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2
阶。
这龙凤宾馆名字起得很气派,其实比招待所强不了多少。红砖白漆的五层楼,不大起眼,只有亮闪闪的霓虹灯招牌还算惹人注意。
宾馆内,值班经理正在前台和服务员说事,被冷不丁冲进来的一伙人,吓了一跳。
仔细瞧瞧,这伙人因为长时间呆在雅间里抽烟,一个个灰头土脸,头发都油腻腻地塌着,脸上油光锃亮的,但是从穿着来看,这几位也都是有钱人。
不过他们这三男两女,半夜来宾馆是要做什么?
还没等经理开口,赵汉卿两手一拍,撑在柜台前,“我们找人!”
找人?没听说大半夜来宾馆找人的……经理纳闷,又瞥瞥停在门外的保时捷,不好发作,客客气气地问:“几位客人,你们找什么人啊?这么晚了,客人差不多都休息了。”
“拿你的客人登记给我看看!”赵汉卿太着急,说话都不讲道理了。
“这我可不能给您看。谁知道您要干嘛呀?”
表妹使了个眼色,让妹夫将赵汉卿拉在一边,她自己走上前来,“是这样的,您好,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麻烦,这位先生的妻子在你们的客房里打来了电话,说要自杀,已经吃过了300片安眠药,我们急着找到她。”
这么一说,经理眉头紧锁,也有些半信半疑,“这,你们有证据吗?您也得理解我工作中的难处。”
“有!”表妹拿出赵汉卿的手机,先给他看了那几条短信,随后又找到来电显示。
这样一来,不会有假,“救人要紧!”经理嘴上这么说,心里想的却是——如果真有人死在我们这儿,那才是麻烦呢。“好的,不知道这位大姐住在哪间客房?”
“我们不知道啊,要是知道,怎么还来问你?”
“这样吧,小刘,你给查查,看看有没有叫金洁的登记人。”
小刘是前台服务员,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这时候不敢耽误,马上掏出登记本。
过了一会儿,她面有难色地抬头望着经理,“对不起,没有这个人呀。”
“怎么可能没有!”赵汉卿一听就急了,火往上窜,作势要冲上来。
“哥!你别耍混!”表妹不愧是女中豪杰,“是这样的,她想自杀,很可能不是用自己的身份证登记,也许是借用哪个朋友的,呃,您看这么办行不行,让我们看看登记簿,我们就站在这儿看,也不拿走。”
经理犹豫了一下,想想没有更好的主意,只得照办。
五个脑袋趴在前台上,仔细地审视着登记薄,其实两位朋友就是凑热闹,他俩在今天之前,根本没听说过谁是金洁。
看了一遍,没有!不甘心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有!
这不算稀罕,金洁一位成年女性,难道还没有自己的朋友吗?何况他们离婚两年,朋友圈子没有交集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正常归正常,找不到熟人的名字,也就找不到金洁所在的房间。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生死一线间,时间耽误得越久,金洁活下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赵汉卿看得眼都快花了,一屁股颓然地坐在沙发上,痛苦地用手捂住脸。
妹妹不甘心,还在对经理和服务员描述金洁的样貌,什么什么样的眼睛,头发多长多长,脸庞是怎么怎么,爱穿什么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金洁是个爱打扮的漂亮女性。这说法完全派不上用场,除了少数出差的,来宾馆的女人,都没有太难看的。
其实就连表妹自己,也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金洁了,她的叙述很可能不准确。经理听着直犯难:这可怎么办呀?人命关天的事情!你挨屋敲门,把客人们全吵醒,第二天非丢了饭碗不可,你知道屋子里住着什么人啊!不敲吧,万一人死了,自己也惹了麻烦。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从大厅后面的工作间里,转出一个电工模样的人,穿着蓝灰色的制服,晃晃悠悠地向前台这边走来,大大咧咧地问:“还有泡面吗,给我来一个,今晚上也不怎么了,这么饿。”
新书链接
《心理游医都市传奇——洞察者》
vip.book.sina..dex_122274.html书包网
如题
这是一些媒体采访的相关文字纪要,如题……
关于“心理学”和“心理游医”
1.你以前也是个心理疾病患者?能谈谈那时的状态吗?
啊咧,那个时候的状态,我该怎么形容呢?学术的观点上来看吧,应该是双相障碍。具体表现呢,就是情绪从极低(抑郁)到极高(躁狂),来回飘忽不定。行为过激,喜欢从事高风险活动;睡眠需求减少,大概每天能睡3个小时就够了;语速加快,且意念飘忽——大概就是这样啦。
当然,那时候也没法上学了,所以我休学一年。随后就求医治疗呗,前后大半年的时间,跑了许多医院。最逗的是,我在北京xx医院(咱就不曝光名字了),被诊断为“儿童精神病”!说来很可笑吧,我那年16岁,奔17岁了,一米七几的个子,居然还被当做儿童。吃过的药很多,我现在还能记住的,有百忧解、罗拉、舒必利……安定就甭说了……还有不少的中药方剂,其结果是,我不但没好,反而体重飙升到了200斤上下。有那时的照片为证,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审美,就不放上来了……
之后莫名其妙地自愈,玩命减肥,等到大学毕业,就走上了现在这条道路。
2.你觉得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哦,心理健康有纯专业的概念,别人都说了好多遍,我就没必要重复,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吧。电视节目上今天说:吃山药好,于是大家就去买山药来吃;明天说:吃胡萝卜好,于是大家就去买胡萝卜来吃。其实,中医真正的理念:吃什么都好,关键看吃多少,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心理健康,其实也是一个度的问题。合理的程度,就是健康,不合理了,过度了,就未必健康。实际上人的一生,可能会伴随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障碍。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向着好的方向去改变,这就是心理健康。
自信而不自负,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自罪,正是自己的状况,而不夸大——个人认为,这就是心理健康的度量标准了。
3.如何成为“心理游医”的?
成为心理游医源于意外的契机,这个案例,在洞察者第一部《螳螂》的结尾处呈现,第二部《黄蜂》里面转折,第三部我还没写,不过会在那一本里彻底解决这个案例。当然,为了我写作的方便,我把时间线给调换了一下。书里写的,我是在07年末08年初接触这一案例的。实际情况,接治那个案例的时候,我不过20出头。
那是源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亲戚和朋友关系,总之,一位17岁女孩坚决不肯去医院就诊,其父母无奈之下,辗转找到了我——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我是个学过心理的学生。
该女孩存在严重的幻觉,随着接触的深入,我才发现,她大脑里存在的幻觉,还不止一个。后来这个案例,被我称为“幻觉家族”案例。
接治这一案例,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最简单的原因,是我也没什么自信,又磨不开面子。当然,个人经验和学术成长,也是随着这个案例的深入,得到了提高。由于她举止异常的程度令人咋舌,也因此有好几次,吓得我回到家,夜不能寐。
随着两年的治疗,她得以康复,现在北京某重点医药大学上学,应该大四了吧。我也自此,走上了心理游医之路。
4.谈谈自己平时的工作?
既然是心理游医,那么“游”和“医”,当然就是工作重点。“医”没什么可说的,“游”就比较复杂了一点。由于大家基本上对心理这东西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和不确定性,所以,绝大多数有问题的求助者,未必选择去医院就医。我现在还没有开业,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场所接触求助者。这个地点,经常是让别人来定的,这就是“游”的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游也罢,医也好,无非都是满足求助者的心理专业需要。至于我自己,因为还要写作,所以有一半的时间,就放在这上面了。
5.有哪些让你难忘的病患?
上面提到的“幻觉家族”肯定是一个,不必赘述。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我尝试举例几个吧?
北京xx银行,女职员,午饭不肯与大家同吃,而是等同事都走了之后,自己去垃圾桶里翻找食物。
北京xx中学某女生,常出现“夜惊”现象,反复看到某男女的尸体形象。
北京xx大学男生,为情所困,出现广泛性焦虑,及一定程度的自残行为。
北京某离异女性,自杀未遂,被我们救治之后,接受咨询,但她似乎想方设法地打算害我(记录在《螳螂》一书)
15年前,北京某中学*案后续,受害者隐忍多年报复(记录在《黄蜂一书》)
北京某27岁女性,旅美归国硕士,回国后一个月,被送至北京xxx专科精神病医院。
……
上面所说这些,并不一定是我接治的最耸人听闻的案例,有些东西,涉及人性阴暗面更深,我反而不愿提及了。
需要提出的是,真正让我难忘的,可能并非上面这些;而是那些我明明有能力治好,却因为种种外界原因,受到干扰的案例。那个被家属连哄带骗住进医院的27岁旅美女硕士就是最好的证明。到底是谁疯了,有时候,即使我知道,也无力改变……
6.很多人觉得“心理游医”是不正规的,你怎么看待?
广大人民群众,真的觉得“心理游医”不正规,不好吗?恐怕未必吧!众所周知,在2010年做这个访谈之前,我有到处宣扬我是个“心理游医”吗?好像没有,7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并未做过宣传,却依然有人来找我。那些来找我的求助者,难道是心存怀疑和鄙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我想不会。我所依靠的,只不过是“保护大家心理健康”这个理想的口耳相传罢了。
我倒是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并不反感“心理游医”的,不然他们出了问题,又去找谁呢?对我有意见的,只怕是某些居心叵测的组织和机构。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红得发紫的“犀利哥”,要不是他的眼神那么犀利,要不是有位好心的摄影师把他暴了光。会有人管吗?他在街上浪迹这么久,有谁站出来收治他吗?很可惜,没有。
让我们再看看去年最著名的杨教授。杨教授拿孩子电着玩,楞说能治病,要不要来一出现代版的《飞越疯人院》?
以及,当初很自信地把我诊断为“儿童精神病”的某专家,他真的看不出来我快18岁,已经不是儿童了吗?
什么叫做专业,怎么叫做正轨。有时候我懂,有时候我就不懂了。我所致力的工作,无非要让广大民众,在他困于心理问题,或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而已。而我自己,也是广大民众中的一员,并不特殊。
7.是否还会坚持“心理游医”的道路?有什么规划?
“医院,是不能开在电视上的!”这是我的一句口号,也是我全部的工作理念,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电视上热播的节目,比如《健康大讲堂》啊、《养生堂》啦,都很火,都很热,每天一大堆人在那看!这东西好不好?要我说这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呢?这象征着民众的健康意识在提高。以前,我们是有病去求医;现在,我们了解更多健康知识,提前做好准备,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健康,不生病。这种观念上的进步,也是整体医疗卫生体系的进步。
然而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因为我们的心理医疗水平,尚且不平衡。所以大家心理工作,也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势之下,未来的发展之路,就不仅仅是要走游医路线了。这就是不能只把医院,开在电视上的构想。我要把那些专家教授,只在媒体上宣讲的东西,正式演化成一种服务,提供给有需求的大众。
近期正在筹备网站,,预计今年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