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五千铁骑入徐州,骑战二宝终见用

  第179章 五千铁骑入徐州,骑战二宝终见用
  却说公孙续闻父已死,号啕大哭,欲率所部北上,去找袁军拼命。
  众人急忙劝住,道:
  “今大势已去,公孙将军已亡,若冒然北上,白白送死耳。”
  “不如留全有用之身,以待将来另寻报仇良机。”
  在众人的劝勉之下,公孙续这才止住了想去找袁绍拼命的想法。
  他遥望一眼北方,一片白雪皑皑,不见微茫。
  这几年,公孙家经历了大起大落,盛极之时,一度将势力拓展到河南来。
  而今,全都没有了。
  “今日,幽州公孙便亡了……”
  公孙续有些失神,喃喃自语道。
  “易京城崩于烈火,幽州子民流离失所。”
  “我生于此地、长于此地,而今幽州遭难。”
  “我亲眼见百姓惨遭屠戮、营中弟兄们血流成河……”
  “我、我还有何脸面独自苟活……?”
  众人俱是跟随公孙家多年的老卒,今见公孙家灭亡,俱是心有不忍。
  “将军,此非你之过也。”
  “我等自易京出城以来,星夜兼程赶往黑山,乞求援军。”
  “大家都尽力了……”
  公孙续咬牙切齿,掣剑欲自刎:
  “今易京城毁,倒不如与父亲同去!”
  众人俱惊,冲上前将之抱住。
  “纵然幽州公孙家基业已亡,少将军尚在。”
  “将军还有前路要走,怎能止步于此?”
  “况少将军若去,我等将何以自处?”
  最后一句发问,令公孙续一愣。
  至此,他才发觉原来自己在这世上并非孤单一人。
  还有这么多弟兄愿意陪在他身边。
  公孙续又感动又难受,回首问众人道:
  “今吾公孙家基业不存,大势已去。”
  “尔等随我左右,难免受害。”
  “我欲遣尔等自去,如何?”
  众人齐声,拱手道:
  “愿随少将军左右!”
  声势震天,振聋发聩。
  这五千幽州铁骑,都是公孙家的心腹部曲。
  早年跟着公孙瓒打乌桓、打鲜卑,大家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深厚。
  他们早已认定大伙儿为兄弟家人,若是自去,又何以为家?
  公孙续在哪儿,哪里就是他们的家。
  现在公孙瓒已死,他们只认公孙续这位少主了。
  公孙续将泪水咽进肚子里,终于重新振作,打起精神来。
  “……好,列位弟兄说的对。”
  “今我公孙家大仇未报,断不能意志消沉,止步于此。”
  一顿,又问道:
  “今袁绍势大,凭我等五千人众,断不是其敌手。”
  “须倚附强援,然后可图。”
  言讫,众人言道:
  “当今唯一能抗衡河北袁氏的,只有河南的曹刘同盟。”
  “徐州刘玄德,乃先主公同窗旧友。”
  “今日势穷,何不南下投靠刘徐州?”
  公孙续颔首,他也想到了刘备。
  公孙瓒与刘备亲如兄弟,自己还是孩童时,刘备便已将他背在背上。
  公孙续亲切的称呼刘备为叔父。
  今公孙瓒灭亡,幽州基业尽毁。
  除了去徐州投靠刘叔父以外,再无他路可选。
  “……善,愿从公等之言。”
  “我等马力快,此去南下无须费多少时日。”
  一言蔽,公孙续即命众人上马。
  五千幽州铁骑,蹄声如雷,滚滚望南而去。
  不表。
  ……
  徐州,下邳。
  却说李翊掌管南方军政大务。
  这一日,他接到了广陵陈登传回来的紧急军报。
  人报孙策已死,孙权继承父兄之业。
  孙权采纳了周瑜、陆逊之言,仍旧选择西进,抢夺荆州。
  对此,李翊是希望看到这个结果的。
  曹操后方有刘表,刘备后方有孙吴。
  这两家打起来,是曹刘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并且两家斗得越凶越狠最好,如此一来,等将来一统河北,收略南方之地便简单许多。
  此外,孙权新君上位,颁布招贤令,大力培养扶植自己的羽翼。
  原本时间线,孙权得到了大量的徐州人才。
  然此位面,在李翊的于中周旋下,大量的徐州人才回归到徐州来。
  包括但不限于有,
  徐州东莞人,徐奕字季才。
  已被刘备任命为曲阳令。
  广陵海西人,徐宣字宝坚。
  此人乃陈登征用,在广陵用为功曹,与另一位广陵人陈矫关系甚笃。
  广陵江都人,皇象字休明。
  善篆书、隶书、章草,尤以章草见长,时人称其为“书圣”。
  被东海徐璆录用为功曹。
  临淮淮阴人,步骘字子山。
  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
  乃吴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臣。
  陆逊死后,便是由步骘接替他的丞相之位。
  能统兵,能搞内政,现在年轻有为,大有可图。
  故此人被李翊力荐给刘备留在身边调用。
  刘备向来信任李翊,此前李翊力荐的庞统就是少年天才。
  此时再来一个年轻的步骘,刘备便大方的将之用为主记。
  这日,
  李翊仍于州府中工作,每日府上文书出入不息。
  他一面处理南方军政大务,一面又时刻盯着北方动静。
  并时不时与西面曹营沟通,商议合作条款。
  正处理时,忽见庞统将一封加急文书带入内室来。
  “士元,出了什么事?”
  李翊蹙起眉头问。
  庞统将文书铺在李翊面前,躬身答:
  “关中急报。”
  “关中之事?”
  李翊面色一沉,立刻将发来的帛书展开来看。
  其书略曰,
  曹操用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从颍川出发,一路向西拓展,疏通关中道路。
  三月初,曹操用曹仁为主将提兵六千,费时半月拿下潼关。
  然后留曹仁在关中,乐进、于禁辅之,扫荡关中群贼。
  一路将势力拓展到长安一带。
  自雒阳被董卓焚毁以来,各地诸侯,群贼轮番蹂躏,关中已是残破不堪。
  但曹操仍旧选择扫荡关中,将势力拓展到长安去。
  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拓宽战线。
  同时打通关中地区的联系,以拉拢西凉马腾、韩遂进反袁同盟里来。
  曹操西扩的想法与实践,自是得到了徐州方面的默许。
  目前曹操所能拓展的方向,只有西面,徐州也不可能越过兖州代管关中。
  同时徐州也希望曹操控制住关中,这些地区太重要了。
  因为袁绍在并州也是屯有重兵的,如果河南不拿下关中,袁绍就会自河内出兵。
  袁军也将会切断关中联系,河南方面会更加疲于应对。
  历史上的曹操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命钟繇去督关中军马。
  有徐州方面的大力支持,曹操在扫荡关中的工作便进行的比较轻松,未有受到太多阻力。
  一路打到长安时,便顺势将之光复了。
  接下来,曹营便与西凉阵营直接接触,曹操也已派人前去联系马腾、韩遂。
  邀请他们入盟,共抗袁绍。
  现在还没有传回马腾、韩遂对此事的态度。
  曹操也未闲着,命人扫清长安废墟,恢复民生。
  然后以朝廷名义,向关中四方传檄,命各地郡县归附朝廷。
  除受马腾、韩遂影响的县邑外,长安周围的县邑基本都尽数归附。
  “若是我等制住关中地区,来日袁绍自能是魏郡出兵,我等也可在黄河南岸与袁军对峙。”
  庞统在一旁分析道,语气是带有几分高兴的。
  不过李翊脸色却并无有一丝一毫的兴奋,他知道战争从来不是儿戏。
  狮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况如今河南才是更加弱势的一方?
  “继续关注河北动向,但凡有任何变故,务必第一时间送至我案前。”
  “……喏。”
  李翊呼了一口气,望向窗外,夏日即将到来。
  自古以来,动兵的最佳时机都是秋后,秋高气爽,天气宜人。
  不但农耕文明如此,就连游牧文明亦是喜欢在秋高马肥之时动兵。
  “袁胤那边的丹阳兵送过来了吗?”
  李翊顺势又问了一句。
  丹阳兵彪悍善战,是非常适合先登的勇士。
  若要腹黑点儿说,这些都是适合拿去填战壕的“炮灰”。
  但打仗本来就是要死人的,要想谋取功名富贵,就得先把性命押上牌桌来。
  庞统即答道:
  “袁太守已经将新降服的山越人,遍为正规军。”
  “有祖郎、费栈两位将军在宣城训练。”
  “袁太守说了,新兵训练尚需时日,不过已将他们用去征剿其他尚未归附的山越部卒。”
  “应不需费多少时日,便能将之送到徐州来。”
  用山越人来打山越人,这是李翊希望看到的。
  正说时,忽有人报,有一队人马赶至城外。
  李翊与庞统俱是一怔,忙问是何方人马。
  旁人答是幽州来的人马,此前已通禀过琅琊相萧建。
  闻说此,李翊便知这队人马的到来,刘备肯定是已经知道的。
  自己主管南方事,倒还不知北面有人来。
  下人又报刘将军已经出城去见了。
  既如此,李翊当即也领着庞统,赶去城外相见。
  城外来的,正是公孙续所领的五千幽州铁骑。
  李翊到时,刚好赶上。
  刘备即拉上李翊,对他言道:
  “先生来的正好,备于半月前收到幽州来的书信。”
  “说是公孙贤侄欲来投我徐州,今日便到了。”
  李翊问,“主公可知是为何?”
  刘备默然,其实幽州的战报虽未传回,但公孙续却先自遣使来投。
  大家都心知肚明,能够猜到一二。
  “好了,先去见人再说。”
  刘备不愿多想,只领着李翊出城去见公孙续。公孙续此时在城外,怀着忐忑不安的焦急心情,苦苦等待着。
  终见着城门大开,刘备领着百十人众出来。
  公孙续慌忙下马,上前单膝跪地,拜道:
  “公孙续见过叔父!”
  好好好……
  刘备笑着将之扶起,赞道:
  “几年不见,贤侄都长这般大了。”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微微一顿,又试探问道:
  “伯圭兄他在何处?”
  公孙续一咬钢牙,垂泪道:
  “家父死矣!”
  此言一出,徐州皆大惊。
  唉……
  刘备早已猜到,不觉仰天长叹。
  他眸中含泪,虽然自公孙瓒杀了刘虞后,他对这位老大哥已是失望已极。
  但好歹同窗一场,又是儿时旧友,多年的情谊。
  再闻说其身死之后,还是忍不住感到伤心难过。
  公孙续痛哭流涕,伏在刘备脚下,哭诉道:
  “易京大火之时,续不在此处,故而幸免于难。”
  “闻说家父身死,续已不念生矣。”
  “然念及父母亲族,俱赴九泉,兵卒百姓血流成河……”
  “我、我、我闻幽魂之哀泣,不容不心肠之摧折!”
  “家国之仇,不可不报。”
  “今日南下,不知何时可归幽州,报得父母之仇。”
  “幽州之难,皆因我父骄横暴戾,人和全失,终致败亡。”
  “其归于黄土,魂兮归来,或可思之悔之。”
  “我闻叔父在徐州,行仁义之事,荡涤乾坤,还山川百姓太平。”
  “故来相投,恳请叔父收容!”
  刘备听闻,亦不觉垂泪。
  在抹完眼泪之后,将公孙续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声说道:
  “我与令尊乃是故交,今令尊身亡,备亦是痛心疾首。”
  “贤侄尽管安心留在徐州,在此处,无人能够伤你。”
  公孙续谢过,又咬牙道:
  “我沿途渡黄河时,见南岸多设有防御工事。”
  “只叔父欲与河北动兵,我公孙家与袁绍有着血海深仇。”
  “若叔父但有所需,公孙家唯一血脉,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话音方落,身后众幽州铁骑纷纷下马,齐齐拜道: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愿为徐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众人的高呼声,震天动地,似岳撼山崩。
  每一个人都怀着深仇大恨,誓要找袁氏报仇雪恨。
  “……好好好。”
  刘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
  “列位诸公尽管放心,公孙将军的仇,备一定会报的。”
  这话虽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对收拢幽州众心还是颇有用的。
  众人再次拜谢。
  刘备即命公孙续及其部众进城
  为了款待远方来客,刘备破天荒的命人杀羊宰牛,取出好酒来招待众人。
  自备战河北战事以来,整个徐州都在节衣缩食。
  像牛羊等物,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包括牛,除耕地之外,它也是重要的劳军之物。
  但为了收拢众心,刘备还是破了此例。
  宴会上,刘备又顺势请来了徐州的高级官员。
  也算是慰劳众人这段时间的辛苦工作,顺便也体现自己对公孙续的重视。
  公孙续自是感念于心,拜谢不尽。
  宴会上,刘备对公孙续嘘寒问暖,问及了他走后幽州发生了哪些事情。
  刘备听后,亦大感唏嘘。
  乃长叹一声,对公孙续言道:
  “备穷迫半生,无甚物可赠贤侄,唯有一言相告。”
  “世人立大志、守德行者甚众。”
  “只可惜大多不能始终如一。”
  “一朝有违,便成虚伪,望贤侄切以为戒!”
  唉……
  公孙续闻言,心中感慨万千。
  父亲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却没法相劝。
  “叔父仁德,续亦深感厚意。”
  “公所教者,续铭记于心,愿此后行事终不背德也!”
  之后,刘备又一一向公孙续即其所部高级将来敬酒,感谢他们对贤侄的不离不弃。
  待一轮敬酒过后,刘备又命李翊再去敬一轮酒。
  李翊健谈乐观,与人友善,极为擅长更各阶级人士相处。
  众幽州将领见此,无不对这位年轻幽默的徐州谋主心生好感。
  一轮酒后又是一轮酒,众人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总算是暂时忘却了国破家亡的苦痛。
  各自醉的不省人事后,被从人送回房间内歇息。
  次日,清晨。
  公孙续酒醒,待简单洗漱完毕后,便欲去州府拜谢刘备。
  不想甫一出门,便遇着庞统。
  经过昨晚一场酒宴,公孙续对徐州的大小官员多少能喊出名字了。
  乃上前躬身见礼:
  “庞功曹来此,有何见教?”
  庞统回礼道:
  “见教不敢当,只是君侯命我来请少将军去校场一趟。”
  公孙续颔首,正言道:
  “我适才正欲去拜见使君,之后便去往校场。”
  “既是郯侯相请,我现在便去。”
  当即,公孙续随着庞统赶往校场。
  李翊已经在此处了,他正在校场上检阅骑兵。
  公孙续赶到,先向李翊见礼。
  然后李翊才问道:
  “少将军见我这徐州铁骑如何?”
  公孙续望一眼,只见马跃嘶鸣,骑士威风凛凛。
  不觉感慨道:
  “不想出了幽州之地,仍有如此雄壮之骑!”
  “不知是哪位将军训练的徐州骑兵。”
  李翊微微一笑,道:
  “此乃少将军之故人也。”
  乃命校场中统领骑兵将军过来见礼,原来是田豫。
  公孙续再见故人又惊又喜,道:
  “国让此前回到幽州,复有回徐州,不想兜兜转转,续也来徐州了。”
  田豫苦笑道:
  “豫有始无终,不可取也。”
  “公孙将军身亡,豫亦是痛心疾首。”
  公孙续乃劝道:
  “事已经过去,又何必哀愁伤感?”
  “见你我兄弟能于此相见,当合力讨贼,为家父报仇。”
  田豫拱手答应,表示一定尽心竭力。
  公孙续又环顾一眼四周,再问道:
  “怎不见子龙?”
  田豫笑着答:
  “子龙为九江太守,身在淮南。”
  公孙续闻说故友如今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不觉提老友感到高兴。
  “我早知子龙非百里之才,今为九江太守,我亦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多年未见,倒是有些想他。”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在旁侧说道:
  “少将军放心,等之后河北战事一起。”
  “我自会将之从南方调到前线来,使你们兄弟相见。”
  公孙续闻言大喜,“若能再与子龙并肩作战,诚为幸事也!”
  善……
  李翊一颔首,又问公孙续道:
  “少将军久在幽州,深谙骑兵作战之道。”
  “观我徐州骑兵战力比幽州如何?”
  公孙续扫过一眼,沉吟半晌,才缓缓答:
  “马儿健肥,又有国让训练,当不逊色于我幽州铁骑。”
  又仔细打量一眼骑兵坐下的战马,又将手一指:
  “此非中原马也!”
  公孙续在马群中出身长大,什么品种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呵呵,少将军好眼力啊,此乃我徐州自辽东公孙度处买得的马匹。”
  “……嗯。”公孙续点了点头,慨叹道,“我说此马甚肥,无怪无怪。”
  李翊又命人取来两样东西,然后将之交给公孙续看。
  “少将军观此物如何?”
  “这是……?”
  公孙续瞪大眼睛,观看此物。
  这两样东西,正是李翊此前发明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
  之前拿出来时,李翊便命人严格保密,然后大规模打造。
  如今已有七八千副了。
  “此为高桥马鞍,双边马镫。”
  “正适合骑兵作战,少将军不妨一试。”
  李翊将两样东西的功能向公孙续介绍了。
  公孙续本就是骑战好手,见得这新奇物什,也是兴奋异常。
  马上上马去试,只一骑上去,未得催马,便兴奋地叫道:
  “此鞍马甚稳当,若是马儿冲锋,不易落下。”
  正是如此。
  公孙续又催马在校场中跑上两圈,又练了两轮骑射。
  由于高桥马鞍控制了纵向平衡,双蹬马镫又提供了横向平衡。
  这使得公孙续在马上骑战时,极大节省了体力。
  一轮下来后,公孙续也是感慨万千。
  若是当年界桥之战时,他们公孙家有这两样物什。
  何至于被袁军的步兵打败?
  唉……
  都过去了……
  “好东西啊!”
  公孙续翻身下马,走至李翊面前,对这两样物什赞叹不已。
  又问这些东西还有多少。
  李翊如实答,约有七八千副。
  这是自他发明以来,两年多,徐州匠人火力全开,生产线拉满的情况下打造出来的。
  除去损耗,全副武装这队幽州铁骑没什么问题。
  李翊也将自己打算把这五千幽州铁骑,全副武装的想法告知了公孙续。
  “此物甚是稀奇,但我一直再寻一个机会拿出来,将之全面武装了。”
  “以应对将来的河北战事。”
  公孙续一颔首,应和道:
  “北地多平原,正是骑兵大展身手之时。”
  “不瞒郯侯,我麾下这五千铁骑,俱是我公孙家最为精锐之部卒。”
  “他们俱随我父亲征战多年,又随我征战了两年,个个身经百战,战力彪悍。”
  “若是郯侯信得过在下,可将之一一武装。”
  李翊一颔首,道:
  “少将军说的哪里话来,我专欲等你到此,为得就是将此物取出。”
  自东北苦寒之地出来,经过了公孙家两代人的淬炼。
  毫无疑问,在整个徐州,乃至整个河南。
  这队幽州铁骑,单论单兵战斗力,就是最强的。
  所以将并不算多的高桥马鞍与双边马镫拿给他们用,是没什么疑问的。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