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来跟我卖报纸吧!

  李世民彻底懵了。
  长孙无忌乃北魏皇族后裔,虽说北魏亡了,但他自幼依旧是士族,无论衣着、餐食等,都有人料理。
  如今更是当朝贵胄,地位尊崇,何曾这般狼狈过?
  瘦弱的身影丝毫不顾衣服上油渍墨痕,头发胡子都沾染污迹,但他却笑的很开心,连李世民来了都没看到,显得很不正常。
  “你对他做了什么?”
  林南撇了撇嘴。
  “是老孙自己非要做的,拦都拦不住。”
  “还别说,老孙写的字不错,用来刻写蜡纸很好,就是还不熟练,总戳破蜡纸。”
  “可以留在这跟我一起搞报纸。”
  “我出文章老孙写版,肯定赚钱。”
  林南毫不吝啬对老孙的赞赏,认为这是人才,必须留下,省的自己还要去找字写的好看的人。
  这简直是现成的。
  同时,他将一份纸张递给便宜老爹。
  “老孙印的,瞧瞧。”
  李世民听到林南的话,眼皮直跳。
  堂堂吏部尚书齐国公,监管天下官员,你竟想让他给你打工?
  并且……
  可能连佣钱都没有!
  绝对免费苦劳力。
  但想到林南不知长孙无忌身份,李世民也不好多说啥,接过纸张,慢慢察觉到这有些不对。
  这张纸上,印着的赫然是《诗经》。
  即便诗经诞生与上千年前,但在大唐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传唱不止。
  即便到了后世,依旧有无数人痴迷其中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还有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
  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这些诗句都是那般唯美。
  也唯有今后的唐诗宋词,方有些许突破。
  现在的初唐,虽盛行五言律,却仍未有传唱天下的新诗,诗经相当盛行。
  不管士人百姓,雅俗共赏,大家都懂。
  李世民攥着纸张,走到长孙无忌身后,发现他依旧没有察觉,兴奋的不断复印诗经!
  也让李世民大为震撼。
  “这竟能无限复刻文字?”
  这一刻,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恨不得将长孙无忌踹走,亲自尝试。
  林南撇了撇嘴。
  便宜老爹这些人,真的见到啥都跟好奇宝宝似的。
  油印机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要是看到后世的复印机,岂不是能吓死?
  最终,李世民看出门道,没忍住推开长孙无忌,亲自上手尝试。
  “这比雕版印刷更加简洁方便,并且一页上能印出的字更多,奇了。”
  林南看到便宜老爹激动的样,有些狐疑。
  他很想问一句:“叫的声那么大,认字吗?”
  这时代当兵的有几个识字的。
  不过便宜老爹竟然连雕版印刷都知道,应该瞧过不少好东西。
  雕版印刷这技术,其实在初唐便已存在。
  只是目前使用范围很小,尚未大规模普及。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拓印碑文。
  文人依旧热衷于刻石为碑,认为可以千秋不朽,将文字从碑文让拓印下来,又便于传颂。
  哪怕李世民,也很喜欢立碑,以及收藏碑文。
  至于雕版印刷,多少还是瞧不上的。
  主要还是因为这时代能刻碑的好石匠多,但能刻木雕的好木匠很少!
  也就江南地区,用雕版印刷的多些。
  至于长安,雕版多用于佛像经文等宣传。
  关中人更擅长石雕、玉雕、砖雕等等,这是从秦汉就流传下来的技术,除了耗费时间外,技术上早已无比精湛。
  更有诸多石雕大家享有名誉,比如前隋李春,曾修建赵州桥,石雕刀法苍劲有力,风格新颖豪放、浑厚严整。
  桥体纹饰雕刻更是精细无比,巧夺天工。
  这座桥,更是流传了一千四百年之久,不曾损毁。
  哪怕到了后世,林南更是有幸参观过。
  “这油印好处,就是方便文人自己动手印刷,而不用请能刻字的石匠木匠。”
  林南补充了句,发现便宜老爹完全上瘾了。
  明明一个武将,在这东西上搞的这么认真做什么?
  难道想跟自己卖报纸?
  想到这,林南有些心动,开始规劝便宜老爹。
  “天下快要太平了,文人士子的地位就要上来了。”
  “再干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不划算。”
  “况且军中规矩多,不如跟我一起卖报纸,能在士族中培养名望。”
  “这可比当官啥的实在多了,风险也低。”
  林南很怕官迷老爹真的当了大官,再不小心得罪了皇帝,最终搞得诛灭九族。
  在动不动就灭门的古代,当官风险真的忒大了。
  就算没当官,家里有当官的,也很容易被牵连。
  哪怕侥幸没死,被全家流放了,林南觉得也划不来。
  反而在士人中培养名望,跟百姓打成一片,才能让性命变得更加安稳,不起波折。
  这才是最划算的事。
  “咋样,考虑考虑呗。”
  刚刚从兴奋劲上平静下来的长孙无忌,听到这话后身体都抖了抖。
  啥?
  让陛下不当皇帝,跟你卖报纸养名望?
  名望那东西……
  李世民需要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