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9
,毕业以后在用人单位所要面临的人和事却截然不同。有些事你不想去做却偏偏要去做,因为不做这些不喜欢的事情就不会有条件去做喜欢的事情;有些人你不想面对却偏偏要在他面前毕恭毕敬,因为你必须工作,而这个不想面对的人却偏偏是工作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工作并不是为了他的上司和老板,而是为了他自己。就算可以跟老板过意不去,也一定不能跟自己的工作过意不去。
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的资源其实是非常稀缺的,比如说一个晋升的机会只能给一个人,而获得这个机会的人却未必就是最合适的。很多人自认为能力最出众、最应该得到晋升,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成为他的上司、拿着比他更高的薪水。在这种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愤愤不平,一气之下给老板递上辞职报告。炒老板的鱿鱼或许有着美妙的*,“轻轻地我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简直酷毙了。可是,*过后却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既然如此,何不蛰伏起来等待机会呢?公司的每一项人事安排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公司给别的员工更高的薪水往往也会有某种特定的原因。只要自己确实有了能力、有了业绩,老板又怎么会一直亏待你呢?老板聘请任何一个人绝不是为了给他发工资,而是以工资为交换条件获取员工的工作成果。只要你的工作能力确实上去了,确实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成果了,公司自然会给你相应的报答。在此之前,与其牢骚满腹,与其频繁跳槽,还不如多一点耐心和毅力,好好蛰伏起来,完善自己,等待机会;与其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还不如用一定的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
并不是每一个好人都有好报,并不是每一个罪犯都会坐牢;并不是每一次小心驾驶都能平安,并不是每一次酒后驾车都有车祸;并不是每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都能出类拔萃,并不是每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都将碌碌无为;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收获,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被人肯定,并不是每一点成绩都能被你的老板和上司赏识……这,就是世道。我承认,世道并不好,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个世道呢?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能在第一次付出没有得到收获的时候付出第二次,第十次付出还没有收获的时候付出第十一次。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耐不住寂寞,不懂得坚持与等待,成功只会越来越遥远。欲速则不达,越想马上成功就越是南辕北辙。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谁不曾寂寞过?谁不曾等待过?王小丫大学毕业后到某报社当记者,领导安排给她的工作却是写信封;汪涵刚到湖南经视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打杂的剧务场工。如果他们没有蛰伏的勇气、没有等待的毅力,又怎么能够走到今天?如果周星驰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演宋兵乙的时候,不甘心跑龙套而改行了,又怎会有后来的《大话西游》、《喜剧之王》?
韩信曾经是一个很不讨人喜欢的小混混。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无赖当着众人的面羞辱韩信,说:“你虽然个子挺高,还带着把剑,可我看你就是个胆小鬼。如果你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啊!如果不敢,那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孰视之”,盯着他看了一阵,最后还是“俛出袴下,蒲伏”,趴在地上爬过去了。如果当时韩信不懂得隐忍,只图一时之快,一剑刺过去就好了,绝不会被人耻笑,只是那样的话就要杀人偿命,自然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大将军、楚王、淮阴侯了。而很多初涉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恰恰是韩信这种隐忍,被上司批评了几句就牢骚满腹,看到别的同事加薪了、晋升了,就怨天尤人,似乎随时准备着一份辞职报告,稍有不满就掏出来。这样的人又怎能成为大器呢?
苏东坡在评价韩信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对于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可是,那些不如意之事和韩信的胯下之辱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其志甚远”的人,那么,在你受了一点委屈就准备辞职的时候,不妨冷静下来好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做到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用写论文的思维做简历(1)
简历固然应该简洁明了,但并不是只要把内容控制在一张a4纸以内就可以了。简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简”,另一个更加重要的要求则是“力”,要有说服力,能够充分体现求职者的核心竞争力。借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撰写简历有点儿类似考试的时候回答论述题。命题老师在命题的时候已经给每一道题目拟好了参考答案,而且把答案分割成若干点,阅卷老师则是按照参考答案踩点给分。如果参考答案有5点,每点2分,阅卷老师在答卷上只看到了其中的2点,不管这个考生除了这2点之外还洋洋洒洒地写了多少字,也不管他的文笔多么优美、字迹多么隽永,都只能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4分。同样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某个职位的时候,其实也早早地拟好了这个职位的“参考答案”,并且也分为若干点的。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像阅卷老师一样踩点给分,如果能够迅速地从简历中找到“参考答案”中的各项,就让应聘者进入下一个招聘环节;如果找不到,不管简历多么精美,不管厚厚的简历长篇累牍地提供了多少信息,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它扔进垃圾桶。
不妨以阿里巴巴的一个职位为例。阿里巴巴在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国际网站客户关系专员这个职位时,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这么几个方面的能力:1.英语听说读写流利,达到或超过专业英语八级水平;2.优秀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冲突处理和谈判能力,能体恤和安抚客户;3.能熟练运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打字速度快;4.勤奋好学、细致耐心,关注细节;5.有服务相关工作经验优先;6.有较强的第二外语(西班牙语、法语)能力者优先。这六个方面的能力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如果一名毕业生想胜任阿里巴巴的国际网站客户关系专员这个职位,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个能力体系,也就是说,他需要具备这样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的招聘人员在筛选这个职位的简历时,就是按照“参考答案”中的6点来打分的。当然,每一点的分值可能不同。如果总分100分,可能英语八级这一点是30分,勤奋好学这一点却只有10分。如果简历过于复杂,看来看去都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几点,那就直接淘汰;如果简历简单明了,但是一看就知道这6点拥有得不够,就算在其他方面拥有非常不错的60点,也只能枪毙掉。
其实,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政治老师在教我们回答论述题的时候就已经帮我们把用人单位挑选简历的思维分析得非常透彻了。可惜,大部分求职者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优点都在简历上呈现出来,甚至将所有的缺点也都用反义词写在简历上。我在审核一些求职者的简历时,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上帝的身影,完美得无可挑剔。可是,没有哪个用人单位需要录用上帝,他们只需要求职者具备所应聘职位的答案,他在这个答案之外可以有缺陷,也必然有缺陷。
大学生不妨用写论文的思维来做简历。论文是通过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证明一个结论,简历其实也是如此。论证的过程就是告诉用人单位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证明的结论就是自己能够胜应聘的职位。如果简历中提到的每一个优点、每一项获奖纪录、每一次社会实践经历都是奔着这样一个结论而来的,对于应聘的职位而言,简历中提到的每一条都是必要条件,整合到一起又构成了充分条件,那么,这份简历就是完美的了。
用写论文的思维做简历(2)
因为不同的职位对应聘者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适合这个职位的简历未必适合那个职位。如果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求职的时候也非常执著,非某类工作不找,那当然有一份不错的简历就足够了。可事实上未必有最理想的工作机会,就算有了也未必能够应聘得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需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为了扩大求职面,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多个版本的简历,不同的版本突出不同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职位,得到笔试、面试的机会自然就要多一些。比如说,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既想找软件开发类的工作,又想在it行业找销售类的工作,就可以做两份简历。第一份简历专门谈自己具备很强的开发能力,在相关方面获得了哪些奖励,有哪一些技术开发类的社会实践;第二份简历重点谈论自己在市场拓展、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突出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有过销售类的兼职等方面的内容,并附带谈到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技术方面的优势使自己更能胜任it行业的销售。
关于做简历的技巧还有很多,有一些我写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比如“揠苗也能助长”——我主张大学生在简历中恰到好处地夸大、虚构某些方面能力,虽然有不少老教授,还有些港澳台的读者发来邮件表示抗议,但是我依然固执地坚持这个观点。还有些比较实用的小技巧,不妨通过对以下两份简历的分析来简要地谈一谈。同样是在一张a4纸上做简历,同样是在简历中体现了“简而有力”的原则,其表现形式却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我不希望这两份简历成为大学生求职时的简历模板,只是希望它们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一份简历纯属虚构,第二份简历则是以我大学毕业时的情形现身说法。
这是两份截然不同的简历。就表现形式而言,二者的风格相去甚远。第一份简历是用word做的,第二份简历是用coreldraw做出来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觉得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做出来的简历还是要讨巧得多,虽然同样只是一张a4纸,内容也很简单,但呈现在招聘人员面前的时候,能让人耳目一新。我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师,用coreldraw软件做出来的这份简历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设计元素,但是,招聘人员一看就会知道这个求职者是认认真真下了一番功夫的,进而获得一种被尊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做一本厚厚的“*集”当然也是下了功夫,但那些功夫会增加招聘人员的负担,让他们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应聘者究竟来应聘什么职位。而这种简单而精致的简历,不但在形式上别出心裁,而且能让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更加快捷地获取他想要的信息。
就内容而言,第一份简历是理工科的学生应聘技术类的职位,所以紧紧围绕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这种能力可以非常量化而确定,能表现为各种具体的技能,也能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比赛、项目实践得到充分的证实;第二份简历是文科生应聘非技术类的职位,虽然也紧紧围绕求职意向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展开,但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比较发散,需要从多个方面来阐述,而且不像纯技术领域的能力那么确定,给人的感觉要虚一些。
用写论文的思维做简历(3)
第一份简历还在右上角附了照片。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附上照片的,尤其是应聘技术类的职位。如果确实是传说中那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霹雳世纪美少年,或者所应聘的职位客观上对求职者的外表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培训讲师、前台文员、行政助理等,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又明确要求五官端正,那就尽量在简历上附上照片。照片最好是免冠证件照,当然,也可以找专业摄影师来捕捉美丽的瞬间,或者借助photoshop适当美化一下。如果外表让强大的photoshop都感到为难了,那还是低调一点吧。这也正是上面的第二份简历没有附上照片的历史原因。
“求职意向”这一栏是不可少的。最好不要填写太多的职位,让人觉得自己很花心,职业规划很模糊。这样的求职者是不能给用人单位安全感的。如果要去应聘求职意向以外的职位,最好另外最一份简历,把“求职意向”这一栏做相应的更改。第一份简历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愿与锐意进取、管理规范的公司长期共同发展。”这一方面是求职者不卑不亢地对用人单位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给用人单位安全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忠诚度的,不是那种屁股还没坐稳就猴急着要跳槽的人。
“社会实践经历”更加重要。在智联招聘针对企业“对于应聘者的简历最先看的是什么”的调查中,的雇主都选择了“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这一比例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