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一句久违知是我,却问当年狂客

  第355章 一句久违知是我,却问当年狂客
  章武四年,冬末。
  长江北岸朔风怒號。
  曹操亲率七万大军出汉中,过房陵,铁甲映著寒光向南推进。
  大军行至当阳时,忽有流星探马飞报:
  “稟魏王!荆南蛮乱已平,陈登在枝江口筑水寨。”
  “什么!?”
  曹操闻言大惊,他大军方才准备好,还想著南北夹击荆州。
  结果荆南叛乱居然这么快便稳住了?
  这也是蜀地不便的地方。
  虽然蜀道天险阻隔了外敌,可由於交通不便,魏军打出来也同样不容易。
  更別提七万大军的筹备了。
  曹操手中马鞭一滯,长髯在风中微微颤动,喝道:
  “陈元龙安得如此神速?”
  隨即冷笑:
  “纵有准备,岂挡我百战雄师?”
  “孤不信其有李子玉之能!”
  於是命令曹洪先带三万军马,到前头开路去。
  曹洪领兵至江畔,但见:
  江雾瀰漫中,千百战船若隱若现,旌旗猎猎却不见兵卒聚集何处。
  次日黎明,曹操亲临前线。
  於山坡上遥望,只见长江如练,战船星罗棋布。
  青罗伞下,陈登雄姿英发,左右徐盛、蒋钦按剑而立。
  五色战旗在晨光中翻卷,竟排出八门阵势来。
  曹操嘆曰:
  “淮南水军何其雄壮哉!”
  於是转头顾眾將说道:
  “陈元龙有吞吐江南之志,正吾敌手。”
  “公等宜小心应付。”
  曹操马鞭所指,江面忽闻鼓角震天。
  南船如离弦之箭破浪而来,同时枝江坞中杀出数千劲卒,皆执长戟冲阵。
  曹军前锋大乱。
  曹操急令:
  “稳住阵脚!”
  却见自家兵马如潮水倒退,任他如何喝止,竟不能止。
  忽听西边马蹄如雷,一队骑兵斜刺里杀来。
  “保护魏王!”
  曹军高声呼叫。
  曹操拨马欲走,却见两员淮南驍將截住去路——
  “徐文向在此!”
  “蒋公奕候教多时!”
  二將刀光如雪,曹操长髯竟被削去一缕。
  “犯大汉疆土者,盛必击而破之!”
  眼看徐盛便要將曹操生擒。
  危急时刻,忽有一黄须將军纵马而至:
  “父王速退!”
  正是曹彰舞刀迎战。
  三將廝杀三十回合,江岸沙石飞扬。
  至傍晚时,曹军大败。
  曹操逃回大寨,先赏曹彰金甲一副,赞道:
  “幸得孤有黄须儿,不似那刘备,征战只有一个假子。”
  言罢,继而怒斥诸將:
  “未战先怯,要尔等何用?再退者斩!”
  正训诫间,程昱諫言道:
  “魏王明鑑,兵贵神速。”
  “今我大军迁延日久,反使陈登得筑水坞。”
  “闻孙仲谋未能过合肥,荆南又已平定。”
  “原本三路军力优势,已只剩我大魏这一军。”
  “久战无益,不如暂退成都。”
  曹操眉头紧皱,荆南的那帮蛮夷靠不住,这在他预料之內。
  可孙权那么快就退兵了,著实令曹操意想不到。
  他不是號称有十万大军吗?
  怎么还没有等汉军主力支援合肥,他便撤了。
  这不纯纯拖自己后腿,坑队友吗?
  “孤若现在撤军,必被人耻笑。”
  “不可退!”
  曹操回绝了程昱的退兵建议。
  理由就是他要脸,不能像孙权那样,兴师动眾结果打两下就狼狈逃回江东。
  否则他曹操以后还怎么在益州混?
  程昱无奈,只得退出中军帐。
  曹操便伏在案几上昏沉睡去。
  忽闻帐外潮声如雷,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曹操梦中惊起,按剑出帐,却见——
  大江之中竟涌出一轮赤红巨日,光华灼目,照得两岸霜雪尽融。
  仰观苍穹,更有两轮白日当空並悬。
  正惊骇间,江心红日忽地飞起。
  挟风雷之势坠於营前山岭,震得地动山摇!
  “魏王?魏王!”
  近侍的呼唤將曹操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曹操这才发觉自己额间冷汗涔涔,竟浸透了全身。
  帐外军校稟报:
  “午时三刻已至。”
  曹操抚胸定神,拍案喝道:
  “来人!备马!孤要亲探敌情。”
  遂引五十轻骑出寨,逕往梦中红日坠落之山处行进。
  行至山麓,忽见崖上一簇人马,汉字旌旗猎猎作响。
  为首者,正是陈登。
  “陈元龙!”曹操勒马惊喝。
  山上陈登白衣胜雪,竟不慌不忙以鞭遥指:
  “曹公坐拥川蜀,富贵已极。”
  “何故贪心不足,又犯我汉朝疆界?”
  曹操乃扬鞭叱道:
  “荆楚百姓苦刘久矣!吾奉天子密詔,特来討贼!”
  “哈哈哈!”
  陈登长笑打断,声震山谷。
  “此言岂不羞煞天下人耳?”
  “我主乃汉室苗裔,法尧禪舜,承继大统。”
  “四方仰德,万姓倾心。”
  “反观汝曹操,违逆祖制,僭越称王。”
  “汝才是真正的国贼!”
  山风骤急,卷得曹操征袍猎猎作响。
  这位纵横天下的梟雄竟一时语塞,不止如何应道。
  俄顷,忽暴喝道:
  “诸將何在?与我生擒此獠!”
  曹军刚冲至半山,忽闻鼓角震天。
  左边山坳杀出两员大將——
  “南阳霍峻在此!”
  “长沙黄汉升来也!”
  右边林间又转出徐盛、蒋钦,三千弓弩手齐发,箭雨遮天蔽日。
  曹军顿时人仰马翻,曹操兜鍪上连中三箭,幸得重甲护身。
  “护驾!护驾!”
  曹彰舞枪作银轮,护著父王,且战且退。
  山道上尸横遍野,血染霜林。
  逃至官道时,忽见尘头大起。
  曹洪率三千虎豹骑旋风般杀到。
  “魏王速退!”
  那铁骑皆著玄甲,马匹俱披战鎧,正是曹操最精锐的亲军。
  也是魏国的至宝。
  陈登在山上见状,乃下令:
  “穷寇莫追。”
  汉军鸣金收兵,凯歌声震长江两岸。
  是夜曹营灯火通明。
  医官为曹操拔除臂上箭鏃时,这位魏王忽问程昱:
  “仲德,孤昨夜日坠之梦……莫非当真是天意使然?”
  程昱正欲答话,忽闻帐外传来嘈杂之声。
  曹操起身,询问缘故。
  原来是对岸汉军唱出歌谣来,
  江涛声中,隱约听其唱道——
  “炎汉德运长,偽魏终必亡。”
  “齐人安敢如此欺我!”
  曹操听得“偽魏”二字,心尖儿仿佛被针扎了一下。
  因为这戳中了他的痛处。
  於是下令將大营后撤,不让军士们听到汉军的歌谣声。
  然则魏军大营已经人心惶惶,人心思归。
  曹操心中亦生退兵之意,又恐被汉军耻笑,进退未决。
  两边又相拒了月余,战了数场,互有胜负。
  直至来年正月,春雨连绵,水港皆满。
  军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异常。
  曹操对此愁闷不已,忽有人报,汉军遣使送书至。
  曹操展开看时,但见字跡清峻如松,其书略曰:
  “汉征南將军陈登致书魏王——
  “登与明公,各守疆界。”
  “明公不思报国安民,反兴无名之师,使生灵涂炭,岂仁者所为?”
  “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若执迷不悟,恐赤壁旧事重演。”
  “惟明公三思。”
  书背后又批两行云:
  “足下不死,登不得安。”
  帐中诸將屏息,面对这样一番挑衅的言语,大家都以为曹操会抓狂。
  不想曹操看罢,竟仰天大笑,声震梁尘:
  “陈元龙诚不欺我也!”
  於是正式下令撤军。
  原来,陈登这封书信,虽看似咒骂。
  实则给足了曹操面子。
  让他有台阶下,可以正常班师退军。
  因为双方相持一月多,感觉都有点吃力,不太想打下去了。
  陈登是防守方,只能硬顶,没办法退军。
  曹操作为进攻方,却也进退两难。
  本来这次作战是为巩固魏王在川蜀的统治,积累政治资本。
  故曹操不想就这样无功而返,何况退兵也很敏感。
  一旦有点失误让对方抓住机会追击,退兵就变成了溃败。
  为打破这一僵局,陈登才给曹操写了这封信。
  算是正告性质的外交辞令,稍微带点威嚇。
  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自然不吃这一套。
  但那句,“足下不死,登不得安”变相给其台阶下,这对双方都好。
  黎明时分,雨势稍歇。
  陈登独立枝江水寨箭楼,望著北岸陆续拔营的曹军。
  徐盛按剑不解:
  “將军既下战书,为何又放虎归山?”
  陈登羽並未马上作答,只是淡淡看向江岸上漂浮的断桨。
  “我军战船损毁三成,箭矢仅余半月之数。”
  “再打下去,我军也难以久持了。”
  话落,转头看向徐盛:
  “朝廷不予更多支援。”
  “而两虎相爭,必有一伤。”
  “今各退一步,来日方长。”
  陈登也想保存淮南军实力,不想再跟曹操继续耗下去了。
  这才主动让步,劝两家一起罢兵。
  三日后,陈登回到襄阳,安抚本地军民。
  然后正式开拔,回返寿春去也。
  荆州战事,暂告一段落。
  ……
  洛阳宫中,香菸裊裊。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皆肃然而立。
  “诸卿,”刘备轻抚长须,声音沉缓。
  “近日荆南失控,蛮夷作乱,虽因魏贼煽动。”
  “然亦因上庸三郡为魏所据,使其出兵便利。”
  “朕欲收復此三郡,不知眾卿以为如何?”
  上庸三郡位於汉中的东南方向,据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因为它可以堵住汉中方向出来的兵马。
  歷史上刘备是直接让刘封总督此东三郡,足见其重要性。
  刘曄出列,拱手道:
  “陛下明鑑。”
  上庸之地,西接汉中,东连襄阳,实乃咽喉要衝。”
  “昔曹操得此三郡,如虎添翼,今若不取,终为后患。”
  之前刘备打输了汉中之战,使得曹操名义上据有了东三郡。
  因为东三郡主要掌握在申耽、申仪这两兄弟手中。
  他们是本地豪族,號称是,“聚眾数千家。”
  实力相当强劲,又占据重要的战略要衝。
  故同时跟张鲁、刘表、刘备、曹操有来往。
  再参考歷史上占据上庸的孟达,他作为魏將,被曹丕宠著的同时。
  居然还能同时被诸葛亮、孙权拉拢。
  游离於魏蜀吴三国之间。
  也足以证明上庸地理位置重要。
  刘备早就想收復这里了。
  只不过此前汉中之战的战败,让他短时间內不好主动提。
  如今合肥与枝江相继打了场大胜仗,刘备认为是时候谈东三郡的问题了。
  “曄公所言极是。”
  庞统出列,出言附和:
  “然上庸三郡现为申耽、申仪兄弟所据。”
  “此二人乃当地豪强,虽表面臣服,实则首鼠两端之辈也。”
  “今曹操新败於枝江,士气低迷,正是招抚申氏之良机。”
  申氏兄弟更偏向一种半独立的势力。
  明面上是向朝廷臣服的,但又在汉魏两国之间摇摆不定。
  现在趁著曹操弱势,確实是一个加强对东三郡控制的良机。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頷首:
  “士元之言甚善。”
  “然申氏兄弟久据上庸,恐非言辞可动。”
  “纵使其表面归顺,若无我军实控,终难安心。”
  李翊踏步出列,諫言道:
  “陛下,臣以为当遣一军进驻上庸,名为协防,实则掌控。”
  “申氏兄弟若识时务,自当俯首。”
  “若怀二心,亦可雷霆击之。”
  “总之,至少不可使其像此役这般,隨意借道给曹魏。”
  刘备连连頷首,“子玉之言,甚合朕意。”
  “不知眾卿家以为,当遣何人掛帅?”
  殿中一时沉寂。
  要知道,刘备手上最不缺的就是良將。
  但是,李关张赵等功勋元老,皆已经功成名就。
  不到万不得已,这帮开国老將是不会轻易掛帅的。
  像李翊,在先后打完河南之战与关中之战后,基本上没再上过战场了。
  位极人臣的,再立下军功,刘备也赏不了了。
  所以李翊这帮老臣,基本都是在后面看戏,处理国家大事。
  且刘备也確实更加倾向於,培养一些年轻人。
  李翊再度拱手:
  “陛下,臣举荐张郃將军。”
  “张將军久经战阵,威名远播,足可镇住申氏兄弟。”
  “更可选拔年轻將领隨军歷练,以张將军为帅,实则培养后进。”
  此言一出,眾臣议论纷纷。
  张郃乃河北宿將,是李翊带出来的人。
  李翊虽不在掺和军事,却又大肆举荐自己的门生。
  前脚举荐张辽,后脚又举荐张郃。
  这不等与其还是在为自己牟取私利吗?
  但刘备对此却满不在乎,
  在他看来,何者为公,何者为私?
  於国有正,便是公。
  於国有害,便是私。
  张辽是李翊门生故吏不假,但人確实是在逍遥津立下了不世战功。
  如今李翊举荐的张郃,也是刘备非常欣赏的人物。
  出兵上庸的军事行动,其实更加偏向於武力威慑。
  所以更加需要老成持重的將领出马,张郃显然是非常合適的。
  而且正如李翊所言,此战主要目的是培养年轻人。
  张郃作为老將,更多是为了压阵镇场子的。
  年轻新秀才是主角。
  最终,刘备採纳了李翊的建议。
  遂下詔拜张郃为主帅,又令陈到为副將。
  两名老將压阵,绝对能够镇得住场子。
  因为年轻人嘛,年轻气盛,少不更事。
  如果单靠他们,万一內部起了爭执,该听谁的?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镇。
  然后,刘备又拨精兵一万人,令其择日启程。
  因上庸之战並非生死大战,而是偏武力威慑的军事行动。
  所有朝中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机会让自家子弟歷练一番。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真实想法,当然还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到前线去镀镀金。
  毕竟去了就是有战功,回京后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做官。
  一时间,洛阳城內的权贵纷纷登门拜访张郃。
  或送礼,或请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军出征。
  张郃府前车马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张郃本就是標准的职场人,很会来事儿。
  如今又掌了兵权,自然成了眾人巴结的对象。
  不过此事毕竟比较敏感,张郃只能对送礼之人进行严格筛选。
  不敢来者不拒。
  但隨著时间的推移,张郃发现刘备对此事似乎是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
  並没有明確反对。
  以张郃的情商,立马明白了刘备的意思。
  陛下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后啊!
  虽然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很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面对这个问题。
  刘备非但没有选择飞鸟尽,良弓藏。
  反而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补偿他们。
  即默许他们的后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刘备骨子里还是有股侠义气质,他的作法其实很有可能为自己的国家埋下隱患。
  影响不到他这一代,也不一定影响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难说了。
  毕竟三、四代的君臣关係,可不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
  ……唉,陛下对待老兄弟还是太仁厚了。
  张郃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便不再推拒。
  於是,
  关羽之子关平、关兴,张飞之子张苞。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张辽之子张虎。
  以及许褚之子许仪等人,皆被塞入了军中。
  他们这些人,有的是自发请愿,有的是被父亲胁迫。
  总之,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队伍里面去。
  一时间,这支征伐上庸的部队,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兵”。
  ……
  话分两头,
  洛阳相府內,薄雾未散,庭中木沾露。
  侍女们早已忙碌起来,轻手轻脚地穿行於廊下。
  袁莹著一袭浅碧色襦裙,乌髮松松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书篋。
  她指尖灵巧,將一卷卷竹简、笔墨纸砚一一归置妥当。
  又取出一件崭新的素色学子袍,轻轻抚平褶皱。
  “安儿,今日入太学,可要仔细些。”
  她嗓音清甜,带著几分娇俏,眉眼弯弯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学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进都进不得。”
  “不要觉得你能进学,便是理所当然。”
  “你去了后,当要勤勉向学,莫要辜负了你父亲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岁,生得眉目清秀。
  一双眼睛黑亮如点漆,颇有几分李翊的神韵。
  他乖巧地点头:
  “母亲放心,孩儿一定用功读书。”
  袁莹抿唇一笑,又压低声音道:
  “还有一事,你父亲不喜张扬。”
  “到了太学,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问道:
  “那孩儿该说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莹眼珠一转,笑意盈盈:
  “就说……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绸缎买卖,可记住了?”
  李安认真点头:
  “孩儿记住了。”
  正说著,院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带,负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肃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儿时,眼底才掠过一丝温和。
  李安连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父亲。”
  李翊微微頷首:
  “方才你母亲所言,可都记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声道:
  “回父亲,孩儿谨记在心。”
  “入太学后必当勤学,亦不会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抬手轻抚幼子发顶: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从出门登车,李翊这才转向袁莹,唇角微扬: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话放在心上了。”
  袁莹轻哼一声,眸中漾著娇嗔:
  “夫君这话说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话当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总怕安儿在太学受委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莹俏脸微红,纤指捏著袖角,嘟囔道:
  “妾身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
  “木秀於林,风必摧之。”
  “安儿年纪尚小,过早显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莹眨了眨眼,忽然凑近一步,仰脸笑道:
  “那夫君当年出山入仕之时,可曾隱瞒过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为夫当年不过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瞒的?”
  袁莹“噗嗤”一笑,眼波流转:
  “难怪夫君如今这般谨慎,原来是吃过亏的。”
  李翊无奈,伸手轻点她额头,“顽皮。”
  袁莹顺势挽住他的手臂,娇声道:
  “好啦,妾身知错了。”
  “不过……”
  她眼珠一转,“安儿此番入太学,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顾?”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学祭酒蔡琰与我有旧,自会关照。”
  “哦?就是你从匈奴人那里赎回来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学过人。”
  “只是兴平年间,不幸没於南匈奴左贤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时,我托甄尧用金壁將她从匈奴赎回。”
  “如今太学既设,委她做个祭酒,也算不辱没其才华罢。”
  袁莹这才放心,笑吟吟道:
  “还是夫君思虑周全。”
  袁莹正倚在李翊怀中,纤指绕著他腰间玉佩的流苏把玩,忽听得廊下传来脚步声。
  “父亲、母亲,孩儿问安。”
  二人抬眼望去,见长子李治立於阶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间已颇有李翊的沉稳气度,只是眼神中仍带著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李翊微微頷首:“治儿来得正好,可曾用过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亲,已用过了。”
  他略一迟疑,又道:
  “听闻张郃將军將征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动,“確有此事。”
  “怎么,你有兴趣?”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忽而长揖及地:
  “孩儿请隨军出征!”
  袁莹闻言,手中流苏一紧,连忙坐直身子:
  “治儿,你还小……”
  李治抬头,目光灼灼:
  “母亲,甘罗十二为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儿今已十五,岂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盏,语气转肃。
  “军政大事,非儿戏也。”
  “你且留在为父身边,多歷练些时日再说。”
  李治不退反进:
  “父亲常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孩儿在相府虽习得经史,却未尝实务。”
  “此番出征,正是歷练良机。”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从政了。
  因为此番出征,是一个博取功劳的千载良机。
  李翊凝视儿子片刻,轻笑:
  “政治乃天下至难之学,你小小年纪,当真以为能驾驭得了?”
  “不试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纵有差池,亦有张將军指点。”
  “若终日畏首畏尾,岂是大丈夫所为?”
  庭中一时寂然。
  袁莹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却见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过后,乃缓声开口:
  “……好罢,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莹急道,“治儿他……”
  李翊摆手止住:
  “雏鹰终须振翅。”
  说著,转向李治道:
  “为父会与张將军打招呼。”
  “但你须记住——军中无父子,只有上下级。”
  李治大喜,郑重行礼:
  “孩儿谨记!”
  待长子退下,袁莹蹙眉嗔道:
  “战阵之上,刀剑无眼。”
  “治儿年少气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背著手来到庭外的松树前。
  这是当初李治为了阿若顶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给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松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翊发出一声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这颗幼松如今成长成何种模样了。
  ……
  三日后,未央宫中。
  刘备执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听闻爱卿令郎也要隨征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让陛下见笑了。”
  “哈哈哈!”
  刘备落子大笑,“少年壮志,何笑之有?”
  他转头对侍从道,“去取那匹锦缎来。”
  不多时,侍从捧来一匹流光溢彩的云纹锦缎。
  刘备亲手抚过缎面:
  “此乃新贡的『霞天锦』,赐予令郎,以壮行色。”
  李翊连忙拜谢:
  “陛下厚赐,臣惶恐。”
  李翊托人將锦缎送回相府给李治,他则继续陪著刘备下棋。
  很快,锦缎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著那匹流光溢彩的锦缎。
  这锦缎乃蜀中上品,金线织就的云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子,乍暖还寒,当心著凉。”
  老僕李忠捧著狐裘走来。
  这名老僕本是无名之辈,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故得赐李姓。
  李治恍若未闻,指尖轻抚锦缎上细密的纹路,轻声笑道:
  “忠叔,你说这锦缎为何独赐我,而不赐军中其他將领。”
  “须知,张將军、陈將军都是军中宿將。”
  “关兴、张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锦,独我所有。”
  李忠闻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却见李治已转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备帖,我要宴请张郃、陈到几位將军。”
  半个时辰后,相府东厅內炭火熊熊,驱散了初春的寒意。
  张郃披著甲冑踏入厅中,见陈到已在席间,便低声道:
  “叔至,大公子独请我等老將,不邀关兴、张苞那些小辈,此事蹊蹺。”
  陈到正擦拭佩剑,闻言笑道:
  “儁乂多虑了。”
  “公子年少知礼,孝敬前辈有何不可?”
  他收剑入鞘,“况且相爷与军中诸將大多故交,他宴请我等也是常理。”
  张郃眉头微蹙,正欲再言,却听门外侍从高呼:
  “大公子到!”
  只见李治身著素色深衣,腰间仅悬一枚白玉佩,步履从容地步入厅中。
  “诸位將军远来辛苦。”
  李治拱手一礼,声音清朗。
  “治年幼识浅,此番隨军出征上庸,还望诸位前辈不吝指教。”
  眾將连忙还礼。
  张郃偷眼打量,见李治举止有度,言辞谦逊,心下稍安。
  酒过三巡,李治忽命侍从捧出那匹御赐锦缎。
  锦缎在烛光下流光溢彩,引得眾將嘖嘖称奇。
  “此乃陛下恩赐。”
  李治轻抚锦缎,面露难色,说道:
  “然治资歷浅薄,恐难承此殊荣。”
  “思来想去,不如转赠诸位將军中德高望重者。”
  席间顿时鸦雀无声。
  原来大公子宴请他们到府上来吃酒,是为了这事儿。
  张郃与陈到交换眼色,心中皆是一凛。
  这锦缎乃御赐之物,转赠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赐之物当珍而重之,岂可轻易转赠?”
  “曹將军所言极是。”
  张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爷嫡子,受此恩赏实至名归。”
  李治面露犹豫:
  “既然诸位將军谦让……不如这样。”
  “家父曾创製饺子以饗军士,今日治特命庖厨备下羊肉饺子款待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岁北地大雪,牛羊冻毙无数,府中羊肉所剩无几。”
  陈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为难,韭菜饺子亦足矣。”
  “陈將军体恤,治感激不尽。”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备一碗羊肉饺子,其余皆是韭菜馅。”
  “谁人有幸得食羊肉饺子,这锦缎便归其所有。”
  说罢,一拍手。
  侍从们鱼贯而入,为每位將军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
  张郃执箸时手指微颤,心中警铃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见少年公子面前也摆著一碗饺子,却迟迟不动筷子。
  陈到咬开饺子,鲜美的羊肉香气顿时溢满口腔。
  他刚要开口,忽觉案边有人轻踢自己。
  转头见张郃使了个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拨开自己碗中饺子——赫然也是羊肉馅的。
  二人环视四周,见眾將神色各异。
  却都只顾埋头吃饺,无人出声。
  张郃心下瞭然,在陈到手心写下“皆羊”二字。
  “诸位可尝到羊肉饺子?”李治轻声问道。
  张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馅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陈到立即附和。
  其余將领见状,纷纷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说来,竟无人得食羊肉饺子?那这锦缎……”
  “自当归公子所有!”眾將异口同声。
  李治推辞再三,最终“勉为其难”地收下锦缎。
  宴席散后,他藉口读书先行离去,留下眾將在厅中面面相覷。
  张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开李治那碗未动的饺子——碧绿的韭菜馅赫然在目。
  眾人望著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馅儿饺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这是要我等表態么?”
  眾將默然,唯有寒风拍打窗欞的声音格外清晰。
  此时此刻,大家全都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展示。
  表面上是决定锦缎归属,实则是测试老將们对他权威的认可程度。
  这是一场政治默契测试。
  书房內,李治將锦缎缓缓展开。
  烛光下,他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亲,孩儿终於明白你给我留下了什么。”
  他轻声自语,“这些老將,终究还是认我这个『公子』的。”
  窗外,风声愈急。
  將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长。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