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炎兴之治,盛世降临(求月票)

  第95章 炎兴之治,盛世降临(求月票)
  唯有真正的经历过混乱,才知安定的生活到底有多么难得;
  ——现在的大汉正是如此。
  顾琛的传说实在太多。
  口口相传之下,面对他如今的身死,给大汉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过于致命。
  诸葛亮察觉到了这点。
  在深思熟虑之下,诸葛亮上奏刘禅奏请刘禅改元。
  在当前的这种时代。
  改元就代表着万象更新。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解决掉当前大汉百姓们的悲伤之情。
  如今大汉正是冉冉升起之时,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动乱。
  在听到此事的严重性后。
  饶是刘禅再怎么不愿意彻底抹去刘备与顾琛所打下的章武盛世,也不得不为天下选择改元。
  其实在顾易看起来如今的刘禅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这或许是因为局势变了,刘禅无需面对那么多的危机,他整个人看上去更加的重感情了一些。
  章武十六三,七月;
  刘禅于洛阳祭祀大汉先帝及顾熙顾琛。
  随后正式宣布改元“炎兴”。
  寓意——
  大汉当兴!
  并且大赦天下。
  此举确实是冲散了一些因顾琛身死而带来的悲伤。
  毕竟哪怕百姓们再怎么不愿接受顾琛身死。
  但斯人已逝;
  ——留给他们的也唯有继续前行。
  顾易并未选择急着操控。
  于他而言,为天下的话现在操控确实是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
  都不用去管别的。
  利用现代人的视野来提高大汉的生产力与整体水平,这一点顾易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于顾氏而言。
  此时操控却并不是什么好的时机。
  毕竟如今的顾氏本就是鼎盛之时,纵观整个天下都不会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顾氏,而大汉又在蒸蒸日上。
  这种时候操控只是能够让顾氏锦上添。
  但真正的意义并不大。
  而且有着诸葛亮张华等人在世。
  他就算亲自操控,真的就能比得过他们吗?
  足足三十万的成就点消耗可是能让顾易极为肉痛的。
  他需要找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
  而顾易也在不断地观察着整个天下的局势。
  三兴大汉所带来的影响太大了,而随着顾琛这个可以抵抗历史修正的人已死,顾易并不认为这天下会如此平静下去。
  时间匆匆而过。
  顾琛于大汉朝堂内部的安顿实在是过于周全。
  且还有着诸葛亮这个擎天之柱在。
  整个大汉内部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动乱,一切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诸葛亮于内政上的本事自世无需多言。
  尤其是在经过顾氏的教育之后,如今的诸葛亮本事更甚当初。
  至少在水利方面;
  诸葛亮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顾康当初的才能;
  随着大汉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便开始了于水利上的第二次大规模该改革。
  他定下了几年的计划。
  ——由京畿一点点向着天下各地蔓延。
  这种思路就已经极为领先了。
  顾氏的出现,终究是加速了人们与思想上的解放,这对于整个九州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影响极大。
  ——真正让天下人惊讶的是邓艾。
  自当初顾琛走遍蜀地,将治理蜀地的水利图交给邓艾之后。
  邓艾便马不停蹄的在蜀地开启了各种整顿。
  他是一个极为渴望于立功的人;
  虽然当前的局势已经不能让他在战场上进行厮杀,但他也适合治理水利,镇守一方。
  顾琛早已看出了邓艾的性格问题。
  给他留下了诸多限制。
  此举也免于了邓艾制造出了其他事端,于水利之上更加尽心。
  而如今——
  蜀地的安排便已经到了开结果之时。
  这仿佛就是一个信号。
  代表着大汉的繁荣期已经彻底来了。
  川蜀之地虽路途艰险,但自古以来皆被称之为天府之国。
  在免于叛乱;并解决了世族;同时还在修缮水利的情况之下,蜀地的发展更是极为迅速。
  这给整个大汉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帮助。
  大汉现在朝中的配置,绝对可以称之为最巅峰。
  诸葛亮、张华、羊祜、钟会等等一众在青史之中留名的存在,包括顾氏的第七代子弟。
  这些人会将大汉的国力利用到巅峰。
  在不影响大局稳定的情况之下,持续发展大汉的整体国力。
  ——直至炎兴三年之时;
  “初学”已经便已经彻底铺满了整个关中,包括冀州;
  这或许就是你最好的时代。
  刘禅这种性格的皇帝,配合上这群能力出众的大臣。
  在已经确定了正确方向的情况之下。
  一个王朝就是会迅速发展。
  诸葛亮与顾氏子弟都在紧紧抓着吏治不放,虽然他们的威慑力相比于当初的顾琛,实在是差了太多。
  但有着这群人在。
  大汉的吏治就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顾琛临终之前所征伐蛮夷的举动,更是为整个大汉带来了足够就得发展时间。
  短短数年时间,整个大汉可谓是焕然一新。
  人头税的削减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而人口的进步在这个年代,就是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
  开荒;水利;商路的稳定;.
  在种种利于发展的制度之下。
  短短数年时间,整个大汉便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直至炎兴五年之时;
  ——整个大汉的人口已经逼近四千万,距离后汉的巅峰已然不远矣。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经过了大乱世的九州人口,更是多了两倍不止。
  当然,造成如此原因的因素极多。
  不仅仅是因为顾琛提前扫平了乱世,避免了人员的持续伤亡。
  同样也有着让世家不能大规模藏匿人口的关系。
  不过哪怕就算抛开一切。
  也足以说明,当前大汉的发展速度到底有多么惊人。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并没有多么惊讶,反倒是极为平静。
  其实这才是正常现象。
  以大汉当前的朝堂配置,就连他都觉着有些过于强悍了一些。
  有着这些人的竭力发光发热。
  大汉又岂能不强盛?
  而且顾易能够确定,这还不是大汉的巅峰。
  等到大汉的国力真正达到巅峰之时。
  逐渐脱离控制的西域;
  包括如今未曾开发的南方都会进入到这些人的视野之中。
  这就是人类性格之中难免的相争;
  ——谁都不可能逃避的了。
  这注定是一场磅礴发展的大世;
  刘禅这种性格的皇帝,注定会让群臣们敢于做事的心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随着国力持续发展;
  就在炎兴七年,在这一众能人的商谈之下,鼓励生育之事亦是被提了出来。
  生育子嗣则可免于当年一半赋税。
  这件事若是换做以往,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毕竟大汉的国力不足以支撑这等开销。
  同样也包括人头税实在过于沉重。
  但如今则不同了。
  多年未启战事,全力发展国力,包括人头税的削减,种种政策之下已经足以让大汉开启这项制度。
  此事一出,天下皆震!
  生育子嗣即可免于赋税?
  这对天下百姓们而言,绝对是一件以前从未想象过的好事。
  同时间,顾氏第七代子弟亦是对吏治法度动手。
  在后汉律法的基础之上,并根据当前大汉的时局及发展背景,做出了不同的改革。
  提出了“工役赎”、“义举赎”等律。
  以工折算刑期;
  以举报同样犯律及屯兵土地的豪强可减刑;
  其中最为核心的所在自是针对世族。
  ——简单而言,便是给世族们套上了一层枷锁。
  其中并未详细规定世族不可以吞并土地,毕竟朝廷不能阻拦百姓们的正常交易。
  但这律法之中却详细制定了具体的税收。
  百亩之下,仍维持三十税一;
  但到了百亩之上,税收便会越来越多。
  其中亦是规定了商税。
  甚至就对各地官员也有着详细的规定,其中更是包括了削官及罢免等等各种细节。
  更是提出了要于洛阳建造一面大墙,将其称之为“哭墙”。
  墙下设“听怨鼓”,击鼓诉苦者由专门的官员记录,精选百条纳入《天听录》直呈御前。
  虽然以现在的目光看起来,这一套全新的律法仍旧有着极多的不足之处。
  但不可置疑的是——
  这对于当前的大汉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此事注定惊天动地。
  律法绝对是一个王朝的根本所在。
  以诸葛亮的性格,自然不会直接定下此事,但他也明白此事到底有多么重要。
  他召集群臣于洛阳之中讨论数日。
  如今的大汉。
  群臣们彻夜商讨国事已是寻常。
  刘庄昔年与顾康的彻夜畅谈,终究还是影响到了很多东西。
  在这种关键的时候,这群人才的作用就完全体现了出来。对于这一套要实行在大汉上的全新律法,每个人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此事足足辩论了数月之久。
  直至炎兴八年之时,此事才被彻底定下。
  随后诸葛亮更是敕令各地官员普及大汉的律法,并在越来越多的“藏书阁”之中留下律法,规定每个学子都要将律法牢记于心。
  当听闻此事之后。
  已经渐渐忘却顾琛的世族们,自是难以接受这种条例。
  一个王朝注定不会仅有光明。
  饶是当初顾琛在世之时,他都不能彻底扫清一切黑暗,更别说如今顾琛已经逝世多年了。
  立刻便有人上奏刘禅,以篡改先汉律法违背孝礼之由弹劾诸葛亮以及一众参与此事的大臣。
  这些人还是十分聪明的。
  知道刘禅对顾琛的感情,特意避开了顾氏子弟。
  但让他们没料到的是——
  一向都十分温和的刘禅竟然因为此事震怒!
  目标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对准诸葛亮以及那一众大臣。
  而是他们!
  刘禅几乎将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诛杀,终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感觉。
  此事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根本就没有人能料到刘禅这种皇帝竟然会有如此血腥。
  而且刘禅是不孝顺吗?
  以孝为名,何故遭至如此株连?
  但随后这些人便知道了原因。
  他们所弹劾的这些官员,都在顾琛为刘禅留下的“名册”之中。
  当听闻此事之后。
  天下所有对此事有所不满之人全部都沉默了。
  饶是顾琛已经薨世多年;
  ——但至今却仍是能够压到天下无人敢有异心。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汉的《新律》也是迅速朝着整个天下散开。
  此事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炎兴十年;
  大汉第四次官员考核再次开启。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蓬勃发展,但官员考核之事仍是最为牵动天下人心之事。
  “初学”及“藏书阁”的相继散开。
  也是注定让此事的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大。
  但诸葛亮等人包括顾氏第七代子弟却仍是选择亲自审查,对此事的态度都是极为的关注。
  不仅仅是想要告慰顾琛;
  同样是想要探查在这各种制度之下,百姓们的整体水平到底到了何种地步。
  时间是一柄无形的利刃,他们如今也不再是向当初那般年轻了。
  相比于当初。
  此次的考核结果要好的多。
  从全天下进行选才,就是要比从世族之中选才要多的多。
  其实第三次官员考核之时的百姓便已经多了不少。
  随着规模的增加。
  这一次,更是足足有过百名百姓子嗣入围。
  虽然他们相比于那些世族子弟仍旧有着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注定会被时间所拉近。
  当考核结果出来之后。
  刘禅依旧是按照之前那般,携此结果以及众考生的答卷祭祀刘备与顾琛,随后便将此事昭告天下。
  ——消息传开,四方云动!
  在这一次次的官员考核之下,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到了天下百姓人们的心中。
  而随着这种念头彻底生根发芽。
  那历史便注定只能向前。
  若是有人想要彻底恢复到当初那种被世家大族们所垄断一切官职的时代,这些百姓们的怒火便足以摧毁一切。
  炎兴十三年;
  大汉的人口正式突破五千万大关,达到了后汉的巅峰。
  而事情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
  当大汉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后,便有人将目光重新放到了西域。
  其实西域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与大汉保持着商路的畅通。
  但却已经完全脱离了大汉的控制。
  这件事顾氏亦是有心无力,在当初的那种情况之下,桓候一脉不可能镇守的住整个西域。
  如今大汉国力已经恢复。
  朝中的这群能人自是会将目光放在西域身上。
  先追上后汉;直至超越后汉。
  这已经成为了这群家伙的崇高理想之一。
  诸葛亮对此极为谨慎。
  虽然他也知道当前的大汉是有能力收复西域的,但他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这就是诸葛亮的性格。
  在经过数日的探讨之后,诸葛亮先是遣使前往西域,意图招降西域列国。
  但事情的结果也不出他们的预料。
  一些个西域小国自是愿意归降。
  但如今在西域已经成为了霸主的疏勒、焉耆等国自是不会愿意接受大汉的招降。
  能够自治称王,又有谁会愿意称臣呢?
  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蠢到主动做大汉的敌人。
  顾琛为大汉打出来的威名,足以让他们忌惮。
  他们亦是派出了使臣前来大汉。
  称“愿与大汉通商,绝对不会为难大汉商贩,但却不愿意在成为大汉的藩属。”
  刘禅对此还不以为意。
  但无论是诸葛亮等人也好,亦或是顾氏子弟们也罢。
  他们对此的态度却极为坚定。
  诸葛亮性格虽然谨慎,但面对一个目标之时,他亦不是犹豫之人。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时隔多年,大汉再次举刃。
  对于这次汉军出兵,诸葛亮更是极为的在意。
  这一战对于大汉的意义极大。
  不仅仅涉及能否收回西域;
  同样也是要趁着这次机会,让四方逐渐随着时间而蠢蠢欲动的蛮夷们看到,大汉的实力到底是有多么恐怖!
  诸葛亮并未调动镇守四方的将军。
  而是以顾威为帅,魏延、以及当代桓候顾禹等一众将领吗,率军五万,直袭西域。
  这一战,结局自然早已注定。
  西域列国这些年来虽然都有发展,但相比于如今的大汉而言确实还是差了太多太多。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琛临终之前,削弱四方蛮夷之举,更是让整个西域与原本历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焉耆、疏勒等西域强国都是与匈奴、鲜卑等有着联姻的。
  这自是会加大收复的难度。
  但现在则不同。
  匈奴、鲜卑、乌桓等蛮夷内部的矛盾已经随着时间渐渐展开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动兵去帮助西域。
  而且如今的大汉也不是历史上的西晋。
  哪怕就算有着他们的帮助,结局也注定无法扭转。
  炎兴十五年;
  西域战事彻底落下。
  顾威灭焉耆、疏勒国内反汉势力,重立亲汉之人为王,相继收复西域列国。
  引西域列国质子返京。
  大汉从这一年起,终是彻底超越了后汉。
  无论是国力,亦或是人口国土上,都超越了后汉的巅峰时期。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对此亦是有些吃惊。
  虽然早已料想过有着这些能人的齐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定会发展极为迅速。
  但他却也没料到。
  一切竟然会如此顺遂。
  但越是这样,顾易只感心中愈发的不安。
  历史修正是无时无刻的。
  顾氏的出现.炎汉的建立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本的历史。
  无论是从王朝更迭,亦或是制度的出现等各种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大变。
  修正难不成就这样消失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顾易记得很清楚,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三国时期以及西晋初期时,九州的灾害并不在少数。
  这也是当初人口大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顾琛提前结束了乱世。
  但王朝可变,天时天象又岂会生变?
  大汉这些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灾害,但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所记载的灾害,却还是要差了许多。
  顾易可不相信天象会毫无任何缘由的突然转变。
  虽然顾氏如今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但要说足以改变天象。
  那又怎么可能?
  此事注定是出现了什么变化。
  虽然顾易并不认为以当前大汉的底蕴,天灾能够奈何的了大汉。
  但心中却亦是有着浓浓的不安。
  为此,顾易更是关注起了相继出世的顾氏第八代子弟。
  天下安定确实可以刺激人口。
  甚至就连顾氏都在其中。
  相比于之前顾氏在人口上的窘境,顾氏第八代子弟的数量大大超出了顾易的预料。
  但才能出众之人却是不多。
  唯一值得顾易关注的,便是一个名为“顾烨”的少年。
  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属性有多优秀。
  相比于第七代子弟的属性,他的属性只能算是一般。
  真正让顾易关注到他——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变所导致顾氏曾经所信奉的言传身教有所衰减的缘故,第八代子弟们的性格要跳脱许多。
  曾经所有家族子弟信奉遵循的祖训,对这些子嗣们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这对于顾氏的万世之计而言,绝对是一个风险。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要出手了。
  哪怕就是要改善顾氏内部的环境,他都必须要在这一代重新将顾氏的信仰给立起来!
  ————
  “炎兴之治作为整个天下由乱入治的转折点,开创了我国中古时期首个全面发展的盛世格局。
  在终结东汉末年割据动荡后。
  炎汉朝廷推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通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实现经济复苏,全国垦田面积较乱世时期增长三倍有余,人口数量更以年均千分之十二的增速持续攀升。
  政治上确立察举考核制度,首创以天下万民为主的选拔机制,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河;
  期间所制定《炎兴新律》,确立“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其“亲亲相隐““老幼减刑“等条款影响后世法典逾千年。
  这一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治国体系,奠定了后世法系的基本特征,其“宽刑简政““重农兴教“的治理经验,为历代盛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上)》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