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佛祖的微笑。

  约公元前五六五年,乔达摩.悉达多诞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之家。此人幼年丧母,多愁善感。一生辗转学禅,后经六年苦修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此后四十五年,普度众生,教化世人。他的言行如孔子一般被其弟子所记载,录为经书,流传至今,千百年来让无数痛苦之人得悟清心,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和快乐的人生。其影响力之深远甚至被世人尊为神明,千百年来受到亿万人之供奉。
  作为他的弟子,如是我知:
  什么是佛?西天大雷音寺每日吃斋受戒讲经传法却神通广大可以上天入地的神明吗?
  非也。以佛的思维而言,未见神,便不可轻信有神。世人皆说有神,而我未见,便不可相信。若信,即是迷信。
  佛者,即是觉悟的人。觉者,智者也。通晓经书之人,未必是佛。真佛,未必念过经书。
  佛陀一生追求真谛,最终得出印证无误的三个真理,即是三法印。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
  世间万物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秦小帅一生所谓多灾多难,几经辗转却未得安定并因此痛苦。其实,这根本毫无道理。因为世界即是变化的世界,如同绽放的鲜花即将凋谢一般,终有结束之时。人经历了美好的事情,青春、美丽、亲情、相爱、富有、健康,就好像盛开的花朵。在经历过这种美好之后,人类通过对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企图永久留住这种美好。然而这是不切实际的,就像鲜花终将衰败一般,美丽的事物总会离我们而去。因为,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变化的东西就不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它自身出生、发展、壮大、没落最后消亡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是超出人类能力范围外的,终有一死,无可改变。所以,莫要为美丽的逝去而悲伤。
  诸法无我: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何况这个小小的我呢?人不应背负过去的负担、未来的企盼和此时的欲望。你为何要为已经离你而去的小婉而停步不前,又为现在的欲望驱使去纠缠小如,一边渴望着遥遥无期的未来而丢了现在?过去的东西已经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未来的事情难以预料,谁也不知明天会不会死。只有此时此刻的时空是属于你的,你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人总是有“我”的概念,于是产生了占有的贪欲。她应该是我的女朋友,她是我的。我应该拥有这份工作与工资,这是我的东西。于是当这种事物离开我的时候,我就会有痛苦。然而世间本应无我,即无我,何来我的痛苦呢?
  涅槃寂静:
  步入涅槃便是开悟,开悟之人便到达彼岸。从此内心不再为世俗所苦,闲庭信步,怡然自得,傲游神州也。欲达此境,须经四圣谛。
  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人生在世必然有苦与乐,那么这苦从何而来呢?一个人执着于什么事情,必定为什么事情所苦。人执着于金钱,便会为谋取金钱而殚精竭虑不择手段。执着于情感,必定为情感牺牲其他东西。执着是苦的根源。
  集,人生活在苦痛之中便会思索苦的原因,这个阶段就是集。人苦于执着与欲望,当这种欲望不切实际以至于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必定会为其烦恼。明白了苦痛的原因,就需要真正的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正如秦小帅,年轻无为之时正是奋斗学习的时候,偏偏要在无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去执着于无力把握的情感,最终只是徒劳无功。
  灭,人明白了苦的原因,于是开始了灭却苦痛的修行。即是消除苦痛之种,贪欲。有人说,消除欲望了难道不是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不然!消除欲望只是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恰如鸟飞于高空,却偏偏要下水,这是对自身的错误认识。而消除贪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真正认识自己,将个人的天赋发挥到最大,尽全力在不任何事物束缚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使命。恰如杰克逊在舞蹈上登峰造极,泰森在拳击上尽展才华。
  道,经过了对世间充分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自身的修行之后,人终于可以进入涅槃寂静之中。心如莲花,出淤泥而不然。心无杂念,抛开过去与未来的束缚,专心过好现在。这对于拥有动物本能的人来说是极难做到的,人总要衣食住行。当然这种涅槃之境并非完全断除欲望,而是要人做到自身可以将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被欲望所控制。
  如果一个人看了如上的文字,装作心领神会却无法付诸行动,那么他便不配说自己懂得这些文字。
  如果一个人用书上的文字去教化世人,自身却无法做到,那么这个人就不配讲述那些道理。
  佛不是寺庙中被歪曲的神像,他的本意是实践,行动,融入此时的时间去感受世界之美。
  然而时至今日,佛已被歪曲了。人认为剃头穿袈裟的人即是修行者,其实那些人中混着很多暴敛钱财的骗子。
  因此,人不可因为每个人都相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经典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出自权威平台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世代流传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这话是偶像所说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某种观念就信以为真。
  即使是最信任的人所讲的话,也不可以立即相信。
  没经过自身亲自体验就贸然相信,这就叫做迷信。
  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并相信的,才叫做正信。
  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到达真理的所在。只有可以亲身实践到的,才叫真理。
  而那些口中讲着佛理,生活中却做不到的人,所说的一切,
  都是口头禅。
  (本篇改写自蔡志忠先生所著的《佛陀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