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再有,就是金钗,金簪。金钿(dian),全部不用足金,而用的是将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齐”,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色了。这种“火镀金”工艺生产的饰物并非大胜国独创,最早起于先秦时代,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颜色较足金要淡一些,质地上差别很大,纯金易变形弯曲,火镀金的却比较耐用持久。
  其实,在皇宫的尚服局当差久了,原先就明白局里配给各个宫中娘娘们的首饰衣物,里头有很大学问,最得宠的,当然是巴结的,要最好的款式、做工以及用料。
  那些不得宠的,领到的东西往往就被以假充真,鱼目混珠。当然这是掉脑袋的机密。
  没人敢说。像裴心慈这样在尚服局呆了好几年的的宫女,里面的门道早就看惯了,但大多时候故意装傻,将这些端倪只在心里头装着。她们议论她们的,自己却不加评论。多说一句,总是不如少说一句稳当些。
  大家议论的另一个题目就是那个老太监。最近,陵园里好像来了一个驼背的太监,弓着身子打扫陵区各条道路。腰弯的很低,看不清面目。凡是宫嫔们从他身旁经过,他便垂着头,待她们走过后再继续打扫,生怕尘灰污了她们的衣裳似的,很是尊重。却是从来没听过他说话,大伙儿当他是哑巴。
  这些的事情终于说腻了。陵园里又恢复了平常的日子。
  皇宫里却没有闲着。精神不好的任太后被夜猫折磨的半死,仍然强撑着张罗儿子李承恩和孔凝烟的婚事。足足准备了半个多月。
  怎么这么久?话说虽然当皇帝的常常这样叫嚣:“普天之莫非王土!”但是,大胜国一贯遵循儒教,属于礼仪之邦,皇帝成婚,也免不了俗气。一定要严格遵循““六礼”才成体统。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第一步的“纳彩”最为首要。
  宣和元年九月二十六,任太后派去孔家求亲的太监女史,浩浩荡荡,足足有几百人,彩礼也是装好几大马车。
  普天下的女人莫非皇上的!皇帝娶媳妇,还要花钱么?正相反,尽管天下女人都是“朕”的,彩礼也得照给老丈人。况且,任太后的这个亲家又是她的亲妹妹,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了彰显皇家尊贵,彩礼是相当地令人咂舌: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具,银茶器二具,金盆二具,银盆二具,各色绫罗绸缎千匹、全副鞍辔文马二十匹等等。
  其实不止这些,往后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任太后都给孔家备足了相当丰厚的彩礼。本来孔凝烟父亲仗着皇亲国戚,聚敛不少财富,如今更是富可敌国。
  【唐顺尧进宫】
  孔小姐自然要先回娘家待着,单等拟定吉日进宫完婚。皇宫里除了要忙着张罗李承恩的婚事,又要准备百日祭祀的事情,忙的是不亦乐乎。
  自打上次任太后受了野猫惊吓,李承恩便下旨,后宫不得养猫!旨意传下去,宫里的人自然不敢抗旨,从此,没人敢养猫。
  也算安生了好一阵子,任太后睡得好多了。可是昨夜,慈安宫里居然再度惊现猫叫,这次可不是一只,仿佛是一伙儿,单跟任太后作对似的。后宫内没人敢养猫,这些应该是野猫,野猫又如何杜绝得了?
  总是半夜时分,这些野猫来到慈安宫附近,鸣叫声此起彼伏,好不扰人。 猫的叫声,酷似啼哭的婴儿,在凄厉的秋夜,又恍若一群屈死的女人,喊冤不止,呕心沥血。
  因为做了亏心事,任太后十分心虚,心里总是怀疑会不会是那群殉葬宫人的魂魄转世。其实,不是猫的错,都是因为作孽太多!
  是猫叫声勾起任太后心病,导致失眠。越是失眠越是害怕,因此开的赏金越来越高。一段时间京城流传着“一只猫,十两金的说法”、足见任太后被“心魔”折磨的是么样了。
  有个小太监设计了一个专门捕捉野猫的器具,倒是了捕杀一些,可是却呈越杀越多之势。
  这些赶也赶不退的野猫!
  宫里的老太监老宫女私下议论,进宫一辈子,也没遇到过这么多!任太后怕是遭了天谴!
  这么多猫光顾,一晚两晚还可以,要是天天这么熬着,宫里的太监,宫女乃至内侍卫全都叫苦不迭。人到中年的任太后岂能受得了?
  那些畜生本就是夜晚活动,白天藏匿的习性,来无踪去无影,人拿什么本事跟它们对峙?
  后来,皇宫里又传下来任太后的懿旨:京城方圆百里地,家家户户不许养猫,轻则入狱,屡教不改者,满门抄斩。
  倒是有些倒霉的人家,因为养猫送了人命。渐渐地,老百姓叫苦连天,怨言飞出京城。
  老百姓家里也可以不养猫。不管怎么办,总是灭不了这些野猫的,它们生存能力又是极其旺盛,在荒废的破庙里,山头树林里,孤冢野坟间,到处都可以栖身。
  而且这看似低等的动物,繁殖生育力却是极其迅速,一年不定期繁殖三四次,一次一窝生出四五只猫崽子。
  任太后又下懿旨:凡是捕捉一只野猫,赏土地十亩。
  本来京城比较安定。自从去年河南道干旱,两季颗粒无收,成千上万的灾民饥民涌入京城,造成严重的治安混乱。
  一国皇太后不但不管灾民,却只为了自己睡好觉,重金捉野猫。老百姓纷纷责骂当朝太后的跋扈。
  也不是光有害处的!骂归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这个秋意萧索的深秋,京城老百姓无意中有了一个创收的机遇,因此,——捕猫人,一个新生职业应运崛起。大胜国上上下下,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灭猫运动。
  不多久,任太后便病倒了。
  治不了猫,治人总可以吧!可是多少太医处方开药,苦药汤子,任太后是喝了不少,但却效果些微。斩首了不知多少太医。吓得太医署的这些医官成天绞尽脑汁,想良策为太后治疗惊悸失眠的毛病。
  李承恩也很孝顺,便在全国上下大张皇榜,犒赏医术精明之人。一晃十多天,贴出多日,却未见有敢揭皇榜之人。
  这天午后。天气阴沉沉的,一个衣着普通的外乡人,上前一把将皇榜撕了下来。不顾看皇榜的兵丁诧异的眼神。
  此人正是进城寻找叶蓁蓁的唐顺尧,为了进京寻找心上人,他日夜兼程 ,将近一个多月,从汀州到皇城长安,长途跋涉四五千里地。
  然而,来到京城一打听却没有人知道叶蓁蓁。后宫佳丽三亲人,蓁蓁是一名普通宫嫔,老百姓除了知道皇后,贵妃那几个光耀门庭的妃子,哪里知道还有个叶蓁蓁?
  看来,要想明确打听出蓁蓁的下落,首要的先混进皇宫。
  如何进得宫里,才是最大问题。皇宫内戒备森严,莫说一个年轻的男人,哪怕一只公苍蝇都飞不过后宫院墙。
  正在无计可施,漫无目的徘徊之际,突然发现长安城所经之处,大街小巷都贴满皇榜,一旁一个兵丁把守,孤单清冷。也无怨,贴了好些天了,没人敢揭,早已没有老百姓围观,。
  唐顺尧走近前一看,却原来是悬赏治失眠的良医。心里大喜过望,不就是失眠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机遇,便毫不犹豫撕下皇榜,跟着卫士直奔皇宫。
  不要以为顺尧为了找寻蓁蓁,头脑一发热,贸然揭下皇榜。没有金刚钻岂揽瓷器活?他对自己的医术很是自信。师父去世,偌大的叶家药铺便是他一手支撑。
  皇榜卫士便将他带入内务府,内务府的官员倒也不敢耽搁,直接将他领进去。
  初次进宫的唐顺尧,没有心情仔细打量金碧辉煌的宫殿,一路只想着该怎么打听蓁蓁下落。
  皇宫真大,房子真多,自从进了题着“后宫”二字的大门后,不知道走了多远,方才来到任太后的慈安宫。
  门口两旁垂首站着好些太监,入得大门,来来往往穿着艳丽的宫女各行其是。
  院子正中一颗两丈多高的忍冬花(“金银花”)树,引起了他的注目,此树阴翳蔽日,真乃绝好的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药材!光顾着看树,不巧,一下子撞到一个小宫女的身上,那个小宫女正打扫落下的枯叶,吓得顺尧连忙拱手道歉。
  看着这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小宫女一笑,歪了一下头,轻轻嗔道:“不好好看道,竟往天上看什么?”
  说话间,耳垂上挂着的一对“鸡血玉坠儿”一摇一晃,顺尧看得真真切切,心里暗暗嘀咕:这不正是师娘送给蓁蓁的遗物么?为何到了这个宫女的身上?
  不由得多看了这宫女两眼,没被陌生男子这么瞧过,倒把这个宫女羞得红了脸。
  掀开帘子,一股子浓浓的龙诞香热烘烘的扑面而来,但见靠墙的花架子上摆了三四盆珍贵的墨兰,开着一朵朵中间缀有深褐色条纹的淡紫色花朵。花朵的香味混在熏香里分不出来。
  满屋子层层叠叠挂着大红的帘幕,地上铺着也是腥红的牡丹双凤朝阳的地毯,大红明黄是皇家的贵气彰显,但确实太扎眼了。
  再看贵妃榻上铺着一袭厚厚的毡毯子,上面半卧着一个雍荣华丽的贵妇人,眉头不展,斜靠在那里,手里握着一盏茶。
  顺尧知道,不用问就是任太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