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7

  他俊美的脸上露出了一种令人愉快的笑容,很有魅力。他其实没有传说那么冷漠,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用疏远的态度对待其他人。
  当我们说了第一次话以后,他偶尔也会和我简单地聊上几句。他的谈吐一点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总是围绕女人和这场战争,他会和我谈一些古典音乐方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没看过的书。我慢慢地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些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感觉到这个男人也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难以相处。
  在我们逐渐熟识起来以后,我曾经问他为什么单单和我较为接近,他又露出迷人的笑容:“因为我喜欢你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
  他好象在敷衍我,不过又像是真的。因为他对任何事的态度都是那么轻飘飘的,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注意。但我逐渐发现他也有重视的东西,那就是每个月会定时出去寄信;每次都是薄薄的一张纸,郑重地叠好以后放进信封里,然后写上巴黎某个陌生的地址。这样的习惯直到我和他分开为止都没有改变。
  柏林不时有人会来见他,但他总是不到五分钟就回来了,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曾经旁敲侧击地探过他的口风,可是没有得到任何答案。
  于是我终于放弃了对他的研究,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
  我们在法国的逍遥日子在鲍罗斯第六集团军被苏联人逼入困境的时候结束了,在接到增援命令后整个师都拔营上路,赶赴东线战场。虽然对未来的战斗有一丝畏惧,但更多的人都认为这是向元首效忠的最好机会,他们满怀信心,整装待发,但我却发现自己的临铺在誓师的时候带着厌倦的神情。
  “你不想去吗?”后来我曾在私下问他,“难道你不想为元首赢得这场战争?”
  “我的要求可不高。”他用开玩笑的口气跟我说,“我只想活下去!”
  这样消极的话如果传到长官的耳朵里就糟糕了!他一定会被处分的!我很不放心地警告了他,然后开始整理自己的行李。
  事实证明,他的话真的非常现实。
  当我们赶到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时候,鲍罗斯第六集团军和“顿河”集团军已经被打得一塌糊涂,苏联人的又气势汹汹地朝我们挺进。哈尔科夫的每个阵地的泥土都被炮弹炸翻了,死的人不计其数,我甚至亲眼看到在离自己最多十几米的地方有人被炸断了双腿,血肉模糊地翻滚着。
  我怕得要死,但却告诉自己不能丢党卫队的脸,每次的冲锋都像傻子似的的朝前跑。我不知道自己杀了多少苏联人,但是每天晚上都能闻到身上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儿。
  我们这个连队的死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罗斯托克·冯·波特曼却一直毫发无伤。我知道他常常呆在战壕里躲避督战队的监视,但是碰上肉搏的时候他却比谁都勇猛!他能找到最安全的位置,也能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拼出全力!
  即使这样我也无法认为他是个胆小鬼,我知道他在实践自己的话,“只想活下去”。
  俄罗斯的天气冷得让人发疯,我们收集了所有的燃料,把能穿的都套在了身上,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取暖。这天晚上,在我冷得够戗的时候,我看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那个金发男人用布条裹着的手攥住铅笔困难地写着什么,然后又像往常那样郑重地叠好,放进信封,揣进了怀里。我越过熟睡的人悄悄爬到他身边。
  “你还在写信吗?”我掏出残留的半个烟卷递给他,“是不是给你的情人?”
  他冲我露出微笑:“是我最重要的人。”
  “为什么没看到有回信?”
  “因为现在他不在巴黎。”这个现在满脸胡子和污秽的男人告诉我,“不过等我回去就能见到他了。”
  “回去?”我冷笑起来,“如果能活着从这鬼地方离开倒真是谢天谢地!”
  “当然,不过我会回去的!”他轻轻地说到,像描述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必须回去,我还得见见他……”
  他的蓝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奇异的光彩,这一瞬间我闪过一个念头:就是我们全葬身战场,这个男人依旧能爬出死尸堆,朝着回家的路摇摇晃晃地走下去。
  我们没有像前面两个集团军一样被消灭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但是伤亡惨重,刚出发时为元首立下的志向一天比一天淡漠。我比以往更加思念远在慕尼黑的父母和美丽的海伦,而我的队友还是依旧保持着他的原则,在一次次的激战中努力活下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也开始效法他。因为……我也想活下去。
  不断地有熟悉的面孔死在我们面前,战争的残酷往往能轻易毁掉人的勇气和理智,只剩下疯狂!可我身旁的那个男人却始终保有着该死的冷静,细心地分析着一切对在战场上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他甚至可以用带着余温的战友的尸体来为自己挡子弹。
  我紧紧跟着他,因为这样生存的几率才更大。
  好运一直跟随着我们直到1944年底,在一场大战后,我们被苏联人俘虏了。
  战俘的生活简直只能用地狱来形容,我们像狗一样被圈禁起来,满腔仇恨的苏联人可以对我们任意打骂,食物冰冷而且稀少,战俘营里也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很多伤员在不断地死去。每个人都被指派了繁重的劳动,每天累得倒下就睡着了。
  我开始后悔为什么来参加这场愚蠢的战争,为了一个人的疯狂理想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我不断地祈求上帝一定要让我有机会回去,我想见见妈妈和海伦,哪怕只看一眼……
  绝望成了这里的唯一主色调,但还是有一个人例外。
  波特曼沉默地忍受着这里非人的虐待,与在战场上的坚持一样,他还是那么冷静地分析着周围的条件,然后抓住一切机会活下去。
  他在被俘的时候受了点伤,下颌和脖子上还裹着纱布,可是他依旧照常干活儿,对苏联士兵的打骂表现出惊人的谦卑。几乎让我怀疑以前那个高傲的男人是不是已经死了。但事实证明他比我们都要聪明,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加顺利地呆在这个地方。有时候他甚至能和看守我们的士兵聊上几句。
  命运终于回报他的付出:大约在三个月以后,我们听到了一个交换少量战俘的消息。某个将军——我们也不明白是谁——愿意用手中的苏联战俘交换一定数量的德国战俘,受重伤的人和士官优先。
  就在那天晚上,我看到波特曼在大家熟睡以后偷偷地溜到了营房的外面,用布条蘸满灯里的煤油,然后再若无其事地回来,这样的情况起码持续了三天。
  开始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是一个星期后便听人说他被烧伤了,是在帮伙房做事的时候被窜起的火苗舔着了衣服,原本还没好的伤就更重了。
  我一下子全明白了,但我并不想告诉别人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很羡慕他。
  又过了两个星期,交换战俘的名单下来了,我在第三页第七行找到了罗斯托克·冯·波特曼的名字。
  现在,他终于可以去见自己最重要的人了吧?
  我挤出欣喜和失望交杂的人群,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突然想到,也许自己得在将来的日子里更加坚强,因为我也有必须活下去的理由。
  《天鹅奏鸣曲番外之 还要方糖吗》
  作者: e伯爵 整理/若息
  “还要一块儿方糖吗,夏尔特?”
  那个金发的男人站在茶几旁,端着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自从学会了怎么把上好的咖啡豆磨成粉末,怎么掌握酒精灯熬煮的火候之后,他就时常为我弄出一些很不错的提神饮料。
  “好的,谢谢。”我放下手里的笔,微笑着对他点点头。
  他把咖啡放在了我的书桌左角,然后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继续阅读那一摞文件。这位退役军人接替了我原来那位秘书的工作,而且干得不错。他对自己该做的事情学得很快,也迅速适应了法国乡间的生活。
  阳光顺着他的脸勾勒出明亮的轮廓;尽管从左腮到脖子那儿的烧伤疤痕还是很明显,但他已经没有了几个月前憔悴的样子,脸颊上逐渐恢复了血色,暗淡的金发也重新变得灿烂迷人。更重要的是,我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阴沉的色彩,那些尖刻的嘲讽、狠毒的暴戾都不见了,这个人在我面前只剩下了平和,一种安详到沉静的平和。
  他真的重生了,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仿佛是感受到了我的目光,他抬起头笑了笑,漂亮的蓝眼睛如同宝石一样:“我好看吗,夏尔特?”
  我转过头,有些尴尬地咳嗽了一声;幸亏是在阿曼德庄园里,没有其他人可以看到我的窘态,否则以他那种把“羞耻”等同为“虚伪”的性格,恐怕早给社交圈提供了无数的谈资。
  “都三十几岁了还这么容易脸红,夏尔特,你对我的欣赏就不能表现得含蓄一点吗?”
  他在大言不惭地说些什么啊!
  我端起杯子转向他:“呃……我只是刚好想告诉你这次的咖啡味道又进步了不少,和玛勒先生(作者:还有人记得这位大胡子老板在巴黎什么地方吗?)煮的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他顿了顿,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露出得意的表情,却若有所思地放下了文件把手肘撑在桌子上,望着我:“告诉我,夏尔特,你……真的不回巴黎了吗?”
  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即笑笑:“即使不在巴黎也有这么棒的咖啡,回不回去又有什么关系。”
  他抓住了我的左手:“是因为我吗?”
  我放下了杯子,没有说话。
  在阿曼德庄园里我能保留一个独立而平静的世界,但是却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我们不能离开这里,法国人还没有从民族的仇恨中解脱出来,罗斯托克不可能像个普通人一样在巴黎生活,何况他手里还粘着法国人的血。而我,也不可能若无其事地告诉朋友们现在我和这个人在一起,即使他豁出性命救过他们。
  “一辈子呆在这儿,不好吗?”我尽量平静地对他说,“战争都结束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包括我们的生活。我不认为咱们有必要再去适应大都市的繁华。”
  他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