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

  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
  结束了朝会,外面的天色也已经亮了。
  刘义真头顶著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走出了太极殿,询问时间,才知道还没过卯时。
  凌晨三点起床,五点上朝,儘管每隔五天才举行一次朝会,但这確实有够折磨人的。
  据说萧衍执政初期,每天都要举行朝会,刘义真也不知道南梁的朝臣们究竟是怎么熬过去的。
  往尚书台去的路上,刘义真强忍著哈欠,叮嘱徐羡之道:“政令下达后,务必晓諭各地百姓,
  告诉他们,究竟是承了谁家的恩情,才得以免去通租宿债。”
  他颁行仁政,是衝著为自已招揽民心去的,可不是要为司马德文树贤名,立恩义。
  “下官明白。”徐羡之其实也是不学有术的代表,他出自寒门,本身没什么学识,能得到刘裕的信重,官居尚书僕射,全靠自身的聪明才智。
  寒门並非是贫苦之家,而是没落的贵族、世家、豪门,为低等士族,社会地位仅次於以上三者。
  而庶民也並非是普通百姓,所谓庶民,即庶出之民,是贵族、世家、豪门出了五服的亲戚。
  二者之下还有布衣,相当於社会的中產阶级,有房、有地、有產业。
  当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属於自谦,当不得真。
  布衣之下则是吏家、军户、佃户、牧户,以及没房没地的流,没有正当职业的氓。
  至於那些贱籍的奴隶,他们在古代不算是人。
  正午时分,正是官员们休憩的时候。
  侍中褚淡之来到了尚书台,不过,他此行並不是为了拜謁刘义真,而是径直找到了谢瞻。
  谢瞻为世子府主簿,与刘义真一同来了建康,暂任度支尚书。
  西晋时,尚书台共有三十五曹。
  东晋晋穆帝以后,仅剩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驾部、库部、中兵、外兵等十五曹。
  由於刘义真此前恢復了起部,现在的尚书台共计有十六曹。
  设尚书五人,即吏部尚书、祠部尚书、五兵尚书、左民尚书、度支尚书,分领十六曹。
  谢瞻的度支尚书,顾名思义,掌管全国贡税租赋的统计、调拨、支出等事务。
  褚淡之今日前来,正是为了赋税之事。
  “谢尚书,我听说令君有意恢復度田收租制,今后按亩收取田租,不知尚书可有耳闻?”褚淡之既是侍中,又是国舅,地位远高於谢瞻,但依然一副斯文有礼的模样。
  谢瞻身为刘义真的亲信,又掌管贡税租赋,如何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坦言道:“確有此事。”
  褚淡之大急:“哎呀!当年晋室推行度田收租,惹了眾怨,不得以才废止,谢主簿何不劝阻令君。”
  谢瞻没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跟他算起了帐:“每亩良田可出粮十斛,贫田亦可出粮三斛,纵使度田收租,每亩良田需要缴纳的田租也只是贫田的一成,假使侍中家有良田万亩,一年可得谷粮十万斛,又何惜三千斛的田租。”
  十万斛的收穫里,交出三千斛作为田租,看似不多,但在现行的『口税米三斛”的制度下,褚淡之纵有万亩良田,也只需要按照家里的丁口,每人缴纳三斛米。
  丁口非指女眷、奴僕、婢女,而是家中的成年子弟。
  “谢主簿说得轻巧,一年三千斛,十年便是三万斛。”褚淡之苦笑道。
  康献皇后褚蒜子曾经三度临朝,听政四十年,在此期间,娘家倚仗她的权势,吞併的土地何止万亩良由,也难怪褚淡之最先坐不住。
  谢瞻却道:“我在接任度支尚书之前,令君就曾说过,不当家不知盐米贵,如今士族豪强大肆兼併土地,朝廷收到的田租日益减少,我亦感触颇深,如今已是迫在眉睫的时候了,再不恢復旧制,国將不国。”
  褚淡之很想说一句这大晋早就已经国將不国了,但终究没有胆量喊出来。
  “谢主簿,我此来,並非为了褚姓的一家之私,此事关係到了全天下士族的利益,陈郡谢氏难道就能置身事外。”
  可惜,褚淡之看错了谢瞻。
  原时空中的谢瞻寧肯病死,也不愿看到谢晦为宗族带来灾祸,他如今得了刘义真的信任,自然也不会因为多缴一点田租,而站到刘义真的对立面。
  谢瞻苦口婆心道:“令君恢復旧制,这是利国利民的善政,旁人不了解令君的苦心,褚侍中身为外戚,更应该体谅才是。”
  “谢主簿当真不顾宗族利益?”
  “无非是多缴纳些田租,何侍中不必危言耸听。”谢瞻正色道。
  褚淡之见说服不了谢瞻,而返,
  谢瞻注视著褚淡之离去,暗自冷笑:“人生在世,贵在知足,但总有些人利令智昏,贪得无厌。”
  当然,谢瞻也清楚褚淡之只敢在暗中串联,希望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能够挑头。
  真让褚淡之带头反对,他既没有那个名望,也没有那份胆量。
  果不其然,在谢瞻这里碰了壁,褚淡之又去见王恢。
  但王华、王曇首已经先他一步,与王恢议论起了度田收租制。
  二人原是刘义隆徐州刺史府的幕僚,宋国建立后,徐州刺史府被撤销,但他们还是奉刘裕之命,追隨刘义隆来到了建康。
  刘义隆的徐州刺史府班底其实都还在,他隨时可以出镇一州。
  王恢的官署內,王曇首正色道:“族长,令君决意恢復旧制,心志坚定,吾等为宗族计,还请始兴公切莫受奸人挑唆,与令君为敌。”
  当初王曇首的父亲死后,他只取书籍,不问產业,本身就不是一个重財的人。
  事实上,並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褚淡之那样对恢復旧制反应激烈,否则当年士族抗税,也不会只欠下五十余万斛的穀物。
  王华附和道:“不错,你与刘家是姻亲,年纪轻轻就高居四品游击將军,切莫辜负这份信任,
  自毁前程。”
  王恢心中暗笑,他正愁族议时,自己势单力孤,想不到王华、王曇首就先来劝说自己了。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疑惑,又问“北山鲜卑?”
  “他们是河西鲜卑的一支,因牧居在张掖郡的北山而得名。”
  刘义真听罢,疑惑道:“河西究竟有多少鲜卑部落?”
  法诚只道:“难以计数。”
  河西有著广的草场,西汉时,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致使匈奴由盛转衰。
  魏晋时期,以禿髮鲜卑为首的鲜卑各部由漠北南迁,进入河西,也就发展成了如今的河西鲜卑。
  大小部落究竟有多少,法诚一时也说不清楚。
  刘义真感慨道:“当真是错综复杂。”
  说著,刘义真又问:“酒泉公才德如何?”
  法诚犹豫许久,才如实道:“酒泉公有將才,然而喜好奢靡,继位后,屡屡大兴土木,早晚穷尽国力,倘若令君不能救援,势必难以长久。”
  刘义真暗暗頜首,他们刘家父子占据了这么大的疆土,都不敢放纵自己內心的欲望,西凉连个凉州都占不全,李歆竟也敢大兴土木。
  他没有回答自己是否会向西凉提供实际帮助,转而问道:“酒泉公如此行事,难道无人劝阻?”
  “凉州诸姓,岂无远见卓识之辈,敦煌宋,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先祖逝世以后,命宋辅佐酒泉公,总掌军政,宋屡屡进言,奈何酒泉公不纳忠言。”
  看著法诚嘆息的模样,刘义真也能感受到对方內心的无奈,也有些庆幸,自己身为权臣之子,
  是那个拿主意的人。
  否则,真要遇上个不听劝的主,真能活活把人气出病来。
  譬如项羽与范增。
  一整晚,刘义真都在与法诚交谈,通过他,来详细了解西北三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