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6
腔动听啦!据说无锡话中“明天”是说成“明朝”的。我就纳闷了: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为什么当年还要让他担任《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呢?难道不怕他将伟大领袖写的“明天”翻译成了“ming dynasty”?
所幸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这种有着强烈“名校情结”的用人单位并不是人才市场上的主流。2006年底,央视时空调查与智联招聘针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于应聘者的简历最先看的是什么”一栏中,选择“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与“专业”的排在前两位,而大学生自己最看重的“毕业院校”只排在第三位。与之相似的,在关于“大学生值多少钱”的调查中,“学校知名度”并不是企业核算薪资的主要标准。
相对而言,在北京和一些经济水平与思想观念都较落后的中小城市,盲目崇拜名校的用人单位有一定比例,而长三角就少得多,到了珠三角,基本上就很难找出来了。在广东,人们讲究低调和务实,学校名气对我们来说太虚了。就用人单位的性质而言,企业往往不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那么在乎学校名气,小公司不如大公司在乎,私企、外企又不如国企那么在乎。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当他们发现员工的学校名气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效益,自然就不追求那些虚的东西了。
我一个校友曾经在深圳某it企业上班。当他工作了一些天以后,发现公司的绝大多数同事都毕业于“985工程”院校。一打听,才知道这公司的老板向来不屑于聘用非名校的毕业生。迄今为止,坚持这种招聘原则的公司我在深圳还真是唯一一次听说。按理来说,一家连前台都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公司应该是有很强的战斗力了,可事实却偏偏相反,这家公司的业绩每况愈下,直至濒临关门大吉的边缘。后来,老板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员工,经过此人一番拨乱反正,公司很快就起死回生了。而这个扭转乾坤的人只不过是毕业于一所毫无名气的二本院校。此后,这家公司的“名校情结”一扫而光,再也不把“985工程”、“211工程”当回事了。
有些人喜欢将“出身名门”的教育背景比喻为求职时的金钥匙,可是,在我看来,被名牌大学录取时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枚金钥匙,不如说是钥匙坯。如果非得认为名校学生的钥匙坯比非名校学生的贵重,那就当前者是用黄金造的,而后者是用铁铸的。读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锉刻钥匙的过程。等到大学毕业,有些人手里握着了一把成型的钥匙,有些人只有钥匙的半成品,还有些人依然拿着四年前那片钥匙坯。每个用人单位都有一把锁,他们招聘的标准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钥匙能将这把锁打开。当一把金钥匙和一把铁钥匙都能打开他们的锁,他们往往会选择金钥匙;可是,如果金钥匙打不开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把能打开锁的铁钥匙——他们通过铁钥匙打开锁以后所能获得的黄金远比一片金钥匙的含金量多得多。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一次校园洽谈会上,某外企负责人黄先生针对学生的提问直言不讳地说:“出身名校并不意味着金饭碗。”他认为非名校歧视的确客观存在,但如果大学生过分强调就有推卸责任之嫌。只要是聪明、踏实肯干、上进的学生,无论毕业于何处最终都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名校出身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指望它“创造奇迹”。
离校的期限不是就业的期限
如果要给就业设置一个期限,估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设置为毕业离校之前。毕业即失业,等到毕业离校了,拖着行囊走出校门却不知道应该去往何方,这样的境况是谁都不想遇到的。所以,就业的压力往往会随着毕业的临近而与日俱增,等到宿舍的大门上已经贴上了通知,要求所有的毕业生于某月某日之前搬离,而工作却还没有着落,估计谁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种着急固然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比如户口和档案的迁移是个问题,一段时间的经历空白也可能会对以后求职造成不利的影响,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多人主观上没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失业人员、一个待业青年。
因为考研的缘故,我的毕业求职准备得很晚,而且我把就业面局限得比较窄,所以直到快要离校了还没有签约。本来我是丝毫都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毕竟刚开始求职的时候就得到了几个offer,只是被我放弃了,可到了这个时候,我也慌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签约,整天就在宿舍里优哉游哉地打着麻将,我却要默默承受考研失败和求职受阻的双重煎熬。在一场招聘会上,我应聘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职位,经过几轮面试,终于得到了录用。可是,我心里非常清楚,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可以不去在乎每个月只有650元的基本工资,但是,我没法接受去和那些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成为同事。反复思考了很久,我还是在毕业聚餐的那一天去签了约,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在毕业离校的时候能够将这份就业协议书作为自己的*布,用这样一份工作自欺欺人地来挽救已经无比脆弱的自尊。在这个时候,我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随便一份工作都被当成救命稻草了。
就像每一个病急乱投医的人一样,我为这种不理智的心态付出了代价——耽误了一些时间,走过了一段弯路。当我毕业几年以后回过头去看当初的自己,发现那种必须赶在毕业离校之前找到工作的心态是多么的愚昧。就业不同于升学考试,升学考试往往是一考定终生,如果不按时参加考试就只能等来年,甚至再也不会有机会了,而就业却并非如此,今天没有找到工作可以明天再找,毕业之前没有找到工作可以毕业以后再找。那些早早地就找到了工作的人并不能因此而获得什么利益,如果说有的话,也无非是可以高枕无忧地在宿舍里打麻将、玩游戏罢了。职业之路走得好不好,并不取决于早几个月找到工作还是晚几个月找到工作。
有很多急于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的人付出的代价要比我沉重得多。人一旦陷入恐慌,进入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状态,就很容易犯傻。一些不法之徒恰恰就是要利用大学生这样一种心态,要么挖好传销之类的陷阱等着大学生跳进来,要么让大学生与其签订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就业协议。一个重庆的读者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给我发来邮件,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入职的时候扣押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工作未满两年就提出辞职,要赔偿8000元的违约金。我劝他要么放弃这份工作,要么用劳动合同法来对抗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妥协。他的理由是“我无法想象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会让父母多么伤心”。工作几个月以后,他对那家公司彻底绝望了,却又不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只好让家里寄了8000块钱来换取已被扣押的证件。
毕业后暂时失业一段时间,这可能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但是,对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来说,区区几个月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竞争对手在起跑线上比自己早了一秒钟起跑,这又有什么关系?办完离校手续以后,把多余的东西寄回老家或者寄存在朋友家里,然后带上简历、证件和几套换洗的衣服去喜欢的地方找工作,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户口和档案要发回原籍的话就让他发回原籍好了,以后在哪个地方站稳了脚跟再把户口迁过去就是了。万一又过了好几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怕面试官问起毕业后这段时间在干吗,那就牢记一句话:做人不要太厚道,事先在简历中谎称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上班了一阵子,发现很不适合,所以就辞职了。利己不损人的事情,何乐不为呢?
如果学校规定必须签订《就业协议书》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才能获得毕业证,那就姑且“被体制化”一回,找个单位签个虚假的就业协议就是了,反正毕业以后跟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一般都是采用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范本,而*统一印制定的三方《就业协议书》已经成为废纸了。据一些读者反映,有些人实在找不到用人单位来盖章,无奈之下索性私刻一个公章,让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签约,竟然都能顺利过关,被堂而皇之地统计到学校的就业率中。这是多么伟大的统计啊!按照这样的统计方法,我们国家的gdp估计不出多久就能超过美国了。
我们的高校每年都要统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明知那些数据都是自欺欺人的,却还要煞有介事地排出个座次来。这在无形中也给大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应该在6月30日以前找到工作。国外的大学却很少统计学生的就业率,他们没有那个概念,一次就业率就更是没有道理了。人家是在学生毕业工作以后才去做一些跟踪调查的,他们想知道的并不是学生在毕业之前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而是这些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发展得如何,毕业5年以后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我们的高校正好相反,因为*明确规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直接挂钩,所以学校总会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劲地统计就业率甚至制造就业率,让一些毕业生“被就业”,而学生毕业离校以后就不闻不问了,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后究竟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到什么价钱,这是没人关心的。一次就业率就真有那么重要吗?毕业生在6月30日以前找到的工作才是工作,7月1日以后找到的工作就不是工作了吗?
用将来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困难
有一些毕业生可能只去了一次招聘会,只投递了一份简历,只参加了一次面试,就顺利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幸运儿实在太少太少。大多数毕业生往往是参加了全国各地的多场招聘会,投递了不计其数的简历,却只得到屈指可数的几次面试机会,甚至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有。就算参加了面试,也只是在面试结束的时候被告知先回去等通知,可是等啊等啊,等到所有的钱都快花完了,等到毕业离校的日期已经临近了,还是没有等到传说中的通知。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陆陆续续找到了工作,父母又不停地打电话来询问求职的进展,那种心理上压力自然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当他以求职者的身份站在用人单位的面前,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甚至连一点点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没有欣赏,更没有宠爱,只有漠视,甚至侮辱。这样的落差谁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参加战争的军人往往一开始斗志昂扬奋勇杀敌,可是,当战争持续了太久,胜利的曙光又遥遥无期,他们可能会变得身心俱疲,恨不得早点儿结束自己的生命。求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经历了足够长时间的求职却一无所获,也可能会变得消极起来。有些人干脆不找工作了,赋闲在家当“族”、“啃老族”,还有些人在求职受挫的时候产生出极端的想法来,不负责任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08年,山东济南一名优秀的女大学生应聘52次却无功而返,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先后三次自杀。2009年1月,河北石家庄23岁的女大学生刘伟求职不顺跳水自杀,留下了满纸“现实总是那么残酷,让人无奈”的几本日记和孤老无依的老母亲。2009年8月,毕业于湖北某工业学院的洪威在东莞一间出租屋里上吊身亡,在毕业离校后的两个月里,他求职的足迹踏遍了杭州、苏州、无锡、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最终绝望而去……
我曾经多次去深圳的人才大市场找求职者交谈。有一次,和几个从江西过来的大学生聊天,他们告诉我,就在几天前,与他们一同前来的一个同学跳楼了。那个人先是在广州找了两个月的工作,后来又转战深圳,身上已经只有几十块钱了,却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去一家卖麻辣烫的店里当临时服务生,每天的工资是40元。上班不到一个星期,万念俱灰的他就走上了绝路。
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些轻生的毕业生连死的勇气都有,怎么就没有勇气去找工作?为什么不可以拿出自杀的勇气去好好地活下去?如果说求职是一场战争,这些人则是这个战场上永远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并不在于没有找到工作,而在于主动放弃了找到工作的可能。他们就像《笑傲江湖》里面那十个被困华山山洞的魔教长老,只差那么一斧就可以劈山而出,却因为放弃了希望而永远没能看到光明。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在很多时候,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多坚持那么一下就够了。
2002年,考研的失败给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那份痛苦比四年前高考第一次与北大失之交臂时更深。公布成绩的那天晚上,我在北大的未名湖边走了整整一晚。那天晚上,北京刮着沙尘暴,飞沙走石打在我的身上,而我却早已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