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故人
第280章 故人
议事堂门口,回到舟山的丁邦彦正在与万表敘话。
虽然万表主责军法处,但因为陈锐连续抽调了吴泽、陶大顺诸多管事前往胶州、海州,沈束不得不临时借调方表过来帮忙。
而且,沈束也已经给陈锐去信,將来军法处交给孙鈺,万表会被调入內书房。
而丁邦彦接下来要做的事,不得不与万表商议其中的细节。
“虽然有些剑走偏锋,但也是无奈之举。”万表笑著说:“应该是徐文长的谋划吧?”
丁邦彦老脸抽了抽,好嘛,这个锅,徐渭是背的死死的了。
又聊了会儿,丁邦彦才告辞离开,往南而去,顺著路走了好一会儿,才远远的看见新兵营。
如今护卫军在舟山的驻地不少,以沈家门为核心,定海卫、大小榭岛、普陀山都有营地。
不过,新兵营主要集中在大榭岛、沈家门、马峙岛三地。
营门外,十余青壮正在大声说笑,看到丁邦彦过来,纷纷行礼。
丁邦彦回了一礼,略为惊讶的笑道:“子中兄也来了。”
叶大正授须笑道:“万马齐暗之时,护卫军连败靶、倭寇,为天下所瞩目,在下於后宅镇实在是坐不住了。”
陈锐第一次在义乌募兵,出面的主事人就是以叶大正为主,而其他的几人如陈家的家主陈大成、楼家的家主楼大有也都到了。
如果说杭州一战只是初露锋芒,而山东三战以及淮东战事,展现了护卫军强大的战力,也展现了陈锐这位首领的志向和坚持,这使得眾人都不再犹豫。
事实上,楼家、陈家都有不少子弟如今就在新兵营內,只是叶大正等人如今尚未应募,所以不能入营,只能在营门外敘谈。
“宗美兄如今掌一营之兵,这批新兵入营,魔下兵力应该过千了吧?”楼大有有些羡慕。
“那也比不得楼楠、叶邦荣啊。”丁邦彦谦虚道。
这两人都是护卫军中最拔尖的,都掌一团兵。
楼大有以及身后的几个楼家族人都有些汕汕,楼楠父亲早亡,隨母亲於舅家长大,与楼家的关係相对比较远。
叶大正轻笑道:“那也比不得廷梓,主持淮东战事,大败倭寇,如济世良药。”
相互吹捧了几句后,丁邦彦转而问起乡梓事。
眾人的神色都不太好看,陈大成骂道:“一个多月前,矿工起乱还真不能怪他们,那些矿监真是不把人当人!”
叶大正脸色阴沉,“卢鏜率兵镇压,將三百余俘虏一併斩首,以示效尤。”
“说起来还要谢过陈千户。”楼大有嘆道:“要不是护卫军中多有义乌人,只怕那些官军要肆虐金华。”
陈大成看了眼叶大正,“数百官军驻扎在后宅镇,就连子中兄被勒索了一笔。”
“他们可不是护卫军,钢刀悬於脖颈处,哪里敢不给?”叶大正苦笑连连。
楼大有突然说:“楼家子弟,已有数十人决定迁居舟山,十余家已经在丙三村落足。”
舟山这边所有的居民区都是以甲乙丙丁等加上数字编號的,丙三村位於定海卫,在大嵩所的北侧十余里处。
虽然大都是棚子,但类似的村落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在定海卫各处。
按制应该由定海卫所辖的大嵩所、霸鰲所根本无力阻止,也不敢阻止,甚至这两个百户所的士卒大都应募作工,实际上是受舟山节制的。
看丁邦彦沉吟不语,楼大有苦笑道:“也是无可奈何,应派餉银闹得太凶,金华府本就不富裕,居然承四万五千两。”
“这么会怎么多?!”丁邦彦不由得失口。
这次浙江省应派餉银三十五万两,而浙江一省一共十一个府,平均下来一个府应该在三万两多一点,而金华府却要缴四万五千两,是超过了平均数的。
不等楼大有解释,丁邦彦就明白过来了。
原本之前的追缴拖欠就已经逼得很多农户破家了,所以官府只能选择有余力的,而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寧波、温州这些府州都有名门望族,而且姻亲关係盘根错节,官府不肯去捅这个马蜂窝。
所以,只能让相对贫困,但没什么反抗能力的几个府州承当更多了。
楼家在义乌算是乡间大族,但也就有两个秀才,连个举人都没有叶大正嘆道:“其实金华府还不是最糟的,处州那边据说已经开始闹事了。”
浙江一省,最容易闹事的就是处州府。
眾人舟山一行,决意来投,也有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丁邦彦轻嘆一声,“尽弃民心,尽弃民心!”
眾人默然,唯有一直没有开口的吴唯忠突然扬声道:“幸有舟山!”
“不错,幸有舟山!”叶大正用力点头,“宗美兄,听说这一批新兵约莫在下个月初入军?”
“是。”丁邦彦解释道:“也不会全都入军,必须考核通过,会有部分新兵分流到三地,负责治安。”
“那下一批募兵?”
“目前还没確定。”丁邦彦並不隱瞒,“因为淮安府突起倭乱,所以提前进军海州,
压力不小—诸位也都知道,护卫军训练士卒,非常耗费银钱。”
顿了顿,丁邦彦確凿的说:“但明年肯定会募兵,而且规模不会小。”
“部分在山东,部分在浙江。”
陈大成有些不太满意,“六月之前?”
“这个—”丁邦彦乾笑了几声,“那要问旅部了,为兄是真的不太清楚。”
如果接下来的计划成功,那明年初就要募兵,如果不成功,那有可能要等到明年秋收了..
最关键的还是粮食,是的,粮食是可以买的,但买粮食要白的银子啊!
眾人都有些失望,叶大正琢磨了会儿,大概猜到了点什么,只是不方便在这种场合询问。
眼看著要到午时了,丁邦彦带著眾人找了一处食堂用饭,仔细介绍舟山这边的制度。
“一般来说,士卒將校都是在军中食堂用饭。”丁邦彦从怀中掏出木牌,“如果是在军营之外—-每个人都有木牌,上有名字、籍贯、年龄、职位,以此领用饭菜。”
“应募青壮一般不会来食堂,都是在各处用饭,食堂会送过去,这边主要是各处管事、文员、杂役。”
丁邦彦一边说著,一边掏出几个银角子丟给警卫,笑著说:“你们既没有入军,也没有入舟山,自然是要掏银子的。”
“不仅是我,就是宗安兄、徐文长偶有旧友姻亲来访,也都得掏钱。”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
叶大正点点头,看著食堂內来往不停的人流,“井然有序,宗安兄手段不凡。”
丁邦彦笑了笑没解释什么,他如今掌一营兵,在军中地位不低,而且侄儿丁茂资歷深,所以他很清楚,虽然陈锐平日里並不具体管理內政,但很多流程、制度都是陈锐亲手制定的。
吃完饭,叶大正等人准备告辞离开,他们人数不少,是居住在定海县城內。
叶大正握著丁邦彦的手,“若回师,还请宗美兄提前来信,当来致贺,迎接壮士。”
丁邦彦笑著应了声,回到舟山后的这些天內,他深刻的感受到山东三战三捷到底能给舟山带来什么。
丁邦彦转到了议事堂后的一个小屋中,沉默了会儿后,才让人將吴唯忠叫来。
“家人都迁来了?”
“是。”吴唯忠点点头,“稍微迟了些,沈家门这边已经没有位置了,只能安置在定海卫,在乙六村。”
“棚子?”
“是。”
丁邦彦眉头皱了皱,“如今胶州大兴土木,吴泽被调去主管胶州基建,一时半会儿难以建宅,定海卫这边若要建宅,只能自行建了。”
吴唯忠点头道:“村中也有砖瓦宅屋,也都是自己出钱购砖石的。
1
“你家中只有母亲、弟弟和妹妹。”丁邦彦摇摇头,“惟贤今年才十二岁—“
“这样吧,让他们住到甲一村去,我平日都在军中,家中正冷清著。”
丁邦彦早在七月份就將家人迁居到了舟山,以他的级別,是能在沈家门申请到一套宅子的。
丁邦彦家中只有母亲、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出阁的女儿,也的確冷清的很。
吴惟忠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作揖行礼,“多谢丁公。”
“不过些许小事。”丁邦彦授须沉吟,视线在吴惟忠的脸上打转。
吴惟忠有些奇怪,笑著说:“若有事吩咐,还请丁公无需客套。”
丁邦彦轻笑了声,“汝诚,以你观之,护卫军如何?”
吴惟忠更是奇怪,“护卫军北上山东,如今负天下之望,丁公此言何意?”
“那陈千户如何?”
“白手起家,颇有大志。”吴惟忠隱隱听出了些什么,言语间颇有些隱晦。
丁邦彦在脑海中想了又想,轻声道:“有一件密事,我在考虑要不要告知你———“”
吴惟忠没声,只安静的听看。
“但若是你知晓,那就再也下不了舟山这条船了。”丁邦彦幽幽道:“我已然决定,
此生投身舟山,但你还年轻—.”
吴惟忠哑然失笑,连连摇头道:“適才我还以为丁公与南京有来往呢。”
“哈哈哈!”丁邦彦放声大笑,“我在南京城內月余,胸中常鬱郁,哪比得上在护卫军中的豪情壮志!”
“那就请丁公道来。”
“不急,不急。”丁邦彦轻声道:“我还是要替你解说如今局势。”
“护卫军山东三战三捷,又遣陈子鑾率兵平定淮安倭乱,如今驻兵海州。”
“但朝中对护卫军的態度却是当日胶水大捷的战报传入南京,据说陛下大怒,出身寧波的通政使赵文华、兵部左侍郎张时彻都被斥责。”
“青州大捷后,率徐州军北上山东的徐州知府吴桂芳,以及支持出兵的江北总督王邦瑞均被调职。”
“严嵩的舅子欧阳必进如今出任江北总督,而舟山与严党势不两立,想必你也清楚。”
“嗯。”吴惟忠应了声,陈锐、周君佑、周君仁的经歷在舟山並不是什么秘密。
“朝中又有意起復沈宗安,赐戚继光母亲浩命,召其入京—“”
“简而言之,朝廷颇忌惮舟山,忌惮护卫军。”
“而护卫军的军费、军械、將校?朝中无力约束。”
吴惟忠眯著眼点点头,他虽然才十八岁,但却也听得懂,舟山已经事实上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或许有一日”丁邦彦沉默了会儿,才继续说:“或许护卫军不得不与明军开战。”
让丁邦彦意外的是,吴惟忠似乎没有考虑,轻声道:“敢问丁公,十年之內,朝廷可会北伐?”
“很难,很难。”丁邦彦摇头道:“河南前线,据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山西那边勉力支撑。”
“如今韃靶未用全力,一方面辽东尚有明军,舟山前几日已然遣船只北上,援助衣物、粮米,另一方面韃靶尚有內忧,俺答到底不是大汗,蒙古大汗至今尚在草原。”
“一旦俺答解决了內忧和辽东军,积蓄实力”
“朝廷北伐只怕会先行南下来攻。”
吴惟忠专心的听著,“如此说来,护卫军以海州、胶州为基,一旦韃南下,便可出兵北上西进。”
“不错。”丁邦彦点头赞同,“若是拿下沂沐河谷和青州南部,集大军北上,韃侧翼有忧。”
这次吴惟忠想了很久,低著头思索了一刻钟后,才轻声问道:“护卫军会攻南京吗?
””
“不知道。”丁邦彦回答道:“除却山东之外,可能浙江、福建,可能江北,但攻南京的可能性不大。”
吴惟忠点头道:“出兵之前,我曾听廷梓兄提及,陈千户曾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於明。”
丁邦彦笑了笑,他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从这句话做出判断的若要改天换地,那就不能篡,而是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
吴惟忠笑著说:“如此一来,朝廷决计不敢与舟山撕破脸,难道从河南或者山西、陕西调兵吗?”
“丁公,到底是何等密事?”
丁邦彦露出一个笑容,轻轻拍了拍手。
听见脚步声,吴惟忠侧头看去,一个面容略有些熟悉的青年推门从內室走出。
“汝诚兄,多年未见,还识得故人吗?”