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是的,听从心之召唤。
既别深陷于刚愎自用的泥潭,也别迷失在莫衷一是的他乡。翻开历史的册页,你会看到商纣王不纳良言只落得家破人亡,刘阿斗没有主见只能在可悲可笑的人生舞台上将蜀国埋葬。而当你关闭心灵之窗,不再与世界交往,你只能给思想加框,心灵上绑,永远不能在生活的无垠蓝天上自由翱翔。是的,听从心之召唤。别去想那些把无数庸者掩埋的蜚短流长,也别计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积毁销骨”的力量。你悲伤,是心在低吟;你微笑,是心在歌唱。别人指手画脚时你岿然不动是一种榜样,别人的非议与指责只会更好地映衬出你的勇气与度量!只要问心无愧,你的脚步便走得稳当。位高权重时选择他人的劝诫还是无休止的褒奖?荣誉加身时选择他人善意的勉励还是谄媚的颂扬?欲壑难填时选择无休止的自我膨胀还是一句箴言——“无欲则刚”?只要坚守心灵之灯对真善美的期望,它终将为你指引最正确的方向!是的,听从心之召唤。别让双眼被道听途说的表象皮毛蒙上,也别把“怀疑论”的精神弄得太过夸张。无论对人对事,千万不要只凭陈年老账,让心灵的天平总是空空荡荡!扬弃中多几分审视与估量,选择中找准真理的重量。当歧路亡羊,墨子会嚎啕大哭,是因为没有心灵之灯为他导航;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霸气,就是“当仁不让”思想下的个性张扬。当你不熟悉情况,多询问询问,恰好似“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是找到捷径的良方;可是正直与良知要求你这样或那样时,你就该勇往直前,千万别回避,别退让!听取心灵的召唤吧,不要师心自用,也别全盘吸收。当你有心灵之灯为你导航,你的生活之路才能走得坦坦荡荡,让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心中充满阳光!
中秋,千里思乡情
童年时最喜欢中秋节了,因为中秋节意味着有很多好吃的东西。那时的物质生活还相当紧张,可是人们还是非常重视几个传统节日,在那几个节日里,决不能让自家的小孩饿肚子。按迷信的说法,这几天吃得好,小孩以后一辈子都不会挨饿。
我的家乡是南方的一个小城镇,依山傍水,风景旖旎。一条美丽的、翠竹满岸的贡江把城镇分成南北两部分,有一座摇晃的索桥、一座古朴的石桩桥、一座新建的拱桥,连接南北。索桥旁有一座宋朝时的古寺,远远地可以看到颓破的寺顶有小灌木和盘旋的小鸟,朦胧的晚霞或晨雾。拱桥南端是城郊,紧依一座险峻的郁郁葱葱的山岭,有寺庙藏在里面。我从没去过,但那里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总是准时的,我每天上学时七点钟到桥边,便会听到钟声传来。
家乡人的民俗观念很重,几个重要节日必须象模象样的过。这几个重要节日,一是除夕,一是端午,另一个就是中秋。除此之外,其他的节日好象都不那么重要。
除夕时是城镇最安宁的时候,因为家家都在团聚。在炊烟和寒风的诗意中,在间或一阵的爆竹声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只有少数赶路回家的人,清清泠泠的可以听到自己清脆的脚步声。
端午时却是最热闹的时候。周边乡村的人都赶着进城,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江面上停泊了无数彩船、龙舟、渔船、机帆船,主船上的锣鼓从中午就敲个不停,激动人心。南岸边的楼房窗户里、楼顶上,北岸边滩涂上、竹林里、榕树下,到处挤满了人。三座桥是封禁的,所以在北岸占到一个有利的位置,是孩提时的我在端午节的一大乐事,当然还可以亲手包粽子、煮糯米、熏菖蒲。
说到中秋,故事最多,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把餐桌搬到院子里,在我家的枇杷树下摆上,一家人各坐一把竹椅,围着餐桌,品尝满桌的水果和月饼、小吃。我和弟弟嘴谗得流口水,拼命往嘴里塞,直撑到小肚皮溜圆。父亲静静地呷着乡家亲戚捎来的老黄酒,母亲问我们学业上的事情,启发我们怎么用语句形容这样的夜景。我在晚风的惬意中抬着头看天,透过婆娑的树叶,注目漫天的云,巧时可以看到银盘般的月,在云朵间躲迷藏。相应地,时而有树影投下,时而回复安静的夜色阑珊。
但实际上那样的月夜很少见。中秋时的家乡,几乎总是阴天,厚厚的云层,凉爽的秋风,难得一见暖日,更别说明月了。但这丝毫不减家乡人的兴致,提前一个月就购置好了月饼。有一种叫“罗汉酥”的月饼非常受欢迎,薄薄圆圆的,撒着芝麻,又香又甜。光景好的时候,我家买了一洋瓶的“罗汉酥”,连着一个月,我每天放学回家后,搬一个小板凳,拿一个“罗汉酥”,坐在自家院子里看书。一个月后,中秋节到了,母亲打开轻飘飘的洋瓶,惊讶地问,都上哪去了?我会用舌头舔着最后一只饼留在嘴角的碎屑,眨着调皮的眼睛说,被老鼠吃了。然后母亲叹气又好笑,对我说,你这只小老鼠呀,出去玩吧,今天晚上没有月饼,只好吃果子过节了。
我总是会一蹦三尺高,好咧,有果子吃了。家乡的果子在中秋节是最丰富的,在桌子上可以摆成琳琅满目的一大堆,让人垂涎三尺。
有老乡新从果园摘下的柑橘、脐橙和柚子,还带着清新的气味。柑橘是松软的,慢慢地剥开吃,母亲会一瓣一瓣地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脐橙如果早熟,中秋时可以吃到,切开,特别甜。柚子树很常见,但好吃的柚子还得果园里摘下的,象葫芦的形状,用手指一层层剥开,浅红色的最好,汁多肉甜。
当然还有枣、梨、柿子、栗子,都是家乡特产,都在中秋上市,给中秋消夜的人们提供了最好的佐食。枣是青枣,特别甜,不见一丝涩味;梨是南方的梨,模样不好看,但特别中吃;同样,柿子也是南方的,和我在课本上见到的完全不一样,类似西红柿;栗子有两种,一种大板栗,煮熟了可以当饭吃,另一种小野栗,用沙锅炒熟了,用牙轻轻咬碎壳,有特殊的香甜味溢满嘴。
我家的沙锅却不是用来炒野栗的,在中秋前夕,母亲用来炒花生和瓜子。我们小孩也帮忙。母亲用锅铲翻弄锅里的黑沙,让花生或瓜子受热均匀,我一般往灶膛添柴火(炒干果非得用柴火),弟弟给母亲打扇。
中秋除了炒花生和瓜子外,母亲还会煮包谷和荸荠。包谷有一种是彩色的,红色的、紫色的颗粒夹藏在金黄色中间,对好奇的小孩有非常大的诱惑。我爱吃包谷,却不怎么吃荸荠,用牙吃吐皮麻烦,用刀又怕削伤了肉。
父亲就拿起一个荸荠给我讲故事,说古代有个秀才,中举后见异思迁,想休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妻子知道他的心思,却忍而不发。在中秋赏月时,秀才想卖弄文才,脱口一个上联,“十五夜晚赏月明。”却不得下联,妻子就回屋里取了几样果子石榴、青枣、荸荠、梨,端出来给夫君。秀才一看,立刻明白了妻子的用意,不由大惭,杜绝了休妻的念头,以后再也未生过异心。
过很多年后,我理解出那个下联是“十六清早迫妻离”,总是非常纳闷古人隐语的艺术。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中秋是要放假的,所以非常高兴有整整一天玩耍的时间。假惺惺地装作要帮母亲做家务事,却被母亲看穿了心思,打发我出去玩。
小的时候,总是飞跑向索桥。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加上家家都在屋里操劳准备过节,桥上人烟稀少。我是个爱静的孩子,远远站着看许多调皮的孩子快乐地占领了索桥,分成两方玩打战游戏。一方像一群猴子爬满了桥头的大榕树,藏在枝叶里,攀在树须上,另一方从桥的另一头或匍匐,或冲锋,通过木板桥面进攻。双方用嫩竹枝制成的“竹铳”或者树枝丫做成的弹弓当兵器,用小野果当子弹,互相射击,战况激烈。天空中响彻了孩子们的尖叫声和笑声,桥面摇晃得厉害,胆大的孩子甚至用手攀住桥索悬在桥外,向小伙伴炫耀。有大人路过,会惊呼,会呵斥。其实不要紧,这些孩子都会水,桥下的水深但流速慢,掉下去也没事。
稍大后,中秋喜欢爬山,享受秋高气爽和长天流云。我爬的是郊外的两座山岭,没有名字,看到有白石灰和水泥铺在山腰上的三个字:“全封山”,是禁止打猎和砍伐的意思。山岭上栽种了马尾松林,那时树还幼小,尽管密,却没有森林的感觉。我一般沿着山沟上山。山沟是雨水冲出来的。红土质软,不结实,水一冲就垮,所以有很多落差很大的断崖,特别是靠江的一面,非常陡。
在那样的断崖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在春天开放的是映山红,秋天开放的是白色的花,很象栀子花,一样的香。小心猫腰摘两朵带回去,大人说叫“马兰”,我很疑惑,查字典,知道马兰是春天开放的,象葵花。我想这种“马兰”有可能是方言的发音,但这样的白花确实美丽,满崖开遍,配合湛蓝的天空、瑟瑟的秋风、静静的江水以及对岸大片的红色树叶的林子,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美感。
山岭的另一面向阳,要缓得多。有意思的是,这侧的坡面长着大片的另一种也叫“马兰”的植物。我从来没看过这种植物开花的样子,但是在中秋节前后,会在枝头上结满小浆果,紫红色的,象葡萄,但是一颗一颗长着的,挂在枝梢上,未熟前硬且涩苦,熟透后很软,用手轻轻捏住一端,一挤,晶莹的果肉到嘴里了,比葡萄比果冻还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