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他在闲着的时候,查了许多的书籍,虽然没有查出直接的文字记录,但在中国百家姓族谱录里,却能看得出,自己的这蒲氏姓,和山东蒲松龄的蒲氏姓,在远古时代,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渊缘关系。
  蒲也哉的家族,说起来算得上是乡村私塾世家,几代人都是教书的。
  教书先生在乡下一直是穷,人一穷,世道就没有谁把这种人放在眼里。
  蒲也哉记得,那蒲松龄在当年,不也是在乡下教书教了四十多年吗?到七十岁才得了个贡生。可是他死了后,他的《聊斋志异》却又是拍电影,又是拍戏,又是拍电视剧,隔不多久就拍一个版本,接连不断。
  人死了后倒成了宝贝!
  想来思去,蒲也哉怎么也不得安宁。他想到自己太亏了,自己在乡下一直教着书,没奔出个什么大名堂。
  不是他不去奔,是根本没有他奔的土壤。就象一粒种子撒在了石板上,你怎么奔哇?不被野鸟叼去吃了变成了鸟屎,那就是万幸。
  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再走自己的老路。
  不能让女儿再象自己那样地受穷受苦。
  于是,就将女儿的名子改成叫“蒲算子”。
  蒲算子与宋词的词牌名“卜算子”谐音。蒲算子,听起来就是“卜算子”。在女儿蒲算子的名上,寄托着蒲也哉的一种愿望和希望,希望女儿将来能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他就不信,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就总是穷,就总是得不到好运。
  在蒲算子身上,集中了她父母亲各自的长处与优点。自然基因,蒲算子象她妈;知识基因,则完全是她父亲的复制品。
  有一年,正是开春时节,蒲算子和父母亲准备到地里去种菜,走在小河的岸堤上,河中正有几只木舟,舟上有人在撒网打鱼。蒲算子一高兴,信口吟道:“问得春舟归何处?桃花岸边有人家”。那时她刚刚小学毕业,蒲也哉望着女儿,先是高兴地一笑,接着就是长长地叹了口气,什么也没多说。
  在以后的日子里,蒲算子和她有的同龄人一样,读完了初中读高中,读完了高中考大学。
  考大学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考得上,考上了大学不一定都能读上好的大学,读上了好大学可不一定能读上好的专业。读了好的大学却没有读上好的专业,四年毕业出了大学校门,就业找工作可就要看社会的脸色了。
  蒲算子读的是武汉大学中文专业。
  大学算得上是好大学,专业可就不一定是好专业了。
  并不是这个专业本身不好,是社会对这个专业不那么热情。
  四年读完本科后,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进入社会找工作。
  中华街办事处计生办的副主任,位子一直空着。
  “计生办”是个简称,全名称是“计划生育办公室”。正主任有人当着,上级任命的。副主任这一位子,上级决定按“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应聘条件是,年龄在35周岁以下,学历在大专以上,男女不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