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实际上,不仅没消减一兵一卒,还完成了任国舅面子上请求的要求。
  任国舅大为震惊,心想,这个皇外甥不像他爹那么好哄!
  其实,李承恩在做太子时,他的东宫也拥有自己的独立卫队,称为东宫十卫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军号“超乘”)、太子左右司御率(军号“旅贲”)、太子左右清道率(军号“直荡”)、太子左右监门率和太子左右内率。其中前六率各领3-5折冲府,后四率只领内府兵。而且这些士兵,各个骁勇善战,平常陪着太仔习武练剑骑马射箭,总共将近七八万人马。
  若是和任国舅两方真的拼起来,任国舅手里实有的三十万南衙卫士,太子手里三十万北衙禁卫军,外加太子东宫近十万精兵,也是很有一搏的。
  但是,京城繁华,人口密集,如是交战,涂炭生灵。乃为下下策是也!李承恩还有上上策应付。
  所谓等待时机,就是个“巧”字。
  黄昏时分。
  一骑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如闪电似的冲进了京城,守门禁军不敢阻拦,任由他飞速向皇宫驰来。一路之上风驰电掣,惊的路上行人是鸡飞狗跳,商摊小贩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报!安北急报!”
  背上插着五根显示军情急报的飞旗的探报军,却直接飞奔进了朱雀门。直奔皇上御书房,羽林军门想要制止,马上却不松缰绳,照旧只往前闯,留下一句话随风荡在守卫耳边:“安北军情,十万火急,谁敢阻拦,贻误军情,欺君之罪!”
  内苑禁卫军,乃皇上的亲信,不必受命于兵部,只听命于皇上一人。自然和皇上一条心。当即也就不再为难。
  你当为何驿卒不去兵部,直接去了皇上内院,里面有内情,安北都护府骑都尉兼都户刘秀一,素来知道兵部为任国舅掌握,所以下死命令,此八百里加急军书务必亲自交到皇上近卫手中。否则,格杀勿论!
  在内苑最里一道门前,驿卒下马,飞快奔向御书房。“陛下,安北传回紧急军情!”
  “回纥国王阿萨兰汗李思摩的十二皇子夷男,带兵二十万,骚扰我大胜国边境居民,掳掠百姓财产,□妇女,无恶不作。请求圣上速速派兵前来支援!陛下放心,臣刘秀一当誓死保卫我大胜疆土,人在,国土在!”
  真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慷慨壮志!
  这安北都户刘秀一乃武将,原先在京城奉职,为二品武将,先皇在世,由于得罪任国舅,被分配到最荒凉的安北,如今,新皇登基,虎将的雄心又被点燃,李承恩万分感动:有此等忠臣义士,我大胜国,不该落入外戚手里!
  当下修书一封,直接交与吃饱喝足的驿卒手里,要求此密信一定呈交刘秀一手里。并赐给驿卒一柄尚方宝剑,持此宝剑者,出入大胜国任何地方,谁若拦截,定斩不饶!
  皇宫的夜,空中当头的一轮明月,此时,倏的一下躲进了云中,满天的星斗中,忽然划过一道流星,由东向西一闪而过,为美丽的夜空中留下一道残美的画景。
  巍峨静谧的皇城依旧雄立原地,是固守风云变幻,还是转易他手,化作飞灰湮灰在历史的洪流中?
  安北都护府总共拥有兵力不足十五万,经年不经休整,老弱病残也算在内,交战,何堪一击?
  打仗,就必须配备足够的兵力。可这兵力?李承恩如坐针毡,梁公公上前,如此这般悄声相劝一番,李承恩大悦,当即吩咐随身太监梁公公传旨:“连夜磋商,安北战事!”
  金銮殿内灯火辉煌,一帮文臣武将们,被自被窝里拉了出来,纷纷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着,揣测着这次连夜上朝的目的。辅国公站在最前列,不言不语。
  随着一声“陛下驾到”的声音响起后,大堂上的诸人,个个将眼光看向了门口,随即又低下了头颅。
  李承恩面色凝重,直奔龙椅坐下。
  官员们三叩九拜,觐见了皇帝之后,各自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静静的等候皇帝的训示。
  李承恩示意梁公公宣读边关战书。
  听罢,文武百官议论纷纷。
  李承恩问道:“众卿有何建议?”
  他这么一问,众人却面面相觑,没人开口。
  李承恩把目光集中到俩朝遗老韦宰相身上,韦丞相将目光惯性般地投向辅国公任大人身上。没有他开口,朝堂上别人岂敢妄言?
  “这个……就听任大人的建议吧。”他使了个金蝉脱壳,人老如贼啊。
  众人又将目光齐刷刷转到任国舅身上。
  任国舅倒也当仁不让,出列奏道:“陛下,我朝向来以礼为先,以德服人,以老臣之见,陛下当御驾亲征,方可显我大胜国国威。”
  任广义比起他爹可是有些不及,当即出班奏道:“臣以为,皇上乃一国之尊,区区几个蛮夷毛贼,值不得御驾亲征!微臣愿意带兵西征,灭了这些不自量力之徒。”
  到底年轻气盛,因为自己被封上“勇猛将军”,好多人背后议论纷纷,颇有微词。他急于抓住这个机会,表现一番,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任国舅不由眉头一皱,咳嗽了一声。
  朝堂上一时寂静无声。
  这时,老态龙钟的韦丞相颤巍巍出列,奏道:“当真将门出虎子!勇猛大将军年纪虽轻,却是英雄虎胆,竟有如此真知卓见!老臣认为,皇上应该给大将军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任国舅瞪了他一眼,不由干咳一声,先前见他不闻不问,方才保留着他的宰相地位,也不过是充当聋子的耳朵。
  眼下,他也不再说自己自年老体衰了,这会子,接话是这么麻利。
  听到任国舅的示意,韦丞相当即改口:“不过……大将军乃辅国公的独子,此番前去,路途迢迢,不如另派别人……”
  任国舅这个气啊,什么话?这么一说,自己不让去,倒是免不了存私心的嫌疑——看来,儿子不去还不行了。
  李承恩道:“国事大于家事,没国岂有家?韦宰相不必担忧,辅国公一生为国操劳,岂是私心之人?”
  任国舅只好硬着头皮接口:“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微臣是怕,此犬子没有临战经验,误了战机。”
  李承恩道:“众卿家可否同意?”
  文武百官也不想多说话,当下齐声山呼:“圣上圣明!就以陛下所言!”
  任国舅连忙说道:“陛下,臣觉得,应该让北衙十六卫统领李大人一同前往。”
  李承恩赞同:“有道理!不知李皇叔,可否愿意?”鸦雀无声。“不知李皇叔,可否愿意?”
  喊了三声,不见人答应。梁公公连忙附耳低言:“陛下,李大人正卧床不起,肺病发作有几日了。”
  “大胆!抬也将他抬来。”李承恩大怒。
  军令如山,四名侍卫奔向李大人府邸,不出两柱香的功夫,便将北衙十六卫总统领李皇叔抬了进来。
  这李皇叔是先皇的十一弟,年纪不过三十多岁,正是男人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不知为何突然换上了肺病。
  李皇叔面色如蜡,东倒西歪,进了金銮殿,倒头就拜:“圣上息怒……吭吭吭,本来国家有难,臣子当效犬马之劳,怎奈,这身体……吭吭,微臣有罪!”连说带咳嗽。百官连忙将袖子捂住嘴巴。
  肺病在古代是很厉害的传染病,严重的咯血身亡,乃为不治之病。
  李承恩冷冷一笑:“莫不是李统领在装病吧?”
  李皇叔不由面带愠色,叩头道:“皇上明鉴,臣,此心苍天有证!”这一着急,竟然好一阵剧烈咳嗽,等他定了神,众人再看,脸前跪倒处,一汪血迹。
  “陛下,好像,是真的……咯血了……”韦丞相近前查看。
  “来人!还不快扶大人退下,如此严重的肺病,传染了圣上龙体,该当何罪!”贴身太监梁公公尖着嗓子。
  两个侍卫连忙上来将李皇叔搀走。
  李承恩面色稍微缓和,道:“李统领染疴在身,可是,勇猛将军志气有余,经验不足,如何是好?”
  任广义和李皇叔一向不和,这么一听,可不乐意了:“启奏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出师未捷,不得返京。”
  任国舅起的闭上眼睛,摇摇头心里暗暗道:这个没有眼力的莽夫!唉,天不助我!
  一听他出此言,当下,李承恩龙颜大悦,传旨:“勇猛大将军听令:朕命你带领南衙二十万禁卫军,一并北衙郭公公手下十万羽林军,与明日日中时分,点兵点将,即刻出征!如能荡平蛮夷,朕将封你为南,北衙三十二卫七十万禁军总统领!”
  。
  【身世之谜】
  李承恩也不算坏人,念着表哥没有实战经验,便又下了一道圣旨给河南道大行台_孔凝烟的父亲,让他一起随任广义出征。
  任广义一拍胸脯,自动请缨,并且当着众人面跟李承恩立了军令状。把个任国舅气得胡子直翘。没想到自己聪明一世,却生了个糊涂笨蛋的儿子,如此不配合自己的雄心壮志,生子如此,情何以堪 !
  和他老子相比,也足见任广义比起玩弄权术的任国舅,确实嫩了许多。或许他本身并不是善于算计的人。面对敌手,心机城府深厚了自然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指对方于死地。
  人处在世上,固然需要心机经营。但是,耿直,单纯的人,不一定就惨败,历史上,以憨厚战胜奸诈的例子不在少数。
  所谓,"邪不压正"也是很有道理的。
  任国舅可不这么看!一直郁闷纠结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