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06章 国王学院竟然还有高手?

第206章 国王学院竟然还有高手?

  第206章 国王学院竟然还有高手?
  1909年3月1日,李奇维以伦敦国王学院物理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的身份,正式来学校报到入职。
  他的到来让物理系的师生们全都兴高采烈。
  李奇维笑着和所有人打招呼,并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表示要带着国王学院物理系迈向更高的台阶。
  顿时引起台下的一阵掌声。
  接下来,他又单独拜访了物理系目前的讲师和教授们。
  其中一个人让李奇维大为诧异,没想到国王学院还有隐藏的高手。
  “你好,巴克拉教授。”
  “久仰你的大名。”
  32岁的巴克拉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布鲁斯竟然知道自己。
  他感觉到受宠若惊,连忙回礼。
  “你好,布鲁斯教授。”
  “非常欢迎伱的到来。”
  “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
  李奇维笑了笑,温和地说道:“巴克拉教授,前两年你和亨利·布拉格教授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非常精彩。”
  “布拉格教授还是我的博士毕业答辩评审老师呢。”
  “他的犀利我是深有体会,能与他一较高下的一定是高手。”
  巴克拉被李奇维夸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脸色变的潮红,显然非常激动。
  李奇维那是谁?
  物理学第一天才,量子论和相对论创始人,第一届物理诺奖得主。
  还有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质能方程、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等等顶级成果。
  能得到对方的夸奖,巴克拉简直和吃了蜜一样。
  这就是物理顶级大佬的影响力。
  李奇维笑着看向对方,心中感慨。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了。
  随便一句话就让未来的大佬受宠若惊。
  巴克拉可不是什么小卡拉米,真实历史上,他也是获得诺奖的大佬。
  李奇维口中的争论也和x射线有关。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物理学的巅峰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那么次一级的就是x射线、放射性、原子及电子研究这三大方向。
  其中x射线更是在初期引起最多的关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有5个诺奖与之相关。
  1901年,伦琴因为第一个发现x射线,而获得物理诺奖。
  此后,物理学家一直对x射线的本质进行研究。
  它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注意,这里的波还是粒子的区别,与光的波粒二象性不是一个概念。
  光即便能表现出粒子的性质,但此时的物理学家依然认为它的本质是波,粒子性质只是它的某种行为而已。
  光和电子、原子这样的物质实体,有本质的区别。
  物理学家们争论x射线的本质,粒子指的是像原子电子一样的实体存在,而不是波动。
  李奇维当初在欧洲放射学会议上,大胆预言x射线是一种波。
  当然,因为没有实验支撑,在场的人只是把那个预言当成大佬的直觉。
  巴克拉1900年入职国王学院,从1902年就开始研究x射线了。
  他通过研究x射线的散射和偏振现象,趋向性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动。
  但是这种证据是不充分的。
  几百年前,牛顿和一众光学大佬,就对光的本质进行了争论。
  仅仅是散射和偏振的话,粒子说也能解释。
  注意,此时物理学家并不知道x射线是光的一种,不然也就没必要争论了。
  所以,支持x射线粒子说的亨利·布拉格教授站了出来。
  他不仅用粒子说解释了散射,还假设x射线粒子具有旋转性,这样就能解释偏振现象了。
  于是,双方各执一词,在1907年-1908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辩论的主战场,就是《自然》杂志。
  双方你来我往,隔一段时间就发表论文,证明各自的观点。
  巴克拉坚持x射线的波动性。
  而亨利·布拉格坚持认为,x射线是由电子和正电荷组成中性电偶极。
  两人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有各自的实验事实支撑。
  这种争论虽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给科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实历史上,劳厄受到巴克拉关于x射线偏振和波动观点的影响,在1912年发表了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
  劳厄发现x射线在经过某种特殊的晶体物质时,会产生衍射纹。
  这个实验结果有力证明了x射线是一种波动,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
  为此,劳厄获得1914年的物理诺奖。
  接下来,亨利·布拉格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这父子俩对x射线的晶体衍射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布拉格定理)。
  从此开辟了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新领域。
  这项技术也为后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故事也很精彩,和伦敦国王学院有密切关系。)
  布拉格这个名字也成了结晶学的同义词。
  因此,布拉格父子获得了1915年的物理诺奖。
  和劳厄的获奖时间只有一年之差,可见这个研究的重要性。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而巴克拉的工作也得到了承认,没有他前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劳厄的晶体衍射。
  所以,他凭借对x射线散射和偏振的研究,获得了1917年的物理诺奖。
  再后来,瑞典物理学家西格巴恩,因为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光谱,从而获得1924年的物理诺奖。
  以上就是20世纪前30年,和x射线有关的5个物理诺奖的来龙去脉。
  从任何角度来看,巴克拉对于x射线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当然,现在的对方,只是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的一个普通教授。
  虽然和亨利·布拉格教授的争论,让他名声大噪。
  但远远比不上李奇维、普朗克、汤姆逊等人。
  就算是获得了诺奖,按照李奇维在115章的等级划分,巴克拉也只能算普通物理学家这一级别。
  和李奇维还差的老远呢。
  李奇维要不是见到真人,听到名字,还真不知道对方也在国王学院。
  毕竟,这个工作虽然很牛逼,也是诺奖级的,但是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关注。
  不知不觉,咱老李已经如此牛皮了,连诺奖也不放在眼里了。
  但他肯定不会蠢的表现出来。
  “巴克拉教授,我之前虽然在国内,但也一直关注欧洲物理学界的发展。”
  “你的工作非常精彩,真心而言,我个人也认为x射线是一种波。”
  巴克拉听后瞬间大惊,“真的吗?布鲁斯教授。”
  “你也是支持x射线波动说?”
  李奇维耸耸肩,“我当初已经在某个会议上,公开发言了。”
  “现在想反悔来也来不及了。”
  “哈哈哈”,巴克拉忍不住大笑,他作为研究x射线的一员,当然知道欧洲放射学会议上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对方的戏言,没想到布鲁斯竟然是认真的。
  这一下,巴克拉对于李奇维更喜欢了。
  在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系主任手下,干活也更有劲了。
  于是,在巴克拉的介绍下,李奇维详细了解了目前物理系的情况。
  接着,他就有点受到打击了。
  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确实没法比。
  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设备,都属于普普通通,勉强合格。
  能出巴克拉这样的人才,属于瞎猫碰着死耗子了。
  不过,李奇维很快想就开了,都无所谓。
  他的大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实验室。
  不过,为了以后的学生考虑,他也得想办法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
  李奇维作为物理系主任,除了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硕博生,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物理系的发展。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
  只要等他的广相一发表,到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立刻举世闻名。
  经费岂不是拿到手软。
  更别提后面的量子力学,那更是大神专属战场。
  巴克拉这样的诺奖大佬,也只能在一旁拍手加油看戏。
  想通了这些,李奇维也就非常淡定了。
  他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有几个。
  第一,发表广义相对论,正式宣告他物理学第一天才的降临,凡人们准备颤抖吧。
  他六年不出,物理学界虽然还记着他,但已经开始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了。
  现在连巴克拉这样以前默默无闻的学者,都开始崛起了。
  劳厄更是在摩拳擦掌,企图一鸣惊人。
  自己的到来,或许会让劳厄提前发表x射线的晶体衍射成果。
  玻尔对行星模型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一开窍,量子轨道就出来了,到时候又是腥风血雨。
  卢瑟福任职曼彻斯特,其学生必然会继续研究原子结构,质子一出,物理学震动。
  布拉格父子最近异常活跃,小布拉格马上进入三一学院。
  薛定谔、玻恩、郎之万等人,也正意气风发。
  未来,不得而知。
  第二,培养一批博士生。
  作为教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就不合格。
  他也要像汤姆逊一样,带出几个获得物理诺奖的学生。
  第三,远程遥控婆罗洲科学之城的发展。
  想来,无线电报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
  马可尼应该会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此前李奇维还想秘密研发电子管、三极管,后来发现想多了。
  以华夏此时的国内情况,还不足以开展这种研究。
  于是,他也就顺其自然了。
  不出意外,1906年三极管被发明出来后,现在的电子学应该已经蓬勃发展了。
  飞机、雷达、无线电报;电视,收音机。
  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电子管都将改变世界。
  而几十年后,在其基础上的晶体管,更是颠覆了世界。
  李奇维能做的,就是抢先研发那些最重要的东西。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