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火与土之歌

  青藏高原,是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高原陶器,就是高原民族从原始蒙昧走向文明曙光的见证物。
  藏族是一个对生活器皿十分讲究的民族,除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石器、木器以外,陶器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器皿之一。
  按照过去的地方政府规定,制陶的人被称为陶匠,陶匠的家人有耕地,而陶匠没有耕地,陶匠的生活来源靠出售陶器换回粮食、茶叶、盐巴、青稞、酥油等生活必需品或现金。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家只要有一人有制陶技术而又从事制陶的,便要向其主人上交十八件陶器,如果一家中有两个陶匠,便要交两份。
  在西藏制陶技艺传承,一般是父传子,或兄弟传,传男不传女,女人从不操制陶手艺。
  尽管陶匠靠手艺吃饭,但是在过去的西藏人眼中,陶匠往往被视为贱人,与铁匠、理发师、天葬师等职业的人一样遭人白眼,甚至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们同桌就餐。
  究其缘由,据说是因为陶匠在制陶时,烧死陶土中的幼小生灵,因而是有罪之人。
  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择婿嫁女时尤其看重这一点,一般人家都不愿意与有陶匠的家庭通婚,正因为如此,过去的陶匠们的结局大多都是孤独终老。
  时至今日,制陶人平时以农耕为主,只有在春耕前或秋收后的农闲时才制作陶器。
  没过多久,林枫一行人就收集好了一大堆干牛粪,而郑恺和陈贺二人则叫苦不迭。
  由于手头没有工具,郑恺和陈贺只能徒手操作,将那些板结的土壤一块块抠起来敲碎。
  忙活了半个多小时,都没能弄到多少枯草根,而此时林枫(b)早已开始砸土了。
  藏族陶匠制陶的第一步工序便是砸陶土,在家中院里或大门口找一处铺有石头的凹地,打扫干净,背来陶土,席地而坐,用石头慢慢砸,直到全部成面。
  然后再用筛子筛上几遍,去除沙粒和残渣,筛下来的陶土就可以拿来用了。
  说来也巧,村里正好有户藏民家里石墙倒了,露出一块石板,和藏民说了几句后,藏民便同意把那块石板送给明星们,而他的条件便是让明星们把他家石墙重新堆起来。
  好在那堵石墙并不是很高,明星们忙活了一阵子,便将石墙堆砌了起来。
  在将那块石板搬回宿营地后,林枫便开始砸陶土,经过石头一遍遍地捶打,陶土变得越来越软。
  在将陶土砸扁平后,取出其中的沙粒和残渣,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和泥。
  和泥就和和面一样,需要加水进行糅合,就跟揉面似的来回揉,直到完全揉匀为止。
  和泥是件重活,需要花很多力气,正因为如此,林枫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李辰。
  李辰也没有多想,直接就撩起袖子开干了,而林枫则开始搭建稍后要用的露天堆烧窑。
  原本林枫还想着去藏民家里要点石板来围一圈,但后来转念一想那样做不太好,毕竟那都是人家家里墙上的东西。
  取了些还没有砸过的陶土按压平实,然后便直接摊在草地上任由阳光直晒,没过多久陶土就变硬了。
  在将变硬的陶土从草地上拿起来,稍微弯曲一下,便成了陶土制成的厚瓦片。
  将那些陶土厚瓦片围成一圈后,一个防风保温的保护罩便做好了,虽然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是很实用。
  正当林枫寻思着过去看看陈贺和郑恺两个人弄了多少草根的时候,陈贺和郑恺刚好回来了,而他们的手里都拿着一大把草根。
  林枫故意开玩笑道:“可算是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们俩迷路了,正准备去找你们呢。”
  郑恺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哎,早知道我就不多嘴了,老老实实去捡牛粪挺好的!”
  “这玩意实在是太难搞了,弄得我手指甲都断了。”说话间,陈贺扬了扬手。
  林枫说道:“好了,你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吧。”
  郑恺有些难受的说道:“我都快渴死了,营地里有没有水?”
  林枫坦言道:“有倒是有,但是那是拿来和泥用的,你实在口渴的话,就去村子里要点水喝吧。”
  郑恺说道:“让我喝几口先,等下要是不够用的话,我就去村子里要。”
  林枫点了点头,说道:“那好吧,那你过去喝吧。”
  在将那个茶壶提起后,郑恺便咕咚咕咚的喝了起来,喝完后便将茶壶递给了陈贺。
  陈贺接过茶壶刚喝两口,便将茶壶翻转了过来,底朝天抖了两下,连一滴水都没有流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