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幡然醒悟,父与子(上)

  第174章 幡然醒悟,父与子(上)
  滴滴的泪水不断落下。
  李泰就这样低着头,连身体都在不由自主的发颤。
  气氛陡变。
  ——李世民的目光几乎瞬间便凌厉了起来,就这样紧紧的盯着李泰,呵道:“怎么回事?”
  “说!”
  李泰低着头,身体愈发的发颤。
  也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实在是太过紧张。
  他深深的吸了口气,又故作犹豫了片刻后才颤抖着说道:“父皇,儿害怕!”
  “儿害怕兄长不容我!”
  “前些时日——”
  “有两位谏臣莫名身死,而这两位谏臣皆与儿私交莫逆。”
  ——无需多言。
  话说到这里便已经足够了,李世民自己便能想到许多东西了。
  李泰也是个聪明人。
  他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个父皇的恐怖。
  若是说的太清楚,肯定会心生怀疑,相反,只要说出个大概之后,他便会自己去想。
  人都会本能相信自己的判断。
  李世民同样也是如此。
  话音落下,整个大殿瞬间就先加入了死寂。
  李泰低着头连看都不敢去看李世民,但饶是如此却也感受到了那股令人胆寒的压迫力。
  李世民紧紧的盯着李泰,整个人的表情在这一刻竟然完全僵住了。
  “莫名身死?”
  他轻声重复了一句。
  下一刻,一股难掩的怒意直接便从他的眼神之中闪了出来。
  谏臣身死!
  这对于李世民而言实在是太敏感了。
  如今的他,对于后世之君的要求其实远远超过了原本历史。
  不仅仅是要有能,同样也需要虚心纳谏。
  说白了——李世民是想要一个如自己一般的帝王。
  他绝对不能让大唐走向隋朝的老路。
  杨广的乾纲独断对于当今天下的影响太大了!
  “来人!——”
  没有任何的废话,李世民当即怒喝立刻一声。
  殿外的侍卫立刻便走了进来。
  李世民缓缓的起身,满脸都是怒色,就这样丝毫不掩盖的扫视那些侍卫:“召群臣来见!”
  ——朝堂巨震!
  如今的庙堂之中很多人显然都知道了此事。
  对于李世民的召见,众人皆是满脸畏惧。
  此事太大了。
  无论是李泰派系的官员也好,亦或是李承乾派系的官员也罢,乃至于中立的官员皆是处境异常艰难。
  李泰那些人自然是怕被戳穿。
  李承乾的官员则是怕李世民废立太子。
  至于那些中立的官员,则是不知道该如何战队。
  与武德朝的局势完全不同。
  当时天下刚刚安定,整个朝廷的制度还未曾分明,各方派系林立,很容易便会出现空档。
  但现在可完全不同。
  且不说别的。
  就单以李世民这个皇帝来说,他的威仪便已经不是李渊能够相提并论的了。
  李世民是真的动怒了。
  他当即勒令李泰回府闭门,同时敕命李承乾幽禁东宫,严加看守——两位皇子,皆不得再露于人前。
  待群臣惶惶然齐至太极殿,殿内已是落针可闻。
  李世民并无半句虚言赘语。
  他立于高高的御阶之上,目光如渊似狱,缓缓扫过阶下噤若寒蝉的群臣。
  那无形的威压,几乎令人窒息。
  旋即,在死一般的寂静中,他竟一步步走下御阶,径直走向大殿一侧。
  那里,悬挂着他那副经年未动的宝弓。
  骨节分明的手掌握住冰冷的弓臂,将其取下——这个简单的动作,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他转过身,弓身拄地,眼神如淬火的利刃,直刺人心。
  “说——!”
  一字炸响,如惊雷裂空。
  “朕!要知!详!情!”
  哗啦啦——
  殿外隐隐传来铠甲晃动的声音,哪怕是隔着宫墙,群臣都感受到了那股让人胆寒的凉意。
  一时之间,众臣只感浑身瘫软。
  顾易同样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其实他倒是能够看出李世民此次的反应为何会这么大。
  历史终究是有了改变。
  如今的李世民,可不是原本历史之中那种晚年日渐昏庸的状态。
  他感受到了一种对朝堂失控的威胁。
  虽然这是不可能的。
  但这也是李世民自己的想法。
  对于他这种掌控一切的皇帝而言,如今朝堂之中出现了超出他预料之事,他又岂能没有反应?
  李世民并不是那么好骗过的。
  他今日的举动,很显然便是要整治一下朝堂,探究出其中所有的内部!
  殿内异常寂静。
  眼看着群臣竟然不敢多言,李世民更是直接将目光放在了柴令武的身上。
  “驸马,你且先说!”
  柴令武几乎瞬间便跪了下来,浑身忍不住的颤抖。
  但他仍是稳住了心绪,深吸了一口气,颤抖着吼道:“陛下,臣实不知——”
  李世民并未多言。
  只是看向了下一个人,魏王党太子党.中立党。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
  终是有人扛不住压力说出了一些话,而李世民也是丝毫都不犹豫,涉及到某人之时立刻便用那把箭射向手脚。
  ——他虽已满头白发,但箭矢的准头确是不减当年。
  这还是他第一次这么狠!
  李世民显然是正如顾易猜测一般。
  察觉到了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已经渐渐超出了他的掌控,打算重新打破这一切。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真相终是渐渐浮于水面。
  与此同时,东宫与魏王府的气氛已是云泥之别。
  魏王府内,死寂如山。
  李泰就这样端坐在书房之中,浑身止不住的颤抖。
  李世民让他回来。
  很显然就是没有完全相信他。
  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恐惧感,根本就不可能安心下来。
  脑海之中不停的闪过会不会有人将一切都说出来,若是说出来之后李世民究竟会如何做的场面。
  这一切都让他极为的恐惧。
  而反观东宫,气氛虽然仍是有些凝重。
  但李承乾却十分坦然。
  至于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他并不觉着自己做错了。
  “为王者岂能一直被他人掣肘”这句话,是他对顾磊说的。
  这就是李承乾最真实的想法。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他已经退步过了,既然那些人仍是要得寸进尺,那他又何必留手?
  至于李世民会如何去想。
  在李承乾看来,最多也只是生气斥责自己一顿。
  毕竟那是李泰的人。
  李世民当初连李建成李元吉都能下得去杀手,他如今只不过是杀了两个谏臣,又能如何?
  兄弟二人之间性格的差别在此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承乾确实像极了李世民。
  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任何的仁慈。
  时间匆匆而逝。
  无人知道太极殿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至日落之时,消息才终是传了出来。
  ——柴令武死罪,念其父功勋,改为流放。
  包括魏王麾下一系列的主谋。
  皆得审判。
  没错,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压力之下,终究是有人没能抗住,交代出了一切。
  这个结果让李泰感受到了绝望,甚至就连大臣们在一听到这个消息之时,都觉着李世民已经是做出了决定。
  但李世民却是一视同仁,同样也处罚了李承乾。
  罢其参政之权;
  麾下参与谋害谏臣者全部处死。
  包括太子麾下的一些党羽,哪怕没有参与此事,也都是以“没能纳谏”的罪名遭受到了削职。
  朝堂巨震!
  短短一天时间,整个大唐的朝堂就被李世民完全揉碎。
  无论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李泰也罢,两人的势力都快速的遭受到了削弱。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储君之位到底如何,整个朝堂上下之人皆是拿不准。
  他们也不敢多言。
  李世民今日的手段已经让所有投机之人不敢幻想了,如今这才第一次便已是如此,若是再犯的话,那后果就真的不敢想象了。
  投机?
  谁人还敢投机?
  太极殿内,异常的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出奇的复杂。
  他同样也十分难做。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又岂能不知道如今的大唐朝堂到了什么样?
  可以说——
  距离他昔年与李建成的处境只差一步之遥。
  但此事怪得了谁?
  李承乾是太子,对于他而言,此举完全可以称之为对于自己权位的自保之举。
  而李泰呢——
  在他的万般宠爱之下,生出其他的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他以前还完全不在意这些,但此时却是十分的清楚。
  兄弟二人之间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和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表情亦是愈发的复杂,眼眶之中不由得便涌出了泪水。
  他想到了李渊。
  或许也真是唯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李渊最后的心境到底如何。
  如今的他其实也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兄弟二人之间还未走到最后,但这其中的裂痕似乎也难以修补。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大唐的后世之君到底该如何是好。
  与顾靖的疑虑不谋而合,一个念头也沉沉压在李世民心头——如此粗陋的计谋,承乾……他怎会看不透?
  可即便看透了,他竟仍被怒火吞噬,失控至此!
  这般心性,如何担得起这万里江山?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李世民,让他难以安下心来。
  大唐的社稷,重逾千钧。
  他倾尽一生心血奠定的基业,绝不能在选错继任者的脚下,重蹈杨广倾覆的覆辙!
  万千思绪在死寂的殿宇中汹涌碰撞。
  泪水早已在不觉间滚落。
  李世民就这般枯坐着,直至夜幕之时,他才终是有了动作,对侍立角落、大气不敢出的内官低声道:
  “召……召太子过来。”
  夜。
  月华如练,星河澹澹。
  李承乾缓缓踱步而来,表情仍是那般的平静。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也仍是不觉着自己做的有什么错的,甚至都完全没有把李世民的处罚当回事。
  在他看来,他已经留手了。
  很多人都是要等到他继位之后再去杀的。
  因足疾之故,他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勉力跟随着引路的内官,终于挪到了太极殿。
  “儿臣,拜见父.。”
  李承乾依礼躬身,强压着那粗重的喘息声。
  但还未等他说完,李世民便猛地呵斥了一声:“跪下!”
  李承乾身形微微一滞,抬眼飞快地扫过父亲那盛怒扭曲的面容。
  只一瞬,他便垂下眼睑,拖着病腿,身形不稳地屈膝跪在了地上。
  未等他双膝完全触地,李世民那燃烧着怒火与痛楚的目光已如烙铁般死死钉在他身上,嘶哑的声音劈头盖脸砸下:
  “谁给你的胆子?!”
  “谋害谏臣——”
  “便是朕——也未曾做过这种事!”
  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愤怒;亦有恨其不争的痛苦。
  他宁可李承乾忍住一切,待来日继位之后再选择大清算。
  最起码这看起来还能控制住情绪。
  而不像现在这般。
  李承乾身体微微一颤,就这样低着头并未接话。
  殿内瞬间寂静。
  李世民就这样看着李承乾,整个人的表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昔日顾泉所说过的那些话猛地从他脑海之中闪过。
  这一刻,他终是彻底认同了顾泉的判断。
  这个儿子确实太像他了。
  和他一样的执拗。
  李承乾一直都跪在地上,并未开口解释什么,但他的这个举动却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父子二人之间就这样无形的僵持了起来。
  若是换做了李泰,李泰在这种时候绝对会主动认错,向李世民自我检讨。
  但李承乾不会。
  他并不觉着自己错了,反倒是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仁慈了。
  就像当初一切规格都超越了李建成的李世民一样。
  一切都有因果,李世民的过度培养确实是将李承乾养成了第二个自己。
  但可惜的就是——
  世界上就注定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流淌。
  殿内烛火,被不知何处钻入的夜风撕扯着,光影在父子二人凝固的身影上剧烈摇晃,明灭不定。
  李世民的表情越发复杂。
  不知过了多久。
  他终于有了动作,紧紧盯住李承乾,沉声问道:“承乾,你可知错?”
  “儿无错。”
  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答案。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后再次一拜,重复道:“儿,没有错!”.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