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千钧一髮

  第271章 千钧一髮
  眾人离开之后,陈锐还站在墙壁边,细细看著悬掛著的地图,眉头紧。
  倭寇乱淮安,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陈锐並不担心战事,担心的是战后。
  说到底,手里还是缺人啊,如果能推迟一段时间,胶州这边应该能筛选出些管理方面的人才。
  好一会儿后,徐渭冷笑了声,“连吴泽都看出来了。”
  吴泽最后专门提到了採买,显然是有所指的。
  “嗯。”陈锐嘆了口气,“段崇文已经遣派信使来了。”
  徐渭饶有兴致的问:“贪了多少?”
  “难办啊。”陈锐低声叱骂了句。
  “是啊。”徐渭嘿嘿道:“廉兴贤算是入舟山比较早的,资歷深,主责採买、作坊,多有功劳,且与你陈家是姻亲,你三叔还是他的学生。”
  “再加上廉钟如今掌一营之兵,山东三战,奋不顾身,功勋累累-的確难办。”
  “难办不在这儿。”陈锐笑道:“还真不是他贪的!”
  “不是他?”
  “嗯,段崇文查清楚了,虞德燁、梅农在帐房那边也查出了明细。”陈锐解释道:“其长婿骆柏为首,连同多人,均乃各处採买管事,其中有三人是廉兴贤的徒弟,且一人是骆松的妹夫。”
  徐渭呆了呆,骂道:“这廝真是有些手段——·居然还牵扯到了骆松。”
  骆松是骆柏的堂兄,是定海卫中少有的出挑者,如今在二团六营的刘西摩下。
  青州大捷,二团为先锋,骆松指挥得当,奋勇向前,立功不小,下面报上来是功列二等,扩军之后一个连长是稳稳的,可能还会提到营级。
  “大半年来,舟山所耗银钱数以十万计”陈锐幽幽道:“这伙人倒是不笨,不敢直接在帐目上做手脚,仓库那边也查得严,所以偷梁换柱,以次充好—.”
  “要不是作坊那边的原料出了问题,还真查不到他们身上。
  徐渭点点头,最早发现出了问题,就是皂块作坊採买的原料有错,导致皂块质量大幅度下降,段崇文暗中盯住了一个小管事,顺藤摸瓜摸到廉家。
  “贪了多少?”
  “这不重要。”陈锐目光冰寒,“贪了多少都能追回来,关键在於两点。”
  “其一是廉兴贤还能不能用。”徐渭点头道:“段崇文查出了什么?”
  “没查出什么,廉家上下吃穿用度都没有异常,其他人都买宅置地,但並不意味著廉兴贤没有责任。”陈锐哼了声,“我准备將他调来胶州,其他人·-稍微等一等,再一网打尽。”
  “等什么?”
  “这就是其二了。”陈锐嘆息道:“廉钟是骆柏的小舅子,骆松又是他的堂兄”
  “你是怕军中———”徐渭这下懂了,万一那帮人拉拢了军中將校,这件事就不仅仅是贪银这么简单了。
  护卫军將校士卒奋勇敢战,一方面是部分人有切身之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待遇优厚,且杀敌赏银丰厚。
  这等事,是要动摇护卫军根基的军中目前还是以义乌、台州青壮为主的,他们不像北地人,有足够的痛苦、仇恨作为原动力。
  “將他调来胶州也不错,惩戒有度。”徐渭笑著点评道:“毕竟此事关乎到廉钟、骆松和你三叔。”
  陈锐转头看向徐渭,“我可算心慈手软乎?”
  徐渭沉吟半响无语,陈锐嘆息道:“其实一开始我就知道,很可能会出问题,如河流一般的银钱过手,怎么可能没有人动心。”
  “所以,你让三叔主管財务,让屈超主管作坊,让欧强主管仓库。”徐渭点点头,“流程完备,但无奈—”
  陈默是陈锐的叔父,屈超是护卫军第一战受伤退伍的士卒,欧强是当年隨陈锐南下的边军老卒,都是对陈锐极为忠心的嫡系。
  除此之外,陆续几战中受伤的士卒,以及当年的旧部都陆续在各个流程中起到监督作用。
  “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无懈可击。”陈锐面无表情的说:“到时候,我会让廉钟回舟山一趟。”
  徐渭挑了挑眉头,“要大动干戈?”
  “你也知道,我陈锐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陈锐冷笑道:“若不砍下些头颅,只怕他们不会把我的话放在心上。”
  徐渭想了想,“和离吗?”
  骆柏毕竟是廉钟长姐的丈夫,和离是最妥当的。
  “那是廉家的事。”陈锐笑了声,“若非骆松出征淮东,不然也让他一併去!”
  徐渭不声了,他听懂了让廉钟回舟山,是让他去做到子手的。
  不过,让廉钟去动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陈锐对廉钟释放的好意,以示无疑。
  半响之后,徐渭看著地图,“除非高密县北部,即墨县东部,胶州大致已定》
  陈锐赞同的点点头,迁移已经开始了半个多月了,虽然还有一半以上的百姓尚未抵达,还有相当数目的民眾还没有居所,但今日定製,后续的事情会有条不紊的展开。
  从去年开始,山东一省除了登州之外,一直陷入混乱的漩涡中,惶恐不安、
  人心不稳。
  虽然胶州只占据了莱州府不到一半的地盘,但已现曙光。
  而此时此刻,同样由护卫军带来的曙光出现在了淮东。
  十月初五,就在江北军於清河县北侧被倭寇大败的时候,就在俞大献惶恐不安的时候,就在“二吴”殷切期盼的时候,陈子鑾、叶邦荣已率四个营乘开浪船抵达云梯关。
  “后面就快了。”申板上一位肤色黑的大汉对陈子鑾说:“这儿比近海好走。”
  陈子鑾点点头,“在旅部听说了,你们兄弟三人帮了大忙。”
  大汉身边的一个略为年轻的青年笑著说:“可不是什么人都敢走黑水洋的。”
  一般来说,从江南海路去山东、北直隶甚至辽东,有两条路线,大的方向基本一致,区別在於一个是走近海,一个是走外海。
  因为外海的海水顏色近黑,所以被称为黑水洋。
  走近海风险小,但速度很慢,因为沿海岛屿密布,一个不好就要触礁,而走黑水洋速度很快,但风险略高,特別是绕过登州的时候,很容易船毁人亡,这也是元朝、明朝要修建胶莱运河的原因。
  而舟山运送物资走的都是黑水洋,虽然风险高了些,但速度快,而且能有效的避开倭寇可能的侵袭。
  为了走黑水洋,邓宝特地从新兵营中调来了毛家三兄弟,三人都是海商出身,早年就是专门走黑水洋的。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毛如豹是长兄,听了弟弟毛大斌的话,摇头道:“虽还在新兵营未有入军,
  但也是分內职责。”
  “说的是。”陈子鑾点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嗯,的確速度快了很多,似乎比刚入河的时候还要快?”
  “那是自然。”后面走过来的叶邦荣解释道:“夺淮入海后,云梯关乃出海口,但西侧因有运河,常有疏沙之举,而云梯关这边泥沙淤积,地势偏高,若不清沙,再过百年,说不得有倒灌之险。”
  “回头报到旅部吧。”陈子鑾对此无感,问道:“问清楚了?”
  在云梯关附近,船只略为停顿,陈子鑾放出斥候,凑巧抓住了七八个正在打家劫舍的。
  “不过是乘乱打劫的贼子罢了。”叶邦荣顿了顿,“据说倭寇已然越过淮河,不过没去盐城,而是向南侵袭,具体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如果是向东南方向的盐城,意味著倭寇的目標是两淮盐场,向南的话,可能就会侵入扬州了。
  “地图。”
  陈子鑾细细看著警卫铺开的地图,沉吟片刻后道:“马逻乡吧,让朱珏率九营下船向南。”
  “大毛,你留几艘船以为后路。”
  “阎丁,你率旅部斥候队先行探查前路,小心为上。”
  眾人纷纷应声,陈子鑾继续说:“剩下的兵力先去安东县城。”
  其实现在的安东县城没什么危险,江北游击李遂两日前兵败,率残卒困守城池,眼睁睁的看著倭寇越过淮河向南扑去,却无计可施。
  “父亲,孩儿先行出城?”李材试探问道:“若是倭寇侵入扬州,只怕朝中问责。”
  今年四十有六的李遂看著长子,脸上满是愁容,“为父如何不知——-但士卒不敢战———-你若率兵南下,一旦遇敌,那帮傢伙说不得將你丟给倭寇!”
  江北军基本上是以扬州、淮安两地的原先卫所兵组建的,还有部分原先的漕丁,做买卖是好手,打战不比浙江卫所兵强。
  淮安、扬州的卫所兵如果能打,沈坤也不至於招募乡勇组建状元军了。
  歷史上明朝后期,为了稳固江北,明廷不得不单设狠山镇,以总兵辖之。
  “大人,外面有船队—”
  惊慌失措的喊声在外间响起,李遂神色微变,几个箭步窜上了城墙,放眼望去,淮河上数十艘开浪船正在码头处靠岸。
  源源不断的士卒以整齐的队列登陆上岸,雪亮的刀枪闪烁著寒光,黑色的鎧甲极为显眼。
  李遂侧耳细听,居然听不到什么嘈杂声音,再细看已近的队列,经歷了山东三战洗涤的护卫军洗去了身上的稚嫩,强大的信心、战意让城头亲眼目睹的明军无不战战。
  一刻钟后,叶邦荣看著面前这位唇角微有绒毛的青年,笑著说:“孤身出城,倒是有些胆气。”
  “曾听巡按提及,护卫军有守土安民之心,为何不敢出城?”李材昂首如此说,但眼中颇多羡慕。
  陈子鑾警了眼城门紧闭的县城,抬头看看城头处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再理会,径直问道:“倭寇什么时候过河的?”
  “三日前,十月初二午后渡河。”李材应道:“后我率斥候渡河查探,倭寇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陈子鑾鬆了口气,再次追问道:“未有转道?”
  李材虽然是將门子弟,但毕竟年轻,迷茫的摇摇头,但在叶邦荣的提醒下看了几眼地图,迟疑道:“十余里內未有转道。”
  “早知道让朱珏从这儿下船了。”叶邦荣牢骚了句,“要是倭寇攻盐城,或者索性南下攻扬州兴化就好了。”
  “是啊。”陈子鑾也有些头痛,他也没想到,局势会危险到这个地步。
  渡过淮河的倭寇如果南下,或者大掠乡野,局势还能稳得住,顶多护卫军追剿,多费些时日而已。
  但如果倭寇转道向西,或者向西南方向,就会出现在宝应、山阳两县,山阳北面就是淮河边与清河县遥遥对立的清江浦了。
  换句话说,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有可能与攻清河县的倭寇合军。
  到那时候,山阳、清江浦、清河以及周边的村镇都会成为倭寇的口中食。
  叶邦荣细细分析了会儿,李材小声说:“听说吴淞总兵汤克宽率兵入驻宝应“吴淞军?”叶邦荣嘴笑了几声。
  虽然叶邦荣没有再说什么,但李材心中有著不舒服,也有著羡慕——-护卫军的將校如今都有些傲气。
  陈子鑾紧缩眉头沉吟片刻,“让斥候传令,让朱珏急行向西,明日黄昏前抵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
  叶邦荣赞同的点头,刘伶台镇位於山阳县东侧,扼守此地,渡河可与主力匯合,向西可援山阳、清江浦。
  “士卒装满清水,让城內提供乾粮。”陈子鑾吩附道:“半个时辰后启程。”
  “清河?”叶邦荣问道。
  “嗯,先至清河。”陈子鑾顿了顿,“让团部斥候先行查探,其一清河县是否失守,其二倭寇可有向西。”
  就在护卫军全力赶路的时候,清河县的城头处,拼杀已至精疲力尽的沈贤拉著一个少年郎的手,苦笑道:“下去吧,沈家后院有个地窖—————“
  吴大瓚脸上也沾染著血跡,双手在不停颤抖,嘴里却在说:“兄长为何要羞辱於我?”
  沈贤是沈坤的长子,后者受吴百朋游说率军北上驻守羽山,以配合护卫军在山东的战事,而吴百朋將独子吴大瓚留在了清河县。
  倭寇攻清河,主要就是沈贤率留守的状元军抵御,至今日已有六日,外间援军连续被击退,眼见破城在即.
  吴大瓚环顾左右,惨然一笑,江北军如此不能战,但江北民却如此能战,周边的状元军乡勇以及临时应募而来的青壮无人不带伤,脚下多的是已经阵亡的户首,城头处处都是血跡。
  隨手抓了根被劈断的枪桿,吴大瓚撑著勉强起身,心里五味杂陈,虽然自己才十七岁,但並不后悔战死在这儿,想必父亲虽然痛心疾首,也不会后悔吴大瓚突然想起了失踪的堂兄吴大绩,咧嘴一笑,至少自己死有尸首,等倭寇退走,应该能魂归故里。
  就在这时候,巨大的嘈杂声在右侧响起,吴大瓚都懒得去看,想必倭寇又登上城头了。
  如今已经抽不出兵力去救援了,吴大瓚眯著眼看向另一个方向,如血残阳正缓缓落下,將余暉投在一片血跡斑斑的城头处。
  “援军!”
  “援军来了!”
  兴奋的高喊声连绵不绝的在城头西侧响起,瘫在地上的沈贤不知哪来的力气,猛地一跃而起,狂奔而去。
  不远处,被残阳映射成金色的淮河上,十余艘船只正缓缓靠岸,甲板上满是持械的士卒。
  “是安东”
  沈贤的话只说到一半,后方赶来的吴大瓚高声打断道:“必是护卫军!”
  千钧一髮之际,在清河县城即將被攻破的时候,急行而来的陈子鑾终於率军抵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