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求月票)

  第98章 捕蝗者说,治灾毕(求月票)
  ——轩然大波!
  顾易这一次所带来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大汉而言,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听闻顾易那一个个用于激励的举措。
  包括对蝗虫的安排;
  给朝堂众臣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若是这一切都是由诸葛亮所提出来的,众人还不会如此惊讶。
  但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
  顾烨太年轻了,如此年纪便表现出了如此的才智。
  不由自主的便让众人想到了一个人。
  ——顾熙!
  那个曾经带领着大汉走过了天灾时期,敢于说出胜天半子的人。
  此事的结果早已注定。
  顾易所提出的策略,就是在如今的赈灾制度之下进行简单的升级,以大汉当前朝堂的配置,想要想清楚这其中的关系根本不算难。
  真正让他们有所犹豫的其实就是蝗虫的处理方式。
  其实如今天下是有百姓吃蝗虫的。
  因为已经被逼到了绝境。
  但对于他们而言,此事却还是有些陌生。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当前这种谶纬迷信动纵横的时代,总有人会觉着蝗虫乃是不祥的象征。
  包括这其中很多人都有着这种感觉。
  顾易的做法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对此,顾易早就已经想好了解决方式。
  就在他们还没有议论出最后的结果之前,顾易便已经操控着顾烨赶去了太庙,找到了曹植。
  如今的曹植可谓是风生水起。
  也许对于他这种人而言,没有原本历史之中的争权夺利,沉醉在诗词歌赋的海洋之中才是最好的归属。
  顾烨让他著作一篇关于《捕蝗》的文赋。
  想要通过如今太学所造成的影响,将这种行为转变为合理。、
  对于顾氏。
  曹植一直都是十分尊崇。
  虽然顾烨年龄还小,但他也不会忽略这件事,不到一日的时间,便著作了一篇《捕蝗者说》。
  风格依旧是曹植那种辞藻华丽,浪漫的文风。
  顾易并未将此赋直接抛出。
  而是默默等待着。
  就在几日之后,诸葛亮便再次找到了顾烨。
  将此次议事的很多细节都说了出来。
  果然,有人提出了想要看一看顾氏藏书阁中关于蝗虫的记载。
  其实顾氏先人每一代都会留下东西,这在整个大汉都不是什么秘密。
  其中的东西更是已经成为了很多文人的崇高梦想之一,甚至比皇室的藏书阁更有吸引力。
  只不过——
  因为顾氏的威望,这种事一直都没有人敢于说出来。
  这一次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好机会。
  夜。
  月色如洗,星光璀璨。
  借着幽幽的烛火,顾易操控着顾烨,看着诸葛亮问道:“丞相,您相信我吗?”
  他直接将曹植所著的文赋取了出来,目光灼灼的盯着诸葛亮道:“丞相可令人取蝗,并于洛水行祭。”
  “届时于万民面前。”
  “小子愿意当众食蝗,破蝗虫灾厄之名。”
  顾烨的神色十分平静。
  闻言,诸葛诸葛亮的眼神之中也是不由得闪过了惊讶之色,没料到顾烨竟会如此大胆。
  他沉默不语。
  洛水行祭,是大汉当前最为有效的一张牌。‘
  他一直未曾动用,便是因为此事实在是过于重要了一些。
  以诸葛亮的性格而言。
  只要大汉还未曾到达绝境,他是绝对不会用到如此冒险的计策的。
  诸葛亮并未开口,而是接过了文赋仔细看去。
  而顾易也是趁着这次机会,继续说道:“只要可破蝗虫灾厄之名,届时便可让太学学子造势。”
  “而以当前的局势——”
  “食用蝗虫不仅仅可以减少朝廷赈灾上的压力,包括以蝗饲牲畜,丞相有所不知蝗粉能让牲畜更加强壮。”
  “.”
  顾易操控着顾烨,十分平静的说着。
  别说顾氏之中并没有这些东西。
  就算是有,他也不可能让人随便探究顾氏的底蕴。
  吃蝗虫这种东西。
  只是需要一个过程罢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真正有记载的食蝗时期,是唐太宗时期。
  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陌生的东西总是会让人生出畏惧之情,而如今就是这般。
  诸葛亮的表情十分严肃。
  他现在越来越像当初的顾熙顾琛了,整个人始终都是那般的不苟言笑。
  “丞相。”
  “昔年高祖父面对天灾时,便曾说过,万民齐心,终可逆苍穹。”
  “如今丞相肩负一国重担。”
  “岂能如此筹措不前?”
  就在顾易话音落下的刹那,诸葛亮也是刚好看完了手中的文赋。
  他紧紧盯着顾烨,神色复杂不知在想些什么。、
  直至过了良久之后——
  他这才微微点了点头:“公子所言不错,是亮过于谨慎了。”
  “时局至今,天下当有破局之策。”
  “既如此;”
  “那便听公子所言,届时行祭之日,亮会于万民眼前,食蝗破谶。”
  顾易没有半分犹豫,立刻朝着诸葛亮躬身一拜:“丞相圣明!”
  诸葛亮这种人其实就是如此。
  肩上的重担让他不得不谨慎起来,但只要确定了一件事之后,他便不会再有半分的犹豫。
  就在次日——
  朝廷即将于洛水行祭的事便迅速从洛阳蔓延而出。
  消息一出,四方皆动!
  天下百姓期待此事,早已期待了太久太久。
  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将此举当做了平掉天灾的唯一举措。
  当听闻朝廷终于有所动作了之后。
  百姓们又怎么可能不激动?
  此事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四方逐渐浮动的民心以一种极为夸张的速度平稳了下来。
  甚至就连诸葛亮都没料到会这样。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肩膀上的压力也是越来越重。
  诸葛亮不得不先让人秘密送回蝗虫,按照顾易所提出的方式进行试毒。
  此时于他而言不能出现任何的马虎。
  直至当确定了食蝗不会让人身死之后,他这才加上那个曹植的文赋传出,并令太学学子相继著文。
  消息瞬间散开。
  曹植的文赋本就在如今的大汉有着不小的名声。
  更何况如今诸葛亮刻意令人助其流传,此事更是在短时间内便传了开来。
  四方鼎沸!
  食蝗?
  这种事放到现在而言,自是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对于当前的这种时代。
  此事所能够带来的是难以想象的!
  蝗虫对于百姓们而言,一直以来都是将其当做不祥之物,但现在竟然有人提出了食蝗!
  这给百姓们带来的冲击就宛若毁掉了世界观!
  不过——
  随之而来的便是四方顾氏子弟的支持。
  顾易岂能不知道此事的影响?
  他早已利用通灵玉对当前处于各地灾区的顾氏第七代子弟们造成了影响。
  此事实在是太小了。
  甚至都没用多少成就点,便已经让他们心中生出了对应的想法。
  虽然顾琛早已逝世。
  但顾氏能够造成的影响仍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顾氏第七代子弟本就在四方灾地。
  有他们做表率,此事实行下去将会更加顺畅!
  顾易不愿浪费一点时间!
  四方云动!
  虽然光凭着这一切还不足以彻底扫除掉大汉上空的阴霾。
  但所有人都能感觉的出来;
  ——那种压抑的氛围渐渐散去了些许,无论是大汉庙堂之上,疑惑是四方百姓们心中。
  终于,就在延康二年六月;
  万事俱备。
  诸葛亮率领文武百官,于洛水之畔大行祭祀。
  不仅仅是大汉先帝。
  同样包括顾氏的先人,甚至就连顾啸都在其中。
  万民齐聚!
  虽然这一次的祭祀并不是由顾氏子弟率领,但所造成的影响仍旧不是下于当年顾熙祭祀时的场面!
  无数的百姓早已由各地蜂拥而至!
  信仰的力量能够让人忘记饥饿,甚至是死亡;
  而就在这一次的祭祀之上。
  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率领愿意追随的大臣们当众食蝗。
  甚至都未曾将其磨成粉末。
  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完成只是烤干的蝗虫吃了下去。
  当然,顾烨自然也在其中。
  甚至还包括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
  上至皇族;
  再到朝堂公卿;
  再到顾氏这个最为特别的存在;
  每一方都有着对应的人物,当着百姓的面,将那烤干的蝗虫吃了下去,彻底为此事尘埃落定!
  在当前的大汉,食用蝗虫到底会不会引来灾厄这一点本就充满了争议。
  谶纬迷信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但现在则完全不同。
  又有什么样的灾厄能敌的过“文襄、“昭烈”两位顾公的庇佑呢?
  一切彻底尘埃落定。
  借着此次行祭的东风,诸葛亮迅速将赈灾的全新方略完全执行了下去。
  虽然这种种的举措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成效。
  但光凭着此次洛水行祭的东风,便已经让那始终悬于大汉上空的阴霾便已经散去了许多许多。
  顾易并未急着操控顾烨去做什么。
  顾烨现在的年龄还太小。
  他于各方面的水准,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巅峰。
  但光凭着此次的举动却还是改变了顾烨于整个天下的身份。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所有人都知道——
  顾氏之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就如同昔年的顾熙一般,制定了此次赈灾的大致方略。
  这种名声,对于顾烨将来的发展而言。
  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影响也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全都在外,而顾烨如今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顾氏于洛阳城内的顶梁柱。
  毕竟有着昔年顾熙起势的例子在,如今也没有人会将顾烨当做小孩子来看。
  不过顾烨也未曾擅自点评什么。
  只是会在每每议事之后,跟诸葛亮说出自己的看法。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的干涉;
  他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这是在刻意的培养顾烨。
  日子匆匆而过;
  这一次政策所造成的反响来的极快,四方豪强对于新制度的支持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声望、考核;
  这两点就都完全切中了豪强们的要害。
  他们终究不是顾氏,要想让家族持续的繁荣下去,只能扩大家族于这方面的影响。
  要么声望高;
  要么朝廷之中有着高官。
  这就是一场全面竞争。
  赈灾、捐粮;
  他们于各个方面开启了竞争,都想博得这其中的荣誉。
  而诸葛亮也早已制定出了更为细节的制度,将豪强们所带来的粮食进行更为细节的划分,将其的利用开发到极致。
  至于以工代赈的政策效果则更加明显。
  当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的难民们重新生出了希望。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甚至要超越以往。
  其中最甚自是在捕捉蝗虫上。
  曾经那代表了灾厄的蝗虫,终于在这次祭祀的东风之下,彻底被撕开了谶纬迷信的外衣。
  开始的时候百姓们其实还有一些忌惮。
  但随着捕捉蝗虫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忌惮终是烟消云散。
  这一年,虽然四方灾害仍未停止。
  但整个大汉却是完全焕然一新,对于这持续不断地天灾,百姓们心中的畏惧却是已经散去了不知道多少。
  延康三年,蝗灾终止。
  华夏确实是一片十分神奇的土地。
  当发觉食用蝗虫没有带来任何的坏处之后,四方的百姓便根据各自的习惯将蝗虫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
  顾易最初所定下的磨成粉末已经不再是必要。
  而且人们也惊奇的发现,食用了蝗虫粉末的牲畜竟然要更加强壮了许多。
  ——很多商人立刻便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诸葛亮本就对粮价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当商人们察觉到蝗虫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后。
  蝗虫便成了稀罕物件。
  商人逐利时的智慧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他们并未冒着触怒朝廷的风险在大汉境内销售蝗虫,而是将蝗虫送往以游牧为主的蛮夷部落之中,换取牲畜幼崽包括一些其他物件。
  而当这件事渐渐形成了产业链之后,便会以此激发出专门收购蝗虫的商人。
  甚至都有人愿意拿粮食来换。
  这种绝对的生态,大大缓解了四方难民生存上的压力。
  捕蝗虫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什么难事,甚至就连家中的小孩都能捕捉到一些蝗虫。
  当这种事越来越多之时。
  蝗虫便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消亡。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事情竟然会变成这般,但仔细想想之后也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华夏百姓们天然的智慧。
  此事所造成的连锁反应极大。
  其实以大汉的底蕴而言,真正面对的主要难题便是因为灾情的涉及范围过于广泛。
  而随着一方灾情的压力骤减。
  大汉的朝堂便能够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其他灾患。
  唯一的难题便是这一年的灾害仍是未止。
  江东仍是多雨;
  各地时长仍有地动山崩。
  但相比于之前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年的灾害却不足以致命,对于人心上没有造成半分的影响。
  甚至就连诸葛亮眼神之中的凝重都散去了些许。
  延康四年,大灾仍旧。
  但这一年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算作忽略不计。
  江东之地的水患已有平定之象。
  以工代赈的制度在资本激励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全面成功,各地通水渠大大的减小洪水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伤亡。
  但在当前的这种封建王朝时代,面对天灾又有什么制度能彻底免于伤亡呢?
  相比于原本历史之中的情况现在都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
  虽然赈灾之举仍是不能停下,但大汉的社稷已经没有了动荡的风险。
  不过这一年,朝廷所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只是赈灾。
  而是这一年的官员考核。
  朝堂群臣对此事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大汉连年天灾,此时举行官员考核乃是无用之举,就算能参考也都是豪强子弟。
  因为普通百姓不可能在这种连年天灾的情况之下,让家中子弟学习经典。
  而亦有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举行。
  让官员考核之举彻彻底底的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一次,面对诸葛亮的询问,顾易难得开口。
  “丞相.”
  “无论如何,考核之举应当继续。”
  “此举不仅仅能让考核之举于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更是能稳定百姓之心。”
  “同样于四方的豪强们而言。”
  “此举定会更加刺激他们的逐利之心。”
  听到这话,诸葛亮也是不由得点了点头,看着顾烨的眼神愈发的满意。
  以他的智慧心中又岂会没有答案?
  无论是对于百姓,亦或是对于四方豪强。
  这一次的官员考核都必须要持续下去。
  顾易并未提出什么改良的办法。
  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借助后世的科举制来让大汉的相应制度更加完善。
  但对于现在的大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毕竟百姓们才刚刚适应考核这种制度。
  突然的变动只会引起反作用。
  此事迅速被敲定。
  事情并未出乎朝堂众臣们的预料,相比于以往的官员考核,此次入选之人几乎皆是豪强子弟。
  而普通百姓出身者甚至还不过百人。
  远远小于之前的比例。
  但这又能如何?
  对于天下各地的百姓们而言,朝廷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仍旧举行官员考核。
  这不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天下百姓对于此事没有任何的不满,甚至愈发对朝廷感恩戴德。
  大灾的影响越来越小。
  当日子有了盼头之后一切的艰难便不再是那般难以战胜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坏事。
  这一年,朝中又有数人逝世了。
  顾琛昔年所为大汉留下的支柱逐一倒塌,甚至就连顾氏第七代子弟也薨世了两人。
  岁月这把无情的刀终是开始对这些人下手。
  诸葛亮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
  刘禅不止一次的劝过诸葛亮想让他放下些许重担,多多休息。
  但以诸葛亮的性格又岂能停下?
  他仿佛是成为了第二个顾琛。
  顾琛当初是想要解决四方的威胁。
  而他在未曾彻底解决大汉当前的天灾之前,就注定不可能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延康五年,江东水灾毕。
  水渠通向四面八方;
  不仅仅解决了长江水患,更是为大汉带来了更多的土地。
  在一边赈灾的同时,诸葛亮立刻便开始实行起了恢复制度。
  以朝廷的名义,借给百姓粮种耕牛。
  不放过任何时机让大汉恢复元气。
  虽然相比于朝廷的消耗而言,这点收成无疑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大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有人都能借此变化感觉到黎明将至。
  这场天灾——
  似乎真的要过去了。
  不过诸葛亮却仍是没有掉以轻心,仍是在紧紧盯着四方的一切,同时再次提出了治理兖州的计划。
  兖州的大旱始终未止。
  这也是当前大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若不是大汉有着远超原本历史的底蕴在,兖州的灾害绝对会发展成毁天灭地的存在。
  别的不说,“人相食”的场面绝对会出现。
  大汉如今的水利水平绝对要远远超过原本的历史。
  毕竟有着顾康当初留下的经验在。
  在朝堂群臣的一番商议之下,诸葛亮立刻做出了判断,决议以引黄河、济水之水来解决兖州之地的旱灾。
  江东以工代赈的效果给了众人很大的信心。
  就算不能彻底引水过兖,最起码也要于旱灾重地铸造蓄水池。
  其实兖州旱灾最为主要的关系便是因为支流水量不足。
  此事耗费人力极大。
  也唯有如今四方渐渐安定之后,才能如此行事。
  诸葛亮于水利上的造诣同样极高。
  为此,他甚至要主动挑起重担,亲自前往兖州之地来盯着这一次的工事。
  洛阳。
  刘禅紧紧的盯着满头白发的诸葛亮,眼神之中满是不舍:“昔年尚父便是这般离朕而去。”
  “丞相,难不成您今日也要离朕而去吗?”
  时隔多年,刘禅身上也终是有了那种属于皇帝的威仪。
  但他对于诸葛亮却仍是十分的尊重。
  “陛下。”
  诸葛亮缓缓起身,朝着刘禅拱手,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之情:“臣还记着顾公昔日之言。”
  “大丈夫死在榻上,没出息。”
  “臣不是顾公。”
  “更无法像顾公那般临近晚年,却仍旧能驰骋于杀场之上。”
  “但臣以为.顾公说的不错。”
  说着,诸葛亮的语气不由得微微一顿,深深朝着刘禅一拜:“陛下,臣命不久矣。”
  “上天垂帘,才让臣能走到今日。”
  “若当真有幸”
  “臣定会为陛下,为我大汉解决掉这最后的隐患。”
  他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无比的坚定。
  见状,刘禅的脸上顿时便闪过了动容之色,满是不忍。.
  ps:月初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