”
“非仅因其智谋超群,更因他总有一种常人难及的洒脱与豪情。”
“能拿起,亦能放下。”
“我陈元龙平生自负豪气干云,可与他相比。”
“便如同腐草之萤光,比於天空之皓月。”
“我也常想效仿留侯张子房,功成身退。”
“寻仙访道,纵情山水,何等逍遥自在!”
他语气中流露出真诚的嚮往,但隨即化为更深的无奈与自嘲。
“然……谈何容易?”
“当你真正站到这权势的顶峰,才会明白,手中紧握的一切——”
“生杀予夺之权,一言九鼎之威。”
“乃至堆积如山的財货——是多么的令人沉醉,又是多么的难以捨弃。”
“这些都是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一刀一枪,步步为营拼搏而来!”
“拿起来,千难万险。”
“要放下……呵呵,更是难如登天啊。”
从古至今,敢於捨弃手里权力財货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尤其是当你拥有过后再失去,那將无比痛苦。
更別说陈登手里的权力財货,是他二十多年一拳一脚拼搏出来的。
又岂肯因一句,
你要为大局牺牲,要为团队考虑,而轻易捨弃呢?
徐盛默然,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最终只能道:
“將军……有此念,方是常態。”
“如相爷那般人物,古今能有几人?”
陈登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取过一件厚实的大氅披上,对徐盛道:
“帐中气闷,隨我出去走走。”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大帐。
深秋的江风立刻扑面而来,带著刺骨的寒意与浓重的水汽。
长江在夜色下奔腾咆哮,黑沉沉的江面反射著营中零星的火光,更显浩渺难测。
陈登独立江边,任凭江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望著那无尽东流的江水,沉默了许久,才仿佛自言自语般喃喃说道:
“冬日……很快就要来了。”
“待朝廷的钧命辗转至此,必是隆冬时节。”
“那时节,北风呼啸,天寒水冷。”
“再想渡此天堑……唉,只怕又要多费无数周折,多添无数白骨了。”
他的声音融入了滔滔江水声中,带著一丝未能尽全功的遗憾,一丝对未来的隱忧。
还有一丝身不由己的悵惘。
徐盛侍立其后,望著主帅挺拔却略显孤寂的背影,亦是无言。
唯有江声如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