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刘备压制十年,苍

  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刘备压制十年,苍天终于眷顾我一次了!
  颍川,许县。
  却说曹操自赤壁败回以后,心下已知再无能够与刘备争夺中原。
  于是,便遣钟繇抚定关中地区,联络韩遂。
  双方约定,曹操取西川之地,韩遂并雍凉之地。
  两人唇齿相依,互取所需。
  曹操需要一块能够稳定立足的地方。
  韩遂则是一个有野心的枭雄。
  雍凉地区,并非是韩遂一家独大,这里还有十余家大大小小的诸侯。
  诸如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及张横、梁兴等辈。
  在《演义》里,这些人被老罗简化成了马超的部将。
  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军阀。
  随着马腾被曹操软禁,马超出走并州自立。
  韩遂认为,他统一雍凉地区只差一个契机了。
  这时候,以曹操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向诸将施压。
  韩遂便被关中联军门推举为了共同的都督。
  作为利益交换,韩遂也将这些军阀合兵一处,为曹操壮声势。
  以恐吓威胁汉中的张鲁、西川的刘璋。
  于是,曹操一面命夏侯惇强迁中原人口至关中地区,修葺洛阳、长安等地。
  一面又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之后不久,便见着了西川使者张肃。
  曹操与之交谈过后,情知蜀地的豪强们,有意让自己取代刘璋。
  于是重赏张肃,拜其为广汉太守。
  没过多久,曹操又见着了张肃之弟张松。
  张松因身材短小,威仪不及其兄,曹操心中不喜。
  但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礼待了张松。
  张松在曹操这里,深感不如刘备厚遇。
  可刘备不能马上出兵西川,又不符合他的利益需求。
  一时间,张松踌躇难决。
  曹操多疑,便命人去查张松的行踪。
  得知其竟是从齐国出来的,心中更加疑惑,私下里说道:
  “……松自齐地来,至魏国后,并不多言西川之事。”
  “其诚意大不如其兄,孤料此人已投刘备。”
  于是,便有了杀张松之心。
  这两日,公府上的杨修与张松来往密切。
  因见张松竟能将看过的文章,倒背如流,深感其有大才。
  于是引以为交。
  待得知曹操有杀张松之心后,立马找到张松,劝他赶紧回西川。
  张松亦惊,却又迟疑道:
  “我奉命出使,今至齐至魏,皆无果。”
  “似这般回去,必为蜀人耻笑!”
  杨修劝道:
  “暂退非为怯也,存身留命以待立功,才是丈夫。”
  “今齐国虽强,然魏国未必全输。”
  “刘备厚遇,不过为图西川耳。”
  “纵足下助其得到蜀地,关羽、张飞、李翊必居上位。”
  “刘备也必以此三人为厚。”
  “君之才志,终不见用。”
  “平生之志,也未必能得到施展。”
  “魏公方急才,建功立业,岂不远胜于刘备乎?”
  “此中利害,君当能够明察。”
  杨修的话语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张松的心坎上。
  留在馆舍的这段时间,张松内心也十分挣扎。
  他一面感慨刘备对其的厚恩,一面又希望在曹操这里得到厚用。
  正是矛盾挣扎之时。
  杨修这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
  不管刘备待自己有多好,他始终都是以关张李三人为厚。
  后起之秀中,又有诸葛亮、庞统、徐庶等辈。
  更别提刘备身边的股东已经趋于饱和了。
  丹阳曹豹,东海麋竺、下邳陈氏,河北甄氏,燕代豪族……
  此时的张松选择去入股,又能分到多少股份呢?
  张松沉吟半晌,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
  旋即执杨修手谢道:
  “……德祖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足下说的有理,只是如今曹公疑我,我再助他,恐有不妥。”
  “此间有西川地图一份,松已在上面标注了地理、县邑、粮食屯驻之处。”
  “有了此图,曹公取西川之地应当不难。”
  话落,张松将地图取出。
  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再画一张对他而言并不算难。
  “此图便请德祖,替我交给曹公。”
  “松离家日久,也该回去了。”
  杨修接过图,连向张松说请君多多保重身体。
  张松谢过,趁夜辞去。
  随后,杨修将西川地图献给曹操。
  曹操得图大喜,重赏杨修。
  便会聚大臣,商议取汉中收川蜀之地。
  恰逢夏侯惇自关中回,便一同商议征伐之事。
  自夏侯渊战死,曹仁接连挫败,自信心受挫以后。
  夏侯惇作为宗室第一人,肩上的担子不可不谓重如千斤。
  此次抚定关中地区,夏侯惇亦有成长,当即对曹操谏言道:
  “目今赤壁新败,曹仁又挫于周瑜之手。”
  “刘备刚得荆州,立足未稳,必不着急取西川之地。”
  “我等宜先取汉中张鲁,以得胜之兵取蜀。
  “……如此可一鼓而下也。”
  曹操大喜,拍了拍夏侯惇肩膀,赞道:
  “……君之言,甚合孤意。”
  “刘备精力都在南方,无暇西顾。”
  “孤又闻河北近来滋事不断,李翊亦无暇南顾。”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日天赐张肃兄弟于我,不取西川,悔之必矣!”
  于是,曹操乃兴师西征。
  但是在西征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亟待曹操解决。
  那就是河北魏郡!
  此地原本是曹操为了摆脱河南士人的束缚,打算作为新的政治立足点。
  但因为与李翊争夺河北地区失败,河北只剩下这一地,孤立无援。
  曹操不得不又灰溜溜地回到河南,重新投入汝颖士人的怀抱。
  可谓是老脸丢尽。
  但饶是如此,魏郡的战略位置依然很重要。
  思虑半晌,曹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曹操任命司马朗为魏公府掾,司马懿为魏郡太守。
  又命郭淮为行军司马,辅佐司马懿。
  这是曹操诸多人事任命之中,唯一一次没有任用宗室将领。
  单独把外姓将领派到一处去的任命。
  尤其司马氏作为大族,派去的还是魏郡这种富庶之地。
  曹操此举,令不少宗室武将,都来劝曹操三思。
  由属夏侯惇性情火爆,声音激昂:
  “魏公曾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
  “今奈何将之外派到魏郡之处去?”
  “倘若李翊来攻,司马懿献城而降。”
  “如之何?”
  夏侯惇虽与司马懿交往不深,但见着这小子整天跟着曹丕鬼混,也不爽他。
  他总觉得这人非常善于隐忍韬晦。
  而且城府极深。
  魏郡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让一外姓,还是大族出身的人单独领之呢?
  曹操冷冷一笑,道: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司马氏一族,以司马朗当家。”
  “吾以用其为我府上掾,其余六兄弟亦在我军中用事。”
  “司马懿有家族掣肘,安能叛我?”
  “自奉孝殁后,孤遍观年轻之辈,确实唯此人才略出重。”
  “我欲用此人,替我挡住李翊河北来兵。”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曹操的战略就是牺牲魏郡,以换取对汉中的攻打时间。
  虽然当初说好拿下汉中,魏国就会出让魏郡。
  但政治人物说的话,听听就好。
  关键时刻,还是得枪杆子硬。
  司马懿有军略,郭淮也善于守备。
  以魏郡之底子,应该能帮曹操争取到不少时间。
  计较已定,曹操正式兴师西征。
  分兵三队:
  前部先锋夏侯惇、曹仁;
  曹操自领诸将居中;
  后部援军曹洪、曹休,押运粮草。
  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
  张鲁乃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
  “曹操势大,吾在汉中,孤立无援。”
  “欲举城降之,不失封侯之位。”
  “未知诸位祭酒以为如何?”
  张鲁这个人比较特殊。
  他是汉末三国时期,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诸侯。
  不过五斗米教并不是张鲁创建的,是他杀了张修之后抢过来的。
  不过此教确实是在张鲁手中发扬光大的。
  张鲁有手段,有野心。
  既残忍,又有仁慈的一面,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枭雄。
  因为在面对刘璋的战事中,屡屡获胜,所以张鲁不止有汉中之地。
  还占据了巴西、巴东地区。
  事实上,巴郡之所以会一分为三。
  就是因为刘璋干不赢张鲁,被张鲁给占了巴郡以北。
  刘璋才不得不将巴郡的行政区域给重新划分,以方便管理。
  张鲁的野心,也从来不满足于汉中地区。
  他一心想将自己的五斗米教发扬光大。
  因为入教的信徒,需要缴纳五斗米,所以称之为五斗米教。
  简称“米教”。
  而张鲁作为汉中太守,也不叫太守,叫“师君”。
  他手下的兵也不叫兵,叫“鬼卒”。
  手下的官员叫“祭酒”。
  高级一点的官员则叫“治头大祭酒”。
  眼下的张鲁,一门心思地扑在自己的教上。
  在他看来,如果献了汉中给曹操。
  自己仅仅只是失去一个汉中,得到的却是整个关中地区啊!
  他不仅能把五斗米教传到关中去,还能传到颍川这个士人乐园去。
  这对张鲁的诱惑力,可是太大了。
  “……师君,此议万万不可!”
  说话之人,乃是张鲁之弟张卫。
  他也信五斗米教,但却是个硬骨头。
  在他看来,汉中富庶,咱们也拥兵数万。
  进可以取西川之地为王,退亦能挡住关中来犯之兵。
  岂有将江山拱手而让之礼?
  “……汉中最险无出阳平关,守住此关,魏兵莫能进也。”
  “我意在关隘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以此迎敌。”
  “师君只管在汉中,多拨粮草以应付足矣。”
  张鲁只想着怎么投降能够体面一些,待遇能够好一些,以方便他传教。
  但没想到弟弟张卫坚持要战,张鲁只好应从。
  乃遣杨昂、杨任二将助弟守御阳平关,即日启程。
  军马到关下,即下了寨。
  夏侯惇、李典等前军先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
  便离关外十五里处下寨。
  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
  忽闻寨后一把火起,却是杨昂、杨任二将杀到。
  夏侯惇、李典各自上马,仓促应战。
  因军士远来疲困,很快被汉中军冲破。
  二将回见曹操,曹操叱道:
  “汝二人为我军中宿将,随孤行军多年。”
  “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
  “如何不作准备?”
  于是,欲惩治二人。
  忽又想起,自兴平元年以来,自己对上刘备也是屡战屡败。
  赤壁那么大的优势,都打输了。
  如今又哪有脸面来责怪这二将呢?
  念及此,曹操无奈地叹了口气,又道:
  “权且赦你二人罪过,待破关之时,当须尽力。”
  二人谢恩,加入曹操军中,继续行军。
  曹操亲自引兵来看阳平关,此地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
  看得曹操直摇头,叹道:
  “阳平关如此坚固,急切难下!”
  左右将士,纷纷言道:
  “吾等自关中出兵,长安、雒阳之粮,远胜汉中。”
  “阳平关早晚能下!”
  曹操蹙眉,谓众人说道:
  “吾兴大兵来此,早晚惊动刘备。”
  “此辈知我攻汉中,必来取我中原之地。”
  “中原不能久守,吾宜当速下汉中为善。”
  按理说,曹操能打下一处是一处,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地盘才是。
  怎奈何刘备的势力已经完全将他包裹了起来。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战略比的就是“势”,一旦势能输了,再去守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为此,曹操只能战术性放弃中原,将资源倾斜到关中去。
  正议之时,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
  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
  曹操大惊,慌忙引军迎之。
  双方混杀一场,各自罢兵。
  接下几日,张卫皆是据险而守,依山筑垒,连绵十余里。
  曹操着急下城,率军士强攻。
  一连攻打数日,死伤甚众,竟不能进。
  曹操无奈,夜坐帐中,愁眉不展,谓诸将道:
  “阳平险固,张卫据守严密,我军久攻不下。”
  “长此下去,中原必乱。”
  于是,便有了撤军的打算。
  程昱谏道:
  “今贼势未见强弱,明公何故自退耶?”
  曹操叹道:
  “米贼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孤一时无策也。”
  正踌躇间,忽闻关外山林之中,蹄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大惊,急令诸将戒备。
  “……小心米贼夜袭!”
  未几,哨骑飞报:
  “禀魏公,非敌军也。”
  “乃数千麋鹿自山林惊出,直冲张卫大营!”
  什么,此言一出,帐中诸人皆惊。
  曹操连忙起身出帐,携众人凭高望之。
  原来阳平山野多麋鹿,张卫军连日伐木立寨,惊扰兽群。
  是夜,鹿群受惊,竟如山洪倾泻,直奔张卫营寨而去。
  张卫寨中士兵,闻得寨外惊天动地,误以为是曹兵前来夜袭。
  全都打起精神,准备御敌。
  谁料声音将近之时,竟是数千头麋鹿,如洪水般奔腾而来。
  一举便冲破了张卫军大寨寨门。
  众鬼卒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被吓得四散奔逃,惊慌失措。
  早有人报知张卫,张卫出营来看,亦被眼前景象震惊。
  “……这、这简直不是人力所为!”
  “莫非这曹操亦懂妖法,能驱唤野兽乎!”
  张卫骇然,亲眼目睹麋鹿冲破营寨,营栅尽毁。
  士卒们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四散。
  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众军士逃窜之际,误打误撞,竟不慎入了曹洪大营。
  曹洪正在率部巡营,忽见前方火光冲天,人影纷乱。
  误以为是张卫夜袭,当即下令:
  “……贼军劫营,诸军随我迎敌!”
  曹军闻令,奋勇冲杀。
  张卫军本已大乱,又遭曹军猛攻,顿时溃不成军。
  曹操见此,抚须大笑:
  “天助我大魏!天助我大魏!”
  “看来老天也有眷顾我曹操的时候!”
  见着眼前光景,曹操感动地涕泗横流。
  此前,老天总是眷顾刘备。
  甚至在冬天时,借“东南风”给他打自己。
  如今,自己也得天助。
  使上天唤来数千头麋鹿,来助自己破敌了!
  曹操抓住机会,趁机下令,全军拔营。
  猛攻张卫大寨!
  魏兵一齐冲进寨中,天价放起火来。
  夏侯惇引兵杀到,逢着杨任,二将交锋。
  战约三十余合,夏侯惇暴喝一声,一枪将之刺死。
  余众骇然,被夏侯惇杀败。
  张卫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关投降。
  曹操既得了阳平关,暂时将张卫拘于军中。
  一面继续进兵,直奔南郑而去。
  张鲁闻说阳平关失守,弟弟张卫被俘。
  一时间方寸大乱,于是打算依照原计划,开城投降。
  阎圃连忙劝谏说道:
  “……师君此时万万不可投降!”
  张鲁便问:
  “向者开战之前,我拥阳平关即数万鬼卒。”
  “公等便说不可降。”
  “今阳平关失守,鬼卒俱被魏兵杀散。”
  “公等仍劝我不可投降,莫非要吾与汉中同死乎?”
  “……师君,在下非是此意。”
  阎圃定下心神,有条不紊地为张鲁分析道:
  “今公战败,以急往,其功为轻。”
  “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在阎圃看来,咱们是战败而降。
  无功有过,后果不堪设想。
  倒不如咱们先逃到巴中地区,那里的异族首领不是与咱们关系不错吗?
  如果我们到了那里能拉上他们一起投降,咱们可就是有功之人了。
  如此一来,再跟曹操谈投降事宜,才会稳妥。
  曹操也才会厚待我们。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阎圃是一个称职的谋士。
  最开始张鲁想要称“汉宁王”时,阎圃就出来反对。
  说你称了王,你是汉中的一把手。
  不称王,也是汉中的一把手。
  那为什么要称王呢?
  这不是凭空给自己树敌吗?
  如今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阎圃再次帮助张鲁将利益最大化。
  张鲁从之,于是率众奔往巴中。
  汉中富庶,张鲁带不完全部财宝。
  左右之人,都劝张鲁焚宝货仓库,不给曹操留。
  张鲁乃道:
  “我本就不欲与曹操争斗,只是意未达耳。”
  “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民之有也,吾安忍废之?”
  于是将宝库全部封锁,是夜二更时,引全家老小出奔。
  曹操率军赶到南郑时,也不叫人追赶,先命人去查府库。
  这是曹操的习惯,每克一地,先收刮战利品为第一要务。
  本来,曹操对府库的期望,就是哪怕只留一点就好了。
  可没想到张鲁竟将府库封存完好,里面的宝物也无人动过。
  于是,曹操甚为怜之。
  这时,夏侯惇等众纷纷赶来,劝谏曹操说道:
  “魏公,目今汉中已下,宜速去差人将张鲁擒下。”
  “其在汉中布政多年,其人不死,汉中之地必不能长久。”
  此前说过,攻城略地不是打下来就真的是你的了。
  只有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控制以后,它才是真正地属于你。
  仅是军事占领,它只是暂时属于你。
  所以夏侯惇才建议曹操,先把张鲁拿下再说。
  曹操摇了摇头,说道:
  “张鲁既将府库封存完好,说明其有意投靠于我。”
  “只是方打败仗,不敢直接投降,所以才逃去巴中。”
  “可差人去往巴中劝降,言说孤愿厚待于他。”
  “请张师君不必再躲躲藏藏了。”
  于是,派遣使者奔赴巴中地区,去劝降张鲁。
  至于张鲁逃到巴中以后,依照阎圃之言。
  利用自己“张天师”的名号,成功劝降了袁约、朴胡等三巴夷王。
  众王闻天师至,皆率部出迎。
  张鲁登高而呼:
  “……今吾等据险抗命,徒苦黎民耳!”
  “愿公等以天下苍生为念!”
  于是焚符箓、封府库,率众北降。
  正好曹操劝降的使者也到了,见张鲁竟将三巴夷王一并带来投降了,大喜过望。
  众人一起去见曹操,曹操亲自出迎。
  见张鲁部伍整齐,粮械无损,叹曰:
  “……此真保土安民之士也!”
  于是拜张鲁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授朴胡巴夷校尉,赐金印紫绶。
  赏袁约等帛千匹,金银各千斤。
  由此,汉中之地为曹操所并也。
  ……
  话分两头,却说李翊辞了刘备,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河北。
  由于治所在渤海,中途要经过许多郡县。
  李翊每到一处,必考察各郡政绩。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每过一处,必焕然一新。
  百姓皆为之称善。
  此时的渤海,尚不知李翊已回河北。
  因为现在的风云人物,乃是那个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仙人左慈。
  左慈到渤海,继续施展自己的“仙术”。
  巡县各地,大施符水,替人治病。
  许是宣传到位,亦或是人云亦云。
  左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教众也越来越多。
  传闻,
  渤海之滨,左慈设坛施术。
  其符水治病,不取分文,百姓感其德,日聚千人。
  左慈乃终日挥拂尘、洒甘露。
  病者饮之即愈,愚氓拜之如神。
  未及半载,信众遍及七县。
  眼见信众越来越多,
  忽一日,左慈登高台而呼:
  “……贫道下凡,非贪财帛。”
  “然天道有常,积善方能消业。”
  话落,遂命童子,设“”涤心功德箱”于坛前。
  立“解厄簿”记下捐者姓名。
  并口中言道:
  “……钱非入我囊,实为洗尔等罪孽。”
  一时之间,愚夫愚妇争相捐献。
  老妪典钗,农夫鬻谷。
  商贾捐半岁之利者,不计其数。
  有清醒者私语:
  “……昔免费济人,今何故敛财?”
  信众怒叱:“汝心不诚,安知仙长深意!”
  眼看百姓渐渐有些“失控”,官府乃出动吏兵,禁止百姓捐款。
  徐庶等人都知道,这种募捐行动,会使得河北财富大量流失。
  然而官府的强制干预,惹得民怨沸腾。
  张辽大怒,欲率兵将左慈拿下,将其活生生烤死、
  并说道:
  “倘若那妖人当真有通天本领,能够呼风唤雨。”
  “便可求来三尺甘霖,以救自己。”
  “否则,焚死不足惜也!”
  荀攸、徐庶等人拦住,劝张辽冷静行事。
  张辽谓二人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
  “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听信邪教。”
  “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
  “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
  “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
  “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
  “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吾欲杀左慈,正思禁邪觉迷也。”
  “向者李相将河北之事,付与我等,只盼能够稳住时局。”
  “今左慈妖人,煽动人心,吸纳教众,骗取民众财产。”
  “公等如今却还在投鼠忌器,不敢杀之。”
  “何也?”
  徐庶乃道:
  “正因左慈颇得人心,我等不好擅自为之。”
  “权等相爷回来再说。”
  正说之时,忽有一小吏兴冲冲地跑进大堂。
  “大喜!大喜啊!”
  小吏跌跌撞撞,伏在众人膝下拜道:
  “……禀诸位将军、先生,相爷!相爷回来了!”
  众人闻言,顿时喜出望外。
  荀攸、徐庶同时起身,笑容满面。
  “快!通知各级官员,准备出城去迎!”
  李翊离开一年,很多事,须要他亲自解决。
  众人就盼着回来,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与此同时,
  有安插在城外的教徒,将李翊归来的消息报给了左慈。
  “李子玉天下奇才,如今其骤然归来,必是冲着仙师去的。”
  “如之奈何?”
  众教徒纷纷问。
  左慈缓缓睁开眼睛,伸手撩了一把金子,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浅笑。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