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4
啊!”
我的通江籍老乡战友、班长张仕和见本班新战士李启牺牲了,他满腔怒火,操起冲锋枪,带领全班向高地猛冲。这时,一颗子弹射来,射进口里打掉了张仕和的四颗牙齿,子弹从他右脖颈下穿出来,留下鸡蛋般大的伤疤。
几十年过去后,每年我们这些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聚会时,我都要对时任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公安分局舞凤派出所所长的张仕和开玩笑说:
“你小子命真大,当初,要是子弹稍偏一点,从你后脑勺钻出来,今天还有你和我们在一起喝酒吃肉的机会吗?”
“该死球朝天!那子弹没从我后脑勺钻出来,今天该我喝酒嘛!既然是军人,难道老子还怕死吗?!”
一贯风趣,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仕和对我也反唇相讥道:
“你魏远林还说我呢?那军车翻在悬崖上挂起,就没把你翻下岩去。那第一颗炮弹飞来炸爆油箱,就没炸死你,该我们在一起喝酒。我们两个是两爷子比卵,你莫说我,我不说你,都差球不多。”
369高地终于被我军占领了,为大部队大举向前进攻扫除了一大障碍,越军在死伤300多人后,仍不甘心失败,组织数千人的部队疯狂反扑,企图夺回高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
1979年2月23日晚10时许,我们团机关接到紧急命令:“369高地正在激烈战斗,四连官兵四天没吃没喝了,已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了,团机关的干部战士们马上出发,为坚守369高地的四连送弹药、干粮和水去。
我赶紧扛起一发足有80斤重的八五加农炮弹就要跑。
“小魏!炮弹底火引信已安装上了的哟!不能碰撞,否则炸死你自己事小,暴露了部队目标问题就大了,敌人的飞机大炮就要来轰炸,一定要格外小心。”后勤处长尚门兴对我吩咐说。
白天还是火辣辣的太阳,热得人心烦意乱,可今晚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不准打电筒,不准发出火光,同志们快向369高地冲啊!”首长急切地喊着。
漆黑的雨夜,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扛着弹药、干粮和水快速向369高地奔跑而去。
在通过一条河溪时,这可把人难住了,天黑、雨急、路滑,我们踩着一个个一米多高的石墩,摸索着前行着。突然,我的右脚踩滑了,瞬间,身体和炮弹倒向湍急的溪水里,我反应十分快,双臂紧紧地将炮弹搂在怀里,身体重重地摔在河坝乱石上,我的背部着地,炮弹没有撞炸,可我的腰椎完了,直不起腰来。
战友们赶紧抱起我怀中的炮弹,将全身被河水浸成落汤鸡似的我扶了起来,扶向后方,扶到救护车上,我的腰部疼痛极了。庆幸的是,这次炮弹没撞爆炸,这是我在越南战场上第三次遇险,幸免于难。书包网
第33-35章
第 三 十 三 章
枪声停了,炮声停了,鸟儿栖息了,只有夜雨淅沥沥地下着,滴落在香蕉树叶上,“嘀嘀嗒嗒”作响,战场上一片寂静。
(一)
寒冷的雨夜里,我找来一件雨衣穿着,抱着那挺我心爱的轻机枪,坐在猫耳洞里小憩着,实在太疲倦了,二十多天没睡个囫囵觉了,连脚上这双深桶钢板胶鞋都没有脱过一次,没有洗一次脸,洗一次澡,双脚奇痒难受,脚气病已非常严重了。
这时候,我想起了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昔日他们和我共同生活、学习、训练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文富伦班长、段绪孝、向云成、岳鑫淼……那些死去的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一幕幕闪现着。想着,我的泪水流淌着。
好久没和家人通信了。四个月了,不知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嫂子、侄儿们可好。肯定家里的亲人们在为我担心。
事后我才知道,战争期间,母亲整日在家泪眼汪汪。
“听说余家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
“听说何家的大儿负了重伤?”
“听说魏远林已牺牲了,你们看嘛,他母亲天天往区上邮电局跑,一封信、一封电报也没有,他肯定牺牲了!”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传说着,猜测着,越传越厉害,越传母亲父亲和亲人们的心情越紧张。
母亲整天东奔西跑,找人给我算命,好几个算命先生对我母亲说:
“你家远林不会出事,他会平安的,因为他前面那个死了的妈妈会保佑他的。”
我前面的那个死去的妈妈叫傅德芳,是我父亲的前妻。20多岁时生下一个女儿,不久,母女俩都病死了。
后来父亲和我们的亲生母亲结婚生下我们九个兄弟姐妹,在我们懂事后,每年腊月二十几号,要过春节了,母亲总是对我们说:
“就要过年了,你们兄弟姐妹去,去给你们的婆婆、外婆、傅妈妈上坟烧纸吧!”
年年春节前,母亲总忘不了安排我们做这件事,因为我的母亲,是非常仁慈善良的母亲,一位特别有正义感的母亲。
想家,想念自己的父亲母亲,不仅仅是我一个,而是经历了这场战争,经历了生与死的战火考验的20万参战部队的将士们都在想,都在思念亲人。
这时,在掩体里,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首在战场上诞生的新歌《再见吧,妈妈》。这支歌歌词写得好,旋律也非常美,给人以强大的震撼,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歌声如泣如诉,激荡着我们参战将士的心灵。那首充满深情,鼓舞战斗士气的歌,是李双江演唱的。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
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的流泪
你不要把儿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妈妈
看山茶含苞欲放
怎能让豺狼践踏
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
假如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我会陪伴幸福的妈妈
………………………
歌声是那样的美妙动听,抒发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抒发了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深深的眷念。
这支歌,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在各个猫耳洞里传开,在整个战场上传唱着,战士们一边唱着,一边泪流满面。
在后来的30年的岁月里,每当我参加文艺联欢会,单位的文艺演出,我的保留歌曲之一,那便是《再见吧,妈妈》。
二十多年后,我与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老师见面,谈起《再见吧,妈妈》这支歌时,我俩长达两个小时兴奋地交谈着,谈这首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谈这首歌对我们参战将士给予了巨大的鼓舞,谈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艰辛、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谈论着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所向无敌、战无不胜的英雄军队。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歼灭越南正规军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我军伤亡万人,其中阵亡将士为6000多人,负伤战士为万多人。中越伤亡总数近乎相等,中方约6万多人,越方近8万人。但中方伤亡中,伤者大多数,死亡仅6000余人。越方则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数近5万人。
(二)
成千上万的大炮、坦克翘首以待,高昂着炮口,指向越南首都河内方向,数不清的炮弹箱堆成了一座座山头样。部队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只要越军胆敢再鸣放一枪一炮,我军定会万炮齐放,叫他有来无回。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主席这句著名论断,历来是我国政府,我人民军队的一贯主张。
可是越军不来偷袭我部队,不再打一枪一炮了。
“真遗憾!我这挺轻机枪还没过瘾呢!难道就这样捞不着仗打?我好不容易恳求来到越南上战场,就这样完事了?唉,今晚要是越军来偷袭我们一下多好呀!”我盼望着继续打下去,盼着能打更大的仗,我好下连队到一线去。
“打!打!打!你一天就想打,就只想上最前线,干好机关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快专心写你的材料吧,打不打要听上级的命令!”管理股张金华协理员对我批评说道。
这晚,我们从收音机里从电台里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命令: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预定目标,从1979年3月16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陆续撤军,返回中国。”
“胜利了!胜利了!!”
数十万参战部队和支前民兵欢呼雀跃,纷纷朝天鸣枪。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我端起机枪朝天鸣个不停,恨不得把身上的200发子弹全都打出去。
第二天下午,我军开始陆续撤军,向国内走着,越南的老百姓站在公路两旁,夹道欢送着。
“嘿!怪事,我军打了越南军队,老百姓们不记恨我们军队,反而还自发夹道欢送,给我们送水、招手、鼓掌欢送我们。”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地问着3号。
“说明什么?说明了越南政府和军队之反动,他们穷兵黩武,好战,把越南人民一直拖入战争的深渊,把老百姓害苦了,已到了人心背向,*人怨的地步了!”3号这样对我解释说。
夕阳西下,霞光万道。晚霞映红了山川大地,奔涌的红河水就像血色一样的红。我们站在越南的高山之巅,望着国内那茫茫苍苍、连绵起伏的群山,看到红河对岸祖国边民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鸣放着鞭炮欢迎我们凯旋归来的军队,红河沸腾了,千山万水沸腾了。
“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
“祖国啊,我慈祥的父亲!”
“祖国啊,我亲爱的岳母!”
参战部队望着红河对岸祖国的大好河山,兴奋极了,一个个参战官兵用不同的美好词语,表达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热爱之情。
夜幕降临,数十万参战部队、支前民兵队伍、大炮、坦克、装甲车,浩浩荡荡汇成滚滚车流,通过红河上架设的一座座浮桥,向国内走来。成千上万的车灯映亮了红河,映亮了高山、田野、村庄。
(三)
参战部队所经之处,到处是凯旋门,到处是夹道欢迎的人群、鲜花、掌声、鞭炮声,彩旗飞扬,锣鼓喧天。老百姓们端着一碗碗水、一碗碗米酒,向部队官兵敬献着。香烟、鲜花、苹果、糖块,向坐在军车上的部队抛洒着。军车、大炮、坦克、装甲车全都戴上了大红花。人如潮,花如海,城镇乡村沸腾了,大地、山河沸腾了。
大部队宿营在蒙自县的村庄、学校里,当指挥员宣布:“部队原地休息”的命令后,战士们倒在地上便睡着了。老大爷、老大娘、大姑娘们将战士们背进自己的家里沉沉地睡着了。军号声响,部队要开饭了,可是很多战士不见了,怎么也找不着。整整30天的激烈战争,部队没有拉伸睡上一次觉。官兵们太疲倦了,两三天过去了,老乡们才从家家户户把战士们送回了部队。
连续五六天,蒙自县的老百姓不准部队从车上取下罗锅煮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就像送公粮样,从千家万户挑着担子,挑着各家各户做得最好的饭菜来了。老百姓们在院坝、麦田里摆满了饭桌,成千上万的部队喝着庆功酒、举行着庆功宴。许多老百姓把自己家的猪、羊、鸡杀了,拿出自家最好吃的东西招待慰劳参战部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云南3000万人民,人平出5元钱支援部队,出动的男女支前民兵达40万之众。
当我们部队牺牲的烈士从前线运回国内后,部队准备就那么简单地埋了,没有准备棺材。可云南的父老乡亲们抱着烈士们的遗体痛哭,不准部队软埋烈士们,他们拿出自己为老人们送终的棺材,捐出木料,捐钱购买、制做棺材,把烈士们埋了,并立了石碑。
为了慰问凯旋归来的部队,云南很多水库的鱼全都被打捞起来了,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