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

  国初期政治斗争: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选载 作者:马畏安
  简介
  本书以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多次改动为引子,揭示了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首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始末。全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
  建国初期,我们党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惊心动魄。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书中人物须眉毕露,情节起伏跌宕,不少内容鲜为人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
  第一章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
  ■ 他上了著名油画《开国大典》,后来又从这幅画上消失了。3
  ■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膨胀到了陕北根据地,红军“肃反”运动中,刘志丹、高岗等主要负责人被逮捕,几十人被杀。1935年秋,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6
  ■ “五一”节,沈阳市举行群众游行,高岗站在观礼台上检阅。游行队伍抬着高岗的画像。高岗指着他的画像说:“抬个大麻子干什么!” 15
  ■ 同高岗接触过的女性,多少人有口难言,或敢怒而不敢言。 56
  ■ 饶漱石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设计整陈毅。陈毅警告饶漱石:“你这次向我发难是你权力欲、名利欲、迫害欲的大爆发。你若一意孤行,必有翻船落水之日。” 61
  ■ 中央意图陈毅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谦让。饶漱石得知后,说:“你不担任我担任!” 92
  第二章 一封秘信——科瓦廖夫向斯大林打秘密报告
  ■ 斯大林将科瓦廖夫的报告递给毛泽东:“看看吧,你可能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 109
  ■ 高岗到满洲里车站迎接毛泽东访苏归来,得知科瓦廖夫不再来华,若有所失。 120
  第三章 两次会议
  ——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及其前前后后
  ■ 高岗说:“把我从东北调到北京,这是‘调虎离山’!”饶漱石闻听此言,顿觉醍醐灌顶。127
  ■ 毛泽东致函周恩来、邓小平、陈云、薄一波:“此事我看报始知,我看了亦不大懂,究竟新税制与旧税制比较利害各如何?何以因税制而引起物价如此波动?”137
  ■ 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批评薄一波的调子居高不下,周恩来无法收场。毛泽东说:“搬兵”嘛!把陈云、邓小平请回来,让他们参加会议嘛!149
  ■ 高岗在财经工作会议上放炮,饶漱石在中组部大闹。毛泽东说饶漱石是“新
  官上任,刚来即斗”;邓小平说高岗同饶漱石是“这边一炮,那边一斗”。168
  ■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北京城里有两个司令部,颐年堂门可罗雀,东交民巷8号(即高岗的住处)车水马龙。177
  第四章 一夜心潮——毛泽东心头掠过的风云
  ■ 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犯错误,哪一次不是同斯大林有关?
  193
  ■ 张国焘在长征途中闹分裂,企图用武力危害中央。叶剑英将张国焘的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叶剑英同志,你办了一件好事!”205
  ■ 毛泽东想:斯大林没有了,会不会出“斯小林”呢?210
  ■ 毛泽东对捷沃西安说:有人要打倒我。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秦”灭了“楚”。“秦”是他们陕西(毛泽东用手指指在座的陕西韩城人师哲),“楚”就是湖南(毛泽东用手指指自己)。213
  第五章 两项决议
  ——从《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到《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
  毛泽东提示刘少奇:你的自我批评宜扼要,三四千字即可,不可承认并非错误者为错误。217
  ■ 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指出:党的团结必须是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对犯有严重错误,但经批评愿意并实行改正的同志,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与党对抗、坚持不改正错误,甚至在党内进行宗派活动的分子,必须给以严格制裁。221
  ■ 高岗掏出手枪,迅速对准自己的头部……238
  ■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高岗的党籍,开除饶漱石的党籍,并撤销他们党内外的各项职务。254
  第六章 两个高岗——尾声
  ■ 我们便看见了两个高岗:一个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同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并肩而立的高岗,一个是躺在荒草墓冢中的寂寞的高岗。这两个高岗,都是真实的,都是合理的,而且,也都属于历史了。279
  主要资料来源284
  后记286
  他曾经上了油画《开国大典》
  ■ 他上了著名油画《开国大典》,后来又从这幅画上消失了。
  这里有一幅画,一幅油画。
  这幅画题为《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作于1953年秋。
  据说,这幅画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很想看看。商量的结果是,请江丰、董希文将《开国大典》连同精选的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布置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厅里。
  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抽出时间,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这些作品。
  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来到怀仁堂后面的大厅,大家的兴趣集中在这幅《开国大典》上。
  “画得很像。”大家都说。
  “画得很好。”毛泽东紧握着董希文的手说。毛泽东意犹未尽,继续评论着董希文的这幅油画:“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油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为了对艺术家的劳动表示感谢,毛泽东招呼摄影记者侯波,为大家合影留念。
  后面还有一幅画,也是油画。标题也是《开国大典》,作者也是董希文,只是没有标明创作时间。
  再仔细看看,这幅画同前面那一幅有没有什么不同?看看站在毛泽东后面的一群领导人,第一排从左到右数一数: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回过头去再看看前面那一幅,张澜的左面却多了一个人,一个留背头、戴眼镜、穿深色衣服、个子高高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
  高岗。
  这就是说,董希文第一次创作《开国大典》,画面上有高岗。
  后来,高岗却从这幅名画上消失了。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就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的前两天,1993年12月24日,首都一家报纸,在头版通栏的位置,发表了没有标明创作时间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没有高岗的《开国大典》;第二天,1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有高岗的《开国大典》。
  这件事可能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几乎微不足道。
  这件微不足道的、极平常的事情,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味。
  三十多年前的1962年,有一个“利用小说反党”的重大案件,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知道了。
  这个案件,就是作家李建彤写了一部题为《刘志丹》的小说。小说中有个人物叫罗炎。罗炎给照金苏区送信,而高岗,在陕北闹革命时,就曾给照金苏区送过信。就为这,当时康生一伙人就认定“小说中的‘罗炎’就是高岗”,写了高岗就是替高岗翻案,替高岗翻案就是反党。康生于是编出一条“毛主席语录”:“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由这部所谓的“反党小说”,牵牵连连,拉扯出一个“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贾拓夫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死,又拉出一个马文瑞同志,凑成“习、马、刘反党集团”,最后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甚至干脆统称之曰“西北反党集团”。就因为《刘志丹》小说一案,打击了几千名干部,再加上牵扯进去的文艺界、出版界的干部,以及陕甘宁老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上万人被打成“反党集团”的黑爪牙。
  搅得如此昏天黑地的一场闹剧,不过就因为一部小说中一个人物给苏区送信的行动,有些像高岗。
  1993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原作,高岗的形象又赫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对这件事偏偏谁都没有在意。
  中国毕竟是开放了。
  人们的思想也毕竟是解放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也毕竟是恢复了。历史就是历史,有谁就有谁,没谁就没谁,是谁就是谁。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
  中国的神经,再也不那么脆弱了。
  那么,高岗究竟为什么从一幅名画上消失了呢?
  bookbao8 最好的txt下载网
  红军“肃反”运动中曾被捕1
  ■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膨胀到了陕北根据地,红军“肃反”运动中,刘志丹、高岗等主要负责人被逮捕,几十人被杀。1935年秋,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
  高岗,陕西横山县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陕北民歌唱的“横山上下来了游击队”,就是那个横山。
  高岗生于1905年。他死于何年,怎么死的,后面自有交代。
  1926年,高岗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他才21岁。
  1927年,高岗在西北地方部队从事兵运工作,为瓦解敌军、壮大革命武装而努力。
  1933年,28岁的高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政治委员。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高岗为委员,同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9月,任第15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6年,高岗任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陕甘宁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这一年,他才31岁。
  抗日战争时期,高岗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边区参政议会议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代理政治委员。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高岗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这时,高岗才40岁。
  解放战争时期,高岗先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9月,高岗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这一年,高岗44岁。
  1935年秋天以前,高岗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立下了功劳。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唯一没有丧失的根据地。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到了甘肃境内,仍然不知道有陕北这块根据地。
  9月19日,聂荣臻同志和林彪进驻哈达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那上面有一条阎锡山的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