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三十六计》

  颍川的那些世家,荀,周,陈,钟神马的就不要想了。
  第二日,高哲在书库里寻找一些兵书,比如《六韬》,《尉缭子》,《孙子兵法》...这些可都是传承啊,是大宝。贝,放在一个学问都如此奢侈的年代。这些兵书绝对是大杀器。
  事实上他有在拼命回想一些《三十六计》的内容,试图写下来,不过还没开始做,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写一本书太麻烦了。
  二来,还是这个东西太恐怖了。
  首先:打仗。
  依托《三十六计》的套路,哪怕生搬硬套,总比两眼一抹黑强吧?
  这便能影响、改写无数场战役16的走向!
  其次:培养。
  恐怖的地方是量产,条件极低,只要认识、了解文字,能读懂《三十六计》即可。
  军官不过下限,也许有人悟通了《三十六计》,跃升一代良将、大将或统帅,犹未可知。
  再者:传承。
  为什么草莽出身的武将,多数凭借勇力,而非韬略?
  答案在于,他们学不到!
  世家士族统治知识学问、割裂文化传播,兵法兵书本稀有,他们自己都宝贝卵/子似的藏着掖着,怎会大方示人?
  自古起于微末的善战者,终归少数,一旦他们老了、死了,整个建立起的家族随之也没人撑得起来,富不过三代,将逐渐的衰落灭亡。如果他们有《三十六计》,完全可以弥补短板,有资本生存下去,慢慢的成就新的世家士族。
  最后:遗祸。
  万一《三十六计》传入蛮荒之地,赋予那些凶猛的异族智谋,中原还玩儿不玩儿了?
  四种主要的考虑,私心公义皆有,高哲暂时否决了《三十六计》的出现。
  当然放弃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没想起了内容,只记得一些案例。
  不一会儿,有侍女敲门,来禀报东院儿的,刘小先生和姚小先生来了,正在门外等候。
  顾里唤他们进来,不一会儿,高哲面前就站了俩个人。
  一人身长七尺,面冠如玉,眉目俊朗,着一袭白衫白袍。
  一人身长六尺,脊背佝偻,颈长头大,穿一挂黑衣黑裘。
  前者嘴角儿挑着温暖人心的微笑,端的是翩翩佳公子,温雅如玉。
  后者三角小眼眯成缝隙,流露~阴翳,叫人感官上觉得不是啥好东西。
  刘基、姚忠。
  刘基,就是刘伯温,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伯温。
  姚忠,就是姚广孝,别名道衍和尚、独庵老人、逃虚子、黑衣宰相,等!为了造反而造反的典型代表,靖难之变的策划者!
  高哲从彼时空带来的十人之二,也是唯二的两个文臣谋士。
  刘伯温、姚广孝今年同为十五岁半,不过看起来,姚广孝那张老脸,说他是三十三岁也有人信。
  身世上,高哲把刘伯温、姚广孝设定成逃荒险些饿死的寒门士子,高家收容了他们还教导了他们……一通神编。
  刘伯温和姚广孝,齐刷刷的拜礼,道:“见过君候。”
  高哲伸手道:“坐下吧!”,没等刘伯温、姚广孝屁/股稳当,他接口问道:“书楼的藏书,我听左慈道长说,你们看得差不多了?”
  刘伯温颔首,道:“是。”
  姚广孝不言语,兴致不高。
  高哲漫不经心般,道:“懂了吗?”
  刘伯温斟酌着,道:“有些晦涩古典,诘屈聱牙,确实不是很懂。”
  高哲变脸冷哼:“真的?你肯定自己做得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刘伯温收敛笑容,细弱蚊声的道:“惭愧。”
  高哲等了半天,还不见姚广孝说话,上赶问道:“你呢?说960话!”
  姚广孝艰难的吐出俩字儿:“半懂。”
  高哲眉毛一挑:“半懂不懂,那就是不懂喽?”
  姚广孝低头,做了鹌鹑鸟儿。
  高哲站起身,先对刘伯温道:“下人们说,你一眼十行?”,后对姚广孝道:“你也厉害,一眼扫过,七行俱下!”,他张开双臂,冷嘲热讽道:“都很不错嘛!一遍过目不忘,两遍倒背如流,了不起哟!”
  猛地激烈,高哲大怒斥责:“那叫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卖弄自己的天赋才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愚蠢!!浅薄!这是你们该有的样子?”。
  他把目标再次对准姚广孝,恶狠狠的道:“最可气的是你!因为这种破事儿输了,居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你怎么不去死?!”
  刘伯温拜礼,道:“君候之言,醍醐灌顶,基知错了!”
  姚广孝亦拜礼,道:“忠知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