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63
歌曲中认识他的。
“文字和诗歌具有力量,有朝一日它会丁当作响诉说可怜的玛蒂尔德王后。”
“我们再翻我们的画册。
“在乌尔费尔德广场上立着一个羞耻的石碑。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立着这样的碑?在西城门立起了一根柱子。世界上又有多少柱子像它一样呢?
“阳光吻着‘自由之柱(82)’的基石。所有教堂的钟都一齐鸣响起来,旌旗升了起来;人民欢呼腓德烈王储(83)。老国王和年轻的王储的心中和嘴上永远惦念着伯恩斯托弗(84)、里汶特劳(85)、柯尔毕昂森(86)的名字。大家的眼睛闪闪发光,心中充满感激之情,读着刻在石柱上的祝福的碑文:
“‘国王命令,废除农奴制。制定并实施农村法,以使自由农民成为勇敢、有知识、勤劳、善良、诚实、幸福的公民!’“这是阳光多么明媚的一天啊!这是多么美好的‘城市中的夏天’啊!”
“光的精灵在歌唱:‘善在增长!美在增长!乌尔费尔德广场上的碑石很快坍塌(87),但是‘自由之柱’将在阳光中屹立,受到上帝、国民和人民的祝福。
我们有一条古老的大道,
它通到世界的尽头。[原注8]
“广阔的大海,对朋友和仇敌都开放,敌人在那里。强大的英国舰队乘风破浪而来,一个大国去攻击一个小国。这场战斗很艰苦,但是人民是勇敢的:
人人都英勇无畏,
坚持战斗直到牺牲![原注9]
“这种精神受到敌人的钦佩,鼓舞了丹麦的诗人。直到今天我们还高悬着旗帜纪念那天的战斗:丹麦的光荣的四月二日,丹麦海域濯足节海战。
“岁月流逝。松德海峡出现了一支舰队。它驶向俄国还是丹麦?无人知道,连舰上的人也不知道。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天早晨在松德海峡,一道密令被开启宣读:围歼丹麦舰队。这时一位年轻的舰长,一位言行高尚的英国的儿子,站在他的上级面前,说道,‘我发誓,我将为英国的旗帜战斗,在公开而正义的战斗中一直至死。但我却不愿欺凌旁人。’
“说完他便纵身跳入海中!
舰队冲向哥本哈根。——
远离战斗进行的地方,
深暗的海水掩藏着倒下的他,
舰长——谁也不知他的名字——的寒凉的尸体,
直到海浪将他涌起,瑞典的渔民在繁星点点的夜晚
发现他,将他放在舟中带上海滩——争夺这死者的
肩章。”[原注10]
“敌人聚集在哥本哈根外面;城市在燃烧,我们的舰队已覆灭,但是勇气和对上帝的信心长存。他倒下了,却又站了起来,像到了战死后的归宿地(88),创伤得到医治。哥本哈根的历史丰富值得欣慰。
人民永远有这样的信念,
丹麦有上帝这样的朋友。
只要我们坚定,他便扶持我们,
明朝便会升起灿烂的太阳。
“很快阳光便照耀着重建起来的都城、丰饶的田野,照着聪明能干的人民,这是一个和平和幸福的夏天,诗人厄伦施莱尔(89)在写诗,他的诗歌美丽多彩像莫甘娜仙女。
“在科学中有一个发现(90),远比古时的金号角更加贵重,一座金桥被发现了:
——思想光线的桥
时时通向各国各族人民(91)。
“汉斯·克里斯钦·奥斯特在桥上刻下了他的名字。“瞧,皇宫附近的教堂那里建起了一个馆园(92)。为了修建它,就连最贫穷的男男女女都高兴得解囊捐资。
“你记得画册的开头吗,”教父说道,“那堆从挪威山上滚下来,被冰载到这里的巨石。它们在曹瓦尔森的要求下被人从海中搬了出来,变成了美丽的大理石雕塑,十分好看!“记住我给你看的画,记住我所说的!海的沙底升出水面,成了海港护堤,载着阿克赛尔的房子,载着主教的庄园和国王的宫殿。现在又载着美丽的庙宇。诅咒被抛弃,而阳光的孩子在欢乐中歌唱的未来的时代已经实现。
“多少暴风骤雨已经过去;它还会到来,但又会被逐散。真、善、美得到了胜利。”
“画册到此结束了,但是哥本哈根的历史远没有完。谁知道你自己会经历些什么。
“天空看去时常是漆黑一片,会刮起风暴。但太阳却不会被吹掉,它永存着!比那明亮的太阳还要亮的是我们的上帝!上帝除哥本哈根外,掌握着更多的东西。”
教父说罢把画册送给了我。他的眼睛闪闪发光,显得格外聪颖。我高兴地接过画册,感到十分骄傲,十分谨慎小心,就像不久前我第一次抱我的小妹妹一样。
教父说道:“你完全可以把你的画册给大家看。你也可以说,这全是我编的,贴的,画的。但是最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马上明确知道,我是从哪里得到了这个主意的。你知道了,你要讲出来!这个想法是从鱼油灯最后点燃的那一天得到的。它们把它们所见到的一切:从港口第一盏鱼油灯点燃起,一直到今天鱼油灯和煤气灯并燃的夜晚的事,像莫甘娜仙女那样统统指给煤气灯看。
“你可以把它给你想给的任何人看。给有温柔眼光和友善思想的人看,但是如果奔来一匹地狱马——便合上这本教父的画册。”
1指1857年。是年12月4日哥本哈根第一次点燃煤气路灯。
2指《哥本哈根飞邮报》,海贝编辑。该报出版于1827—1830、1834—1837年间。这份报纸每期的封面上都有安徒生在此所说的哥本哈根的圆塔。
3丹麦传说中的超自然生灵,三只腿。它的出现预示死亡。
4见《沙冈那边的一段故事》注7。
5、6见《小图克》注8、9及10。
7丹麦的历史专家们说,这可能是指阿布萨隆,16世纪的历史学家们误以为阿布萨隆原来叫阿克赛尔。
8“哥本哈根”是从英文译来的。而在丹麦原文中这个字由两个词组成,即商人和港口。
〔原注1〕引自格隆特维。(这里指格隆特维的作品《哥本哈根》,原载《诗作(卷6)》。——译者)
9见《光棍汉的睡帽》题注。
10阿克赛尔的宫堡的墙上竖着许多铁叉。从宫堡的塔尖上望到海面,若发现了外来的船只,阿克赛尔的手下人便攻击他们,将他们杀死,把人头挂在叉上。当时人们把宫堡叫做绞刑堡。
11指航运商人在海滩附近修建的一座教堂。航海归来,船主便去教堂作祷告,以谢神灵保佑。教堂以圣尼古拉命名,因他是船主们的圣人。
12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夫一世在斯凯尔斯寇尔被反叛者打败后逃到罗斯基勒时,主教爱尔兰德森令城门紧闭,不容许他入城躲避。
13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夫二世于1329年将哥本哈根城“典当”给霍尔斯泰因公爵。
14瓦尔德玛·阿多代,即瓦尔德玛二世。
15见《小图克》注1。
16德意志北部诸公国结成汉莎联盟,统管诸公国的外交;他们曾于1428年攻打哥本哈根,但无甚结果。
17在1367年汉莎诸公国对丹麦国王宣战后,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在沃丁堡的最高处竖了一个金鹅,以示对汉莎诸国的蔑视。
18英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女儿(1394—1430),1407年(13岁时)嫁给丹麦国王艾立克。
19指哥本哈根大学。该校于1479年6月1日建立,但并不是在“新建的校园”里,而是在哥本哈根旧市政府所在的院子里。
20指米凯尔·尼古拉(丹麦诗人和神父)的作品《圣母玛利亚的玫瑰花环》、《创世纪》和《人类的生活》。但后两篇并非喜剧而是诗文。
(21)这是13世纪时第一部用丹麦文写的医书。
(22)这是两位丹麦作家的作品,截止到1477年。这个《丹麦记事》是丹麦第一位印书商人戈曼于1495年印的第一套书。
(23)参见《民歌的鸟》。
(24)伊丽莎白和勃兰登堡约金姆一世于1502年结婚。
(25)克里斯钦二世(1481—1559),1513—1523年在位。
(26)指杜维克,古时丹麦有文人把杜维克的名字与“小鸽子”联在一起。这位杜维克是一个荷兰姑娘,克里斯钦二世1507年在挪威的伯尔根与她相遇,纳她为自己的情妇。1516年克里斯钦二世将宫廷附近(今尼尔斯·亨明森街)的一个庄园赠给杜维克和她的母亲居住。〔原注2〕“啊,真是难以相信,像汉斯国王这样在一位虔诚、温雅和高尚的人,他的孩子竟会在世上遭这样大的不幸。”——阿瑞德·胡特菲尔德。
〔原注3〕引自弗·帕鲁丹一穆勒。
(27)丹麦海军上将,在克里斯钦二世出逃时,独自率军抵抗斯堪的纳维亚和汉莎联盟军。1526年不敌而逃往莱特兰岛。
(28)1537年克里斯钦三世在东公共草场(也就是安徒生这里所说的北公共草场)扎营,那是12年前他父亲克里斯钦二世去世的地方。
(29)斯劳海克是牧师,克里斯钦二世的顾问。1520年曾随克里斯钦二世血战斯德哥尔摩,后在斯卡拉当主教,1521年当大主教。1522年因他在瑞典的暴行被解回哥本哈根烧死。
(30)指克里斯钦三世。
(31)这是一首丹麦的著名儿歌的两句,安徒生在《各归其位》中引用过前一句。
(32)丹麦教会改革家(1494—1561),担任过的最高神职是里伯的主教。
〔原注4〕引自英厄曼。
(33)丹麦神学博士(1503—1560),锡兰岛(罗斯基勒)主教。
(34)丹麦首相(1494—1570)。
〔原注5〕引自保尔·穆勒。
(35)指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四世。他的母后临产那天独自在野外散步,突然腹痛,于是她便躲到野地杂丛中生下了克里斯钦四世。
(36)哥本哈根交易所始建于1619年。
(37)罗森堡宫始建于1606年,完成于1634年。但它并不像安徒生这里所说在护城堤内,而是在当时的东护城堤外。
(38)大学生宿舍建立于1623至1628年间。
(39)乌伦尼亚是希腊神话中主管天文的女神,缪斯之一。乌伦尼亚堡是屈厄·勃拉厄的天文台。参见《丹麦人霍尔格》注16。
(40)见《丹麦人霍尔格》注16。
(41)、(42)见《丹麦人霍尔格》注7。
(43)罗斯基勒大教堂自克里斯钦一世以来,便是丹麦君王和王后的墓地。迄今已有38位丹麦君王和王后被埋在这里。
(44)丹麦国王腓德烈三世。
(45)腓德烈三世的王后。
(46)艾丽昂诺娜是基尔斯腾·蒙克的女儿,基尔斯腾是带着艾丽昂诺娜嫁给克里斯钦四世的。
(47)丹麦政治家(1520—1575),因种种原因于1546年被迫逃往德国。10年后返回丹麦,官至御前侍卫大臣。
(48)丹麦贵族(1625—1699)。他在给他的情妇的一封信中讲到王后阿玛莉亚另有私情,被当局侦知而判死刑,但吕克已逃往瑞典。因此1661年他的死刑被缺席执行。但在王后阿玛莉亚死后,他又得允回到丹麦。
(49)乌尔费尔德和妻子曾在波尔霍尔姆岛被囚过,后来逃住荷兰、英国。在英国又被送回丹麦。
(50)、(52)乌尔费尔德自己讲过的话。
(51)乌尔费尔德死在莱茵河的一条船上,尸体被他的儿子葬在一个没有旁人知道的地方。
(53)这是丹麦诗人威尔斯特的诗《艾丽昂诺娜·乌尔费尔德》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