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密会——j先生
但对于五常,工作还没有结束,送走其他15国首脑和机要人员后,五常元首偕同联合国秘书长、盘古首席科学家宋嘉悄然转移到会场后方一间小屋。
根据“地球防御计划”二级响应的设定,他们将在此成立“地球联合政府”中央委员会,为未来的“地球联合政府”打下地基。
三级响应时,五常的联合未知会其他国家,出于同样的考虑,地球联合政府中央委员会的成立目前也不会向其他国家透露,以便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留下充分的操作空间。
小屋中的陈设很简单:一张7人环形桌,环形桌当中的空地上是一个方台。
7人依次坐定,宋嘉看到桌上每人面前放着一个蓝色文件夹,封皮上没有任何说明。
他打开自己那份,就见其中是2套影印本,一为《巴别决议》,一为《太平洋宪章》。
从影印的材质看,这是两份年代久远的文件,宋嘉也是第一次看到...
“地球联合政府”并不在“盘古计划”所能规划的范围内,这场7人会议宋嘉事先也毫不知情,但看得出,这是五常和联合国早已安排好的环节。
趁元首们相互商谈的空隙,宋嘉仔细翻看起了手上的文本。
原来“地球联合政府”的构想远在“盘古”诞生前很久就已有了雏形。
它源于半个多世纪前,当时的中国领袖J先生的一个提议。
那是1945年3月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夏威夷举行的一次中美苏英四方元首秘密会议。
由于此前的雅尔塔会议没有中国参与,虽然美苏已在会上完成了势力范围划分,但也认为中国对战后亚洲的秩序重建有较大的重要性,加之当时随着战争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需要最高层共同协调的问题,在米国的坚持下,其他国家最终还是同意了举行一次让中国参加的会议,但不对外公开,以杜绝影响雅尔塔体系的可能。
这就是夏威夷会议。
而中国当时国力未振,即便在米国的有限支持下号称同盟国四强之一,但其实在与其他列强的交涉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甚至连自身的基本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来到夏威夷参会的J先生面对的也依然是这种局面。
他痛心于各强国在种种冠冕堂皇的幌子下只顾瓜分利益而不顾道义,却又受限于本国孱弱国力而在现实政治层面难有腾挪空间,就算只是要维护本国正当权益都举步维艰。
就在此时,J先生通过自己的特殊渠道,了解到盟军在欧洲战场刚刚破获了纳粹dé国的外星文明探索工程,而他们当时大多热衷于抢夺纳粹dé国遗留下的种种先进武器,却对这项看似没有多少实际利用价值的意外收获有些不以为意。
但从该工程被缴获的那些残缺不全的资料中又隐隐透露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蛛丝马迹。
J先生不但注意到了这些,也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考量,由此,他逐渐形成了一个设想:既然在现实政治层面无法施展,那就新辟蹊径,不但为人类那看似有着清晰前景,实则未知的未来做好某种准备,也希望通过这个设想能让这些只知瓜分眼前利益的列强有所反省和收敛。
随着这个想法的逐渐成形,出于J先生自己的信仰,他很自然地将这个提议命名为“巴别方案”,而这就是后来“巴别决议”和“太平洋宪章”的最初雏形。
可该设想在夏威夷会议上提出后,却并没有获得什么真正的响应,毕竟在这世界大战即将胜利收网的时刻,列强眼中最关心的还是各自能从网中得到的那些鱼。
之后,还是那位一直以来有限支持着J先生的米国总统,虽然此时他已重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还是给了这个提案关键性的赞成,并由此推动这个设想在夏威夷会议上得到正式商讨,并最终形成了“巴别决议”和“太平洋宪章”。
而出于这份决议中某些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势,使四国元首们决定让这份决议成为当时尚未成立的联合国作出的第一份决议。
也正由于它诞生在联合国成立之前,因此也被称为“零号决议”。
某种意义上说,在“巴别决议”中,联合国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联合国”。
“巴别决议”所要构建的正是一个由地球上所有国家组成的联合政府,并由它在完成全球统一的基础上,使人类成为同一个政治架构上的整体,去面对宇宙中的其他文明,迎接可能的危机与挑战。
然而,由于该决议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加之在这些大国的谋划中,出于构建全球政府时保证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令诸多中小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要作出更大牺牲。因此自该决议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一个不宣之秘。
接着,在决议完成之后,随着纳粹dé国外星文明探索工程的残余文件不断被破译,政要们尴尬地发现,“巴别决议”中的不少内容与纳粹dé国在这方面的预想有不少异曲同工,甚至不谋而合之处。
虽然纳粹dé国的不少做法是各国在寻求更有效的权力运作方式时都可能会借鉴的,但对政治核心中那道意识形态红线,还是没有人会去触碰——或者说国家体在这些问题上是只可以做而绝对不可以说的。
于是,四国元首决定将“巴别决议”和“太平洋宪章”无限期封存起来,只在四国及后来的法国元首中各自单线相传,直至除首脑之外那些知晓纳粹dé国外星文明探索工程的人全都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发现外星文明可能威胁到地球的确凿证据时方可解密。
由此,“巴别决议”和“太平洋宪章”,以及让它诞生的那次夏威夷会议都从历史的记载中完全消失了。
通过文件中的只言片语,宋嘉还发现当时纳粹dé国外星文明探索工程其实已经接近了发现“微弦”的门槛,只是当时“微弦论”还未诞生,那些科学家们最终还是在视而不见中与微弦擦肩而过了。
更让宋嘉吃惊的是,那项工程的负责人,他的姓氏竟然也是“奥布莱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