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別怕

  第274章 別怕
  在护卫军开始追击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打酱油的徐州军也开始了追击。
  不过,很快徐州军就停下了脚步,骑在马上的倪泰有些无语的看著不远处的战场。
  因为局面太过混乱了,倪泰都不知道徐州军该从哪个方向切入战场。
  实际上,这是倪泰对护卫军不了解造成的,的確杂乱,但並不是无章。
  护卫军在追击的时候,阵型已经散开,以连甚至排的编制各自为战,向各个方向追击。
  在战前准备这方面,护卫军向来是做到能做到的极致,这一点是陈锐在每一战前都会强调的,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陈子鑾昨日就详细的询问本地人,亲自动手描绘从清河县到沐阳县之间的道路、丘陵、河流、湖泊、村镇。
  此时此刻,直属营的连长卢胜就率本部卡住了通往涟水河的一条支流上的桥樑,逼得倭寇只能向北逃窜。
  若是倭寇过了涟水河,就能迅速靠近硕项湖就算找不到船只,仅仅是湖边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带,也会束缚住护卫军的手脚。
  犹豫了半响,倪泰才决定留下主力,亲率五百精锐尾隨追击。
  这场追击,杀得人头滚滚,杀得痛快淋漓,杀得血流成河,倭寇从头到尾都没有组织起任何的抵抗。
  不过,徐州军与护卫军之间的差別也显露无疑,最明显的一点,徐州兵已经步伐沉重,而护卫军的士卒依旧能保持追击速度。
  倪泰虽然羡慕,但也知道羡慕不来,人家舟山有钱啊,士卒不仅是吃得饱,而且还吃得好!
  一直追出数十里,都杀得枪头髮钝,刀口起卷,叶邦荣才下令停止,並召集兵力,在一处村落驻足。
  “还有乾粮,继续追?”五营的连长苗元纬试探问了句。
  周围响起一片附和声,这个村落不小,但依然被完全摧毁,房屋都还在,但已经没人了。
  村中到处都是户体、血跡,赤裸的女户、无头的青年户首,甚至还有尚在强裸的孩童,或是被冻死的,或是被生生饿死的。
  叶邦荣脸色也阴沉的很,目睹的一切让护卫军的將校无不愤慨。
  陈锐將这支军队命名为“护卫军”,一再强调军人的职责在於守土安民,甚至將这些归入军纪中。
  所以,丁茂才能以此拿下护卫军的第一个功列一等。
  或强制,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这种观念成功的成为了护卫军的核心思想。
  同时,如叶邦荣、刘西、崔方、苗元纬这些將领心里都很清楚,若是停止追击,倭寇很可能会逃出生天,从郁州山乘船出海。
  “继续追击不是不行,但有两点。”丁邦彦开口道:“其一,需有军令。”
  刘西拉著脸说:“叶团正主持追击,有独断之权,继续追击,必能功成,倭寇已然丧胆。”
  这是护卫军的规矩,领军將校在独立作战的时候,有临机决断之权,但也要承受可能的危险以及战败后的责罚。
  丁邦彦点头赞同,“第二个原因其实与第一个原因是息息相关的。”
  “不错。”叶邦荣阴著脸说:“淮河以南,倭寇已入山阳,护卫军虽强,但不宜隨意分兵,留守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骆松小声说:“汤克宽率军就在宝应县周边“吴淞军不比江北军强多少。”叶邦荣笑了声,“我不在乎汤克宽,但若是吴淞军不敌,倭寇肆虐山阳,民眾遭殃。”
  丁邦彦嘆了口气,“也不知道朱珏所部到哪儿了·—
  叶邦荣皱眉想了好一会儿才做出决定,“我与崔方率直属营回军,丁邦彦、刘西各率两个连队留驻此地。”
  “可以追击,但不能越过沐阳县。”
  “丁邦彦,你来主持。”
  事实正如叶邦荣、丁邦彦所揣测的那样,护卫军解清河之围,大溃倭寇,而在淮河之南,局面却是急转直下。
  就在护卫军与倭寇开战的时候,汤克宽遣將率两千吴淞军北上入山阳县,倭寇出没在刘伶台镇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几乎就在护卫军大溃倭寇,开始追击的时候,山阳县城东南二十里处,吴淞军遭遇了百余倭寇。
  倭寇不敌后撤,诱敌深入,藏在两侧的伏兵截断了吴淞军。
  短兵相接之下,吴淞军在短时间內溃败,被倭寇一路著屁股追杀,丟盔弃甲,狼狐不堪。
  “一帮废物!”
  “从安东县渡河的倭寇不会超过两千,参战的倭寇不超过一千,而吴淞军近两千兵力,如此轻易的被击溃!”
  清河县城外的军营內,陈子鑾的叱骂一点都不客气,赶来的俞大猷、沈希仪都觉得脸上无光。
  数千倭寇袭扰江北,出战的明军中,也就徐州军勉强能抗衡,江北军、吴淞军都被杀得大败。
  刚刚赶回来的斥候头领丁凌也是连连摇头,脚边放著好几副鎧甲—那些明军为了跑的快点,一个个慌的把身上的鎧甲都扒下来丟掉。
  要知道明军中,能著甲的,一般都是有將校。
  事实上,他们还不知道,领军的主將金山卫指挥使已经阵亡了。
  陈子鑾面无表情的在心里想,江北军、吴淞军如此废物,对护卫军来说,未必是件坏事,但对於民眾来说,却是悲剧。
  “廷梓?”吴百朋眉头紧锁,“如今唯有渡河援之——”
  “今日是不可能了。”吴桂芳摇摇头,“而且倭寇兵力不算少,需召追击兵力回军如今陈子鑾手里不超过四百兵丁,朱珏所部还不知道在哪儿的。
  “明日渡河。”陈子鑾乾脆利索的说:“召叶邦荣回师,另遣斥候渡河,儘快与朱珏所部联络上。”
  等眾人离开之后,陈子鑾一脚踢在地上的鎧甲上,嘴里咒骂不停。
  这是自己第一次独立领军,而且还不像汶水县、胶水两战那样周君佑领偏师,而是真真正正的主持战事。
  如果山阳那边不出事,护卫军就能全军北上追击,一路杀到海州去,以完美的姿態落幕。
  现在好了,还得渡河救援——·陈子鑾不在乎吴淞军有多惨,在乎的是可能遭受劫难的民眾。
  陈子鑾是个心细的人,被调入旅部之后有很多特別的感受,不管大哥陈锐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护卫军守土安民的说法实实在在的获得了很多支持。
  吴百朋的態度就是一个明证,原先与护卫军保持著若近若远的关係,如今却至少在江北,对护卫军的態度发生了改变。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护卫军不南下救援,而是北上追击·陈子鑾觉得战后自己可能不会获得什么讚赏,反而会被批驳。
  清河县城,沈宅。
  吴百朋疲惫的坐下,对著忧心的沈贤说:“放心吧,伯载兄虽无法回军,但並无危难。”
  倭寇乱淮安,最开始是向西,沈坤率领的状元军驻扎在北侧的羽山,被隔绝在北部而且至今还在与流民、乱兵对峙,未能回援清河。
  隨意吃了点,吴百朋回到客房,坐在窗边,看著外间黑漆漆的夜空久久无语。
  “父亲。”
  吴百朋回头看了眼,视线落在儿子的左腿上,“少走动。”
  “不碍事。”吴大瓚神色还有些兴奋,“仅仅一战,就大溃倭寇,护卫军真乃强军,
  难怪能大败韃。
  “是啊,强军,强军。”吴百朋勉强笑了笑,刻意的话题一转,“这次你居然也能举刀临阵。”
  “父亲是看不起孩儿吗?”吴大瓚有些忿忿。
  “呵呵,你堂兄倒是有些胆气,半年前去杭州赴考之前,就有弃文从武的想法。”吴百朋嘆了口气,“至今渺无音讯———“”
  “堂兄是义乌人,叶邦荣、陈子鑾、金福、卢胜、朱珏都是义乌人。”吴大瓚昂首道:“孩儿与父亲亦是义乌人!”
  听儿子如此说,吴百朋也来了兴致,“不意义乌之能战敢战,陈锐眼光独到。”
  “此事我听护卫军二团的团正楼楠提及。”吴大瓚解释道:“他早年投军,就在榆关从军,后来京师沦丧,他在通州城內与陈千户、戚元敬相逢———“”
  “一路南下,多有奇功,惜朝不能用之。”吴百朋摇头道。
  “但守土安民,破靶,败倭寇。”吴大瓚顿了顿,“今日听闻,明岁舟山会再度募兵。”
  吴百朋深深的看了眼儿子,“你想应募入护卫军。”
  “是。”吴大瓚应道:“家中尚有二弟,孩儿並非独子。”
  “虽然明岁舟山募兵,主要是针对山东民眾,但义乌子弟应募,想必不会被拒绝。”
  吴百朋移开了视线,的確,出身义乌是一点,另一点是因为自己这个江北巡按,
  支持徐州军北上的吴桂芳、王邦瑞陆续被调离,只留下了吴百朋这个江北巡按。
  护卫军想在海州,甚至是淮安府扎下根,如果能与吴百朋达成合作关係,接下来很多事情都会顺利不少。
  “再看看吧。”
  长久的思索之后,吴百朋也没能做出决定。
  事实上,吴百朋心里很清楚,没有做出决定,实际上就是决定。
  不可否认,护卫军北上山东,三战三捷,虽然明廷不赏,虽然陛下不喜,更被重臣忌惮,但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
  有那么一批人,在目睹了朝廷的不作为,在看见护卫军的战功,开始將舟山作为一个选项。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原名伯朋,是嘉靖帝御笔“去人从百”,改名为“百朋”,说是身受皇恩,並不夸张。
  但即使是吴百朋,也开始將舟山作为选项难以抉择,本就是一种选择。
  吴百朋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护卫军在大战之后如此迅捷的出兵来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陈子鑾在愤怒之后决定收兵渡河。
  与吴桂芳、俞大献不同,吴百朋基本上確认护卫军会入海州,昨日陈子鑾也没有否认。
  今日收兵,停止追击,让倭寇得以窜回海州,虽然护卫军战力足够强,但毕竟兵力不算太充足,將来清剿海州,是会费不少手脚的。
  “再看看吧。”吴百朋又重复了一遍,心里却在盘算明日渡河战事。
  两千吴淞军大败,倭寇兵力虽然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护卫军如今兵力也没有超过两千,而且还有一个营还不知道在哪儿。
  这个营的营长是朱珏,又一个义乌人,吴百朋正在想著的时候,刘伶台镇以东二十里处的野地中,朱正在舔著发乾的嘴唇,眼露寒芒。
  “干了!”朱珏咬著牙说:“淮河以北那边我们不管,但若是山阳大乱,倭寇很可能明日渡河!”
  阎丁点头赞同,“最怕就是明日清河县那边开战,倭寇突然袭后。”
  淮河两岸多有沼泽,芦苇丛生,朱珏率九营走的有些艰难,而陈子鑾遣派的斥候也一直没能与朱珏碰面。
  所以,朱珏並不知道攻清河县的倭寇已经大败,所以才做出夜袭的决定。
  阎丁已经带著斥候亲自去探查过,数百倭寇如今就驻扎在刘伶台镇,虽是夜晚,但频见烟柱升腾,多有悽厉哭声顺风传来。
  其实朱、阎丁心里都有数,要阻止明日倭寇渡河,並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要明日出现在刘伶台镇以北,倭寇就不敢妄动。
  即使是开战,朱珏也不畏惧·大不了直接跑路,护卫军士卒每天早上的拉练可不是白拉练的,倭寇根本摔不上。
  但眼见倭寇肆虐民眾,朱珏才最终做出这个决定。
  没有等到半夜,朱环在详细询问从刘伶台镇逃出的百姓之后,以阎丁率斥候队在前,
  率一营兵悄无声息的接近镇子。
  似乎是因为白日大溃吴淞军,倭寇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亲自充为前锋的朱环连续砍翻了四五人后,迎面而来的倭寇居然在笑著打招呼,为首的小头目搂著一个正哭的梨带雨的少女。
  朱环冷笑了声,甩了甩长刀上沾染的血珠,一个箭步衝上去,刀身在月光下映射出一阵银辉,擦著少女的长髮,横横劈在倭寇头目的头部。
  一声痛呼传来,小头目连连后退隨即瘫倒在地,周围的几个倭寇还在迷茫中,数十持刀拿枪的甲士已经从黑暗中涌出,
  没有高呼嘶吼,只有急促而节奏分明的脚步声,后方的鸳鸯阵迅疾扑来,如同分工明確的杀戮机器一般,將对面的倭寇一一砍倒戳翻。
  刘伶台镇东面有三条路,朱珏让三个连队齐头並进,在镇中心匯合。
  朱环往前望了眼,听见前面的胡守仁已经在镇中心高声呼和,登时放下心来。
  低头看了眼路边蜷缩著身子,但浑身却在颤抖的少女,朱珏露出一个自以为温和,实则狞的笑容。
  “別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