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黎明之前
在回柏林的路上,鲁道夫陷入了沉思,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想将主动权放在别人的手上。
矿产之类,其实通过和苏俄的交易以及在在华国的交易已经获得了不少,至少能支持几年的时间。
剩下来的就哟看凯瑟琳在西班牙的操作了。
经这些资源控制在手上运输到本土才是最实在的。
特别是石油,如果石油供应被掐断那将对dé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说汽油柴油了,其他的很多延伸品都是问题。
所以必须储备更多的石油,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出来,暴露就暴露了,只要运“一六七”到国内是多少就是多少。
英法还不敢挑起战争,直接击沉那么多挂着意大利名义的dé国上传,这和英法的战略不相符。
利比亚的油田很少人知道,即便是在后世也是很晚才发现的,可以想象的是开战之后北非的争夺将更加的激烈了。
在dé国是有油田的,而且是页岩油,这种油田开采成本非常高,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天价,当然和后世比起来还是差很多的,要知道石油可是翻了几十倍的价格的。
现在各国根本不愿意去开采,因为开采成本比去中东买高多了。
当然dé国不行,本土的油田必须用起来,只不过储量太少了,只能当在地中海被切断后聊胜于无的选择。
至于dé国之前二战使用的煤转油方法鲁道夫是不打算用的。
才有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的功率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而且煤转油只能转成低标号的汽油,这更加不能用了。
如果之前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能和现在一样用柴油发动机的话恐怕苏俄人就算要挡住dé国的进攻恐怕也要再付出几万辆的坦克代价。
在和苏俄签订条约后,或者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后自己还能从苏联弄到一批石油,苏联人不敢给多,但是多少都会给一点,剩下来的都要从罗马尼亚弄了。
罗马尼亚是中西欧最大的产油国,而且在拿下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已经和dé国接壤了。
历史上二战爆发的时候,在罗马尼亚倒向dé国之前,ying国就已经将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买走了,并且还买走了所有的开采权。
虽然后期罗马尼亚倒向了dé国,但是库存没有了,采油设备也被破坏,出产实在有限。
所以动手必须要早!
现在dé国很有钱,这是鲁道夫的成果。
现在罗马尼亚的储备有200万吨,每个月还能提供30万吨的石油,可以提供战时一半的消耗。
趁着英法还在控制中东眼巴巴的指望dé国不要向西挑起战争,早点把罗马尼亚给拿下。
而现在,二战还远着呢!现在还是和平时期,当然要用和平的方法!现在,dé国是有着雄厚的资金基础的,dé国可以轻松地将罗马尼亚所有的石油,全部都进口过来!
霍里亚·西马罗马尼亚铁卫党的这个新兴领袖早就进入鲁道夫的视野,这个贴卫队可以说是罗马尼亚的极端组织,但是他们“一人一英亩”的口号却是让很多被大地主压迫的罗马尼亚农民选择支持他们,毕竟罗马尼亚到底还是一个农业国家。
而且在城市中显然也有不少人对他们保持支持。
在西马这位副总理的安排下,里宾特洛甫毫无例外的见到了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霍亨索伦二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里宾特洛甫很快说服了卡罗尔·霍亨索伦二世. ......
因为dé国向他们开始输送武器装备了。98K步枪,HE51战斗机,三号坦克,甚至FB109战斗机的出口品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T-38坦克,冲锋枪。
瞬间就让卡罗尔·霍亨索伦二世这个面对国内反抗不断,外部又受到苏联和匈牙利威胁的局面改观了不少,英法毕竟隔的远,并且不会出手这些先进的装备给他们。
200万捅石油换成了这些装备,剩下来的十年开采权同样也被卖了。
不要奇怪,这些dé国开始淘汰的武器对于这些三流效果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没有之一。
因为这些东西很多比英法用的主力装备都好。
而西马也被任命为总理,罗马尼亚更早的加入了dé国的阵营。
1938年,对于鲁道夫来说是重要的一年,2.0他的所有计划都已经逐步的在收拢,现在要做的不过是等到一个收网的时间。
这一年,也许下一年dé国都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安而帮助苏联大搞经济建设,进口物资。
看上去是囤积物资是一方面的,但是更多的是给这个庞大的国家平整平整土地,免得自己的坦克陷入泥潭之中。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内dé国可以利用储备和进口的物资放心大胆的去制造武器,发展军备,训练军队,再也没有人恶化国家可以监督限制自己……
对面之后残酷的消耗战,战争机器必须要提前运转起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