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如有些许不从被本王知道,立刻赶出王府,永不再用!知道吗?”他的目光扫过大众,单落到秦国夫人身上,注视着她。
  这算什么?
  秦国夫人气得差点浑身发抖。
  这是公然向她挑衅?!
  潘王妃还在,虽然只是病了,但现在王爷的吩咐,岂不是把明珠凌驾到整个王府女主人之上?自己之上?
  “秦国夫人,请你监督好这些手下,本王不想再为这些小事烦心。”他一字一句看向她,说。
  故意的。
  秦国夫人咬牙,“当然。本夫人会谨尊王爷吩咐,管束好这些手下。”
  虽然这么说,但她心里——刘明珠啊刘明珠,你真是个惑魅的妖精,竟然将王爷迷惑成这样!看本夫人怎么收拾你。
  “明珠。”赵元侃笑望着她,“这下你满意了吗?”
  嗯。明珠点点头。
  王爷太兴师动众了。
  明珠暗叹口气,虽然以后自己的日子能好过了,但这么做,无疑又把自己推向众矢之的。
  不过,眼下也只有这样了。
  她记起玄隐子离开时送给她的话。
  当时,她为自己的未来惶惶,请玄隐子指点。
  玄隐子送了她八个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现在她已经不是蜀地一个普通的小姑娘,而是身在王府,王爷喜爱的女人。
  想要立足,必须了解自己身处之地及所处之人。
  当今的皇上、韩王赵元侃、秦国夫人,甚至整个皇族。
  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知道如何应对。
  而玄隐子离开时,又给了她一卷书,虽是野史记录,但对快速了解皇家还是很有帮助的。
  于是,平时王爷不在,明珠就在王爷书房看书。
  王爷是文人,书房的书很全,什么经、书、子、集,正史、野史都有。可谓是非常齐全的一个书库。
  是的,当今的皇上宋太宗非常重视文化,尤其关心图书。他一登位首要大事就是充实和修缮当时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的三馆藏书,并又在左升龙门东北旧车辂院,又建三馆,称崇文院。其“栋宇之制,皆亲所规画”,命人督工日夜兴建,将院东廓定为“昭文书库”,南廓定为“集贤书库”,西廓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成为“史馆书库”。六库书籍连副本共有8万卷之多。
  不仅如此,宋太宗还下诏征募图书,公布缺书目录以多方征集来补全。如有愿意进纳的,报酬优厚,如遇不愿进献的,就命人借了抄写。这样一来,短短几年,使整个大宋的藏书大为充实。之后又逐步建有藏书楼、尊经阁、太清楼、玉宸殿等书楼,每处藏书都在万卷以上。
  所以王爷深受影响,不仅自己喜爱读书,王府藏书也尤为可观。而因为如此,他主要的责任也是统管专门负责整个书院的日常。
  当今的宋太宗赵炅,是大宋开国的第二个皇帝。
  他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他的父亲赵弘殷,后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比哥哥太祖小12岁,比弟弟秦王赵廷美大8岁。
  传说其母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怀孕,生其兄赵匡胤。据说赵匡胤出生当晚红光升腾如火,街巷满是异香,是圣主降临之兆。而他作为赵匡胤的弟弟也是自幼性勇擅领导,性嗜学,工文业,多才能。
  后来,他辅太祖创业有功,初封晋王,为开封府尹长达十五年之久,为其之后的登位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势力和基础。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
  其实按照当时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皇位。关于他的继位,主要流传民间和正统两个说法——一个是民间的斧声烛影,一个则是正统之说的金匮之盟。
  前者是说,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是夜大雪飞扬。
  当时太祖小病二、三日,那晚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其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太监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太监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才离去。然而,到了第二天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当时宋皇后立即命太监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但先来的竟然是赵光义。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极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皇子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坊间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因为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赵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在第一时间入宫了。
  这个就是民间流行不止的斧声烛影的传言。
  另一个则是官方的金匮之盟。据说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当时的臣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前朝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于是就有了太祖不传给儿子,而传给自己弟弟的由来。
  至于这两种说法倒底何为真何为假,还是各有真假不一,外人已无从得知。只是知道太宗继位以来,改国号为太平兴国,就是要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他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收吴越,次年灭北汉。对内实中央集权,尤注重教育和科举。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完全服从自己。
  宋太宗对外则采取守内虚外政策,一方面与自己的大敌辽国结盟,一方面又虎视眈眈。从他登位早年灭北汉就可以看出他染指大辽之心,可惜远征毕竟劳民伤财,且大辽也非北汉小国,几次征战都没有多大收获。就算灭了北汉,大辽也依然是宋国一个最大的威胁。
  现在是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秋。太祖登基已八、九年。
  前一阵皇上再次北伐失利,故特召玄隐子预测前因后果。现在玄隐子师徒一起去了辽国,恐怕就为此事。
  在皇位继承上,虽然有金匮之盟,但皇上早几年已先后逼死了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前不就久又传太宗的弟弟秦王赵廷美阴谋造反,先被贬后被杀,其一干人等都被除去,并正名说秦王廷美非皇上亲弟弟,而是当时乳母陈国夫人耿氏所出,于是正好名正言顺将他除去。
  看来,这皇位是顺利落到太祖自己儿子的手中了。
  太宗有三个皇子,均成年。其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得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但他为人固执刚愎。太宗迫害秦王赵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赵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并坚称决不染指皇位以示抗议。自他发狂后,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太宗命太医尽力治理,才稍有好转。
  看来,这皇位是否传给长子,很难说。
  太宗的二子是陈王元佑。据说他个性豪放又天性聪明,文武双全,谋略过人,是皇儲的不二之选。
  而三子韩王赵元侃则生性风流,喜文弄墨,爱浪漫玩乐,又非皇后所出,所以,论文治武功、论谋略胆识,论势力出身,都不具备继承皇位的竞争力。
  这些天,明珠一直阅读历史和玄隐子给的野史记载,对身处的皇族略有了解。
  本来自己只是个贫民女子,为一日三餐担忧,但现在,身在皇家,竟然发现,高高在上的皇家原来是这样的。
  在赞叹和钦佩两代皇帝的光荣开国历程外,更感叹这其中多少的尔虞我诈。
  本来政治一向和她无关,但现在,既然置身在此,当然要有所了解,才能真正容入这赵氏皇族。
  作者有话要说:为交代背景,有大段历史引用.
  可粗略看或跳过.
  ☆、二十一、强中自有强中手
  秦国夫人很快就想到了对策。
  因为王妃病着,所以,她用非常婉转的办法,直接通知了王妃之父,当今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潘大人。
  这潘美是武夫出生,个性刚烈耿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