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会议直接冷场,没人发言,没人提意见。
  哈大全叹道:“做皇帝,也不能当万金油,也有不好使的时候啊。”
  既然没有结果,就只能散会了。哈大全不得不把对战争的渴望压制一段时间。
  回到后宫,哈大全先找来太子哈可仁,询问关于西域的问题。
  哈可仁很直接的说:“我听说大臣们都反对,这么多人都反对,一定是有道理的,请父皇三思。”
  也是一个反战派。
  哈大全只好摇头说:“你还真不像我,把天下交给你,扩大地盘是不可能了,保住现有的家产应该还可以。”
  被如此说,哈可仁很高兴,因为这个评价很高。
  哈大全又找来了安国公主哈月辉,大家都是这个女儿像他,又帮她安抚了西藏地区。
  可哈月辉也变成了反战派。
  “我反对,我们没有出兵的理由,无法鼓励士卒去战斗,还是在等等吧。”
  哈大全算是无奈了,没有一个支持他的。
  可哈月辉真的很像他,虽然结了婚,也该信了佛教。哈月辉骨子里,还有他老爹的强盗基因,办事还是很给力的。
  哈月辉建议道:“我们不如效仿汉代,派使者出使西域,先探明虚实,在徐徐图之,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的。”
  哈大全笑道:“都说你像我,果然如此,你如果是男孩子就好了。”
  因为大臣们得反对,一场战争被延后了十年。
  第570章 十年变革。
  正文 第570章 十年变革。
  第570章 十年变革。
  夏历公元2003年,西历公元1651年。
  从天启元年穿越到辽东算起,哈大全在这个时代度过了三十年时光,从肉体年龄算他已经50岁了。
  按照古人的平均年龄算,他算是年近古稀了。
  多年以来,哈大全一直在打仗,到那里打到那里。
  突然不让他打仗,失去了动力的哈大全一下病了。虽然只是一场小感冒,却让他老了不少。这位开国君主突然不再上朝,每天躲在后宫不出来。
  前朝的言官已经被收拾了,也没人敢站出来谴责哈大全。
  这时一个皇帝的不作为,就变成了一件大好事。在王鑫等内阁大臣的努力下,国家慢慢的步入正轨,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在徐士安为首的学士会的努力下,大量民间资本用于国家重建,工商业迅猛发展,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到夏历公元2013年、西元1661年,短短十年时间,中原地区完成了第一步的资本积累,皇族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垄断资本家。
  一个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巨无霸诞生了。
  在皇族之下,还用众多的贵族财团,子公司,子公司的子公司。
  以学士会为最高机构,一个如蜘蛛网般密布的半自由经济体完全成型,在这个半自由经济体内,资本在有序的流动,一点点的累积膨胀。
  永无止尽,永不停歇。
  中国人常说:“有钱,就有权。”
  学士会控制经济,当然有钱,权力也随之而来。以徐士安为首的学士们,开始图谋更高的国家权力。
  这时作为传统最高权力机构的内阁,不得不做出反击,来确保自身的地位。
  内阁与学士会之争,慢慢的显露端倪。
  内阁说:“学士会里全是满身铜臭的奸商,那里有资格称为学士。”
  而学士会说:“内阁都是些书呆子,说话不切实际。难怪皇上会说:空谈误国。”
  从小小的争执开始,一场惨烈的权力斗争拉开序幕。
  虽然已经六十岁了,哈大全一点都不糊度。他看到两方的争斗,却不站出来阻止,有着很多深层的考虑。
  比如:皇权的延续。
  当年建立学士会时,哈大全梦想着西方式的民主。那时,他是一个很理想化得人,把一切都建筑在梦想之上。
  现在,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为了皇权的延续,他可以放弃一部分梦想。
  比如:所谓的民主。
  学士会的结构,类似于西方的议会。所有事情都要在议会谈论通过,必须符合国家和上层统治者的利益。
  这种制度很好,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议会限制了皇权,甚至抹杀了皇权。
  以英国为例,君主立宪制的议会制度,创造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同时也消除英国皇室的所有权利。到现代,英国皇室已经成了国家的形象代言人,皇室已经失去了所有权利,连向议会申请年金都要低声下气。
  中国需要这样的体制吗?no。
  皇室能失去权利吗?no。
  所以,学士会必须被打压,但现在学士会没有大错,反倒有很多的功劳。哈大全要收拾学士会,唯一的方法是等待,等待他们出错,然后一锤子刨死。
  按照中国人的**,叫做:欲擒故纵。
  内阁要好一些,虽然他们分走了皇帝的权力。但在前场二百八十年得历史中,内阁制度得到了考验,是符合皇室利益,符合中国国情的。
  在哈大全心里,内阁已经注定了胜利,但这份胜利必须由一个前提,王鑫必须隐退。
  作为哈大全起家的功股之臣,王鑫的权力太大了。他做内阁首辅十余年,说一不二,已经越来越嚣张跋扈,根本不把其他六位内阁大学士放在眼里。
  当初为了控制王鑫的权力,哈大全规定内阁首辅不用参与具体工作。其余六名内阁成员,分别协调六部事物,首辅负责签字盖章。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哈大全在南京成立新内阁。任命王鑫为内阁首辅,徐凌为内阁吏部首席,蒋金卫内阁户部首席,代童为内阁工部首席,陈琦瑜为内阁兵部首席,南居益为内阁礼部首席,朱敦为内阁刑部首席。
  最初执行的还很好。
  后来徐凌被调去了学士会;代童常年在外修水利,;陈琦瑜病逝;南居益病逝;朱敦退休回家。
  剩下一个蒋金,还有一群新人,根本抵制不住王鑫。
  自古以来,开国君主都会收拾同患难的功臣,以前哈大全认为可以摆脱这个怪圈,现在他不得不收拾几个人。因为这些开国功臣太过彪悍,太过不自觉,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不收拾几个,就要天下大乱了。
  王鑫以前还算低调,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那边低调,已经被滔天的权势冲没了。
  学士会以前也很低调,可随着金钱的积累,他们也越来越不听话了。经常打着保护皇室权利的旗号,背地里搞些不三不四的事情。特别是掌握学士会的徐家,已经成为仅次于皇室的第二大贵族财团。
  除了王鑫和徐家,其他的人也不厚道,贪污腐化越来越严重、都太折腾了,都该被收拾。
  哈大全的心都要伤透了。有一天,哈大全那会一根荆条,放在桌子上。太子哈可仁进来,见哈大全盯着桌子上的荆条看。不解的问:“父皇,您为什么不把荆条上的刺剃掉。”
  哈大全很想说:“我下不了手。”
  但他没说,朱元璋和荆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不想给人留下任何幻想。
  哈大全对太子说:“我在想他有什么用,如果把刺都剃掉,万一有用怎么办。”
  哈可仁说:“能有什么用,还是早些剃掉。”
  “恩。有道理。”
  在旁边还有女宰朱红欲,她听到两人的话低下头,心中升起无限的恐惧。
  很快这段对话传到了安国公主哈月辉那里,作为掌印女官,朱红欲也是一位权臣,也需要在朝廷里站队,作为女人她站在了哈月辉一边,成了公主党的一员。
  哈月辉意识到要出事了。她派人带话给徐凌,说:“要出大事了,小心一点。”
  徐家父子同时得出一个结论。
  皇帝要做朱元璋第二。
  第571章 财富的力量。
  正文 第571章 财富的力量。
  第571章 财富的力量。
  由一对父子的对话引起的政治斗争开始。
  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大臣们要做的是:保命。
  想保命,就不能做错事。回想三百年前的明初三大案,朝廷上下无不战栗。朱元璋为了清除异己,弄出一堆莫须有的罪名,枉杀了很多很多人。大明开国元勋,基本死干净了,除了一个汤和之外。
  哈大全又会怎么做呢?很多人都在等待。
  就在此时,已经沉默十余年,被改名为检校的言官们开始行动了。
  哈大全亲手创办了都检校院,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纪检委。一个叫唐豪的检校上疏,弹劾公部尚书代童贪污修筑黄河河堤的工程款。
  这就有点恶搞了,代童为人大家都清楚,没有比这位工程师更死心眼的人了。他整月整年的在外修河堤,搞水利。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全心全意为皇帝干活。这样的人就算贪污,也是应该原来的,何况代童没有贪污。
  最初,大家都以为是冤案。
  可事实证明,代童是贪污了,他贪污了两块钱。
  在经济高度恢复的这个时间段,两块钱也就是几顿饭钱。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学士会的*作下,纸币被大量发行,已经完全替代来白银和铜钱,成为由国家担保的硬通货。
  两块钱,也就是一顿饭钱,就代童都没有意识贪污过。
  所有人都认为,哈大全不会惩罚代童。但就为了这两块钱,哈大全把代童从黄河工地上招了回来,当着满朝文武臭骂了一顿,然后毫不犹豫的关进了大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