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

  第314章 卧龙战略:四路集团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建安十四年,春。
  江陵,都督府内熏香袅袅。
  诸葛亮手持羽扇,凝视西川地图忽道:
  “刘季玉败矣!亮以为这是一千载难逢之机。”
  扇柄轻点成都位置,“倘刘季玉不死,彼必向我荆州求援。”
  诸葛亮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一听说刘璋兵败,便认定他会来荆州寻求政治庇护。
  话音方落,参军马谡立时呈上细作密报:
  “曹操已破成都,蜀中将领归降,刘璋父子不知所踪!”
  话音未落,黄忠拍案而起:
  “某愿率荆襄水军迎之!”
  诸葛亮轻摇羽扇:“黄老将军且慢。”
  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长江水道,“亮以为刘璋必走永安水道。”
  “可令子龙备楼船五艘,泊于夷陵待之。”
  正议间,忽有侍从来报:
  “平都令李严遣密使至!”
  李严?
  诸葛亮眉梢一扬,他对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陌生。
  李严早年间当过刘表的秭归县令,后来曹操兼并荆州。
  李严不愿为曹操效力,便向西逃跑,投奔刘璋。
  如今蜀地也被曹操攻下,李严所在的公司再次被兼并。
  所以兜兜转转,又只能转过来,向荆州求援。
  “快请!”
  诸葛亮接见使者,使者呈上帛书,展开览之。
  上面只写了八个字——
  “不愿事曹,乞庇荆州!”
  诸葛亮大喜,举书谓众人道:
  “此非天赐良机乎!?”
  一直以来,诸葛亮一直非常重视与蜀地的联系。
  如今有蜀地大员主动抛来橄榄枝,诸葛亮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即吩咐马谡先去接李严,护送其到江陵来。
  当夜三更,马谡扮作商贾,乘小舟至巴东暗礁处。
  月色朦胧中,见一叶扁舟随波起伏,船头立着青袍文士,正是李严。
  “李平都,何以如此狼狈耶?”
  马谡半调侃地说道。
  李严苦笑:“曹操欲征我为尚书郎,吾不愿为其效力,连夜出逃。”
  “这才狼狈不已。”
  忽掀舱板,露出三卷竹简:“此乃西川兵力布防图,聊表诚意。”
  马谡接过,接火把光亮览之。
  看罢大喜,拍了拍李严的肩膀:
  “先生在看到此图之后,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走,我带你去见先生!”
  李严连声谢过。
  众人乘船,回返荆州。
  诸葛亮亲自到江边夷陵渡口等候。
  时值春汛,江水滔滔,千帆竞发中,一叶扁舟破浪而来。
  但见船头立着一名青衫文士,年过三旬,身高七尺有余。
  江风掀起其破碎的袍角,露出内衬锁子甲的寒光。
  最奇是其面容——左脸儒雅如文士,右脸却有一道箭疤自眉骨贯至下颌,平添三分肃杀之气。
  诸葛亮羽扇微顿,心中暗暗奇之:
  “久闻李正方文武双相,今日一见,果然见之不俗。”
  按理说一个小小的县一把手,是很难得到一个省一把手的如此重视的。
  但李严不同。
  李严性格冷酷苛刻,乡党对其的评价就是:
  ——“难可狎,李鳞甲。”
  意思就是这人很难对付,很有城府,特别难接近。
  但李严是远近闻名的大本事,是一位能吏。
  政绩极其突出,身在荆州的诸葛亮久闻其声名,正当用人之际,早就想挖他过来。
  如今其主动来投,自是求之不得。
  比及舟船靠岸,李严跃上岸时,不及整衣便长揖及地:
  “败军之将,何劳诸葛都督亲迎!”
  声如金铁交鸣,竟压过江涛声响。
  诸葛亮虚扶其臂:
  “正方弃暗投明,实乃荆州之幸事也。”
  历史上的李严也是先后投靠刘表、刘璋、刘备。
  所以有一个段子叫,
  李严在天上见着了吕布,然后笑话他说:
  “听说了吗?你在后世被调侃为三姓家奴。”
  吕布不屑地说道:
  “这有什么?你不也先后侍奉三位主公。”
  “不也是三姓家奴吗?”
  李严回答说:
  “你看好了,我先投刘表,后投刘璋,最后投刘备。”
  “他们都姓刘,所以我只能算一姓家奴,你是三姓家奴。”
  这算是个冷笑话。
  不过调侃归调侃,李严弃刘表改投刘璋,这对他的名声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因为他面临的情况是,刘表病死,曹操趁机夺取荆州大权。
  等于李严的公司被兼并了,他选择了跳槽。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会受到谴责的。
  诸葛亮扶起李严时,忽觉掌心触到厚茧,这分明是常年挽弓执刀的手。
  严格意义上讲,李严不单单是文武双全,而是一个多面手。
  如果说诸葛亮是六边形战士的话,李严就是削了一刀的六边形战士。
  但不是小六边形战士,他比小六边形战士还要强一些。
  二人沿江而行,李严忽指西岸:
  “曹军在白帝城设伏,某绕行秭归,故迟来三日。”
  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湿漉漉的绢图,说道:
  “此吾绕行之时所记,献予都督。”
  诸葛亮展图观之,见图中不仅标注具体兵力,更细书各营将领性情。
  尤令人称奇的是,竟连如何攻取的战术规划都有批注。
  不禁盛赞其才,“齐王许我在荆州开府,吾正欲大辟天下贤才入府共事。”
  “正方来此,真天授我也!”
  于是,当场拜了李严江陵太守。
  江陵是诸葛亮为了方便治理荆州,单独划出来的郡,在荆州战略地位崇高。
  所以,李严等于直接从西南省份的一个县长,直接提拔为了两湖地区的省会市长。
  这绝对是一个火箭式飞跃。
  李严大喜,顿首拜谢:
  “严定不负都督的知遇之恩!”
  “虽肝脑涂地,亦当报效!”
  一直以来,后世对李严的评价主要有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
  第二个误解是,李严能力不行,是个坑逼。
  关于第一点,主要还是受到某些电视剧的影响。
  就因为李严是刘备唯二的托孤重臣,强行去把李严塑造成诸葛亮的政敌。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拿来黑刘备与诸葛亮君臣感情的阴谋论。
  认为你刘备既然这么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扶持李严给他掣肘?
  先不说史书记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李严到底有没有威胁到诸葛亮的权力。
  单说现实情况是,李严从始至终都只是诸葛亮的副手。
  他只是刘备点名的诸葛亮接班人罢了。
  包括诸葛亮自己也这样认为,
  如果李严后面不出事,根本轮不到蒋琬上位。
  其实,哪怕不从君臣感情分析,仅从现实角度分析。
  在经历了夷陵之败后,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刘备敢不敢“养蛊”托孤?
  托孤这种大事,无论有多少人,最终也只能有一个人掌握绝对权力。
  可以类比一下其他国家,
  隔壁老曹家,曹爽和司马懿是唯二的托孤大臣。
  结果就是曹爽一人说了算,司马懿只能装孙子一直苟着。
  隔壁老孙家,孙权足足拟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但诸葛恪就是最高的权力者。
  甚至孙权刚死,诸葛恪反手就砍死了托孤大臣之一的孙弘。
  所以类比李严与诸葛亮,说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他是完全没这个资格的。
  至于能力,
  由于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李严运粮不利,还撒谎逃避责任,从而拖了全军后腿。
  仅看这件事,大多数人都觉得李严就是一个马谡之流言过其实的草包。
  但能同时被刘备、诸葛亮看上,甚至被刘备选为托孤重臣,当成诸葛亮接班人培养的人。
  能力一般的话,就太小看刘备、诸葛亮的识人能力了。
  毫不夸张的说,李严的内政才能,在整个蜀国几乎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
  甚至连杨仪、魏延都觉得蒋琬不可能上位,上位的必然是李严。
  包括李严自己也这么认为,诸葛亮还在,他就嚷嚷着要开府。
  几乎已经是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的接班人了。
  李严是有性格缺陷,但这种性格缺陷并没有魏延那么严重。
  也就是说,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都觉得李严的性格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如果不是因为一念之差作死,蜀汉政权会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
  或许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连续被马谡、李严坑,最后才死心,开始不在死看能力。
  选了一个人品极为板正的蒋琬当接班人。
  其实蒋琬的能力是比不上费祎的,但费祎处事更加圆滑,而蒋琬则是个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
  诸葛亮宁可选一个板正的人,也不想再去冒险。
  正说话间,忽见江面上一艘大舟破浪而来。
  船头立着一员白袍将军,正是赵云。
  但见他银枪倒提,左手高擎一面“刘”字大旗,在夕阳下猎猎生辉。
  “都督!”
  赵云远远便高声喊道:
  “幸不辱命!”
  话音未落,已见其身后转出两人——正是刘璋父子。
  那刘璋头戴素冠,身着葛衣,面容憔悴如枯木。
  其子刘循搀扶在侧,眉宇间却仍存三分英气。
  张任则按剑侍立在二人身后,眉宇间一如往常般坚毅。
  诸葛亮上前施礼:“季玉公!”
  刘璋见着孔明,双腿一软竟要跪倒,被诸葛亮一把扶住:
  “诶!使不得!使不得!”
  江风忽起,吹得刘璋宽大衣袍鼓荡如帆。
  诸葛亮这才看清,昔日富态的益州牧,如今瘦得完全不像个地方大员。
  他握着刘璋的手,只觉冰凉如铁,当即解下自己的鹤氅为其披上。
  “季玉公,受苦了!”
  “孔明先生……”
  刘璋老泪纵横,泪流不止,“唉,璋无德无能,丢了先父基业……”
  诸葛亮乃正色道:
  “季玉公保境安民十余载,西川百姓谁不感念?”
  “今曹贼势大,非公之过也。”
  说着转向刘循,称赞道,“世侄英挺更胜当年,真乃虎父无犬子!”
  言罢,冲身后的马谡轻咳一声。
  马谡会意,左手挽住刘璋,右手拉住刘循:
  “来来来,今日得遇二位,实乃天意!”
  “都督在府上已备薄酒,我们可以边饮边谈。”
  都督府华灯初上,庖厨炙羊香气弥漫。
  刘璋父子入席未及行礼,便见案上陈列:岷山麂腿、锦江鲈脍、蜀椒腌笋——尽是故乡风味。
  刘璋双手颤抖,竟不顾礼仪,抓起一块麂肉便塞入口中。
  肉汁顺着白胡须滴落,哽咽道:
  “吾、吾已三月不知肉味矣……”
  张任在侧默默为其斟酒,自己却滴水未进。
  刘璋大吃大喝,捧着碗,对刘循等人感慨说道:
  “孔明果不欺我。”
  “幸得诸公荐我来投荆州,虽不复为益州牧。”
  “可好在还有饭食可以果腹,诚大幸也!”
  众人闻此,竟不知为何,悲从中来,纷纷掩面垂泪。
  诸葛亮坐在席上,轻挥羽扇,闭目养神。
  待众人稍定以后,诸葛亮忽然拍案而起,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
  “季玉公乃汉室宗亲,曹贼竟敢窃取刘氏基业,此与叛逆何异?”
  一众荆州将领当即会意,各各怒目圆睁,声如雷霆:
  “曹贼当诛!曹贼当诛!”
  “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刘璋望见众人如此好的精气神,自己也不吓了一跳,踉跄站起身来,问:
  “孔明先生欲璋何为?”
  诸葛亮扶住其臂,正色问:
  “未知季玉公可愿亲赴陈都,面见天子。”
  “控诉曹贼侵夺宗亲之罪!?”
  话落,满座寂然。
  言外之意,荆州方面愿意为刘璋撑腰,找曹贼复仇。
  现在你去官方那里报备一下,咱们就讨之有名了。
  这也算是荆州试探刘璋本人的一个态度。
  忽见张任拔剑割袖,朝刘璋拜道:
  “末将愿为主公赴汤蹈火!”
  其余跟随而来的军官见状,也纷纷单膝跪地,拜道:
  “我等皆愿再与曹贼一决生死!”
  能够随刘璋避难到荆州而来的蜀将,那肯定是绝对的心腹。
  虽然人不多,但气势拿得很足。
  刘璋见气氛都渲染到这儿了,当下也不好推辞,便道:
  “璋虽然懦弱,亦乃高皇帝子孙!”
  “曹贼夺我刘氏基业,愿到陈都去面见天子,告御状!”
  刘循保持了冷静,他在旁侧提醒刘璋道:
  “父亲,陈都朝中可不单单只有齐国大臣,还有魏国大臣。”
  “况且此一行,必经河南之地。”
  “我闻河南将要打仗,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最后一句话刘循说的很小声,但还是被诸葛亮听见了。
  他阔步走至父子二人跟前,柔声宽慰道:
  “公子勿忧,亮遣赵云护送令尊去往陈都。”
  刘循突然跪拜:
  “小侄愿代父前往!”
  诸葛亮扶起,叹道:
  “非季玉公亲往,不足以震动朝野。”
  “公子年轻有为,我荆州尚缺一位中郎将。”
  “不如便由公子你来担任罢。”
  刘璋见此,便安慰儿子道:
  “既然先生都这么说了,循儿你就留在荆州罢。”
  “为父自去陈都便是。”
  刘璋现在是政治避难,巴不得儿子能在齐国谋得个一官半职。
  他生怕开罪了诸葛亮,将他们父子赶出去。
  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善!季玉公今晚可先好生休息,明日便由赵云将军护送季玉公去往陈地。”
  诸葛亮安排完刘璋一行人众后,回到衙署,正准备提笔,向刘备说明此事。
  只见马谡忽然走了进来,高呼:
  “贺喜都督!”
  诸葛亮眉头皱起,问,“我何喜之有?”
  “此乃齐王自下邳遣快马送来的章程。”
  马谡取出一封竹帛,一个木匣,面泛红光,跪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览之,见匣中存放的是荆州牧印绶。
  旁附刘备亲笔:
  “琦侄病笃,辞印养疴。”
  “荆州重地,非孔明不可镇之。”
  原来刘琦此前病重,被诸葛亮送到了襄阳去养病。
  但实在是熬不住了,主动辞去了荆州牧的位置,申请去往下邳养病。
  因为下邳医疗技术发达,主治医生还是华佗。
  刘琦抱着试一试的希望,跑去了那里。
  历史上的刘琦,其实就是这一年死的。
  不过其由于在下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暂时保住了小命,但肯定不能在工作了。
  刘备便趁着这个机会,正式将荆州牧的职位交给了诸葛亮。
  其实这也算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政绩考核,
  因为诸葛亮万一做的不够好,还可以重新换人,来得及。
  如今诸葛亮才上任几年,不仅收复了荆南四郡,还稳定了当地的民生经济。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诸葛亮亦收藏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
  “噗。”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
  “受此印,非为爵禄。”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
  “……使君。”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时机已到。”
  “什么时机?”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
  “喏。”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写道——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
  你就是华夏共主。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
  不会这样。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