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_免费小说-最新最好看小说完本排行榜>书库>历史军事>关羽> 第二十三章 刘玄德三顾茅庐 关云长讨教用兵

第二十三章 刘玄德三顾茅庐 关云长讨教用兵

  第二十三章刘玄德三顾茅庐关云长讨教用兵(上)
  二十三章(上)刘玄德三顾茅庐
  关云长讨教用兵
  1
  单福略施小计,果然大败了曹仁。曹仁摆下八门金锁阵,也被单福识穿,赵云所破。曹仁、李典神色仓惶,率败军逃到山口,突闻炮声骤响。二人大惊。
  赵云挺枪立马,挡在山口。
  曹仁一见,惊呼起来。
  “呀!不好!正是破我八门金锁阵之人!”
  李典听了,也惊得不知所措。
  “这!这如何是好?”
  曹仁、李典正惊异间,赵云已挺枪跃马,大吼着杀向二人。
  “曹仁,哪里走!”
  曹仁正欲接战,后军突然大乱,并传来惊天动地的喊杀声。
  二人更惊,舍下人马,夺路便逃。
  曹仁与李典神色惊恐,催马狂逃,奔进一山谷。
  李典一边逃,一边忧心忡忡地对曹仁说。
  “将军,樊城空虚。若樊城有失,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曹仁听了,没有搭话,却使劲加鞭。
  这时,山谷中炮声又响。
  曹仁与李典慌忙勒马。
  张飞立马提矛,挡住去路。
  二人惊恐异常,曹仁惶急而言。
  “呀!是张飞!丞相袍底,记着‘遇张飞,速避战!’我等赶紧避吧!”
  不待张飞杀来,二人便夺路而逃。
  曹仁与李典只领了少数残兵,逃到林边。
  李典神色恐慌,一边惊惶四顾一边对曹仁说。
  “将军,此役尚未见关羽。若再遇他,我等休矣!”
  曹仁一听,禁不住一阵激灵,急忙惊惶四顾,四下未见关羽,二人神色稍安。
  曹仁、李典率少数残兵,仓惶奔回樊城,一到城下,便见关羽正站在城楼上。
  二人大惊。
  关羽将刀拄在地上,巍然屹立在城楼,向下大吼。
  “曹仁!我已取樊城多日,专候你来送死!”
  曹仁还未搭话,身后又传来喊杀声。
  李典回身一看,惊呼起来。
  “不好了!张飞追来了!”
  远处,张飞正率军追杀而来。
  曹仁惊恐万状,只挥了一下手,便催马而逃。
  直逃到夜色降临,曹仁与李典逃到了破庙中。二人围坐在火堆旁。李典心神不宁,左顾右盼,生怕何时又杀出一支人马来。
  “将军,我等率五万人马,今仅剩你我二人,如何向丞相交待呀?”
  曹仁也神色哀伤。
  “我未听将军之言,轻敌冒进,罪在我一人。我自当向丞相请罪。”
  李典听了曹仁之言,也对他不听劝谏致败已释然了,并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
  “进兵之初,将军虽有轻敌,但不致如此惨败。我闻刘备得高人指点,方是你我惨败之因。”
  曹仁尚不知此,听了有些吃惊
  “何人?”
  “此人叫单福。”
  曹仁从不闻单福,更觉惊异。
  “单福?何许人也?”
  “我亦不知底细。然必为世之高人,方可令你我走投无路。”
  曹仁此时方恍然大悟。
  “噢,原来如此!我之八门金锁阵,从无人破过。此番竟不堪一击,原是有高人在后!”
  刘备大破曹仁,关羽又取了樊城,刘备便率人马来到樊城。樊城县令刘泌知刘备到来,早率幕僚立于城门外等候着。刘泌身后,立着寇封。寇封全身披挂,气宇轩扬,英气勃勃,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
  刘备率人马来了,刘泌急忙欣喜上前迎接。
  “樊城县令刘泌,恭迎皇叔!”
  寇封与众幕僚,也一齐向刘备施礼。
  “我等恭迎皇叔!”
  刘备还过礼,便指着寇封问刘泌。
  “此为何人?”
  “此乃我外甥,罗侯寇氏之子寇封。因父母双亡,故依我膝下。”
  刘备听了,仍看着寇封,不觉叹道。
  “有子如此,罗侯不枉矣!”
  喜爱之情,溢于刘备言表。
  刘泌听了,马上欣喜地开了口。
  “若皇叔垂爱,收为义子如何?”
  刘备听了,却看着寇封说。
  “不知此子意下如何?”
  见刘备并未拒绝,刘泌大喜,急忙拉过寇封。
  “封儿!快!拜见义父!”
  寇封也大喜过望,俯身便拜。
  “孩儿拜见义父!”
  刘备大喜,急忙扶起。
  “我儿且起!既为我子,日后便叫刘封吧!”
  寇封纳头便拜。
  “谢义父赐名!”
  刘泌与众幕僚皆喜不自胜,拍手称好。
  刘备收了义子,神色欣喜地带着刘封进了客堂。
  关、张急忙迎上前。见了刘备身后的刘封,张飞忙问。
  “哥哥,此是何人?”
  刘备仍然喜不自胜。
  “噢,此乃我义子刘封。封儿,快见过两位叔叔!”
  刘封立即拜伏在地。
  “侄儿拜见两位叔叔!”
  突然冒出这么大个侄子,张飞有些不知所措。欲说话,又不知当如何说;欲去扶,见关羽未动,也不知当不当扶。
  关羽没管面前的刘封,却对刘备开了口。
  “兄长已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刘备虽仍笑着,却不以为然,当即驳关羽。
  “吾待之如子,彼事吾如父,何乱之有?”
  关羽被刘备当着刘封之面驳斥,面色不悦。
  刘封拜倒在地,关、张皆未理他,便已纳闷;又听关羽与刘备之言,便抬头上看。
  见关羽面色不悦,刘封眼中生出隐隐恨色。
  不要小看一个眼神。正是这一眼,最终酿成滔天大祸!蜀汉八字尚无一撇,败亡之祸自此始矣!
  曹操闻曹仁惨败而回,聚文武于厅中计议。
  曹仁与李典跪伏在地,曹仁正在请罪。
  “丞相,曹仁不听李典之言,轻敌冒进,招致惨败。请丞相治罪!”
  曹操却并未降罪,反而语气平和。
  “胜败乃兵家常事。起来说话。”
  曹、李二人立即磕头谢恩。
  “谢丞相不罪之恩!”
  曹操待曹仁起了身,又问起来。
  “你摆八门金锁阵,从未有失。今致惨败,可是云长破阵?”
  “非也。破阵之人乃赵云。”
  曹操从未闻赵云之名,不觉惊异。
  “赵云?何许人也?”
  “此前未闻。依此战观之,功不输关、张。”
  曹操大惊。
  众文武也露惊色。
  “啊?帐下谁知赵云?”
  张合闪身而出。
  “丞相,末将知之。”
  “道来。”
  “赵云乃公孙瓒部将。末将曾与之交战,功在末将之上。”
  “刘备方离袁绍,如何便得赵云?”
  “刘备曾随公孙瓒征黄巾,便与赵云甚为相契。公孙瓒败,袁绍屡召赵云。赵云不投,只寻刘备。”
  曹操听了,颇为惆怅。
  “刘备地无一寸,城无一座,天下英豪却尽皆归之。若此下去,必为我劲敌呀!”
  李典一听,立即开了口。
  “丞相,刘备帐下,更有高人。”
  曹操闻言,当即惊问。
  “刘备帐下,有何高人?”
  “此人名单福,可谓用兵如神。我等虑及之处,皆在其算计之中;我等未虑之处,亦在其算计之中,致有此战惨败。”
  曹操听了,一时纳闷。
  众文武也惊异地窃窃私语。
  曹操甚是不乐。
  “又是一个从未闻名之人。不知谁人识得?”
  程昱立即开了口
  “丞相,在下识得单福。此人原名徐庶,字元直,博学多才。因为友报仇杀人,易名单福而逃。”
  曹操听李典称单福为高人,忙问程昱。
  “徐庶之才,比你如何?”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程昱断难望其项背矣。”
  曹操听了,起身踱着,不觉叹道。
  “贤士良将,皆归刘备,彼羽翼成矣!奈何!奈何啊!”
  文武中,也有不少人叹息。
  程昱见了,又开了口。
  “丞相,徐庶事母至孝。若取得其母,徐庶必至。”
  曹操闻言顿喜。
  “好啊!不求其助我,只求其离刘备。徐庶能至,我愿足矣!”
  刘封自见关羽不悦,便心中忐忑,此时正神色惆怅地在院中坐着。
  刘备从内出来见了,走了过去。
  “我儿为何惆怅?”
  “孩儿之来,令二叔不快,不知当如何?”
  “二叔不知我儿,并无他意。我儿勿忧。”
  “孩儿知道了。”
  刘封虽如此回答,心中却仍然没底。
  2
  一日,单福来见刘备,告诉刘备他真名叫徐庶,同时将赴曹营。刘备闻之大惊。
  “军师欲赴曹营,可是因我怠慢?”
  徐庶一听,连忙解释。
  “非也。使君待我,恩隆义重。”
  “那军师要去,端的为何?”
  “那是因为老母为曹操所掳,来书召我。”
  刘备还能说甚么呢?总不能让人家置老母性命于不顾吧?
  关、张得知徐庶将去,也与刘备一样神色惆怅。
  孙乾闻知徐庶将去,神色急切,匆匆来见刘备,急忙开了口。
  “皇叔,闻元直将赴许都,可有此事?”
  刘备本为此惆怅,见孙乾动问,只点了点头。
  孙乾得到确切消息,更急。
  “皇叔,元直乃天下奇才,此赴许都,必得重用。彼久居新野,尽知我军底细;若助曹操,我其危矣!我当苦留,方为上策呀!”
  刘备摇了摇头。
  “其母为曹操所执,不去必死。”
  孙乾一听,反露喜色。
  “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终为我用,岂不更好?”
  刘备听了,断然否之。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强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军破命丧,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也!”
  听刘备如此一说,孙乾只好不言语了。
  离别之日,刘备神色黯然,相送长亭,举杯为徐庶送别。
  “刘备份浅缘薄,不能与先生共成所愿。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泪如泉涌,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酒杯。
  “徐庶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徐庶此去,纵是曹操相逼,亦终生不为一谋!”
  徐庶说完,一饮而尽,含泪转身,上马而去。
  刘备泪流不断,默默目送徐庶远去,隐于前方的一片树林后。
  刘备突然大怒,鞭指树林大吼。
  “与我尽伐此林!”
  刘备此举,令身后的关、张、赵、孙等人无不诧异。
  关羽连忙问。
  “兄长缘何伐林?”
  “此林挡我之目,不能远送元直!”
  说话间,徐庶又驱马回来了。
  刘备见了,转悲为喜,带泪笑了,拍马便迎。
  二人相聚林边。刘备仍喜不自禁,翻身下马相迎。
  “元直!去而复回,莫非不忍相弃?”
  徐庶也下了马。
  “此前心乱如麻,忘却要事,特回马相告。”
  徐庶回马,仅为一事,令刘备顿失所望。但他仍十分客气。
  “不知先生欲告何事?”
  “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一旷世奇人。使君若得,有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一听,顿生喜色。
  “敢烦先生代我求之?”
  徐庶摇了摇头。刘备以为徐庶不肯,徐庶却道出了别的原由。
  “此人不可屈至,使君当亲往求之。”
  “此人才德,比之先生若何?”
  “直如驽马与麒麟,寒鸦与凤凰。此人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难及。其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第一人也!”
  刘备听徐庶如此推崇,更喜。
  “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因居隆中卧龙冈,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喜出望外。
  “水镜先生曾荐卧龙、雏凤,称得其一可安天下。此卧龙可是其一?”
  “正是。”
  刘备终于探得了卧龙是谁,喜不自胜,又急忙问雏凤。
  “那雏凤又是何人?”
  “雏凤乃襄阳庞统也。庞统道号凤雏,世与卧龙相并,称之卧龙、雏凤。”
  刘备欣喜若狂,雀跃着击掌欢呼。
  “哎呀!大贤竟在眼前!若非先生指点,刘备有眼如盲呀!”
  “卧龙乃绝代奇才,使君宜屈驾速求,勿使错过。若得此人,天下可定,徐庶亦无愧使君矣!”
  刘备兴奋不已,倒身便拜。
  “多谢先生指点!”
  徐庶赶紧扶起。
  “使君请起!使君若得卧龙,徐庶心下自安矣!”
  自徐庶荐了诸葛,刘备便日夜渴慕。此时虽值隆冬大雪,刘备仍与关、张牵着马,踏着雪,来到卧龙冈柴门前。刘备恭恭敬敬地叩响了柴门。
  里面出来一童子,稚声相问。
  “何人叩门?”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报名头时,童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待刘备报完,童子惶惶然望着刘备。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恍然而悟,笑着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先生今早出去了。”
  “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
  “不知行踪。”
  “几时归来?”
  童子又摇头。
  “归期无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面露惆怅,望着山庄发愣。
  关羽见了开了口。
  “兄长,先生今早方去,日内难回。不如暂归,再使人探听。如何?”
  刘备又面带笑容,抚摸了一下童子的头。
  “先生归来,便言刘备拜访。可记得?”
  童子点了点头。
  朔风呼啸,大雪漫天。
  刘、关、张踏着深深的积雪,在备马出行。
  风将雪刮进张飞脖子,使他一睑不快。
  “寻一村夫,使人呼来便了!何必哥哥自去?”
  刘备听了张飞的抱怨,立即相责。
  “休要胡说!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如欲其入而闭门也。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怠慢?”
  刘备说完,自己先上了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刘、关、张在深至马腹的积雪中艰难前行。
  张飞的马一下陷进雪中,使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顿时大怒。
  “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不如就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与关羽下马扶起张飞。刘备一边为张飞拍着身上沾的雪,一边说。
  “此时往拜,更令孔明知我之诚。汝若怕冷,可先回去!”
  刘备说完,又上马继续艰难前行。
  “死且不怕,岂会怕冷?只恐哥哥再次空劳神思!”
  张飞还在抱怨。
  “既不怕冷,休要多言!”
  刘备责了一句,仍只管前行。
  到了卧龙冈,刘备随童子进了草堂,望一拥炉抱膝的少年一揖。
  “刘备久慕先生盛名,无缘拜会。前遵徐元直之荐,敬至山庄,未瞻仙颜。今冒风雪而来,始得瞻拜,实为万幸!”
  少年急忙起身答礼。
  “将军莫非刘豫州?”
  “正是。”
  “我乃诸葛均,家兄诸葛亮又应邀闲游去了,且容日后回礼。”
  “岂敢望先生枉驾!今且留书,以达令兄。数日之后,我当再来瞻拜。”
  刘备将一早就备好的短笺交给了诸葛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