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海州困局

  第277章 海州困局
  十月十二日,淮安府海州临近镇。
  临近镇位於海州中部,地势平坦,有新沐河呈东西穿越,多有良田,与不远处的高桥镇为海州粮米所出最多的两处。
  但经歷了战火、乱兵、倭寇的摧残,临近镇呈现出的是破败之態,乡间少有人烟,寨堡处处闭门以守,倒是道路两旁多有流民在挖掘野菜,甚至扣下树皮以果腹。
  突有马蹄声起,数十战马从东面驶来,为首者在一处破庙之外勒住了马韁。
  “真是流年不利啊。”陈子鑾嘆了口气,都不用进去看,他已经知道庙內会是什么样子。
  不会有多少青壮,只有妇孺、老者,青壮要么被倭寇裹挟,要么被白莲乱民裹挟,只有这些女人,老人,孩子在这儿听天由命。
  朱珏挥了挥马鞭,骂道:“要不是汤克宽那廝太废物,也不至於到这等境地。”
  陈子鑾微微頜首,这话说的不算太对,毕竟海州的残破不是一两天了,但也不算说错了。
  就是因为吴淞军在淮河以南的不作为以及大败,陈子鑾、叶邦荣才没有使护卫军在大捷之后迅速追击。
  否则以护卫军的脚力,倭寇是很难成建制的逃出生天的。
  最终的结果是,以陈思盼与子侄为首的倭寇首领从郁州山乘船出海,虽然最终护卫军还是俘虏了不少海船,因为在江北沿海,就属海州沿海的岛屿最为密集,近海不是太好走。
  但陈思盼第二次从护卫军眼皮子底下成功遁走,让陈子鑾等將领都有些不痛快。
  此外,丁邦彦、刘西北上羽山,虽然为状元军解围,但无力卡住要道,不得不放流民、乱民北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丁邦彦、刘西魔下各带了两个连队,加上状元军,兵力两千左右,倒不是打不过,关键是粮草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军粮不足,毕竟沈坤率状元军驻守羽山近一个月,囤积的粮草消耗殆尽。
  另一方面是因为无有抚民之粮。
  逃窜的流民太多太多了,去年倭寇破山东,东平府、充州府、济寧州都被打残了,大量百姓向南逃窜。
  之后洪泽湖溃堤,流离失所的流民加上逃亡的盐丁、灶户,以及闻风而来的倭寇,导致海州这个三不管地带的粮食有著极大的缺口。
  仅仅在羽山周边,丁邦彦亲眼所见,数百人尸首的大坑就多达十余个,令目睹者触目惊心。
  这么多人,就算丁邦彦、刘西再如何不忍,就算舟山对人口永远有著需求,就算护卫车再如何怀仁,也不得不放流民逃亡。
  安抚流民,那就得拿出粮食来,空口白牙没用啊—而这么多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舟山实在是撑不住。
  “还是调一批粮食过来吧。”陈子鑾抚摸著膀下的战马,“也不知道大哥会派谁来主理海州。”
  “谁来都得头疼!”朱珏撇撇嘴。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海州这边肯定会遣派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將领坐镇,陈子鑾应该是顺理成章。
  “人手还是不够——.”陈子鑾低低呢喃。
  海州人口不少,但护卫军能用的人却不多,就在前日,陈子鑾抽调了一批粮食运往高桥镇賑济流民,主事的是裴天祐介绍的高桥镇一个大户人家。
  而这家人毫不客气的將大部分粮食吞进肚子·气的裴天祐七窍生烟。
  最终的结果是,刘西也毫不客气的杀进高桥镇,將这户人家给抄了—-嗯,护卫军的將校士卒干这种事都是熟练工种。
  为此,陈子鑾不得不向舟山、胶州求援,没有得力而且信得过的人手,海州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內改善。
  “嗯?”朱珏听见马蹄声在后方响起,回头看去,两名警卫驱马疾驰而来。
  “陈统领,舟山、胶州都来人了。”
  统领並不是护卫军中固定的將职,而是军中对临时统率方面之师的將领的称呼。
  陈子鑾精神一振,调转马头,一个多时辰后赶回了驻地。
  护卫军的驻地选在了朐山以东,距离海州的州衙不远,其实就是原先的东海中所。
  虽然东海中所位於淮安府海州,但实际上是受青州府的安东卫所辖。
  去岁几场大战,东海中所的卫所兵要么战死要么补入江北军,但更多的是沦为盗匪,
  乱兵,甚至成为倭寇,这也是海州成为三不管地带的一大原因。
  驱马进入军营,陈子鑾翻身下马,与邓宝见礼,才看向其身后的数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从胶州赶过来的几人以孙鈺为首,其次是两位山东人,一个是寿光的李时渐,一个是张邦彦的三弟张邦直,两个人都是举人。
  从舟山赶过来的除了以邓宝之外的几位水师將校,还有內书房的陶大顺。
  陈子鑾瞄了眼陶大顺身后的中年人,这位身著官袍,不知道是什么来歷。
  “这位是翰林院殷士儋,字正甫。”陶大顺介绍了句,加重语气道:“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又听人提起“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这几个字,殷士儋眯眼细看,对面的几位护卫军將领均神色微动,为首的陈子鑾態度也缓和了下来。
  陈子鑾客套了几句,让人將叶邦荣、裴天祐叫来。
  殷士詹还以为要寒暄会儿,没想到陈子鑾径直道:“景熙,你要有些心理准备。”
  陶大顺神色既有些紧张,但也有些兴奋,轻轻的点了点头。
  叶邦荣笑著说:“这边情况比胶州要糟糕的多,很多方面都非常麻烦。”
  几人都知道,陶大顺本就是內书房一员,既然来了,肯定是要主政海州的。
  而陶大顺今年二十八岁,从山东调来的李时渐、张邦直都是二十多岁,比陶大顺略小一些,显然是刻意为之。
  “这边距离胶州近,若有不决之事,可以遣人去胶州。”邓宝提醒了句,“我会留下部分船只在海州。”
  “你那边也麻烦的很。”陈子鑾皱眉道:“北上途中要小心点,一方面是风浪,另一方面是提防辽东军。”
  邓宝应了声,“我抽调了毛家老大、老二一起去,而且水师战兵也要见见血。”
  一边说著,邓宝一边警了眼殷士儋,后者眼神闪烁,在心里想著,没想到护卫军与辽东军也有瓜葛。
  “別想那么多。”孙鈺径直道:“月余前,护卫军遣使者渡河去了朝鲜,辽东军缺粮缺衣物,这次是运送物资北上相援。”
  殷士修没说话,只轻轻点头。
  孙鈺也没继续解释,“我先来?”
  “嗯。”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