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羽觴曲水试才情,落花诗就满坐倾

  一个平和却带著惋惜的嘆息声,从人群中响了起来。
  “今日雅集,本是赏心乐事。何离在诸位面前失仪,確有不当。但因此便闹得如此地步,恐怕有失我辈风度了。”
  眾人循声望去,只见两名衣著同样华贵的青年排眾而出。
  为首那人,乃是陈郡袁氏的袁戚,他脸上带著遗憾。
  他身旁的堂弟袁丹,目视刘奚,面带悲鸣。
  袁戚这话说得极有水平,他先是承认何离確有不当,占据了公允的立场。
  隨即话锋一转,暗指刘奚反应过激,破坏了整个雅集的风度。
  不等刘奚回应,他身旁的袁丹便接上了话,语气温和,却如软刀子割肉。
  “这位小郎君,”他刻意用长辈的口吻称呼道。
  “少年人锋芒太露,未必是福。何离兄不过是服散之人,神志不清,其言语本就顛倒,当不得真。君子当有容人之量,你却句句诛心,將其逼至如此境地。这般睚眥必报,恐非立身之正道啊。”
  这番话更是阴柔歹毒,反而將刘奚维护尊严的反击,从道德品性上对刘奚进行了贬低。
  要知道这种士人集会,今日会上的一举一动,肯定会在洛阳上流传下来。
  这两位陈郡士人,显然是不想被人传出,陈郡士人居然被一个无名小卒驳倒的趣闻。
  这到时候,丟的可不是一个人的脸了。
  这一唱一和,瞬间將刘奚置於一个极其尷尬的境地。
  荀蕤气得血往上涌,却一时间找不到话来反驳,因为对方句句不君子之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刘奚却笑了,他对著袁氏二人微微一揖,姿態比他们还要谦和。
  “二位说得是,今日雅兴,確实被败坏了。”
  袁戚点头,以为刘奚是在认错,差点说出孺子可教。
  “但这雅兴,並非毁於我的反击,而是毁於何离辱我先祖。难道阁下认为,听人辱骂先人,也是一种风度吗?若保持风度的代价是牺牲孝道,那这风度,不要也罢。”
  他轻飘飘一句话,就將风度和孝道这两个士人最看重的价值对立起来,逼著对方做出选择。
  接著刘奚又转向袁丹,神情变得更加诚恳。
  “这位长者教诲的是,君子当有宽仁之心。但宽仁,是对知错能改的君子,而非对以丑为美的狂徒。服散若只是个人癖好,关起门来,无人置喙。但当眾服散,並以此为凭,行辱骂先贤之实,这便不是言语顛倒,而是德行败坏了。对德行败坏之举施以宽仁那不是宽仁,是纵容。请问长者,我说的可对?”
  袁戚和袁丹的脸色终於变了。
  这二人可不是何离那等狂徒,反而是抱著目標而来,看著刘奚年少,打算以阅歷压人。
  结果发现刘奚也不吃这套,被扣帽子的时候反而还了一顶更大的帽子回来。
  刘奚看著他们微变的脸色,知道火候已到。他收起了笑容,神情变得严肃而沉重。
  “二位今日为他辩解,称其为失仪,劝我以宽仁。这看似温和,实则是在混淆是非,是在为这种腐朽之风张目。”
  身为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和人对线的键盘侠,在原身的知识加持下,这些攻击人的手法顺手拈来。
  袁戚和袁丹二人,脸色由青转白,嘴唇翕动,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
  这场舌战,他们输得比何离还要彻底。
  何离只是输了面子,而他们险些输掉了立身之本。
  一阵清越的琴音忽然从不远处传来,如山泉石上流,瞬间化解了空气中的剑拔弩张。
  眾人循声望去,只见河岸的一处草坪上,一名青年正抱琴而坐。
  此人年约二十三四,容貌清朗。
  长发隨意地束在脑后,几缕散发垂在肩头,显得颇为洒脱。
  他的衣著也颇为隨性,外袍的襟带鬆鬆地繫著。
  琴音渐歇,那青年缓缓起身,將琴轻放在席上,然后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
  他先是朝何离的方向看了一眼,见对方已经在药力作用下陷入迷离状態,便笑著摇了摇头。
  “诸位,今日良辰美景,何必为这等小事伤了和气?”
  青年的声音温和而从容,带著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不如就此揭过,大家继续雅集如何?”
  钟雅微微頷首,显然对这个建议颇为赞同。
  荀蕤也鬆了一口气,这种体面的收场方式,確实比让衝突继续升级要好得多。
  那青年转向刘奚,眼中闪过一丝讚赏之色。
  “刚才一番言辞,可谓是针针见血,字字珠璣。在下佩服得紧。”
  他拱手一揖,態度真诚而不卑不亢。
  “足下这般口舌犀利,將来若入朝为官,必是朝堂上的一把利剑。”
  刘奚回礼,正要谦逊几句,却听荀蕤在旁边轻声介绍道:
  “贤弟,此乃陈郡谢氏的谢鯤,谢幼舆兄。”
  荀蕤的语气中带著明显的敬重,他补充了一句:
  “幼舆兄乃是陈郡士人之首,德望素著。”
  陈郡谢氏。
  陈奚大概也猜到此人的来路了,东晋王谢,並称顶级门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词背后,正是这两个家族在歷史上显赫无比的地位。
  谢氏一门,更是人才辈出。谢安、谢玄、谢道韞……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刘奚仔细打量著眼前这个抱琴而坐的青年,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此人和那位在淝水之战中力挽狂澜的谢玄,究竟是什么关係?
  从年龄上看,谢鯤应该是谢玄的长辈,但具体的辈分关係,却不是他能够贸然询问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確定,能被荀蕤称为陈郡士人之首的人,绝不会是什么寻常角色。
  刘奚心中暗暗盘算著,看来,这场论战是要下休止符了。
  “谢兄过誉了。不过是据理而辩,当不得兄台如此夸讚。”
  谢鯤这番话后,眾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今日雅集的正题流觴曲水。
  钟雅重新也归席,环视著在场的眾位士人,声音朗朗地宣布道:
  “既然诸位雅兴未减,那我们便开始今日的流觴曲水。”
  他略作沉吟,远眺洛水远山,又看了看这座歷经沧桑的古都,缓缓说道:
  “今日就以落为题,诸君各展才思,一抒胸臆。”
  话音刚落,早有僕从將一只精致的木质羽觴轻轻放入曲水的上游。
  羽觴形似鸟雀,通体髹以朱漆,在阳光下泛著温润的光泽。
  觴中盛著半满的清酒,散发著淡淡的酒香。
  眾人屏息以待,看著羽觴顺著人工开凿的曲水缓缓而下。
  这羽觴仿佛有著自己的生命,时而在某处稍作停留,时而又加快速度,宛如在挑选著自己的主人。
  终於,羽觴在一处弯道轻轻撞岸,停在了一位陈郡士人面前。
  此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清瘦,眉宇间带著几分文人的清高。
  他见羽觴停在自己面前,也不推辞,起身取过酒觴,一饮而尽。
  然后他清了清嗓子,开口吟道:
  “行人踏浅径,片细如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这首诗虽然工整,却显得过於平淡,既没有什么新意,也缺乏深刻的感情。
  不过作为开场之作,倒也说得过去。
  眾人礼貌地点头称讚,那人却没有立即將羽觴重新放回水中。
  而是换了一个新的羽觴,故意朝刘奚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刚才这位郎君效仿诸葛武侯,舌战群儒,想来文采也必定不凡。不如让羽觴直接到他面前,让我等见识一下他的文章?”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其中的试探意味。
  刚才何离和二袁的丟脸,还是让一些陈郡士人心中不快。
  毕竟是同郡同乡,被一个外来者如此羞辱,多少让他们有些不甘。
  本来还有人想继续出面和刘奚辩论,都被谢鯤挡住了。
  谢鯤也看出来了,说白了一群成名的士人,辩论无论是输贏都是丟脸。
  何况还不一定辩的贏,所以这位士人打算换个打法。
  现在正好借著流觴曲水的机会,看看这个刘奚除了伶牙俐齿,是否真有能力。
  钟雅眉头微皱,正要出言阻止这种破坏雅集规矩的行为,刘奚却淡淡一笑,主动起身。
  “既然诸位雅意如此,刘某便献丑了。”
  他走到曲水旁,接过那人手中的羽觴。
  目光悠悠地看向远方的洛阳城,沉默了片刻。
  春风轻拂,水声潺潺,连鸟雀都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终於些许瓣飘落到身边。一直沉默的刘奚,忽然低声吟诵起来:
  “洛阳城东桃李,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顏色,坐见落长嘆息。”
  钟雅微微一顿,玩味地看著他。
  “开篇倒是清雅,但这坐见落长嘆息,怕不只是在嘆落吧?“
  荀蕤笑著对庾亮说:“你听听。刘奚年纪与你相仿,这份见识可比你老成多了。”
  庾亮不服气地踢开脚边石子,噗通一声落水。
  “学他对儿唉声嘆气?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有空悲春伤秋。”
  刘奚仿佛未闻,继续吟道。
  “今年落顏色改,明年开復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復洛城东,今人还对落风。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本是数百年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前几日刘奚练字的时候就想好在找机会念出这首诗。
  诗中所蕴含的世事无常之感,以及对权贵倾颓的忧思,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心绪暗暗契合。
  人生如寄的悲凉与对未来的不確定感,早已是士人阶层普遍的集体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的意境,並不会让时人感到突兀。
  至於诗的后半闕,刘奚则刻意隱去不说。
  因为那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苍凉感慨,一种属於老者的通透与无奈,与他此刻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少年身份不符。
  此诗一出,自然也是震撼全场。
  谢鯤缓缓抚琴合之,“此诗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个先前挑衅的陈郡士人,反覆念著:“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念一遍,脸色便苍白一分,最后声音哽咽:“此诗,正是我等心声。”
  钟雅点头:“这诗,以咏史。桑田变成海,我等这几年所见,不正是如此?”
  一个年轻士人眼圈一红:“我叔父去年还在军中,今年……这明年开復谁在,说的何其切实。”
  “我家祖业……“有人掩面,“大军过境,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庾亮也红著眼,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因为疫病逝去的亲族。
  “我方才失言了。三年前洛阳繁华如昨,如今满目萧条,正是古人无復洛城东。”
  谢鯤摇头:“永康年间此地雅集,人才济济。今日所见,不及往昔之半。”
  “我等祖辈承平日久,“钟雅深嘆,“轮到我们,却要承受这般离乱。幸有郎君妙笔,为我们留下心跡。”
  先前挑衅的士人走到刘奚面前,声音诚恳:“方才多有得罪。此诗当为传世之作。”说完深深一揖。
  谢鯤拍拍刘奚的肩膀:“以诗言志,浇胸中块垒,这才是名士风度。此诗必將流传。”
  钟雅转身对眾人道:“今日得闻此诗,已不虚此行。诸君,当共饮一杯,为这洛阳,为这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饮此杯!”
  眾人齐声应和,纷纷举觴。
  洛水之畔,诗声裊裊,眾人都知道今夜见证了一首不朽之作的诞生。
  每个人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痛苦,也在倾听著別人的悲伤。
  雅集的气氛已经从悲伤中沉淀下来,化为一种深沉的敬意。
  眾人散去后,钟雅、荀蕤和庾亮三人,却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与刘奚一同缓步在河岸边。
  春风习习,吹散了酒意,也让激盪的心绪平復了许多。
  “经此一诗,明日之后,你的名声怕是要传遍洛阳內外了。”
  荀蕤率先开口,语气中是发自內心的喜悦与激动。
  刘奚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望著远处夕阳下洛阳城的剪影,神色平静。
  “荀兄谬讚。虚名於我如浮云,今日之诗,不过是有感而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恳切而真挚,“若能以此身,为这风雨飘摇的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生平所学。”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微妙地变了。
  一直默然不语的钟雅,此刻抬起眼,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落在了刘奚的脸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
  “为国效力,志向可嘉。然无位,则无以行其道。”
  他说著,目光不著痕跡地转向了荀蕤。
  这一眼,包含了太多未言明的东西。
  荀蕤立刻读懂了钟雅的潜台词:你举荐的这个人,才华是有了,但他的心性如何?他想要的,究竟是匡扶社稷,还是仅仅一个向上爬的官位?
  荀蕤心中一紧,立刻上前一步,郑重地解释道:
  “彦胄兄,贤弟有临危不乱的急智,更有的眼光。这等见识,岂是那些只知钻营谋利之徒所能有的?此乃真正心怀天下之士!”
  钟雅听完,没有立刻说话。
  终於钟雅缓缓点了点头,眼中的审视化为了决断。
  毕竟晋代有规定,举人不实,连坐其罪,如果钟雅举荐一个无背景又无能力的人,肯定对他自己有影响,需要审视。
  不过今天刘奚一首诗肯定要流传出去的,之前和陈郡士人的爭论也会被人美化为少年意气,得到能言善辩之名。
  钟雅只是思索了片刻,便点了点头。
  “既有此心,亦有此才,自当为国所用。”
  他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直接对刘奚说道:
  “我身边正缺一名尚书令史,掌管文书,参议杂事。此职虽卑,却能直面朝堂中枢,洞悉天下之变。刘奚,你可愿屈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