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六祖坛经》的故事。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萨达摩祖师以一苇渡江,来到了中国。
达摩祖师并非得道高僧,而是已入涅槃之境的真佛。民间小说特别对他进行了非常传奇性的刻画,说他创少林七十二绝技。其实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一切少林功夫都是以达摩的禅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但达摩先生只是哲学家,并非武术家,他一生的时间都在穷尽自然的大道,自然不会在武术方面下什么工夫。
当时中国的梁武帝酷爱佛法,常穿佛衣吃斋念佛,闻达摩禅师身到华夏,于是邀其到首都南京,有如下谈话。
“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修建寺庙,抄录经书,多大功德?”武帝甚自喜,所谓一心向善。
“你有什么功德可言?所做尽是些表象门面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空寂而出自内心的!用世俗的方法根本无法得到!”
达摩自知武帝无法接受自己的佛法,便离去了。
“达摩禅师往何处去了?” 大臣问皇帝。
“他已渡江到北魏去了。”
“皇上你真是遇其人而不见啊。”
“他是什么人?”
“他就是传佛印的观世音菩萨!”
……
此后达摩便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每日融身于自然的大道。
有一天,神光禅僧为求法,在洞外通宵而立。
“你来到这里,究竟有什么心愿?”达摩问。
“请师父为我打开智慧的大道,教会我普度世人的佛理。”
“至高无上的佛理是无数禅僧穷尽一生修行得来的,凭你这点小小的决心也想得到世间最高的智慧吗?!”
神光闻此言自断一臂。
“佛为求法,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你既然有决心,我就引导你。”
“请师父为弟子安心。”
“你把心拿来我,我才能为你安心。”
“我找不到自己的心在哪。”
“你的心,如同世间万物一般时时变化,如何找的到,又何必去找?”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之后达摩收神光为弟子,并改法号为慧可。
有一天,达摩觉得自己应该离去了,于是召集弟子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所学。
“文字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执著于他,也不能舍弃他,要加以善用而不被控制。”
“你只得到了我的皮毛。”达摩评价道。
“我们要得到无上的智慧,是不能执著于寻常的方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通向彼岸的方式!”
“你已经得到了我的肉。”
“世间万物本来是没有一个定法的,万物本来是空寂的,人活着,只能用健康的心态随机应变。”
“你已经得到了我的骨!”
然而到慧可讲法的时候,他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站起来向师父行礼。
“哈哈哈!你已经得到了我的髓!”不错,人世间的法是无限的。但不论说什么,实际行动都是最重要的!
于是达摩祖师离去,慧可接续了达摩祖师普度众生的工作,他就是二祖。
之后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了六祖慧能,禅学被发扬光大,从此深深印在了华夏文化的骨髓。
慧能,广东岭南人,俗姓卢。自幼家境贫寒,靠砍柴为生。他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
某天他收工正准备休息,却听到一个老汉说了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他听到这句话非常震惊,问老汉:“这句话您是从哪里听到的?”
“是河北黄梅五祖弘忍所讲的《金刚经》。”
于是他将母亲托付给邻居照顾,独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河北向弘忍求学。
“你从哪里来?”“广东岭南。”
“你一个南蛮如何能学得佛理?”当时广东并未开化,所以弘忍称他是南蛮。
“人有南北之别,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佛是超出地域,超出一切的。”
弘忍被他的慧根打动,留他在寺内劳作,一转眼八个月过去。
这天五祖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像当年达摩一般考验自己的弟子,要求弟子写佛偈。
其中神秀是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他写了一首佛偈在墙上: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正在劳作的慧能听到有人念这句佛偈,突然停下了手边的活,去问那个人:
“这首诗写在哪里,带我去看。”
来到墙边,慧能看出写此诗之人尚未悟道。
于是想好了自己的佛偈,但因为不会写字,只能请人代笔。
而那人却质问慧能:“你是个下等人,如果能明白佛理?”
慧能不动声色地答道:“有时候身居高位的人未必拥有智慧,而低位地下的人未必没有智慧。”
那人哑口无言,于是帮慧能代笔了这首佛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物染尘埃?
慧能随即离去,而寺中僧人都对他的佛偈叹为观止,终于这一切传到了弘忍的耳朵里。
望着早已天人合一的佛偈,弘忍终于肯定了慧能的资质,但为了避免遭人妒忌,他说:
“写这偈子的人尚未悟道,擦掉吧。”
随即来到慧能平时工作的地方,要他夜里三更到自己房里来。
慧能及时赴约,弘忍为他讲解了金刚经和禅宗传教的法门。
之后他说:“从前达摩祖师西来,人们都不相信他说的话,所以我禅宗传衣钵为信。”
随即他将袈裟取下,传予慧能:“从此你就是禅宗六祖,你要继续我禅宗的精神,济世救人。”
从此禅宗开始了空前的兴盛,而他的思想正是: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