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入夜之前,北京城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到第二天早上,此事已经传遍了京畿各地。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各地传播。
  于是科道交攻,道路哗然。当官的愤怒了,来百姓也愤怒了。
  怎么可以与满鞑子议和呢?
  打了这么多年,仇恨接的实在太深,在感情上,人们都无法接受议和的事实。
  不用张跃安排,就有愤青蹦出来大骂陈新甲。按照明朝的传统,连皇帝也跟着挨骂了。
  皇帝可以骂,却不能治皇帝的罪。
  陈新甲便成了重点打击目标,所有的攻击都是针对他的。
  陈新甲前日在周延儒府被喝了酒,便直接住在老师家里。第二日起来,想到议和条款的事情,还准备拿去向皇帝请功。可到了办公处,他发现大家的眼神不对,几乎所有人,都用厌恶的眼神看着他。
  很快有太监传旨,说皇帝召见。
  陈新甲很高兴,正等着被封赏,可一进门就被臭骂了一顿。
  朱由检把议和条款丢到陈新甲脸上,大骂:“看看你办得好事。”
  陈新甲拿起一看,立时惊呆在那里,议和条款明明只有一份,而且就在他的怀里,这怎么到了皇帝手中。
  “皇……皇上……这……这是……”平时能言善辩的陈新甲已经结吧了。
  被皇帝一顿臭骂,陈新甲灰溜溜的跑回家。
  此事宣扬了出去,陈新甲一点都不害怕,他觉得这是件正确的事情,他在为朝廷争取时间,不但无过反倒应该有功。而且他手中有一个保命符,就是崇祯亲笔写的密旨,只要密旨在手,所有的过失都可以推给皇帝。
  这个可怜的孩子,他忘记了,皇帝是个爱面子的人;他忘记了,以前有一个袁崇焕;他忘记了,有一群人叫阉党;他忘记了,大臣应该为皇帝背黑锅。
  朱由检迫于压力,把陈新甲关了起来。
  陈新甲,不知道服软,反倒觉得十分的委屈,说死也不认错。
  朱由检是不想杀陈新甲的,他在心里也是想和谈的。可是事情也赶巧,就在此事山西安邑发生了地震。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初三日夜半平陆地大震。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初四日,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蒲州、荣河人多压死。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张跃看准时机,派人一纸奏疏,彻底的弹死了陈新甲。
  “新甲求敌,妄自议和,损我大明威仪。天怒人怨,引得天威震怒,示警天下。应斩新甲,以平天怒。”
  这话说的实在无聊,地震是老天爷定的,跟有啥关系啊,不议和一样要地震。
  朱由检无奈,这时他还不想杀陈新甲。陈兄弟给他干活,作为老板,不能不厚道。他想让陈新甲被黑锅,过段时间在启用他。
  此时张跃安排的人起了作用,他的人没有跟朱由检说,而是悄悄跟曹化淳说:“曹公公,听说陈大人手里有密旨,议和的事情是皇上的注意。陈大人在监狱里说,要把密旨拿出来,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还了得,竟然敢把黑锅,放在皇帝的背上。
  曹化淳急忙禀报了朱由检,听说此事,朱由检勃然大怒。大骂:“陈新甲,真是不成事得东西。”
  皇帝不愿背黑锅,很快陈新甲死了。
  陈新甲一死,议和事亦自此作罢。
  陈新甲的死,不过是一个开始。要把他的死,发挥到最大限度,还需要一定的宣传工作。
  张跃出钱收买了许多官员,又弄了许多的说书人到处讲故事。以陈新甲为引,把袁崇焕引了出来,作为经典教材四处传播。
  哈大全控制的刀笔,开始为袁崇焕平反。许多内幕故事被挖掘出来,袁崇焕的冤案也跟着一点点的清晰了。
  哈大全在《马尾周报》上题字:“千古奇冤。”
  为了让故事流传的更广泛,他还组织人编撰了白话小说《袁崇焕传》,同时出版了雕版小人书《袁崇焕传》。这两本读物都是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一次印刷十万本,基本都是成本销售。
  袁崇焕的冤案让天下哗然。
  原来袁督师是冤死的。
  当初所有人都把袁崇焕当叛徒,袁崇焕被处死时,人们争相食其肉,骨头都被人抢走了,最后只剩下一首,不知去向。
  那些吃过袁崇焕肉的人,在心里恨着他。现在这些人后悔了,许多人在家中绝食而亡。
  更多的人在家中设置灵堂,祭奠这位伟大的英雄。
  在事情闹大之后,哈大全又在后面加上了陈新甲的故事。
  两个故事告诉大家,朝廷是不可信得。一心为国为民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因为皇帝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朱由检听说之后,差点气吐血。袁崇焕的案子是他订的,哈大全出来翻案,明显就是对他来的。
  如果袁崇焕是冤枉的,那么朱由检就是昏庸的。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被说昏庸。
  这时的朱由检如果公开承认错误,还能挽回一些。可他却出了一个昏招,他竟然下旨查抄《袁崇焕传》,把这本书列为**,任何持有此书着都要以谋反论处。
  按照明朝的体制,如果皇帝的命令有错误。内阁可以封回皇帝的圣旨,这可以杜绝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可这一次,内阁没有封回圣旨,而是迅速的派发了出去。
  等朱由检回过味来,想把圣旨收回已经来不及了。天下人已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就是不想给袁崇焕平反。
  一个不能帮属下挡事得领导,又怎能留得住人心。
  在马尾的南居益看到圣旨后,无奈的哀叹道:“大明王朝,真的要完了。”
  第499章 武昌大战。
  正文 第499章 武昌大战。
  第499章 武昌大战。
  朱由检的昏招,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从此之后,南居益一众文人,更加死心塌地的为哈大全工作。《马尾周报》、《西湖晚报》、《秦淮晚报》成为哈大全手中,三大舆论工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三份报纸的销量,也连创新高,版面更加了一倍。
  有些人看报业挣钱,也纷纷开办地方报纸。
  崇祯十五年下半年,短短半年时间,就有三百余家报纸创刊,创造了一个被后世惊叹的奇迹。
  而在这些报刊的背后,一半以后都是樱馆出资资助的。哈大全控制了全国一半的报纸,也就控制了全国的舆论。
  在舆论上,哈大全占据了上风。
  在北京,看清楚形势的官员,也不再认真办差了。有些人甚至希望哈大全早日进京,好远离喜怒无常的朱由检。
  许久之后,朱由检说出:“文官,人人该死。”
  舆论上,哈大全彻底占据了上风。按照计划,弹死了陈新甲,让朱由检失去了人心。
  同时,在湖广,还进行着一场鸡烈的战斗。
  赵卫带领二万精锐进入湖广。第一站是武昌,守军望风而降。赵卫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重镇武昌。
  从地理上,哈大全已经占据了南直隶、浙江、福建、两广、云贵。把整个江西包围在中心。
  赵卫占领武昌后,切断了江西与北方的所有联系。
  江西巡抚徐世荫就地组织民壮参军,构建了一支六千余人的护**。
  以都指挥徐良寇为大将军领军三千,副总兵廖应,汪正国、李自春为辅助各领兵一千,集中全力反攻武昌府。
  这六千人是江西的全部力量了。 巡抚徐世荫出钱招兵,却没有人愿意来。天下皆知闽王军的厉害,又有几人愿意为钱送死。
  讲民族大义,大家都是汉人,跟姓朱的魂不一定有好结果,跟姓哈的魂也许还能好一些,至少姓哈的不会加税。
  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十三日,巡抚徐世荫领兵攻武昌。
  这是一场决死的冲锋。
  巡抚徐世荫冲在最前面,后面就是都指挥徐良寇,副总兵廖应,汪正国、李自春。在后面是他们的亲兵,在后面是六千名勇士。
  这些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天下能打的猛士,忠于大明王朝的猛士,也就这么几个人了。
  最让人无奈的是,廖应,汪正国、李自春都出自闽王军。
  当年孙大爷在马尾招兵,带走了数百老兵。三人就在其中,因为作战勇猛,战功卓著,才提升到今天的位置。
  三人都知道赵卫的厉害。
  出战前,巡抚徐世荫找大家商量对策。
  都指挥徐良寇还拿出武昌的地形图,跟大家讲解了一遍。
  说完却发现,廖应,汪正国、李自春三人的脸色很凝重。徐良寇不解的问:“三位将军,你们怎么了,脸色如此难看,是生病了吗?”
  廖应指着地图说:“以武昌之险要,我们这点兵力,根本不够用。”
  徐世荫说:“事在人为,哈大全倒行逆施,我等顺应天意,此战必胜。”
  廖应摇头道:“可守城的人是赵卫啊。”
  徐世荫怒道:“赵卫又如何,不过是个叛臣贼子,难道你们怕死了吗?”
  “我们怕死就不会来了,既然来了我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